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家眷(juàn)迂回(yū)妩媚(wǔ)纷至沓来(tā) B.凫水(fú)驰骋(chénɡ)翌日(yì)名副其实(fù) C.冗杂(rǒnɡ)锵然(qiānɡ)演绎(yì)怒不可遏(è) D.亢奋(kānɡ)脑畔(pàn)虔诚(qián)戛然而止(jiá)2.(2分)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这滴水,自玉龙雪山流下,一路向南,流过美丽的丽江坝,看过初建的丽江城,见证了人世①桑巨变;最终在昏睡数百年再次醒来,来到现代的四方街。他登上水车,远眺古城全貌;跨入小店,领略东巴文字的魅力;投身民居,体验百姓生活的恬淡;之后穿城而出,欣赏古城五②斑斓的夜和旷野宁谧澄澈的美;在得偿③愿后,跃入金沙江,完成了圆满的丽江之行。A.①沧②彩③夙 B.①沧②彩③素 C.①仓②采③素 D.①仓②采③夙3.(2分)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运动,自有其力量之美。而静,则是一种精神之美、觉悟之美、灵动之美。静,自然之美的精彩呈现,内心修为的展示。平心静气、心无旁骛,方能专注于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让问题迎刃而解。A.不是而是幽雅探究 B.不单是更是幽雅探寻 C.不单是更是优雅探究 D.不是而是优雅探寻4.(8分)古诗文默写。(1)知不足,;知困,。(《虽有嘉肴》)(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3)《石壕吏》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4)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残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5.(4分)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围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一些疑点展开了讨论有同学提出:“少年时期的保尔顽皮倔强,惹是生非,还向神父的面团里撒烟末,这样的‘问题少年’竟然成了英雄,小说这样设计是不是不合理呢?”请结合保尔的成长经历和你的思考,帮助他解答这一疑惑。6.(10分)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材料三: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家和万事兴”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1)从上面三则材料中,你分别获取了哪些信息?(2)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A.家和万事兴B.天道酬勤C.百善孝为先选项,理由: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7.(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挂号①感冒一周,买药自治。无效,只好去看医生。先到县医院门诊挂号处排起了长队。我自觉地从末位排起,随着队伍缓慢前移。男女老少高矮胖瘦排成的长队,衣着各异,颜色驳杂。侧目观望,像一条弯曲扭动的长龙。②我耐心地排着长队,与挂号处的距离在渐渐缩短,身后不断新补员续接,长龙始终完整。站久了,腿脚有点酸胀。总算前面只剩四人,仿佛希望在不远处向我招手。我心里默念,坚持就是胜利。我终于忍不住连打三个喷嚏,赶紧用手捂住口鼻,迅速从口袋里取出近来有所准备的纸巾,把脏物擦去,同时擦去了脸上的尴尬。这不仅是文明礼貌问题,还多少有点担心传染周边几乎零距离接触的人。③这时,一个头发蓬乱的老人,从一旁把手伸向窗口。正在挂号的年轻女子眼中充满厌恶,用自己白如莲藕的手臂,毫不犹豫地隔开了老人青筋暴露、黄褐干瘦的手臂。这个老人的举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从外貌看,老人大概古稀年纪,个头不高,神态憔悴,脸上的皱纹形成了深深浅浅的沟壑,一件白色圆领短袖汗衫已经开始泛黄,脚上是一双旧凉鞋,和他的后脚跟一样满是皲裂的痕迹。只见他手上拿着张医保卡,越过年轻女子的手臂伸向窗口,还踮起了脚跟,显然有点吃力。④年轻女子挂好号,转身故意挡住老人,好让下一个排队的人占据窗口。走出队伍,年轻女子拍了拍并不见被老人弄脏的手臂,口中说道:“真不像话。”老人似乎没听清什么,继续又把手伸向窗口。排在我身后一个粗壮的中年人跨前两步,直接伸手把老人拉开。中年人回望了大家一眼,脸上略带维持正义和秩序的得意。前面排队的人似乎都有着不允许插队的义务,侧着身子,随时准备出击,不让老人有可乘之机。⑤身后的议论渐渐多了,话越说越难听。我估计老人有点耳背,面色如常,只是因挤了两次,出现了轻度气急,我一直没有发言。看老人衣着普通,或许是生活拮据的居民,或许是来城里看病的农民,却也不像个蛮不讲理的无赖。他脸色呈灰褐色,此时站在医院挂号的窗口前,不难推断是种病容。我向来反感插队现象,公共场合需要秩序,认为社会公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但眼前的老人是不是有什么急难呢?想到此,我很想问一问,看老人会有什么解释。⑥当老人再一次伸手过去的时候,的确犯了众怒。站在我前面的妇女一把推开老人,嘴上更不饶人:“挤什么挤,去后面排队!”一个一直在看手机的戴眼镜的年轻人连头也没抬,说了一句:“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立时引起一阵哄笑。老人无措地站在那,但并未离去,也并未去队伍的后面排队,还是试图等待下一次机会。