企业内部审计与监督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企业内部审计与监督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企业内部审计与监督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企业内部审计与监督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企业内部审计与监督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内部审计与监督作业指导书TOC\o"1-2"\h\u21462第一章内部审计概述 4187091.1内部审计的定义与作用 4232371.1.1内部审计的定义 4103991.1.2内部审计的作用 4288621.2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 451321.2.1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4176831.2.2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 4305581.3内部审计的原则与程序 535321.3.1内部审计的原则 526311.3.2内部审计的程序 515987第二章内部审计计划与准备 5108172.1审计计划的制定与审批 5323392.1.1审计计划的目的与意义 5272252.1.2审计计划的制定流程 585782.1.3审计计划的审批 6119102.2审计准备的步骤与方法 6172652.2.1审计准备的目的与意义 657572.2.2审计准备工作步骤 6222372.2.3审计准备的方法 623651第三章财务审计 7241413.1财务报表审计 7117243.1.1审计目标 7229193.1.2审计范围 7312023.1.3审计程序 760463.1.4审计重点 7178433.2财务内部控制审计 7231793.2.1审计目标 7245593.2.2审计范围 8246853.2.3审计程序 8224353.2.4审计重点 8184023.3财务风险管理审计 8301273.3.1审计目标 8123153.3.2审计范围 8140903.3.3审计程序 8149983.3.4审计重点 830228第四章运营审计 99334.1运营效率审计 990914.1.1审计目的 941364.1.2审计内容 9132314.1.3审计方法 9251274.2运营合规性审计 9192734.2.1审计目的 9131044.2.2审计内容 9201654.2.3审计方法 1027194.3运营风险审计 10209784.3.1审计目的 10223394.3.2审计内容 1045164.3.3审计方法 1012020第五章合规审计 10121225.1法律法规合规审计 10112895.1.1审计目的 10264235.1.2审计内容 11246315.1.3审计方法 11314535.2企业规章制度合规审计 11194395.2.1审计目的 1181535.2.2审计内容 11304095.2.3审计方法 11269235.3行业规范合规审计 11308235.3.1审计目的 12194525.3.2审计内容 12286905.3.3审计方法 1232575第六章信息系统审计 1260416.1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 1252136.1.1审计目的 12179926.1.2审计内容 1227676.1.3审计方法 12300986.2信息系统安全审计 13303876.2.1审计目的 13122316.2.2审计内容 1333506.2.3审计方法 13250136.3信息系统合规审计 13193626.3.1审计目的 1336306.3.2审计内容 13241986.3.3审计方法 146843第七章内部审计报告与沟通 14160837.1审计报告的撰写与提交 14263867.1.1撰写前的准备工作 1452947.1.2报告结构及内容 14115227.1.3报告撰写 1410167.1.4报告提交 14217477.2审计报告的反馈与跟踪 15326097.2.1反馈意见的收集 1528567.2.2反馈意见的处理 15238187.2.3跟踪审计 1511347.3审计沟通的策略与技巧 152777.3.1沟通对象 1553377.3.2沟通内容 15219737.3.3沟通方式 1545337.3.4沟通技巧 1518057第八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16327418.1审计质量标准与要求 16227118.1.1审计质量标准 16231018.1.2审计质量要求 1686198.2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与方法 16224228.2.1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161658.2.2审计质量控制方法 1758148.3审计质量评估与改进 1730008.3.1审计质量评估 1716008.3.2审计质量改进 1719566第九章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与监督 17208009.1内部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 1747739.1.1风险识别 1774499.1.2风险评估 1859569.2内部审计风险防范与应对 1830369.2.1防范措施 18137589.2.2应对措施 18200439.3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18313529.3.1监督体系构建 18110409.3.2监督体系运行 19300939.3.3监督体系改进 1919784第十章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与培训 193187710.1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193102410.1.1组织架构 19690910.1.2人员配置 19239810.1.3岗位职责 191262410.1.4激励与约束 192173710.2内部审计人员培训与选拔 203116710.2.1培训计划 203034710.2.2培训方式 201220610.2.3选拔与晋升 202492710.3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与素质要求 201278110.3.1职业道德 202267410.3.2法律法规意识 203910.3.3业务能力 201882610.3.4团队协作能力 201354910.3.5沟通与协调能力 20第一章内部审计概述1.1内部审计的定义与作用1.1.1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指企业为了有效管理和监督各项经济活动,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依据审计准则,独立、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合规性及运营效率等方面进行审查、评价和咨询的活动。1.1.2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具有以下作用:(1)揭示和防范企业内部风险:通过审查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发觉潜在风险,为企业决策层提供风险预警。(2)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内部审计关注企业内部管理流程、资源配置等方面,有助于发觉和改进管理不足,提高企业运营效率。(3)促进企业合规经营:内部审计关注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内部规章制度等方面,保证企业合法合规经营。(4)增强企业内部监督: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强化内部监督,提升企业治理水平。