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集体备课
电
子
教
案
第一单元(共计6课时)
学科:_______数学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四年级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
学年度第二学期
小学集体备课电子教案
主备人:
课力口、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课
课时编号1题系:教材第2、3页例1及相关内时1二次备课
容。
1.借助解决问题经历概括总结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
教学目标意义。
2.通过比较、概括等活动,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教学重点
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减法的意义。
准备□算题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
程是什么吗?
生:青藏铁路。
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
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出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2: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3: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二、新课教学
教学过程
1.概括加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
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1)学生独立解题。
(2)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814+1142=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
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板书:加法定义)
师:你知道加法算式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3)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概括减法的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
看谁的速度快0
(1)学生列式计算。
1956-814=11421956-1142=814
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因为知道了两段的和求一段就可以减去另一段。
(2)师: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
生:己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板
书:减法定义)
师:你知道减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
(3)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减数一减数=差)
3.小组交流,明确关系
(1)观察比较。
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数都一样,运算不同。
(2)动手改写算式,分析关系。
师:我们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很快的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力口、减法各部
分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3)师: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能发现加、
减法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
(4)整理总结。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一减数,减数=被减数一差,被减数
=减数+差。
(5)验证关系。
师: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的算式814+1142=1956、1956-814=1142、1956
-1142-14验证大家总结的发现。
师:请观察我们总结的结论,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生1:加法是减法的相反运算,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
生2: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学以致用。
教材第3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①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卖
出多少张门票?
②滑雪场全天卖出145张门票,其中上午卖出86张,下午卖出多少张?
③华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运来多少包
练习本?
④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其中男生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2.综合练习。
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获以及不足吗?
课后反思
小学集体备课电子教案
主备人:
课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课
课时编号2题系:教材第5、6页例2及相关内时2二次备课
容。
1.结合具依,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探索来“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尾也抽象、概括能力,
进一步感悟运算.本质。
3.在用抽多t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
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重难点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准备口算题卡
一'导入新课
1.根据2X3=6再写三道算式。
2.课件出示各种美丽的花朵。
师:同学们,看到图片,有什么感觉?
生:非常漂亮,感觉很香……
过渡:今天我们就探究存在花中的数学。
二、新课教学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2(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X4=12
教学过程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
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有12枝
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1)对比发现。
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
算?
列式计算:12+3=4124-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2)、(3)与(1)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
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
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1)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X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2)(3)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乂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习
1.填空题。
(1)一个除法算式中,商是8,除数是6,被除数是()。
(2)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与它相同,他们的积是()。
(3)被除数是54,商是9,除数是()o
(4)另个因数的积是72,其中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
2.根据算式直接写得数。
(1)32X25=800
8004-()=25800+32=()
(2)425+17=25
17X25=()425+()=17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小学集体备课电子教案
主备人:
课0的运算:教材第6页例3课
课时编号3题及相关内容。时3二次备课
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2.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准备□算题卡
一、导入新课
口算:100+0=0+568=0x78=0+23=128-128=
0+76=235+0=9-0=0+319=0x29=
二、新课教学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2.整理归纳0的运算。
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0除以一个数。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4.讨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1)小组讨论汇报0不能作除数。
教学过程
例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4-0
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o
(2)归纳所有。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
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列各式:
36+0=0+68=0X68=54-0=
0+28=128-0=0+36=25+0=
99-0=49-49=0+39=0X9=
2.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4、7、9题。
四'课堂小节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小学集体备课电子教案
主备人:
课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教材课
课时编号4题第9页例4及练习三的相关内容。时4二次备课
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
教学目标练习的进行运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重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准备口算题卡
一'导入新课
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明确: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
算就是四则运算;加法、减法叫做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二级运算。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今天我们一起
研究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二、新课教学
教学过程
1.例4:计算96+12+4X2,说一说运算的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激活已有经验,说说运算顺序。
2.自主学习,尝试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师:如果在96+12+4X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
X2,运算顺序怎样?
生: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学生独立计算并展示:
964-(12+4)X2
=96+16X2
=6X2
=12
3.探究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师:如果在96+(12+4)X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
一个算式96+[(12+4)X2],运算顺序又会怎样呢?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尝试计算,最后汇报展示.
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4-[(12+4)X2]
=96+[16x2]
=96+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了解括号的数学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
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探索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5.总结运算顺序。
师:算式中有小括号还有中括号,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如下: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
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
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和同桌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A.47+33+36-16B.(47+33)+(36-16)C.(36-16)+
(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750-25)X(20+13)B.(20+13)X(750-25)C.750-
25X20+13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课后反思
小学集体备课电子教案
主备人:
课租船问题:教材第10页例5课
课时编号5题及相关内容。时5二次备课
1.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教学目标2.经历自主探究“租船费用”最省的过程,感受数据变化的规律性,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
教学重点
重难点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
教学难点
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
准备□算题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
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听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播放歌曲伴奏。预设:《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
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生:北海划船。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和船有关的问题一一租船。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祭1典有32、
上已年三展—二
“A11一L
k限裹6人rIK,一AN
k____限乘4人
从这张图片中你可以找到哪些信息?
