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勘察规范作业指导书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1C/09/wKhkGWeuzLKAd1XIAAKRYxNaByk216.jpg)
![工程勘察规范作业指导书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1C/09/wKhkGWeuzLKAd1XIAAKRYxNaByk2162.jpg)
![工程勘察规范作业指导书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1C/09/wKhkGWeuzLKAd1XIAAKRYxNaByk2163.jpg)
![工程勘察规范作业指导书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1C/09/wKhkGWeuzLKAd1XIAAKRYxNaByk2164.jpg)
![工程勘察规范作业指导书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1C/09/wKhkGWeuzLKAd1XIAAKRYxNaByk21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勘察规范作业指导书TOC\o"1-2"\h\u26095第一章工程勘察基本规定 3306421.1勘察目的与任务 3224391.1.1勘察目的 3126661.1.2勘察任务 3191001.1.3勘察依据 441781.1.4勘察标准 415633第二章地质勘察 4270431.1.5目的与任务 415821.1.6地质调查 4229641.1.7地质勘探 5296621.1.8目的与任务 5303621.1.9地质取样 531811.1.10地质试验 6316961.1.11目的与任务 6149091.1.12地质灾害评估内容 615270第三章土工勘察 766731.1.13土层分布概述 7196651.1.14土层特征描述 7104261.1.15土工试验目的 7240471.1.16土工试验方法 8131051.1.17土工试验分析 896591.1.18评价标准 8174961.1.19评价方法 8241281.1.20评价内容 826110第四章水文地质勘察 9272171.1.21水文地质调查 9304321.1概述 9121.2调查内容 996491.3调查方法 9184861.3.1水文地质勘探 9249522.1概述 986232.2勘探内容 9209302.3勘探方法 10290102.3.1观测目的 10157352.3.2观测内容 10271272.3.3观测方法 10157072.3.4评价目的 10218792.3.5评价内容 10162482.3.6评价方法 1028387第五章工程测量 10192122.3.7目的与任务 1080052.3.8技术要求 11124622.3.9实施方法 11147622.3.10目的与任务 11288642.3.11技术要求 11307952.3.12实施方法 12129192.3.13目的与任务 12194552.3.14技术要求 12143202.3.15实施方法 1322638第六章岩土工程勘察 13246272.3.16概述 1327082.3.17岩土体物理性质 1336062.3.18岩土体力学性质 13257432.3.19概述 14172382.3.20评价内容 14125092.3.21评价方法 14310772.3.22概述 1482962.3.23处理措施分类 15199002.3.24施工方法 1512822第七章环境勘察 1514632.3.25环境调查 15306471.1调查内容 15200291.2调查方法 16111431.2.1环境评价 16321992.1评价内容 16252472.2评价方法 1649942.2.1环境保护原则 16194632.2.2具体环境保护措施 17175682.2.3环境监测内容 17105712.2.4环境监测方法 1712566第八章勘察成果报告 17216952.2.5编制原则 17254292.2.6编制依据 1827722.2.7编制程序 1868482.2.8报告内容 1859362.2.9报告结构 1979232.2.10审批流程 19193012.2.11验收流程 192577第九章勘察质量控制 1952402.2.12总体原则 19109322.2.13具体原则 19280612.2.14质量检查 20251452.2.15质量验收 2086562.2.16质量问题分类 20190612.2.17质量问题处理程序 2069642.2.18质量问题责任追究 201567第十章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21139142.2.19安全生产责任 21310822.2.20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212262.2.21安全生产培训与教育 21216802.2.22安全防护设施 21179462.2.23现场安全管理 21268972.2.24环境保护责任 2185722.2.25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22162462.2.26环保设施配置 22200332.2.27现场环境保护管理 22277482.2.28应急预案制定 22256972.2.29应急演练与培训 22121412.2.30处理 22第一章工程勘察基本规定1.1勘察目的与任务1.1.1勘察目的工程勘察作为工程建设的先导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查明建设场地及其周边环境的基本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环境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依据,保证工程的安全、经济、合理和可持续发展。1.1.2勘察任务(1)地质调查:调查建设场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质年代等基本地质条件。(2)工程地质评价:评价建设场地的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地基变形特征及地下工程稳定性等工程地质条件。(3)水文地质调查:调查建设场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类型、水位、水质、渗透性等。