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_第1页
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_第2页
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_第3页
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_第4页
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从两汉到元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2.掌握从两汉到元朝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3.掌握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发展进程。【重点难点】(1)重点:两汉至元朝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主要史实。(2)难点:两汉至元朝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科举制度形成的原因、主要特点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学法指导】①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②重视图示、照片、文字等史料的研读和分析,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③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将本课内容结构化、系统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与强化,是两汉至元朝政治制度演变中最突出的特征。这一特征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在两汉至元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有利于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领到中央政府,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政治素质。【知识链接】一、隋朝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有哪些?隋炀帝正式创立科举制度,这是世界上最早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被孙中山称为中国为世界做出的“第五大发明”。它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选举制度奠定基础。南北朝选举制度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奠定了基础。2.九品中正制度衰微。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在当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州、郡地方长官随意左右、受贿营私的状况,选拔出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但这个制度到后来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家世、门第成为评定官员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已成为豪族势力控制选官的工具。对国家政治统治十分不利。3.士族地主的腐朽。南北朝时期,士族集寄生性、腐朽性之大成,尸位素餐,已经失去了执政的能力。4.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589年,隋文帝时期实现了国家统一。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之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就必须破除士族门阀政治。5.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南北朝时期,庶族地主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身贫寒低微的庶族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取得相应的政治权利。6.有利的客观条件。隋唐时期,纸笔的大量生产,印刷术与造纸术日益普及,这些为科举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二、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形成原因和历史影响1.主要特点: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2.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1)从历史上看,金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而历史上,魏晋时期也曾推行过尚书台制度。(2)从现实原因看,元朝统一中国后,疆域辽阔,需要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有效管辖和统治。(3)根本目的是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采取的。3.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过程】1.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并存。汉武帝在__________平定“__________”的基础上,颁布“__________”,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__,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唐朝中期__________后形成的___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__________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__________担任地方升官,同时设__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__________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__________掌控。这些措施改变了__________以来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地方实行__________,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__________,升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__进行管理。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_____的开端。2.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__________,握有实权的先是__________,继而又有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逐步形成__________体制。唐朝中央的三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确立并完善了__________的管理体制。宋初,设立__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__________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是__________。__________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3.汉朝选官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__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__________担任,选用官吏采取__________。选官标准主要是__________的高低。隋朝时,_________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__________的方式选拔官员。__________时,政府开始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__________的手里集中到__________,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答案】1.郡县封国汉景帝七国之乱推恩令嫡长子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宋太祖文官通判地方赋税中央唐末五代藩镇割据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行中书省路府州县宣慰司行政制度省制2.侍从秘书尚书令侍中魏晋南北朝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决策审议执行吏户礼兵刑工三省六部中书门下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中书省元朝3.察举制汉武帝孝廉世家大族九品中正制门第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进士科科举制世家大族中央政府【基础达标】1.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答案】D从材料看,是主父偃主张实行“推恩令”,实行“推恩令”的皇帝是汉武帝。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答案】D材料反映了唐朝宰相的权力被削弱的事实,从本质上看,相权的削弱是皇权得到加强的重要表现。3.“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D.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答案】D从材料看,宋太祖要解决地方武将进行藩镇割据的问题,其措施是派遣文官到地方担任长官,以扼制武将割据问题。故选D。4.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科学错误的一项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B.《趣谈秦始皇与郡县制》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宋代行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答案】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是元朝才开始推行的,故D作为历史论文标题是错误的。5.下图是《行省制度研究》一书的封面,这部著作可能涉及的历史著作是()①《汉书》②《唐史》③《史记》④《资治通鉴》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行省制度要涉及到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的演变,《汉书》中有关于郡县制度,《唐史》中有关于地方行政区划的内容。《史记》中有关于先秦时期的行政区划的记载。《资治通鉴》有关于北宋之前行政区划的记载。故选A。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泰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泰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一一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阅后请回答:(1)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谈谈你的分析。(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解析】第(1)题第一问是内涵式问题,可以从材料中看出分别是滥用民力、实施分封制和兵制不当;第二问也是内涵式问题,要根据材料作答。第(2)题也是内涵式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回答。第(3)题第一问是内涵式问题,要根据材料作答;第二问要联系两人的生活时代作答。【答案】(1)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郡县制是适宜的。秦、汉、唐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2)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3)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唐朝叛乱的原因也在于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拓展提升】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主要异同。项目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