⑦终于轮到我挂号了。我刚一犹豫,老人依然固执地挤了过来,随即有人向我发话:“你不能做烂好人。”“不能助长歪风邪气。”“年纪大不是可以破坏规矩的理由。”我仍有些犹豫。老人抢先把手伸进了窗口。这时,挂号的工作人员早注意到了这个插队的老人,脸上虽无表情,但毫不客气地拨开老人的手,来接我手中的医保卡。我实在忍不住问:“老人家,是不是有急事或急病等不及排队?”我故意把声音加大。⑧这回老人听清了,但不依不饶地还是把手伸进窗口。只听见他用沙哑的声音说:“我不是插队挂号,我捡到一张医保卡,不知道是谁的,把卡放到这里,会有人来找的。”我身后的长龙突然静了下来,我听清了老人说的话,想必大家也听清了。(1)文章的标题是“挂号”,如果换为“插队”是否可以?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2)在老人道出原委之后,“我”和众人的心理活动分别是怎样的?请根据选文内容分别进行补写。(“我”和众人的心理活动二选一)(3)选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老人,有人认为是“我”和老人两个人,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出理由。(4)选文是如何用细节描写来塑造老人形象的?请结合文中的一个例子简要分析。8.(12分)深信黄山天下奇①很早就已闻黄山具有北方山峰的雄壮巍峨,南方峻岭的俊逸飘洒;也听说黄山有玲珑剔透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和浩瀚无边的云海。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在赋诗赞颂黄山景色时更留下了“深信黄山天下奇”的佳句。②今年十月,我来到了黄山,虽说进入秋季,但此时的黄山还是穿着夏装。拾级而上,灰蓝色的轻烟不时伴随花香扑面而来。凭栏远眺,十里迤逦的群峰由于角度、位置和视线的不同而出现景观上的差异,但见峰峦争雄,奇松苍翠,就像几千丈长的彩色帷幔悬挂在前方,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③黄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当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恐后奔眼前。在半山寺,抬头可见一只头朝天门的振翅欲啼的“公鸡”,这就是巧石“金鸡叫天门”;登上“天山已屏”,遥望莲花峰,她就像用壮美线条勾勒出来的一朵含苞欲放的新莲;在鸡公峰前,一块巧石长得像鹅一样,昂起头,翼下还有许多圆石簇拥着,形成了“天鹅孵蛋“的奇景。还有九龙峰上的“猫头鹰”,白沙岭上的“喜鹊登梅”,狮子峰顶的“猴子观海”,鲫鱼背上的“仙桃石”……这些巧石千姿百态,逼真逗趣,似人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如同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给人带来丰富的想像和无尽的乐趣。④如果用“巧”来形容黄山的石,那么黄山的松可说是“奇”了。黄山松不像一般的松树那样生长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它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如举世闻名的千年古松﹣﹣迎客松,就挺立在玉屏楼东、文殊洞上。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远方的来客。离开玉屏楼,路旁又有一株古松远伸一枝,作送客状,它就是送客松。往前50米处的望客松则体态优美,如向游人点头,依依惜别。还有始信峰上的黑虎松,天都峰的探海松…….黄山的松树不仅独立生长,也有成林的树木。如狮子峰上的松树就成林成片形成松海,当山风吹过,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为壮观。⑤黄山的奇松引人入胜,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刚才还是倾盆大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的佳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1)第③、④、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①段的哪些短语相对应?第③段内容与“”相对应第④段内容与“”相对应。第⑤段内容与“”相对应。(2)结合第③段内容回答:作者把黄山比作“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是因为什么?(3)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简单说说这两句赞语的含义。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9.(10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①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②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囷③(qūn)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④和璧,祗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节选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注】①闇(àn):同“暗”。②眄:斜视。③轮囷:屈曲的样子。