(4)环境地质调查:调查建设场地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地质条件,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5)地下空间利用评价:评价建设场地地下空间的开发潜力,为地下空间利用提供依据。(6)工程测量:为工程建设提供地形、地貌、境界、高程等基础测量数据。第二节勘察依据与标准1.1.3勘察依据(1)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2)工程建设标准、规范、规程。(3)工程设计文件、施工图纸。(4)勘察合同、任务书。(5)相关科研成果、技术报告。1.1.4勘察标准(1)国家标准:《工程勘察通用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水文地质勘察规范》等。(2)行业标准:各行业部门制定的勘察规范、规程。(3)地方标准:地方人民或相关部门制定的勘察规范、规程。(4)企业标准:企业内部制定的勘察规范、规程。(5)国际标准:国际组织发布的勘察标准、规范。勘察单位在进行工程勘察时,应严格按照以上勘察依据与标准执行,保证勘察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第二章地质勘察第一节地质调查与勘探1.1.5目的与任务地质调查与勘探是工程勘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查明场地的地质条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地质调查与勘探的任务包括:(1)查明场地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岩土性质等基本地质条件;(2)评价场地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和地下水条件;(3)预测场地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及其影响范围。1.1.6地质调查(1)地质调查内容(1)收集场地区域地质、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震等资料;(2)调查场地及其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岩土性质、地下水条件;(3)了解场地及其周边的地质灾害发育情况。(2)地质调查方法(1)地面调查:通过实地踏勘、测量、钻探等方法,获取场地地质信息;(2)航空遥感:利用卫星遥感、航空摄影等技术,获取场地地质信息;(3)地球物理勘探:采用电法、磁法、地震法等方法,探测场地地下地质情况。1.1.7地质勘探(1)地质勘探内容(1)查明场地地层结构、岩土性质;(2)评价场地稳定性、地基承载力;(3)查明地下水条件,预测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2)地质勘探方法(1)钻探:采用不同类型的钻探设备,对场地进行钻探取样;(2)井探:通过挖掘井探,观察地层结构和岩土性质;(3)地球物理勘探:结合地面调查和航空遥感资料,采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勘探。第二节地质取样与试验1.1.8目的与任务地质取样与试验是获取场地岩土性质、地下水条件等关键参数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数据。地质取样与试验的任务包括:(1)获取场地岩土样品,分析其物理、力学、化学性质;(2)检测地下水水质、水位和渗透性;(3)评估场地岩土工程特性,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1.1.9地质取样(1)地质取样内容(1)岩土样品:采集不同深度、不同地层的岩土样品;(2)水样: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水质分析;(3)土样:采集原状土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2)地质取样方法(1)钻探取样:利用钻探设备,采取原状土样;(2)井探取样:通过挖掘井探,采取原状土样;(3)槽探取样:在地面挖掘槽探,采取原状土样。1.1.10地质试验(1)地质试验内容(1)物理试验:测定岩土的密度、含水率、孔隙比等参数;(2)力学试验:测定岩土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弹性模量等参数;(3)化学试验:分析岩土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等;(4)水理试验:测定地下水的渗透性、水质等参数。(2)地质试验方法(1)室内试验:将采集的岩土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试验;(2)现场试验:在场地进行原位试验,如载荷试验、平板载荷试验等。第三节地质灾害评估1.1.11目的与任务地质灾害评估是对场地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及其影响范围进行评价,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安全、合理的防治措施。地质灾害评估的任务包括:(1)识别场地潜在的地质灾害类型;(2)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危害性;(3)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1.12地质灾害评估内容(1)地质灾害类型识别(1)滑坡:查明场地滑坡的分布、规模、稳定性;(2)泥石流:调查场地泥石流的发育条件、规模、危害范围;(3)地面塌陷:分析场地地面塌陷的原因、范围;(4)地震:评估场地地震危险性。(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1)危险性等级划分:根据地质灾害的规模、稳定性、危害程度等因素,划分危险性等级;(2)危险性评价方法: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预防措施: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控制地下水开采,提高场地稳定性;(2)治理措施: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3)监测措施: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及时发觉并预警地质灾害。