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手册_第1页
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手册_第2页
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手册_第3页
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手册_第4页
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手册TOC\o"1-2"\h\u7111第一章土地整治工程概述 387731.1土地整治的定义与意义 3148101.1.1土地整治的定义 347061.1.2土地整治的意义 324671.2土地整治工程的主要内容 4177331.2.1土地平整 46011.2.2土地改良 4160321.2.3土地开发 494631.2.4土地保护 4326071.2.5土地整理 4274021.3土地整治工程的技术标准 435391.3.1工程设计标准 4124971.3.2工程施工标准 512217第二章工程前期准备 575602.1项目立项与审批 5281502.1.1立项依据及程序 5252962.1.2审批手续及材料 5304032.2初步设计与方案制定 5134602.2.1初步设计 5231902.2.2方案制定 694362.3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签订 6166642.3.1工程招投标 6111122.3.2合同签订 624281第三章工程设计 679563.1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原则 6311453.2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7223453.3设计方案的优化与调整 730912第四章工程施工 876884.1施工组织与管理 8100084.2施工工艺与技术要求 880284.3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916809第五章土地改良与土壤修复 9105375.1土壤改良措施 9308185.1.1物理措施 9262985.1.2化学措施 10245.1.3生物措施 10239345.2土壤修复技术 1012175.2.1物理修复技术 10237505.2.2化学修复技术 1017185.2.3生物修复技术 10247285.3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 10171055.3.1监测指标 10101755.3.2监测方法 1111785.3.3评价方法 1132711第六章水利配套设施建设 11314736.1水利设施设计 1175696.1.1设计原则 11109526.1.2设计内容 11203666.2水利设施施工 12145726.2.1施工准备 12324976.2.2施工过程 12191916.2.3施工验收 12244056.3水利设施运行与维护 122176.3.1运行管理 12267926.3.2维护保养 1221400第七章生态环境建设 12218547.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2192637.1.1概述 13284637.1.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原则 13197317.1.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内容 1317867.2生态修复技术 1331977.2.1概述 1362697.2.2生态修复技术的分类 13154447.2.3生态修复技术的特点 13248297.2.4生态修复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 14193057.3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14102697.3.1概述 1437187.3.2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14134237.3.3生态环境评价内容 1428727.3.4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 1429059第八章工程验收与移交 14292148.1工程验收标准与流程 14152368.1.1工程验收标准 1532308.1.2工程验收流程 1593768.2工程质量评价 15166688.2.1评价内容 15273428.2.2评价方法 15108058.3工程移交与后期管理 16186128.3.1工程移交 16247178.3.2后期管理 1625266第九章工程监理与质量监督 16215399.1工程监理的组织与实施 16228849.1.1监理组织结构 16146779.1.2监理实施流程 1754019.2质量监督的主要内容 17284089.2.1质量监督依据 17148609.2.2质量监督内容 17118199.3质量问题的处理与整改 17295439.3.1质量问题分类 1766139.3.2质量问题处理流程 17295269.3.3质量问题整改要求 1813029第十章工程后期管理与维护 181451310.1工程后期管理任务 18814710.1.1概述 182842810.1.2工程设施运行维护 182687010.1.3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 18925910.1.4工程环境影响监测与防治 18630610.1.5工程安全与风险管理 19977010.2工程维护与养护 192590910.2.1概述 191430310.2.2工程设施日常维护 193185710.2.3工程设施定期检查 193000810.2.4工程设施保养 1973610.2.5工程设施大修 192038910.3工程效益分析与评估 201204610.3.1概述 20277410.3.2经济效益分析 202659210.3.3社会效益分析 20929510.3.4环境效益分析 201799910.3.5综合评估 20第一章土地整治工程概述1.1土地整治的定义与意义1.1.1土地整治的定义土地整治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要求,通过工程、生物、生态等技术措施,对土地进行整理、改良、开发和保护,以提高土地质量、优化土地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综合性工作。1.1.2土地整治的意义土地整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通过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增加耕地面积,保证粮食生产稳定。(2)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土地整治有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3)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土地整治工程可以改善土地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地抗灾能力。(4)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土地整治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1.2土地整治工程的主要内容1.2.1土地平整土地平整是指通过工程措施,对地形起伏较大的土地进行削高填低,使其达到适宜农业生产的坡度和高度。1.2.2土地改良土地改良是指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技术措施,改善土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提高土地质量。1.2.3土地开发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或利用不充分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1.2.4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采取工程、生物、生态等措施,保护土地资源,防止土地退化,维护土地生态平衡。