④随珠:即明月之珠。(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②而素无根柢之容(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几句运用排比手法,深刻地再现了“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丑态,斥责了“食马者”的“不知马”。B.在无人给千里马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自然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待遇也就比不上“常马”。C.作者频频更换主语来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笔锋情调随之变化,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表现出希望统治者能发现人才的想法。D.语段乙“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中的“布衣”是“平民”的代指。(4)两个语段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但表达的情感各有不同,请结合语段内容简要分析。10.(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诗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动作描写非常精彩,请你任选一方面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2)全诗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四、作文(共50分)11.(5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独坐斗室,读万卷书,那绘满了天地灵异画面的文字,美丽了视线,也由此激动着心魄;走出一隅,行万里路,山水的清秀壮阔气息更浸润了肌肤,并从此浸润着一生的回忆。且有一种异样的感受和感动。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1)请以“醉人的风光”为题目,将你曾经游历过的山川风光、名胜古迹写成一篇游记类文章与大家分享你的快乐。(2)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主立意,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要求:①按要求写作。600字左右。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地名、校名、人名。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家眷(juàn)迂回(yū)妩媚(wǔ)纷至沓来(tā) B.凫水(fú)驰骋(chénɡ)翌日(yì)名副其实(fù) C.冗杂(rǒnɡ)锵然(qiānɡ)演绎(yì)怒不可遏(è) D.亢奋(kānɡ)脑畔(pàn)虔诚(qián)戛然而止(jiá)【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解答】A.有误,“纷至沓来”的“沓”应读作“tà”;B.有误,“驰骋”的“骋”应读作“chěng”;C.正确;D.有误,“亢奋”的“亢”应读作“kàng”。故选:C。【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2.(2分)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这滴水,自玉龙雪山流下,一路向南,流过美丽的丽江坝,看过初建的丽江城,见证了人世①桑巨变;最终在昏睡数百年再次醒来,来到现代的四方街。他登上水车,远眺古城全貌;跨入小店,领略东巴文字的魅力;投身民居,体验百姓生活的恬淡;之后穿城而出,欣赏古城五②斑斓的夜和旷野宁谧澄澈的美;在得偿③愿后,跃入金沙江,完成了圆满的丽江之行。A.①沧②彩③夙 B.①沧②彩③素 C.①仓②采③素 D.①仓②采③夙【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解答】“沧桑”是正确写法,“五彩斑斓”是正确写法,“得偿夙愿”是正确写法。故选:A。【点评】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3.(2分)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运动,自有其力量之美。而静,则是一种精神之美、觉悟之美、灵动之美。静,自然之美的精彩呈现,内心修为的展示。平心静气、心无旁骛,方能专注于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让问题迎刃而解。A.不是而是幽雅探究 B.不单是更是幽雅探寻 C.不单是更是优雅探究 D.不是而是优雅探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解答】根据“自然之美的精彩呈现”“内心修为”的提示,前两空用“不单是……更是……”连接恰当。排除AD。幽雅:幽静雅致。优雅:优美高雅。根据“内心修为”的提示,选“优雅”恰当。排除B。故选:C。【点评】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4.(8分)古诗文默写。