第三章土工勘察第一节土层分布及特征1.1.13土层分布概述土层分布是工程勘察的重要内容,了解场地的土层分布及其特征对于保证工程安全、合理设计基础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阐述场地内各土层的分布规律、厚度及物理力学性质。1.1.14土层特征描述(1)地表层:地表层主要为填土,包括素填土、杂填土等。填土层厚度不均,一般呈松散状态,力学功能较差。(2)粉土层:粉土层呈黄褐色,含有少量粘粒,具有一定的粘性。粉土层具有较高的压缩性,力学功能较好。(3)粘土层:粘土层呈灰褐色,粘粒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粘性。粘土层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4)沙土层:沙土层呈黄色,颗粒较粗,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沙土层力学功能较好,但压缩性较高。(5)淤泥质土层:淤泥质土层呈黑色,含有大量有机质,具有较低的强度和较高的压缩性。(6)基岩:基岩为场地的底层,一般呈坚硬状态,力学功能良好。第二节土工试验与分析1.1.15土工试验目的土工试验是为了了解场地内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试验内容主要包括:土的物理性质试验、力学性质试验、水理性质试验等。1.1.16土工试验方法(1)物理性质试验:包括比重试验、颗粒分析试验、界限含水率试验等。(2)力学性质试验:包括三轴剪切试验、直剪试验、压缩试验等。(3)水理性质试验:包括渗透试验、膨胀试验等。1.1.17土工试验分析(1)土的物理性质分析:通过物理性质试验数据,分析土的颗粒组成、比重、含水率等参数。(2)土的力学性质分析:通过力学性质试验数据,分析土的抗剪强度、压缩性等参数。(3)土的水理性质分析:通过水理性质试验数据,分析土的渗透性、膨胀性等参数。第三节土体稳定性评价1.1.18评价标准土体稳定性评价是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土层分布及特征、工程要求等因素,对土体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抗滑稳定性、抗剪稳定性、抗沉稳定性等。1.1.19评价方法(1)抗滑稳定性评价:通过计算土体的抗滑力矩与滑动力矩比值,评价土体的抗滑稳定性。(2)抗剪稳定性评价:通过计算土体的抗剪强度与剪应力比值,评价土体的抗剪稳定性。(3)抗沉稳定性评价:通过计算土体的抗沉力与沉陷力比值,评价土体的抗沉稳定性。1.1.20评价内容(1)土体整体稳定性:分析场地的地质条件、土层分布及特征,评价土体的整体稳定性。(2)边坡稳定性:分析边坡的几何形状、土层分布及特征,评价边坡的稳定性。(3)基础稳定性:分析基础的类型、尺寸、埋深等因素,评价基础的稳定性。(4)地基承载能力:分析地基土层的力学性质,评价地基的承载能力。第四章水文地质勘察第一节水文地质调查与勘探1.1.21水文地质调查1.1概述水文地质调查是水文地质勘察的基础工作,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查明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1.2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自然地理特征;(2)气象、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3)地下水的分布、埋藏条件、水质、水量、水位等水文地质参数;(4)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5)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1.3调查方法调查方法包括现场踏勘、资料收集、遥感解译、钻探、取样、试验等。1.3.1水文地质勘探2.1概述水文地质勘探是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钻探、取样、试验等手段,进一步查明地下水分布、埋藏条件、水质、水量等水文地质参数,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2.2勘探内容勘探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查明地下水分布、埋藏条件;(2)确定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3)评价地下水资源;(4)查明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2.3勘探方法勘探方法包括钻探、取样、试验、地球物理勘探等。第二节地下水动态观测2.3.1观测目的地下水动态观测是为了掌握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等参数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工程建设及环境保护提供依据。2.3.2观测内容观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下水水位观测;(2)地下水水量观测;(3)地下水水质观测;(4)地下水动态变化分析。2.3.3观测方法观测方法包括地下水水位观测井、水量观测设施、水质监测设备等。第三节水文地质条件评价2.3.4评价目的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是对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为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2.3.5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下水分布及埋藏条件;(2)地下水资源评价;(3)地下水水质评价;(4)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评价。2.3.6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包括成因分析、数理统计分析、模型计算、类比分析等。第五章工程测量第一节控制测量2.3.7目的与任务控制测量是工程测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建立精确、可靠的测量控制网,为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提供准确的测量基准。