船的种类收费标准:大船限乘人数6人30元小船4人20元
文字信息:有32人出去游玩。
需要解决怎样的问题:怎样租船最省钱?
2.探究解决方案
(1)比较那种船的租金更便宜。
小船:4人乘坐需要24元,每人应付:24+4=6(元)
大船:6人乘坐需要30元,每人应付:304-6=5(元)
比较发现:如果小船坐满,每人需付6元。如果大船坐满,每人只需付
5元,所以大船租金更便宜,租大船。
(2)制订租船方案。
考虑租大船,如果不空座位,会不会更省钱?
应租船只数:32+6=5(条)……2(人),2人应该再租一只小船。
租船钱数:5X30=150(元)1X24=24(元)150+24=174(元)
发现:租5条大船,1条小船时,小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坐船时,
只有每只船都坐满人,才能达到不浪费,达到省钱的目的。把小船上的2人
和1条大船上的6人都安排坐2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4条大船:30X4=120(元)
2条小船:24X2=48(元)120+48=168(元)
答: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最省钱。
(3)回顾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
步骤一:根据船的租金及限承人数,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更便宜。
步骤二:再假设所有人都乘坐租金便宜的船。如果正好坐满,无空座,
那么这种租法最省钱;如果没坐满,就再调整,调整时还是要尽可能多的租
便宜的船同时做到尽量让船坐满。
3.小试牛刀
课件出示:四(1)班有42名同学准备去划船,请设计租船方案,并比
较那种租法最省钱?船的种类限乘人数收费标准:大船4人9元,小船3
人6元。
小组汇报展示:
大船:9.4=2(元)1(元)
小船:6+3=2(元),租小船便宜。
42+3=14(条)14条小船:14X6=84(元)
答:租14条小船最省钱。
三、巩固练习
1.大巴车限乘30人,中巴车限乘20人,有80人郊游,其中租一辆大
巴车要50元,租一辆中巴车要35元,怎样租车合算?
2.京华旅行社推出两种优惠方案,第一种:团体5人以上(含5人)
每位300元。第二种:成人每位400元,小孩每位200元。有10位家长带
5名孩子,怎样买票省钱?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结果。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你明白什么?
课后反思
小学集体备课电子教案
主备人:
课复习课:第一单元复习。课
课时编号6题时6二次备课
1.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相关概念,能够按照运算顺序进行正确地计
教学目标算,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重难点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相关知识,能够正确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概括、
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相关知识,能够正确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概括、
整理知识的能力。
准备□算题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四则运算)
过渡: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四则运算,大家对四则运算有了更系
统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下这一单元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1.出示自学提纲:
(1)什么是四则运算?
(2)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有关0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
请同学们围绕自学提纲,以小组为单位梳理知识脉络。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3.汇报。
(1)()法、()法、()法和()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要()按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
(4)一个数与0相加得();一个数与0相乘得();一个数减
去0得();0除以()还得0。
(5)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6)0不能做()»
4.小结:大家一起对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学习最
重要的事是能学以致用,下面就要检验一下大家的理解应用能力了,看看你
是不是真的可以将这部分知识应用自如。
三、巩固应用
1.下列算式运算顺序一样的画“J”,不一样的画“X”。
48+8X48+84X84-4X816+4X16+4101-1+101-1
64-4X12-24+8—4+8364-9-364-9101+101-1-1
小结:通过这道题,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一双善于认真观察的眼睛。一道
题是否能够计算准确,首先就要看清楚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进行计算。
2.口算(课件出题,指名回答)。
小结:大家的口算还不错。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基础打好了,有信心挑
战下一关笔算吗?
3.脱式计算(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填空:如果要把算式864—12X6+9的运算顺序改成先算乘法,再
算减法,最后算除法,那么算式应改为()o
(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小结:小括号在题中起到了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虽然它有些渺小,可
它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大家在计算中要时刻注意。
5.在大家的认真努力下,基本的运算可以完成了,那么大家能不能运
用四则运算来解决实际问题呢?
出示题目:南京到北京的公路长840千米,一辆汽车从南京开往北京,
每小时行84千米,行驶了7小时后,还剩多少千米到达?
(学生读题思考,独立作答,集体订正。)
出示题目:张叔叔6小时加工服装48件,李叔叔6小时加工服装72件,
李叔叔比张叔叔每小时多加工多少件服装?
出示题目:水果店运来苹果、香蕉各8箱。苹果每箱25千克,香蕉每
箱18千克。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这一单元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复习,你们还要什么
想说的吗?
课后反思
小学集体备课电子教案
主备人:
课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几何组课
课时编号7题合体:教材第13页例1及相关内时二次备课
谷。1
1.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
教学目标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重难点正确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
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准备立方体模型、方格纸。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了一辆玩具跑车,从前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怎么样?
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
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
二'新课教学
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教师出示例1)。
(1)师:请看小华正在观察这个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下
出|口9因形万力iJZEV、牛丛1【公1旦豆省用JtPJ:任任。
mnmt
教学过程
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
学生自己连线。
(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
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3)出示活动建议: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②在
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
(4)学生活动,师巡视。
(5)汇报信息。(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
(6)集体反馈。
师: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看一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
(7)小结: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
过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儿何组合体,
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摆一摆,看一看。
小组合作摆一摆,然后独立思考形状,最后画一画你想的形状。
(1)师: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你们想不
想自己也来试试搭建一个几何体?