(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虽有嘉肴》)(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3)《石壕吏》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4)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残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直接性默写,根据上下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然后能自反也然后能自强也(注意“反”的书写)(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注意“贼”的书写)(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注意“碾”的书写)【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5.(4分)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围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一些疑点展开了讨论有同学提出:“少年时期的保尔顽皮倔强,惹是生非,还向神父的面团里撒烟末,这样的‘问题少年’竟然成了英雄,小说这样设计是不是不合理呢?”请结合保尔的成长经历和你的思考,帮助他解答这一疑惑。【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解答】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注意观点明确,并结合保尔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谈自己的认识,也可以从人物成长的客观规律、作者的创作意图等角度,结合相关情节分析其合理性。答案:示例1:我认为这样设计是合理的。因为英雄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环境和个人努力成就的。保尔出身贫苦,童年饱受折磨和侮辱,这样的生活环境培养了他的反抗精神;他虽然有些顽劣,但内心始终有“善”的种子,一直力求上进,这使他有了成为英雄的可能;后来他遇到朱赫来,在其引领下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因此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一生中,无论是遭遇情感挫折、战争考验还是伤病折磨,他都不屈不挠,并始终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在各种历练中逐步成长为英雄。示例2:我认为这样设计是合理的。因为人无完人,英雄不是天生的,也会有缺点,甚至也有懦弱的一面。保尔童年时饱受折磨和侮辱,他顽皮倔强、惹是生非,这一方面是孩子顽劣的天性使然,一方面也是环境造成的。但他心地善良,勇于抗争,力求上进,不屈服于命运,这一切恰恰是他成为英雄的基础,所以他后来在生活的磨练中,在革命的洗礼中逐步成长为英雄是合情合理的。示例3:我认为这样设计是合理的。因为一个优缺点并存的人物形象才更真实,更立体,也更丰满。小说既写出保尔童年时期的顽皮倔强、惹是生非,也写出了他的心地善良、勇于抗争;既写出他在爱情受挫、战争考验和伤病折磨中的挣扎和犹疑,又写出他的顽强无畏、不甘屈服,这些内容使得保尔的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合情合理。【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6.(10分)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材料三: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家和万事兴”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1)从上面三则材料中,你分别获取了哪些信息?(2)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A.家和万事兴B.天道酬勤C.百善孝为先选A项,理由:我家人口较多,是典型的三世同堂,希望在“家和万事兴”家风的激励下,家人会一直和气团结在一起,家里也能越来越兴旺。【分析】(1)本题考查材料探究。根据“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可以概括出: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根据“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能概括出:国学的智慧可以指导我们学习,指导我们的生活。根据“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能分析出:祖训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选择任意一项即可,理由要合理。选“家和万事兴”,可以从家庭和睦角度出发来简述理由;选“天道酬勤”,可以从勤奋的角度来简述理由;选“百善孝为先”,可以从尽孝的角度来简述理由。【解答】答案:(1)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的智慧可以指导我们学习,指导我们的生活;③祖训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示例:我选A。我家人口较多,是典型的三世同堂,希望在“家和万事兴”家风的激励下,家人会一直和气团结在一起,家里也能越来越兴旺。【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7.