1.2.5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梳理和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效益。1.3土地整治工程的技术标准1.3.1工程设计标准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规范。(2)充分考虑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要求。(3)注重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提高工程效益。(4)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1.3.2工程施工标准土地整治工程施工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文件和施工规范进行。(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3)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做好施工安全防护工作,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第二章工程前期准备2.1项目立项与审批2.1.1立项依据及程序土地整治工程项目的立项,需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项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研分析:对项目所在地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等进行全面调查,分析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编制项目建议书:根据调研分析结果,编制项目建议书,明确项目目标、任务、投资估算、效益分析等内容。(3)项目申报:将项目建议书提交给有管辖权的部门进行申报。(4)审批立项:部门对项目建议书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立项。2.1.2审批手续及材料项目立项需提交以下材料:(1)项目建议书;(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项目实施方案;(4)项目投资估算;(5)项目风险评估报告;(6)相关政策文件依据。2.2初步设计与方案制定2.2.1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是在项目立项后,对项目进行具体规划和设计的过程。初步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设计原则:遵循安全、经济、环保、高效的原则,保证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2)设计内容:包括项目总体布局、工程布局、施工方案、环境保护措施等。(3)设计标准: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进行设计,保证项目质量。2.2.2方案制定方案制定是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对项目实施的具体细节进行明确。方案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队伍、施工设备、施工材料等资源需求。(2)施工进度计划: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保证项目按期完成。(3)质量控制措施:制定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项目质量满足要求。(4)安全生产措施: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预防安全的发生。2.3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签订2.3.1工程招投标工程招投标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编制招标文件:包括招标公告、招标文件、投标须知等。(2)招标公告:在指定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吸引潜在投标人参与投标。(3)投标报名:潜在投标人按照招标公告要求,进行投标报名。(4)资格审查:招标人对投标人的资质、信誉、业绩等进行审查。(5)开标评标: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程序进行开标、评标。(6)确定中标人:根据评标结果,确定中标人。2.3.2合同签订合同签订是工程招投标的后续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合同条款:明确工程范围、质量标准、进度要求、价格等关键条款。(2)合同签订:中标人与招标人签订正式合同。(3)合同备案:将合同备案至相关部门,保证合同合法有效。第三章工程设计3.1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原则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工程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行业标准,保证工程建设的合法性。(2)科学性原则:工程设计应基于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充分运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等成果,保证工程设计的科学性。(3)实用性原则:工程设计应充分考虑项目区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工程规模、布局和建设内容,保证工程设计的实用性。(4)可持续发展原则:工程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保证工程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性。(5)经济效益原则:工程设计应充分考虑投资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证工程设计的经济效益。3.2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土地整治工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背景及目标:阐述项目背景、任务来源、目标及意义,明确项目设计的基本要求。(2)项目区概况:分析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土地资源状况等,为工程设计提供基础数据。(3)工程布局:根据项目目标、任务和项目区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工程布局,包括工程分区、工程规模和工程结构。(4)工程技术方案:选择适宜的工程技术,包括土地整理、土壤改良、灌溉排水、农田防护等,保证工程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5)工程量计算与投资预算:根据工程设计方案,计算工程量,编制投资预算,为项目实施提供经济依据。(6)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针对项目区环境保护和治理要求,提出相应的措施,保证工程建设的环保性。(7)施工组织与管理:制定施工组织方案和工程管理制度,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3.3设计方案的优化与调整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应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与调整,以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具体措施如下:(1)方案比较:针对不同设计阶段,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方案比较,优选出最佳方案。(2)技术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评估其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方案调整提供依据。