本节主要阐述控制测量的目的、任务、技术要求及实施方法。2.3.8技术要求(1)控制测量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局控制、局部加密;(2)高精度控制低精度;(3)先整体后局部;(4)点点相连、网网相扣。(2)控制测量应采用国家统一的测量坐标系,保证测量数据的统一性和可比性。(3)控制测量应满足以下精度要求:(1)平面控制点相对误差不大于1:10000;(2)高程控制点相对误差不大于1:5000。2.3.9实施方法(1)控制测量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地形地貌、测量精度等因素制定测量方案。(2)采用全站仪、卫星定位仪等先进测量设备进行控制测量,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3)控制测量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测量误差,对测量数据进行多次观测和检验,保证控制网的可靠性。(4)控制测量成果应包括控制点坐标、高程、点位中误差等参数,以及控制网图。第二节地形测量2.3.10目的与任务地形测量是工程测量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获取工程区域内的地形地貌信息,为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提供依据。本节主要阐述地形测量的目的、任务、技术要求及实施方法。2.3.11技术要求(1)地形测量应遵循以下原则:(1)点点相连、线线相扣;(2)先整体后局部;(3)高精度控制低精度。(2)地形测量应采用国家统一的测量坐标系,保证测量数据的统一性和可比性。(3)地形测量应满足以下精度要求:(1)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1:500;(2)高程中误差不大于1:200。2.3.12实施方法(1)地形测量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地形地貌、测量精度等因素制定测量方案。(2)采用全站仪、卫星定位仪、无人机等先进测量设备进行地形测量,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3)地形测量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测量误差,对测量数据进行多次观测和检验,保证地形图的可靠性。(4)地形测量成果应包括地形图、等高线图等,以及相关技术文档。第三节竣工测量2.3.13目的与任务竣工测量是工程测量中的最后一道环节,其主要目的是检验工程建设的成果,为工程验收、维护及改扩建提供依据。本节主要阐述竣工测量的目的、任务、技术要求及实施方法。2.3.14技术要求(1)竣工测量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准确、客观;(2)点点相连、线线相扣;(3)先整体后局部。(2)竣工测量应采用国家统一的测量坐标系,保证测量数据的统一性和可比性。(3)竣工测量应满足以下精度要求:(1)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1:500;(2)高程中误差不大于1:200。2.3.15实施方法(1)竣工测量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地形地貌、测量精度等因素制定测量方案。(2)采用全站仪、卫星定位仪、无人机等先进测量设备进行竣工测量,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3)竣工测量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测量误差,对测量数据进行多次观测和检验,保证竣工图的可靠性。(4)竣工测量成果应包括竣工图、等高线图等,以及相关技术文档。第六章岩土工程勘察第一节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2.3.16概述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岩土体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本节旨在明确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定义、分类及测试方法,为后续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2.3.17岩土体物理性质(1)密度:岩土体的密度分为天然密度、饱和密度和干密度。通过试验室测试,确定岩土体的密度,为计算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提供依据。(2)含水率:岩土体的含水率是指单位体积内水分的质量与岩土体总质量之比。含水率对岩土体的力学性质有较大影响,需通过试验确定。(3)孔隙比:岩土体的孔隙比是指孔隙体积与固体体积之比。孔隙比是评价岩土体压缩性和渗透性的重要参数。(4)液限和塑限:液限和塑限是评价岩土体可塑性的重要指标。通过试验确定液限和塑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2.3.18岩土体力学性质(1)抗剪强度:岩土体的抗剪强度是指岩土体在剪切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抗剪强度包括内摩擦角和黏聚力两个指标,通过三轴剪切试验、直剪试验等方法确定。(2)压缩性:岩土体的压缩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岩土体体积发生变化的性质。压缩性包括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和泊松比等参数,通过固结试验、三轴剪切试验等方法确定。(3)弹性模量:岩土体的弹性模量是指岩土体在弹性范围内抵抗变形的能力。通过三轴剪切试验、静力触探等方法确定。第二节岩土工程评价2.3.19概述岩土工程评价是对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本节主要包括岩土工程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步骤。2.3.20评价内容(1)地基承载力评价:根据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2)岩土体变形评价:分析岩土体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征,评价地基变形对工程结构的影响。