1.2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1.2.1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应独立于企业的其他部门,直接向企业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汇报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应具备以下特点:(1)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独立于被审计对象,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2)权威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具有权威性,能够对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有效监督。(3)专业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1.2.2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专业素质: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财务、审计、管理等相关专业背景。(2)职业道德: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审计准则。(3)实践经验: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应对各种审计问题。1.3内部审计的原则与程序1.3.1内部审计的原则内部审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保持独立性,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2)权威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具备权威性,保证审计结论的权威性。(3)专业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4)合规性:内部审计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1.3.2内部审计的程序内部审计程序包括以下步骤:(1)审计计划: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审计计划。(2)审计准备:内部审计人员应收集审计所需资料,了解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3)审计实施:内部审计人员按照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审查、评价。(4)审计报告:内部审计人员应撰写审计报告,报告审计结果。(5)审计整改:内部审计机构应跟踪审计整改情况,保证审计建议得到有效执行。第二章内部审计计划与准备2.1审计计划的制定与审批2.1.1审计计划的目的与意义内部审计计划是对审计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旨在保证审计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审计计划的制定有助于明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安排审计资源,以及预测和防范审计风险。2.1.2审计计划的制定流程(1)收集信息:审计部门应收集与审计对象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信息,包括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等。(2)确定审计目标: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明确审计的主要目标和具体目标。(3)确定审计范围:在审计目标的指导下,明确审计范围,包括审计对象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点等。(4)制定审计方案:根据审计目标和范围,制定详细的审计方案,包括审计方法、程序、时间安排等。(5)编制审计预算:根据审计方案,预估审计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2.1.3审计计划的审批审计计划完成后,应提交给审计部门负责人或企业高层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审计计划方可正式实施。2.2审计准备的步骤与方法2.2.1审计准备的目的与意义审计准备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为审计实施阶段提供充分的信息和数据支持,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审计准备主要包括以下步骤:2.2.2审计准备工作步骤(1)了解审计对象:审计人员应深入了解审计对象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风险点等,以便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2)收集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收集与审计对象相关的各类证据,包括文件、记录、数据等。(3)分析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以判断审计对象是否存在问题。(4)确定审计重点:根据审计证据的分析结果,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5)编制审计程序:根据审计重点,制定具体的审计程序,包括审计方法、步骤、时间安排等。2.2.3审计准备的方法(1)询问法:审计人员通过询问审计对象相关人员,了解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情况。(2)观察法:审计人员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审计对象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等。(3)分析法:审计人员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以发觉潜在的问题。(4)文件审查法: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文件、记录等进行审查,以验证其真实性和合规性。(5)数据分析法: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发觉异常情况和潜在的风险。第三章财务审计3.1财务报表审计3.1.1审计目标财务报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揭示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舞弊行为,为管理层和利益相关方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3.1.2审计范围财务报表审计范围包括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财务报表,以及与之相关的财务报表附注。3.1.3审计程序(1)了解企业财务报表编制过程,包括财务政策、会计估计和财务报表编制方法;(2)收集和分析财务报表数据,对财务报表项目进行详细审查;(3)对财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包括对重大交易和事项的审查;(4)评价企业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合规性;(5)撰写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3.1.4审计重点(1)关注企业收入、成本、费用等核心财务指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2)关注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财务要素的计量和披露;(3)关注企业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重大事项和风险因素。