(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挂号①感冒一周,买药自治。无效,只好去看医生。先到县医院门诊挂号处排起了长队。我自觉地从末位排起,随着队伍缓慢前移。男女老少高矮胖瘦排成的长队,衣着各异,颜色驳杂。侧目观望,像一条弯曲扭动的长龙。②我耐心地排着长队,与挂号处的距离在渐渐缩短,身后不断新补员续接,长龙始终完整。站久了,腿脚有点酸胀。总算前面只剩四人,仿佛希望在不远处向我招手。我心里默念,坚持就是胜利。我终于忍不住连打三个喷嚏,赶紧用手捂住口鼻,迅速从口袋里取出近来有所准备的纸巾,把脏物擦去,同时擦去了脸上的尴尬。这不仅是文明礼貌问题,还多少有点担心传染周边几乎零距离接触的人。③这时,一个头发蓬乱的老人,从一旁把手伸向窗口。正在挂号的年轻女子眼中充满厌恶,用自己白如莲藕的手臂,毫不犹豫地隔开了老人青筋暴露、黄褐干瘦的手臂。这个老人的举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从外貌看,老人大概古稀年纪,个头不高,神态憔悴,脸上的皱纹形成了深深浅浅的沟壑,一件白色圆领短袖汗衫已经开始泛黄,脚上是一双旧凉鞋,和他的后脚跟一样满是皲裂的痕迹。只见他手上拿着张医保卡,越过年轻女子的手臂伸向窗口,还踮起了脚跟,显然有点吃力。④年轻女子挂好号,转身故意挡住老人,好让下一个排队的人占据窗口。走出队伍,年轻女子拍了拍并不见被老人弄脏的手臂,口中说道:“真不像话。”老人似乎没听清什么,继续又把手伸向窗口。排在我身后一个粗壮的中年人跨前两步,直接伸手把老人拉开。中年人回望了大家一眼,脸上略带维持正义和秩序的得意。前面排队的人似乎都有着不允许插队的义务,侧着身子,随时准备出击,不让老人有可乘之机。⑤身后的议论渐渐多了,话越说越难听。我估计老人有点耳背,面色如常,只是因挤了两次,出现了轻度气急,我一直没有发言。看老人衣着普通,或许是生活拮据的居民,或许是来城里看病的农民,却也不像个蛮不讲理的无赖。他脸色呈灰褐色,此时站在医院挂号的窗口前,不难推断是种病容。我向来反感插队现象,公共场合需要秩序,认为社会公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但眼前的老人是不是有什么急难呢?想到此,我很想问一问,看老人会有什么解释。⑥当老人再一次伸手过去的时候,的确犯了众怒。站在我前面的妇女一把推开老人,嘴上更不饶人:“挤什么挤,去后面排队!”一个一直在看手机的戴眼镜的年轻人连头也没抬,说了一句:“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立时引起一阵哄笑。老人无措地站在那,但并未离去,也并未去队伍的后面排队,还是试图等待下一次机会。⑦终于轮到我挂号了。我刚一犹豫,老人依然固执地挤了过来,随即有人向我发话:“你不能做烂好人。”“不能助长歪风邪气。”“年纪大不是可以破坏规矩的理由。”我仍有些犹豫。老人抢先把手伸进了窗口。这时,挂号的工作人员早注意到了这个插队的老人,脸上虽无表情,但毫不客气地拨开老人的手,来接我手中的医保卡。我实在忍不住问:“老人家,是不是有急事或急病等不及排队?”我故意把声音加大。⑧这回老人听清了,但不依不饶地还是把手伸进窗口。只听见他用沙哑的声音说:“我不是插队挂号,我捡到一张医保卡,不知道是谁的,把卡放到这里,会有人来找的。”我身后的长龙突然静了下来,我听清了老人说的话,想必大家也听清了。(1)文章的标题是“挂号”,如果换为“插队”是否可以?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2)在老人道出原委之后,“我”和众人的心理活动分别是怎样的?请根据选文内容分别进行补写。(“我”和众人的心理活动二选一)(3)选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老人,有人认为是“我”和老人两个人,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出理由。(4)选文是如何用细节描写来塑造老人形象的?请结合文中的一个例子简要分析。【分析】本文记叙了“我”到县医院门诊挂号处排队挂号。一个老人执著地挤进窗口要归还捡到的医保卡。起初大家误会她了,以为她插队。表现了老人热心助人、善良的品质。【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题目分析。首先应该明确观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能够自圆其说即可。明确观点:不可以将标题“挂号”改为“插队”。结合“没想到县医院门诊挂号处排起了长队。我自觉地从末位排起,随着队伍缓慢前移”“这时,一个头发蓬乱的老人,从一旁把手伸向窗口”“年轻女子挂好号,转身故意挡住老人,好让下一个排队的人占据窗口”“终于轮到我挂号了”“这回老人听清了,但不依不饶地还是把手伸进窗口”可知,“挂号”点明了故事发生在医院挂号的过程中,讲述了“我”遵守秩序排队挂号,前面的人阻止看似准备挂号的老人,是文章的主要情节;结合“只听见他用沙哑的声音说:‘我不是插队挂号,我捡到一张医保卡,不知道是谁的,把卡放到这里,会有人来找的”可知,老人是要将捡到的医保卡交到窗口,并不是插队挂号,不是真正意义的插队,此举表现了老人的善良、乐于助人。明确观点:可以将标题“挂号”改为“插队”;结合“这时,一个头发蓬乱的老人,从一旁把手伸向窗口。正在挂号的年轻女子眼中充满厌恶,用自己白如莲藕的手臂,毫不犹豫地隔开了老人青筋暴露、黄褐干瘦的手臂”“老人似乎没听清什么,继续又把手伸向窗口。排在我身后一个粗壮的中年人跨前两步,直接伸手把老人拉开。中年人回望了大家一眼,脸上略带维持正义和秩序的得意”“他脸色呈灰褐色,此时站在医院挂号的窗口前,不难推断是种病容。