(3)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分析地下水分布、水位变化、渗透性等,评价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4)环境地质条件评价:分析地震、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评价环境地质条件对工程的影响。2.3.21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根据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地质条件等,对工程适宜性进行初步评价。(2)定量评价:通过计算分析,对地基承载力、岩土体变形等参数进行定量评价。(3)比较评价:对比不同方案的地基承载力、岩土体变形等参数,选择最优方案。第三节岩土工程处理措施2.3.22概述岩土工程处理措施是指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针对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地质条件等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技术措施。本节主要介绍岩土工程处理措施的分类、适用范围及施工方法。2.3.23处理措施分类(1)地基处理:针对地基承载力不足、变形过大等问题,采取的地基处理措施,如换填、加固、排水等。(2)基坑支护:针对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采取的支护措施,如土钉墙、桩板墙、地下连续墙等。(3)地下水处理:针对地下水对工程影响较大的问题,采取的降水、排水等措施。(4)地基监测:针对工程地基变形、稳定性等问题,采取的监测措施,如沉降观测、位移观测等。2.3.24施工方法(1)地基处理施工:根据处理措施的类型,采用相应的施工方法,如换填、加固、排水等。(2)基坑支护施工:根据支护措施的类型,采用相应的施工方法,如土钉墙、桩板墙、地下连续墙等。(3)地下水处理施工:根据降水、排水等措施,采用相应的施工方法,如井点降水、排水管道施工等。(4)地基监测施工:根据监测措施的要求,采用相应的施工方法,如沉降观测、位移观测等。第七章环境勘察第一节环境调查与评价2.3.25环境调查1.1调查内容环境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1)自然环境调查: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的调查研究。(2)社会环境调查:主要包括人口、经济、产业、交通、土地利用、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社会因素的调查研究。(3)生态环境调查: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类型、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物种、生态脆弱区等生态环境因素的调查研究。1.2调查方法环境调查应采用以下方法:(1)现场踏勘:对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进行实地查看。(2)资料收集:收集相关法律法规、规划文件、研究报告、统计数据等资料。(3)专家咨询: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提高调查的准确性。1.2.1环境评价2.1评价内容环境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1)现状评价:对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进行现状评价,分析环境问题及成因。(2)影响评价:预测项目实施后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影响的程度和范围。(3)防治措施评价:对项目提出的防治措施进行评价,分析其有效性和可行性。2.2评价方法环境评价应采用以下方法:(1)定量评价:利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2)定性评价:根据专家经验和现场调查,对环境质量进行定性评价。第二节环境保护措施2.2.1环境保护原则环境保护措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预防环境问题的产生,同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2)技术创新,节能减排: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3)全过程管理,持续改进:从项目设计、施工、运营到退役,实施全过程环境管理,持续改进环境保护措施。2.2.2具体环境保护措施具体环境保护措施如下:(1)大气污染治理:采用袋式除尘、湿式脱硫等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2)水污染治理:采用絮凝沉淀、过滤、反渗透等技术,提高废水处理效果。(3)固体废物处理:采用填埋、焚烧、资源化利用等方式,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4)噪声污染治理:采用隔声、吸声等技术,降低噪声污染。第三节环境监测2.2.3环境监测内容环境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1)大气环境监测:监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2)水环境监测:监测项目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3)土壤环境监测:监测项目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4)噪声环境监测:监测项目包括等效声级、峰值声级等。2.2.4环境监测方法环境监测应采用以下方法:(1)现场监测:利用监测设备对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2)实验室分析:将现场采集的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3)数据统计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第八章勘察成果报告第一节报告编制要求2.2.5编制原则勘察成果报告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真实性原则:报告内容应真实、客观地反映勘察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不得篡改、伪造数据。