(3)专家咨询: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咨询,听取意见和建议,提高设计质量。(4)公众参与:积极组织公众参与,充分听取项目区居民、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保证设计方案符合实际需求。(5)动态调整: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设计方案,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第四章工程施工4.1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是土地整治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施工组织与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项目管理机构设置:根据工程规模、工程特点和施工需求,合理设置项目管理机构,明确各岗位职责。(2)施工人员配置:合理配置施工人员,保证施工队伍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素质,满足施工需求。(3)施工进度计划:编制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明确各施工阶段的工作内容、时间节点和关键节点。(4)施工资源配置:合理配置施工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保证施工过程中资源充足、合理使用。(5)施工现场管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环保、文明施工。(6)施工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4.2施工工艺与技术要求土地整治工程施工工艺与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方工程: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土方挖填、平整,保证土方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2)排水工程:根据设计要求,合理布置排水设施,保证排水畅通,防止水土流失。(3)防护工程: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防护工程施工,包括坡面防护、岸坡防护等,保证工程稳定和安全。(4)植被恢复:根据地形、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植被类型进行植被恢复,提高土地的抗蚀性。(5)土地改良: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手段,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土地质量。(6)施工监测: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发觉问题及时处理,保证施工顺利进行。4.3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土地整治工程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以下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1)施工准备阶段:审查施工图纸,保证施工图纸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审查施工方案,保证施工方案合理、可行。(2)施工阶段: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保证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素质;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保证施工质量。(3)施工验收阶段:对施工成果进行验收,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对验收中发觉的问题及时整改,直至合格。(4)施工后期维护:建立健全施工后期维护制度,保证工程设施正常运行,延长工程使用寿命。第五章土地改良与土壤修复5.1土壤改良措施土壤改良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措施。5.1.1物理措施物理措施主要包括深翻、浅耕、镇压、松土等,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和渗透性。深翻可打破土壤板结,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浅耕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镇压和松土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5.1.2化学措施化学措施主要包括施用石灰、磷肥、微量元素等,以调节土壤酸碱度,补充土壤养分。施用石灰可降低土壤酸性,改善土壤结构;磷肥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土壤肥力;微量元素的补充有助于作物吸收,提高产量。5.1.3生物措施生物措施主要包括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推广生物肥料等,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种植绿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有机肥的施用可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生物肥料的应用有助于降低化肥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5.2土壤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是指针对土壤污染、盐碱化、侵蚀等问题,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治理的技术。5.2.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淋洗、客土置换、土壤稳定化等。土壤淋洗通过水洗方式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客土置换是将污染土壤挖出,换填干净土壤;土壤稳定化是通过添加稳定剂,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性。5.2.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改良剂、土壤调理剂、土壤钝化剂等。土壤改良剂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土壤调理剂可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环境;土壤钝化剂可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活性,减轻污染风险。5.2.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等。植物修复通过种植具有吸附、降解污染物的植物,实现土壤修复;微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动物修复则是通过引入蚯蚓等土壤动物,改善土壤环境。5.3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是土地改良与土壤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掌握土壤质量状况,为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5.3.1监测指标土壤质量监测指标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等。