我向来反感插队现象,公共场合需要秩序,认为社会公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质”“老人无措地站在那,但并未离去,也并未去队伍的后面排队,还是试图等待下一次机会”可知,文章设置了“插队”的老人与遵守秩序的众人的矛盾引出下文,以“插队”为线索,串联“我”、老人、年轻女子、妇女等人物,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结合“只听见他用沙哑的声音说:‘我不是插队挂号,我捡到一张医保卡,不知道是谁的,把卡放到这里,会有人来找的’”可知,老人是要将捡到的医保卡交到窗口,并不是插队挂号,不是真正意义的插队,此举表现了老人的善良、乐于助人,以“插队”为题欲扬先抑,更能突出人物的形象。(2)本题考查心理活动的揣摩。结合“只听见他用沙哑的声音说:‘我不是插队挂号,我捡到一张医保卡,不知道是谁的,把卡放到这里,会有人来找的’”可知,老人是要将捡到的医保卡交到窗口,并不是插队挂号,不是真正意义的插队,此举表现了老人的善良、乐于助人,联系“但前的老人是不是有什么急难呢?想到此,我很想问一问,看老人会有什么解释”“我实在忍不住问:‘老人家,是不是有急事或急病等不及排队’我故意把声音加大”可知,“我”是试图理解老人为什么在窗口“插队的”,在得知老人只是将捡到的医保卡交到窗口,“我”内心是被打动了的;示例:老人即便被大家的行为和言语伤害,但并未阻止老人将医保卡归还,“我”被老人的善良执着所打动,“我”今后应该主动了解事实主动帮助他人,将善良传递下去。联系“这时,一个头发蓬乱的老人,从一旁把手伸向窗口。正在挂号的年轻女子眼中充满厌恶,用自己白如莲藕的手臂,毫不犹豫地隔开了老人青筋暴露、黄褐干瘦的手臂”“老人似乎没听清什么,继续又把手伸向窗口。排在我身后一个粗壮的中年人跨前两步,直接伸手把老人拉开。中年人回望了大家一眼,脸上略带维持正义和秩序的得意”“当老人再一次伸手过去的时,的确犯了众怒。站在我前面的妇女一把推开老人,嘴上更不饶人:‘挤什么挤,去后面排队’一个一直在看手机的戴眼镜的年轻人连头也没抬,说了一句:‘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立时引起一阵哄笑”等句可知,众人是排斥老人在窗口“插队”的行为;联系结尾段“我身后的长龙突然静了下来,我听清了老人说的话,想必大家也听清了”可知,众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道歉。据此表述即可。示例:我们仅结合老人在窗口伸手就揣测老人的用心,在言语和肢体上侵犯了老人的尊严,但是老人还是执意将捡到的医保卡交到窗口,为他人着想,老人是善良的,我们也要向老人学习,用行动将这份善意传递下去。(3)本题考查文章的主题。明确自己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示例一:主人公是“我”。结合“感冒一周,买药自治。无效,只好去看医生。没想到县医院门诊挂号处排起了长队”“我实在忍不住问:‘老人家,是不是有急事或急病等不及排队’我故意把声音加大”“我不是插队挂号,我捡到一张医保卡,不知道是谁的,把卡放到这里,会有人来找的”“我身后的长龙突然静了下来,我听清了老人说的话,想必大家也听清了”可知,全文以“我”这一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叙述,讲述“我”在医院挂号看到老人执意“插队”,“我”忍不住询问,老人说出在窗口伸手的原因,众人沉默,理解了老人的行为;“我”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都展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彰显主题。示例二:主人公是老人。结合“这时,一个头发蓬乱的老人,从一旁把手伸向窗口。正在挂号的年轻女子眼中充满厌恶,用自己白如莲藕的手臂,毫不犹豫地隔开了老人青筋暴露、黄褐干瘦的手臂”“年轻女子挂好号,转身故意挡住老人,好让下一个排队的人占据窗口”“我估计老人有点耳背,面色如常,只是因挤了两次,出现了轻度气急,我一直没有发言”“当老人再一次伸手过去的时,的确犯了众怒。站在我前面的妇女一把推开老人,嘴上更不饶人”“这回老人听清了,但不依不饶地还是把手伸进窗口。只听见他用沙哑的声音说:‘我不是插队挂号,我捡到一张医保卡,不知道是谁的,把卡放到这里,会有人来找的’”等语句可知,文章主要写了老人捡到医保卡去挂号处还卡时被众人误认为是插队,表现了老人内心的善良,凸显“真善美”这一主题。示例三:“我”和老人都是主人公。结合“先到县医院门门诊挂号处排起了长队。我自觉地从末位排起,随着队伍缓慢前移”“我实在忍不住问:‘老人家,是不是有急事或急病等不及排队’我故意把声音加大”“我不是插队挂号,我捡到一张医保卡,不知道是谁的,把卡放到这里,会有人来找的”“我身后的长龙突然静了下来,我听清了老人说的话,想必大家也听清了”可知,“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我”因感冒去挂号,在“我”最后的询问下,发现老人是因为捡到医保卡才在挂号处往窗口里伸手,“我”敢于询问原因,探求真相,老人执着地在窗口还卡,都彰显了“善良”这一主题。(4)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答案不唯一。联系“这回老人听清了,但不依不饶地还是把手伸进窗口。只听见他用沙哑的声音说:‘我不是插队挂号,我捡到一张医保卡,不知道是谁的,把卡放到这里,会有人来找的’”可以看出,这是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来交待老人的目的。结尾揭示原因,与前面老人一直“插队”相呼应,给人以警醒,表现老人的善良,众人受到的心灵震撼。答案:(1)示例一:不可以。①“挂号”点明了故事发生在医院挂号的过程中,是文章的主要情节。②老人的行为是热心助人、善良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插队”。示例二:可以。①“插队”是全文的矛盾及线索,突出表现了文章内容。②欲扬先抑,突出老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点。