(2)科学性原则:报告编制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保证勘察成果的准确性。(3)完整性原则:报告应包含勘察项目涉及的所有方面,不得遗漏关键信息。(4)规范性原则:报告编制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的相关规范、标准,保证报告质量。2.2.6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2)国家及行业规范:如《建筑勘察设计规范》、《工程勘察质量验收标准》等。(3)项目合同:明确勘察任务、勘察范围、勘察深度等。(4)项目实施方案:包括勘察方法、勘察设备、勘察人员等。2.2.7编制程序(1)资料收集:收集项目相关资料,包括地质、地形、地貌、水文、环境等。(2)现场勘察:对项目现场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初步成果。(4)编制报告:根据初步成果,编写勘察成果报告。(5)审核审批:报告编制完成后,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审批。第二节报告内容与结构2.2.8报告内容勘察成果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概述:项目背景、勘察目的、勘察任务等。(2)勘察方法及设备:勘察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设备及其功能指标。(3)勘察成果:包括地质、地形、地貌、水文、环境等方面的成果。(4)质量控制:勘察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及成果质量评价。(5)结论与建议:根据勘察成果,提出项目建设的结论性意见及建议。2.2.9报告结构勘察成果报告的结构如下:(1)封面:项目名称、勘察单位、编制日期等。(2)目录:报告各章节标题及页码。(3)引言:简要介绍项目背景、勘察目的等。(4)包括勘察方法及设备、勘察成果、质量控制等内容。(5)结论与建议:对勘察成果进行总结,提出项目建设的结论性意见及建议。(6)附录:包括勘察过程中的相关图纸、表格、照片等。第三节报告审批与验收2.2.10审批流程(1)编制单位:报告编制完成后,提交给项目管理部门。(2)项目管理部门:对报告进行初步审查,合格后提交给审批部门。(3)审批部门:对报告进行审查,合格后予以批准。(4)批准后,报告正式生效。2.2.11验收流程(1)编制单位:在报告批准后,按照验收标准进行自检。(2)项目管理部门:对报告进行抽检,保证报告质量。(3)验收合格后,报告正式投入使用。(4)验收不合格,编制单位应按照验收意见进行整改,直至验收合格。第九章勘察质量控制第一节质量控制原则2.2.12总体原则勘察质量控制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规范,保证勘察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应结合项目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2.2.13具体原则(1)先进性原则:采用先进的勘察技术、方法和设备,提高勘察质量。(2)科学性原则:依据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勘察分析和评价。(3)客观性原则:客观、公正地对待勘察数据和成果,避免主观臆断。(4)安全性原则:保证勘察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5)经济性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勘察成本。(6)协同性原则:加强与项目相关单位的沟通与协作,保证勘察工作顺利进行。第二节质量检查与验收2.2.14质量检查(1)检查内容:包括勘察方案、勘察方法、勘察数据、勘察成果等。(2)检查方式:采用现场检查、资料审查、第三方评估等。(3)检查频次:根据项目特点和勘察阶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4)检查人员:由勘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2.2.15质量验收(1)验收内容:包括勘察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2)验收标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规范进行验收。(3)验收程序:按照项目审批、勘察合同等要求进行验收。(4)验收人员:由项目主管部门、勘察单位、监理单位等组成。第三节质量问题处理2.2.16质量问题分类(1)严重质量问题: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正常进行或严重影响勘察成果的质量问题。(2)一般质量问题:对勘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菊花种植收购事宜合同
- 基于大数据驱动的企业转型升级合作协议
- 企业广告牌制作合同
- 塔吊租赁协议样本
- 环境监测与评估合同
-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服务合同
- 场地转让合同协议书
- 房地产项目合作协议
- 自动化生产线改造项目合作合同
- 美食外卖平台食品质量免责协议
- 人工智能教育2024年AI助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 水泥厂化验室安全培训课件
- 机械制图自编教材
- 前列腺穿刺的护理查房课件
- 管理会计 课件 孙茂竹 第1-6章 管理会计概论-经营决策
-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全文
- 智能制造行业市场竞争力分析
- 轻钢别墅-建筑流程
- 2023云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
- 脾破裂护理查房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课文四字词语解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