3.2财务内部控制审计3.2.1审计目标财务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目标是评价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防范财务风险。3.2.2审计范围财务内部控制审计范围包括企业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流程、财务信息系统等。3.2.3审计程序(1)了解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财务权限、审批流程、财务报告制度等;(2)测试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对关键控制点的审查;(3)分析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4)撰写审计报告,报告审计发觉和建议。3.2.4审计重点(1)关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2)关注企业财务流程的合规性和效率;(3)关注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3.3财务风险管理审计3.3.1审计目标财务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目标是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合规性,保证企业财务稳健,降低财务风险。3.3.2审计范围财务风险管理审计范围包括企业财务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督等环节。3.3.3审计程序(1)了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管理策略、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2)评估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措施;(3)审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4)测试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5)撰写审计报告,报告审计发觉和建议。3.3.4审计重点(1)关注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和准确性;(2)关注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关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关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第四章运营审计4.1运营效率审计4.1.1审计目的运营效率审计旨在评估企业内部各项运营活动的效率,识别潜在的低效环节,为企业提供改进建议,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4.1.2审计内容(1)生产流程审计:分析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评估生产效率,发觉并纠正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2)物流管理审计:审查物流成本、运输效率、库存管理等环节,评估物流体系的合理性。(3)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分析人力资源配置、培训、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合理性,评估员工的工作效率。(4)财务管理审计:审查财务预算、成本控制、资金运作等方面的有效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4.1.3审计方法(1)现场观察:审计人员深入现场,观察生产、物流、人力资源等环节的实际运作情况。(2)数据对比: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找出效率低下的原因。(3)访谈调查:与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访谈,了解运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4)专项测试:针对特定环节,进行专项测试,评估运营效率。4.2运营合规性审计4.2.1审计目的运营合规性审计旨在保证企业内部各项运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降低合规风险。4.2.2审计内容(1)法律法规合规性审计:审查企业运营过程中涉及的法律、法规遵守情况。(2)行业标准合规性审计:分析企业运营活动是否符合行业规范。(3)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合规性审计:评估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是否完善,执行是否到位。4.2.3审计方法(1)文件审查:收集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合同、协议等文件,审查其合规性。(2)现场检查:实地检查企业运营活动,评估合规情况。(3)访谈调查:与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合规意识及执行情况。(4)案例分析:研究行业案例,分析合规风险。4.3运营风险审计4.3.1审计目的运营风险审计旨在识别和评估企业内部运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为企业制定风险防控措施提供依据。4.3.2审计内容(1)市场风险审计:分析市场竞争态势,评估市场风险对企业的影响。(2)财务风险审计:审查企业财务状况,评估财务风险。(3)人力资源风险审计: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评估人员流动、技能不足等风险。(4)供应链风险审计:评估供应商、物流等环节的风险,保证供应链稳定。4.3.3审计方法(1)数据分析:收集企业运营数据,进行风险分析。(2)风险评估:采用定性、定量方法,评估风险程度。(3)现场检查:实地检查企业运营活动,识别潜在风险。(4)案例研究:分析行业风险案例,为企业提供风险防控经验。第五章合规审计5.1法律法规合规审计5.1.1审计目的法律法规合规审计旨在保证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防范法律风险,提升企业合规管理水平。5.1.2审计内容(1)企业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证照的合规性;(2)企业经营范围、经营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3)企业合同管理、合同履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4)企业税收政策执行、税收申报是否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5)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方面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5.1.3审计方法(1)查阅企业相关证照、文件资料;(2)实地调查企业业务活动;(3)询问企业相关人员;(4)分析企业财务报表、业务数据。5.2企业规章制度合规审计5.2.1审计目的企业规章制度合规审计旨在保证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健全、合规,促进企业内部管理规范,提高企业运营效率。5.2.2审计内容(1)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是否完善,是否涵盖各个业务领域;(2)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3)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4)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修订、废止程序是否合规。