(2)示例:“我”这位老人的执着与善良令人动容,虽然“我”并未歧视老人,但老人的事迹仍然警醒着“我”,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多了解事实背后的真相并主动帮助他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真善美的美好品质。众人:我们刚才误会了老人,还对老人进行了肢体和言语上的侵犯,伤害了老人,但老人仍然坚持将医保卡送至挂号处。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偏见和歧视向老人道歉。(3)示例一:主人公是“我”。故事是从“我”的视角来写的;“我”感冒去医院挂号才见证了老人的事情;因为“我”的询问,老人才道出原委,不再受到人们的鄙视和责备;“我”的言行表现了懂礼貌、关心弱势群体的品质,凸显文章主题。示例二:主人公是老人。选文的主要事件是老人捡到别人的医保卡,去挂号处还卡时被排队的人误认为是插队;选文的矛盾冲突始终围绕老人插队展开,歌颂老人的善良行为是全文的主题。示例三:“我”和老人都是主人公。“我”感冒去医院挂号,见证了老人被人误解为插队的事情并主动询问老人,才得知老人的善良行为。“我”坚持自我,探寻事情真相和老人热心助人都凸显了文章主题。(4)示例一:第③段通过对老人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生活拮据、衣着破旧的老人形象,正是因为这副形象,排队的大多数人认为老人蛮不讲理,也才引起“我”的注意。示例二:第⑤段写老人面色如常,没有听到议论,因挤了两次,出现了轻度气急,又描写了他衣着普通,脸色呈灰褐色。塑造了一位耳背、有点病容、生活拮据的老人形象,为下文写“我”同情老人,主动询问老人插队的原因作铺垫。【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8.(12分)深信黄山天下奇①很早就已闻黄山具有北方山峰的雄壮巍峨,南方峻岭的俊逸飘洒;也听说黄山有玲珑剔透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和浩瀚无边的云海。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在赋诗赞颂黄山景色时更留下了“深信黄山天下奇”的佳句。②今年十月,我来到了黄山,虽说进入秋季,但此时的黄山还是穿着夏装。拾级而上,灰蓝色的轻烟不时伴随花香扑面而来。凭栏远眺,十里迤逦的群峰由于角度、位置和视线的不同而出现景观上的差异,但见峰峦争雄,奇松苍翠,就像几千丈长的彩色帷幔悬挂在前方,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③黄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当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恐后奔眼前。在半山寺,抬头可见一只头朝天门的振翅欲啼的“公鸡”,这就是巧石“金鸡叫天门”;登上“天山已屏”,遥望莲花峰,她就像用壮美线条勾勒出来的一朵含苞欲放的新莲;在鸡公峰前,一块巧石长得像鹅一样,昂起头,翼下还有许多圆石簇拥着,形成了“天鹅孵蛋“的奇景。还有九龙峰上的“猫头鹰”,白沙岭上的“喜鹊登梅”,狮子峰顶的“猴子观海”,鲫鱼背上的“仙桃石”……这些巧石千姿百态,逼真逗趣,似人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如同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给人带来丰富的想像和无尽的乐趣。④如果用“巧”来形容黄山的石,那么黄山的松可说是“奇”了。黄山松不像一般的松树那样生长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它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如举世闻名的千年古松﹣﹣迎客松,就挺立在玉屏楼东、文殊洞上。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远方的来客。离开玉屏楼,路旁又有一株古松远伸一枝,作送客状,它就是送客松。往前50米处的望客松则体态优美,如向游人点头,依依惜别。还有始信峰上的黑虎松,天都峰的探海松…….黄山的松树不仅独立生长,也有成林的树木。如狮子峰上的松树就成林成片形成松海,当山风吹过,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为壮观。⑤黄山的奇松引人入胜,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刚才还是倾盆大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的佳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1)第③、④、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①段的哪些短语相对应?第③段内容与“玲珑剔透的怪石”相对应第④段内容与“虬枝斜出的黄山松”相对应。第⑤段内容与“浩瀚无边的云海”相对应。(2)结合第③段内容回答:作者把黄山比作“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是因为什么?(3)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简单说说这两句赞语的含义。【分析】文章写了黄山的巧石千姿百态,逼真逗趣,似人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如同出自能工巧匠之手;奇松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它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仰;云海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解答】(1)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考查。