(2)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对
应作品)
(3)师:请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
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4)学生动手操作。
3.反馈交流,展示作品。
三、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教材第13页“做一做”。
让学生自己动手,然后拼摆,验证想象。
2.提练习。
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一说,然后小组摆一摆验证。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小学集体备课电子教案
主备人:
课观察不同的几何组合体:教材第课
课时编号8题14页例2及相关内容。时2二次备课
1.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
教学目标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
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
体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
变化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
重难点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
的。
教学难点
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
的。
准备正方体模型、方格纸。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手影游戏吗?人们用灵巧的双手能够变换出很多
活灵活现的影像。让我们欣赏一丁
7
g
师:在从上面的图中,你们为51察到什么变了,什-么彳二变?
生:人的手没变,影子的形力t变了。
师:你知道吗?在对图形观察£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类似这种变与不变的
现象。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期嚓物体。
教学过程二,新课教学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庄四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其实搭建
的方法还有很多,下面就是一种修册。
仔细观察说一说你们从前面、上面、左面分别看能么的形状。
i.学生反馈:
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2.动手操作摆一个立体图形观察。
(1)用4个小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
(2)想象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并在纸上摆出来。
(3)观察立体图形,验证想象的结果。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4.学生作品展示。
第一组展示:
gflrrRrmE
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
第二组展示:
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
师:这两个组都摆了自己的立体图形(黑板贴图),检验一下,他们摆
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
5.归纳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三组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厚意可以发现:
从上面看,形状相同;从左面看,形状相同;从前面看,形状不同。
师生总结: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
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师: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
能相同呢?
师: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怎
样可以快速判断?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信息。
预设:看三个物体的长、宽、高,对应两个数据相等时,从对应角度观
察才有可能相等。
师:我们还有很多种拼摆的方式,是不是也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来看
一看。
展示其他方案,应用观察方法对比。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4页“做一做”: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
看到的形状不同?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结果:
预设:这3个物体从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从前面看到的形
状是不同的。
(3)实物验证并说明方法的正确性。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师:看到下面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师: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再来f看看,t你又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要全面观察。
课后反思
小学集体备课电子教案
主备人:
课加法运算定律:教材第17页课
课时编号9题例1、2及相关内容。时1二次备课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目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
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
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
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准备口算题卡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想让自己计算得又对又快吗?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三单
元就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愿望。首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本单元的加法运
算定律。
二、新课教学
1.学习例1,探索加法交换律(2个数的加法)。
教师出示教材第17页主题图。
师: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获取的信息: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
所求的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学过程
生1:40+56=96(千米)
生2:56+40=96(千米)
师: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如果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
是不是也不变呢?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同桌合作交流发现。
师;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能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来表示
吗?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这个共同的特点?能试着写出来吗?
学生汇报随机板书:a+h=h+a.
师生总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就是法交换律。
师强调注意。与人可以表示0、1、2、3……中的任意整数,如1+2=2
+1等,所以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学习例2,探索加法结合律(3个数的加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例2。
师: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获取的信息: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km,第二天骑了104km,第一天骑
了96km。
所求的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尝试列式,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88+104+96=(88+104)+96=288
生2:104+96+88=88+(104+96)=288
师:猜一猜,(88+104)+96与88+(104+96)这两个式子相等吗?
通过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猜想?怎样证明?
学生讨论、交流。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
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说的好。这就是加法结合律。你能用符号表示它吗?
生:a+〃+c=a+彷+c)。
三、巩固练习
1.(),叫加法的交换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相加,再和()相加,或者先把()
相加,再和()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用字母
表示为()。
2.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填一填。
72+32=()+()
()+41=()+59
139+45+61=()+()
54+81+119=54+()
105+72+95=72+()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它对于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
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运用好它。
课后反思
小学集体备课电子教案
主备人:
课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材第20课
课时编号10题页例3及相关内容。时2二次备课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
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教学重点
重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准备□算题卡
—、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淀律。
学生举例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加注;结合律。
、新课教学
出示例题表格:下面是李叔叔后匹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同管理新规:劳动合同效力变化分析
- 购销合同担保书
-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2 不同材料的餐具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二年级上册教科版
- 2 折笔帽(教学设计)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 药店连锁品牌加盟合同转让协议
- 股东合作发展合同范本大全
- 10 我们当地的风俗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 4 少让父母为我操心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5)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个性表格巧制作(教学设计)
-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新员工入职考试附答案
- 脑卒中患者的血糖管理(修订版)
-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活动手册答案
- 医用空气消毒机消毒维护保养
- SY∕T 5280-2018 原油破乳剂通用技术条件
- 包扎(三角巾)课件
- 高校助学贷款结清凭证
- 产业园规划建筑设计说明
- 现场快速反应跟踪管理看板
- 框架核心筒结构办公楼施工测量方案(12页)
- 整体机房维护方案及报价通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