5.2.3审计方法(1)查阅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及相关文件;(2)调查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执行情况;(3)询问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及员工;(4)分析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执行效果。5.3行业规范合规审计5.3.1审计目的行业规范合规审计旨在保证企业遵循行业规范,提升行业竞争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5.3.2审计内容(1)企业是否了解并遵循所在行业的规范;(2)企业业务活动是否遵守行业规范;(3)企业是否积极参与行业自律组织,推动行业规范制定和实施;(4)企业是否对行业规范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经营策略。5.3.3审计方法(1)查阅企业相关文件资料,了解企业对行业规范的了解程度;(2)调查企业业务活动,验证企业遵守行业规范的情况;(3)询问企业相关人员,了解企业参与行业自律组织的情况;(4)分析企业行业地位、市场竞争力等因素,评估企业对行业规范的遵循程度。第六章信息系统审计6.1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6.1.1审计目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旨在评估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其对业务流程的支撑作用,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降低运营风险。6.1.2审计内容(1)审查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设计,包括控制目标的设定、控制活动的实施、控制环境的建立等;(2)评估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控制效果的监测与评价等;(3)检查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包括控制活动的执行、异常情况的报告与处理等。6.1.3审计方法(1)文档审查: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相关文件进行审查,了解控制措施的设计与实施情况;(2)实地观察:对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实地观察,了解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3)询问与访谈:与信息系统相关人员进行询问与访谈,了解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6.2信息系统安全审计6.2.1审计目的信息系统安全审计旨在评估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防止信息泄露、篡改等安全风险。6.2.2审计内容(1)审查信息系统安全策略与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情况;(2)评估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措施的合理性、有效性;(3)检查信息系统安全事件的监测、报告与处理机制;(4)评估信息系统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措施的执行情况。6.2.3审计方法(1)文档审查:对信息系统安全相关文件进行审查,了解安全管理措施的设计与实施情况;(2)技术检测:利用专业工具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3)询问与访谈:与信息系统相关人员进行询问与访谈,了解安全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6.3信息系统合规审计6.3.1审计目的信息系统合规审计旨在评估企业信息系统在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方面的合规性,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不违反相关法规要求。6.3.2审计内容(1)审查信息系统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2)评估信息系统在数据处理、传输、存储等方面的合规性;(3)检查信息系统在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合规措施;(4)评估信息系统合规培训与意识提升措施的执行情况。6.3.3审计方法(1)文档审查:对信息系统合规相关文件进行审查,了解合规措施的设计与实施情况;(2)实地观察:对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合规要求的执行情况;(3)询问与访谈:与信息系统相关人员进行询问与访谈,了解合规措施的执行情况。第七章内部审计报告与沟通7.1审计报告的撰写与提交内部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成果,其撰写与提交需遵循以下程序:7.1.1撰写前的准备工作在撰写审计报告前,审计人员应充分了解审计项目的背景、目的、范围和要求。同时收集并整理审计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证据,保证报告内容的真实、完整。7.1.2报告结构及内容审计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封面:包括审计报告名称、审计项目名称、审计时间等基本信息;(2)摘要:简要概括审计项目的背景、目的、主要发觉和结论;(3)详细阐述审计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4)附件:包括审计证据、相关法规、政策等;(5)审计结论:对审计项目进行总结,明确审计结果。7.1.3报告撰写审计报告应采用严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不确定的表述。在撰写过程中,审计人员应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公正:报告内容应客观反映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避免带有个人情感和偏见;(2)准确、完整:报告中的数据和事实应准确无误,避免遗漏重要信息;(3)条理清晰:报告结构应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便于阅读和理解。7.1.4报告提交审计报告完成后,应提交给审计项目负责人或审计部门负责人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报告应按照规定程序报送给相关领导或部门。7.2审计报告的反馈与跟踪7.2.1反馈意见的收集审计报告提交后,审计部门应积极收集相关领导和部门的反馈意见。反馈意见有助于审计部门了解审计报告的质量、发觉问题及改进方向。7.2.2反馈意见的处理审计部门应对反馈意见进行认真分析,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和完善。同时对反馈意见中提出的改进建议,审计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落实。7.2.3跟踪审计审计部门应根据反馈意见和审计报告的结论,对审计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跟踪审计有助于保证审计建议的落实,提高审计效果。7.3审计沟通的策略与技巧审计沟通是审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下为审计沟通的策略与技巧:7.3.1沟通对象审计沟通的对象包括审计项目组成员、审计对象、相关领导和部门等。