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孟子蚜5学问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蚜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孟子蚜5学问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蚜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孟子蚜5学问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蚜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孟子蚜5学问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蚜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孟子蚜5学问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按图索骥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闻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闻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作伯乐。据说,伯乐把自己丰富的识马阅历,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做识马的参考。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着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视力。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知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方法骑呀!”请你写出成语“按图索骥”的意思。【参考答案】按图索骥:根据图像找寻好马,比方根据死规则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根据线索找目标。索:找;骥:良马。第1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终一个“知”同“智”)(2)有达财者(“财”同“材”)(3)有私淑艾者(“淑”同“叔”,拾;“艾”同“刈”,取)第2步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1)知eq\b\lc\{\rc\(\a\vs4\al\co1(\a\vs4\al(知之为知之动词,知道知晓,君何以知燕王动词,了解,其真不知马也动词,识别,有独知之虑者名词,见解,绝来宾之知名词,交情,孰为汝多知乎名词,学问)))(2)发eq\b\lc\{\rc\(\a\vs4\al\co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动词,启发,发为五色动词,显现,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起,此病后三期当发动词,发作,使人发书至赵王动词,发送,发闾左適戍渔阳动词,征发,谋未发而闻于国动词,行))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名词作动词,称王,折服)(2)挟故而问(形容词作名词,故交)(3)博我以文(使动用法,使……丰富)(4)欲罢不能(使动用法,使……停下来)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日君子之所以教者五古义:用来……的方式。今义:表示因果关系,与“因为”连用。第5步文言句式——特别句式多留意(1)是丘也(推断句)译文: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2)皆所不答也(推断句)译文:都是我所不回答的。(3)何有于我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译文: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4)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状语后置)译文:抬头对天无愧,低头于人无愧。(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状语后置)译文:用各种文献来拓展我的学问,又用确定的礼义来约束我的行为。树立老师的典范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的精力贡献于后代的教化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阅历,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老师。他为后世的老师树立了五个方面的典范:学而不厌。老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驾驭广博的学问,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温故知新。老师既要了解驾驭过去的政治历史学问,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阅历相识当代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方法。诲人不倦。孔子30岁左右起先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化活动,就是从政的5年间,也仍旧从事传授活动,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性诱导,造就成才。“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诲人不倦教学看法的思想基础。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化,不仅有言教,更注意身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教学相长。孔子相识到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学问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常常与学生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化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化家,是中国历史上老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老师的优良传统。本板块强调了学习看法和教化看法的重要性,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谆谆教化的教化方法,有教无类的教化思想等。1.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两章?你是怎样相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诲人不倦,主要体现在第25、26章。第25章:这是孔子追求学问和为人师长的看法。他说:对学问我没什么诀窍,只不过是到处留心,默然学习领悟,永不厌倦。对学生不管智力如何,我不厌其烦地教化他们,仅此而已。其他的我什么都不懂,什么能耐也没有。第26章:强调只要学生好好求学,就教化他,而且“有教无类”,不管有钱没钱一视同仁,体现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2.孟子在第34、37、39三章中,谈到的选择老师和学生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先,他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化之,认为这是一件欢乐的事情。其次,他认为为师者应是虚心、才德兼备的贤才;老师教化别人,必需对所教之事先行彻底探讨清晰之后,才能实行教化,使别人能清晰明白。“好为人师”是说有些人不懂装懂、自满自大,孟子对此是持否定看法的。其三,孟子主见虚心求教,不要自以为是,对求学心不诚者,不予回答。像滕更这种“挟贵”、“挟贤”的人,不值得作为学生。因为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了学习学问,切磋学问,教学相长,因而不能掺杂“贵”、“贤”、“长”、“勋劳”、“故旧”等外在因素。很明显,孟子在选择老师和学生的标准上与孔子是有差异的。3.孟子在第35章中论述求学的方法是什么?他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阐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35章用类比的方式形象地阐述了求学的方法:用羿教人射箭,论述学习应当尽到最大的努力;用大匠诲人以规则,论述学习应当依循规则。孟子既确定了人在学习中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学习要遵循客观规律。4.孟子在第36章和第38章中,是怎样对因材施教进行阐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36章:孟子认为,在各种教化方式中,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训诲者,让他自己去反省觉悟,自我修省,这与谆谆教化可谓殊途同归,也是训诲的一种方式。第38章:孟子提出了君子的五种教化方式,事实上告知我们,对学生必因其材质之不同,而赐予必要之辅导和教化,因其材质之不同而授以不同之内容。这是对因材施教的最好注解。阅读课文34~39,完成下面的问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A.而王天下不与存焉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C.诸侯恐惊,会盟而谋弱秦D.且庸人尚羞之[解析]A项,王:统治,名词活用作动词。B项,短:说……的坏话,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C项,弱:使……减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项,羞:认为……羞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答案]A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彼此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彼此活用,主要就是为了句意表达的须要,词性之间相互发生了改变。常见类型例句译释类似成语①名词用作动词籍吏民,封府库登记厉兵秣马②形容词用作动词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终点人尽其才③动词用作名词追亡逐北,流血漂橹逃跑的人,此指逃兵继往开来④形容词用作名词将军身披坚执锐坚实的铠甲;锋利的兵器激浊扬清24.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看法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才智。”——《论语·为政其次》25.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静默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满意,教化别人而不疲乏,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论语·述而第七》26.孔子说:“自从带着十条干肉的薄礼来求学起先,我没有不训诲的。”——《论语·述而第七》27.孔子说:“教化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知他一边或一角却不能推知其他三条边或三个角,便不再教他了。”——《论语·述而第七》28.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是没有隐瞒的!我没有和你们不在一起的时候,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论语·述而第七》29.孔子用四种内容教化学生:历代文献,道德行事,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诚信。——《论语·述而第七》30.颜渊感叹着说:“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看看,好像在前面,突然又到后面去了。(虽然这样高深和不简单捉摸,可是)老师擅长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拓展我的学问,又用确定的礼义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行能。我已经用完我的才力,(但老师之道)高峻卓绝,仿佛耸立于眼前。要想再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论语·子罕第九》31.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道:“有父亲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道:“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亲哥哥活着(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到就做吗,您说,‘听到就做’。(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糊涂,大胆地来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识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论语·先进第十一》32.孔子说:“爱他,能不叫他劳苦吗?忠于他,能不训诲他吗?”——《论语·宪问第十四》33.孔子说:“人人我都教化,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分。”——《论语·卫灵公第十五》34.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爱做别人的老师。”——《孟子·离娄上》35.孟子说:“羿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拉满弓;学习的人也总是期望努力拉满弓。高超的工匠教化人,确定依循规则,学习的人也确定要依循规则。”——《孟子·告子上》36.孟子说:“教化也有许多方式,我不屑于去训诲他,这也是一种训诲呢。”——《孟子·告子下》37.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王道使天下归服这件事并不在当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有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于天无愧,低头于人无愧,是其次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化,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王道使天下归服这件事并不在当中。”——《孟子·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