物理指标主要有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等;化学指标包括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生物指标有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动物种类等。5.3.2监测方法土壤质量监测方法主要有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遥感监测等。现场调查可了解土壤的基本情况,实验室分析可准确测定土壤指标,遥感监测则可快速获取土壤质量信息。5.3.3评价方法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包括综合评价法、单项评价法、模糊评价法等。综合评价法考虑多个指标,全面评价土壤质量;单项评价法针对某一特定指标进行评价;模糊评价法则通过构建模糊数学模型,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第六章水利配套设施建设6.1水利设施设计6.1.1设计原则水利设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和地方水利政策、法规及标准,保证工程安全、经济、环保、美观;(2)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水资源利用、保护和水环境治理;(3)注重技术创新,采用先进、成熟、可靠的技术和工艺;(4)节约投资,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程效益。6.1.2设计内容水利设施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源工程:包括水源的选择、水源保护、水源工程布局等;(2)取水工程:包括取水口设计、取水构筑物设计等;(3)输水工程:包括输水管道、渠道设计等;(4)配水工程:包括配水管道、配水渠道设计等;(5)水质保障工程:包括水质检测、水质处理设施设计等;(6)水利枢纽工程:包括节制闸、分水闸、排水闸等设计;(7)防洪排涝工程:包括堤防、排涝泵站等设计;(8)附属设施:包括观测站、调度中心、供电设施等。6.2水利设施施工6.2.1施工准备(1)按照设计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2)严格审查施工队伍资质,保证施工质量;(3)准备施工所需材料、设备、工具等;(4)做好施工现场临时设施搭建。6.2.2施工过程(1)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2)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3)对施工中的关键部位和重要环节进行重点监控;(4)定期进行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检查。6.2.3施工验收(1)完成施工后,进行工程验收;(2)验收合格后,办理工程移交手续;(3)对验收中发觉的问题,及时整改。6.3水利设施运行与维护6.3.1运行管理(1)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制度,保证设施正常运行;(2)对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设施运行状况;(3)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情况;(4)定期开展设施功能评估,优化运行策略。6.3.2维护保养(1)制定维护保养计划,保证设施正常运行;(2)对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修,更换磨损部件;(3)对关键部位进行重点维护,保证设施安全;(4)做好设施清洁、绿化工作,提高环境质量。第七章生态环境建设7.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7.1.1概述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阐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原则、内容及其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的具体应用。7.1.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原则(1)遵循生态规律,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性;(2)注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减轻生态环境破坏;(3)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强化法律法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7.1.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内容(1)水土保持: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止水土流失;(2)植被恢复:采用植被重建、植被修复等技术,恢复植被覆盖;(3)污染防治:对土壤、水体、大气等污染源进行治理,降低污染程度;(4)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5)生态景观建设:打造生态景观,提升生态环境质量。7.2生态修复技术7.2.1概述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采用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方法,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的技术。本节主要介绍生态修复技术的分类、特点及其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7.2.2生态修复技术的分类(1)生物学方法:包括植被恢复、微生物修复等;(2)生态工程方法:包括生态沟、生态岛、生态湿地等;(3)物理方法:包括土地整理、土壤改良等;(4)化学方法:包括土壤修复、水体治理等。7.2.3生态修复技术的特点(1)可持续性:修复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适应性: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3)整体性: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实现整体修复;(4)创新性:不断研发新技术,提高生态修复效果。7.2.4生态修复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1)植被恢复技术:应用于矿山废弃地、退化土地等区域的植被恢复;(2)土壤改良技术:应用于土壤污染、盐碱化等问题的治理;(3)水体治理技术:应用于河流、湖泊、湿地等水域的治理;(4)生态景观建设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化、生态公园等项目的建设。7.3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7.3.1概述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是土地整治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生态修复技术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介绍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方法、内容及其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7.3.2生态环境监测方法(1)地面调查: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生态环境现状;(2)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生态环境信息;(3)样品分析:对土壤、水体、植被等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4)模型预测:建立生态环境模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7.3.3生态环境评价内容(1)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等;(2)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生态系统提供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3)生态风险:分析生态环境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评估生态风险;(4)生态环境保护效果:评价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效果。