审计人员应根据沟通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7.3.2沟通内容审计沟通的内容包括审计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发觉的问题、改进建议等。审计人员应保证沟通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7.3.3沟通方式审计沟通可以采用书面、口头、会议等多种方式。审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以提高沟通效果。7.3.4沟通技巧审计人员在沟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意见,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冲突;(2)明确目的:明确沟通的目的,避免沟通内容偏离主题;(3)逻辑清晰:表达观点时,应保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4)有效倾听: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理解对方的立场和需求;(5)适时反馈:在沟通过程中,适时给予对方反馈,保证双方达成共识。第八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8.1审计质量标准与要求8.1.1审计质量标准内部审计质量标准是指审计过程中应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以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合规性和准确性。审计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审计程序:审计程序应当完整、规范,保证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2)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应当充分、可靠,能够证实审计结论的正确性。(3)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公正、清晰、完整,反映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4)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8.1.2审计质量要求内部审计质量要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审计目的明确:审计工作应当围绕审计目的展开,保证审计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审计范围适当:审计范围应当覆盖被审计单位的重要业务领域和关键环节。(3)审计方法科学:审计方法应当适应审计对象的特点,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4)审计时效性:审计工作应当及时开展,保证审计结论对管理决策具有参考价值。8.2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与方法8.2.1审计质量控制措施(1)审计计划管理:制定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标、范围、方法和时间安排,保证审计工作有序进行。(2)审计人员管理:选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审计人员,加强审计人员培训,提高审计团队整体素质。(3)审计过程控制:对审计过程进行监督,保证审计工作按照既定程序进行。(4)审计报告审核:对审计报告进行严格审核,保证审计报告质量。(5)审计档案管理:建立审计档案管理制度,保证审计档案的完整、安全和可追溯。8.2.2审计质量控制方法(1)审计风险评估:通过风险评估,识别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采取预防措施。(2)审计质量检查:定期对审计项目进行质量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3)审计质量反馈:建立审计质量反馈机制,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4)审计质量改进:根据审计质量反馈,制定改进措施,持续优化审计工作。8.3审计质量评估与改进8.3.1审计质量评估(1)审计质量评估指标:建立审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等方面的指标。(2)审计质量评估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审计质量进行综合评估。(3)审计质量评估周期:定期开展审计质量评估,保证审计质量持续提高。8.3.2审计质量改进(1)审计质量改进措施:针对审计质量评估中发觉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2)审计质量改进跟踪: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保证改进效果。(3)审计质量改进反馈:将改进效果反馈给审计团队,促进审计质量的持续提升。第九章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与监督9.1内部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9.1.1风险识别内部审计风险管理首先应从风险识别开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风险识别:(1)梳理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分析各个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点。(2)关注企业内部环境变化,如组织结构、人员配置、管理制度等,及时发觉可能引发风险的因素。(3)借鉴外部审计经验,了解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特点。(4)与其他审计部门进行交流,共享风险信息。9.1.2风险评估内部审计部门在识别风险后,应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评估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风险等级,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2)分析风险原因,找出导致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3)评估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包括财务、声誉、合规等方面。(4)制定风险应对措施,为防范和应对风险提供依据。9.2内部审计风险防范与应对9.2.1防范措施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2)加强审计人员培训,提高审计业务素质和风险意识。(3)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4)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数据分析能力。9.2.2应对措施内部审计风险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根据风险等级采取相应措施。(2)加强审计过程监控,及时发觉和纠正风险问题。(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潜在风险进行预警。(4)完善内部审计报告制度,保证审计成果得到有效运用。9.3内部审计监督体系9.3.1监督体系构建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应包括以下要素:(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组织结构,明确审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2)制定内部审计规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