7.3.4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1)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评估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效果,指导工程调整;(3)监测生态环境变化,预警生态风险;(4)为土地整治项目验收提供依据。第八章工程验收与移交8.1工程验收标准与流程8.1.1工程验收标准土地整治工程验收应依据以下标准进行:(1)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2)满足设计文件规定的工程规模、质量、功能等技术要求;(3)工程实体质量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4)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方面符合相关规定;(5)工程档案资料完整、规范。8.1.2工程验收流程土地整治工程验收流程如下:(1)工程自检:施工方应根据合同约定和设计要求,对工程进行自检,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验收标准;(2)初验:施工方提交初验申请报告,监理单位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初验,对工程实体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初步评估;(3)复验:初验合格后,施工方提交复验申请报告,项目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复验,对初验结果进行核实;(4)正式验收:复验合格后,项目主管部门组织正式验收,对工程进行全面评估;(5)验收合格后,项目主管部门颁发验收合格证书。8.2工程质量评价8.2.1评价内容工程质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工程实体质量:包括工程结构、外观、尺寸、功能等方面的质量;(2)施工过程质量:包括施工工艺、施工组织、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质量;(3)施工资料质量:包括施工图纸、施工记录、检测报告等方面的质量;(4)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质量。8.2.2评价方法工程质量评价采用以下方法:(1)现场检查:对工程实体质量进行实地查看,了解施工过程质量;(2)资料审查:对施工资料进行审查,核实工程质量和施工过程;(3)专家评估:组织专家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估,提出评价意见;(4)综合评价:结合现场检查、资料审查、专家评估等结果,对工程质量进行综合评价。8.3工程移交与后期管理8.3.1工程移交工程验收合格后,施工方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工程移交:(1)办理移交手续:施工方与项目主管部门签订工程移交协议,明确工程移交事宜;(2)提交工程资料:施工方将工程资料整理归档,提交给项目主管部门;(3)工程交接:项目主管部门接收工程,对工程进行后期管理。8.3.2后期管理项目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土地整治工程的后期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制度,保证工程正常运行;(2)定期对工程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工程设施完好;(3)对工程周边环境进行监测,防止环境污染;(4)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保证工程安全运行;(5)对工程效益进行评估,为工程改进提供依据。第九章工程监理与质量监督9.1工程监理的组织与实施9.1.1监理组织结构工程监理的组织结构应当根据土地整治工程的特点、规模和复杂程度进行合理设置。监理机构应具备专业、高效、协调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部门:(1)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监理项目的总体协调、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2)工程技术部门:负责工程技术的审查、监督和指导,保证工程技术要求的落实。(3)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工程质量的检查、监督和整改,保证工程质量符合相关标准。(4)合同管理部门:负责合同履行、变更、解除等事项的管理,保证合同执行的合规性。9.1.2监理实施流程(1)监理前期准备:主要包括了解项目背景、编制监理大纲、明确监理目标、制定监理计划等。(2)监理过程控制:包括现场巡查、检查、监督、指导、记录等环节,保证工程按设计文件和规范要求实施。(3)监理后期验收: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环保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目标。9.2质量监督的主要内容9.2.1质量监督依据质量监督的主要依据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设计文件、合同条款等。9.2.2质量监督内容(1)工程材料质量:对工程所需的各类材料进行质量检查,保证材料符合设计要求和标准。(2)施工工艺质量:对施工过程中的工艺流程、操作方法进行检查,保证施工质量。(3)施工质量控制: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4)施工安全与环保:对施工现场的安全与环保措施进行检查,保证施工安全与环保。9.3质量问题的处理与整改9.3.1质量问题分类质量问题分为轻微问题、一般问题和重大问题。轻微问题可现场整改,一般问题和重大问题需及时报告上级部门。9.3.2质量问题处理流程(1)发觉问题:监理人员通过现场巡查、检查等途径发觉质量问题。(2)问题报告:监理人员将发觉的质量问题及时报告给项目部和相关部门。(3)问题分析:项目部和相关部门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4)制定整改措施:根据问题分析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5)整改实施:项目部和相关人员按照整改措施进行整改。(6)整改验收:整改完成后,由监理人员进行验收,保证整改效果。9.3.3质量问题整改要求(1)整改措施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2)整改过程中,要保证不影响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3)整改完成后,要进行全面检查,保证问题得到彻底解决。(4)对整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第十章工程后期管理与维护10.1工程后期管理任务10.1.1概述土地整治工程后期管理任务是指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持续跟踪、监督和调整,保证工程稳定运行,发挥工程效益,防止工程设施损坏和土地资源浪费。后期管理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设施的运行维护;(2)工程效益的监测与评价;(3)工程环境影响的监测与防治;(4)工程安全与风险管理;(5)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