把握总分的结构,在理解第③﹣﹣⑤段内容的基础上,从第一段在找出相应的句子。即:第③段内容与“玲珑剔透的怪石”相对应;第④段内容与“虬枝斜出的黄山松”相对应;第⑤段内容与“浩瀚无边的云海”相对应。(2)本道题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对文本信息深入理解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即:比作“立体的画”是因为黄山的石多、石巧,巧石千姿百态,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恐后奔眼前;比作“无声的诗”是因为这些巧石惟妙惟肖,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乐趣。(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加以理解分析即可。即”五岳是中国山的代表,而黄山的景观更在五岳之上。(意对即可)答案:(1)玲珑剔透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浩瀚无边的云海(2)比作“立体的画”是因为黄山的石多、石巧,巧石千姿百态,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恐后奔眼前;比作“无声的诗”是因为这些巧石惟妙惟肖,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乐趣。(3)五岳是中国山的代表,而黄山的景观更在五岳之上。(意对即可)【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材料的分析能力。做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了解材料内容,在此基础上作出分析,可运用提取中心法得出答案。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9.(10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①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②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囷③(qūn)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④和璧,祗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节选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注】①闇(àn):同“暗”。②眄:斜视。③轮囷:屈曲的样子。④随珠:即明月之珠。(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同“只”,只,仅②而素无根柢之容从来(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几句运用排比手法,深刻地再现了“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丑态,斥责了“食马者”的“不知马”。B.在无人给千里马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自然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待遇也就比不上“常马”。C.作者频频更换主语来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笔锋情调随之变化,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表现出希望统治者能发现人才的想法。D.语段乙“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中的“布衣”是“平民”的代指。(4)两个语段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但表达的情感各有不同,请结合语段内容简要分析。【分析】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干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臣子我听说明月珠、夜光壁,在路上暗中投掷给人,人们没有不按着剑柄斜看的。为什么?是因为无缘无故来到面前啊。弯木头、老树桩,屈曲得怪模怪样,倒能够成为君主的用具,是靠了君主身边的人先给它粉饰一番呀。所以无依无靠来到面前,即使献出随侯珠、和氏璧,也只能遭忌结怨而不会受到好报;有人先说好话,那枯木朽枝也会立下功勋而令人难忘。当今天下平民出身、家境贫穷的士人,即使胸中藏着尧、舜的方略,拥有伊尹、管仲的辩才,怀着龙逢、比干的忠诚,可是从来没有老树桩子那种粉饰,虽然尽心竭力,想要向当世的君主打开一片忠贞之心,那么君主一定要蹈按着剑柄斜看的覆辙了。这就使平民出身的士人连枯木朽株的待遇也得不到了啊。【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祇:同“只”,只,仅;②句意:可是从来没有老树桩子那种粉饰。素:从来。(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其,难道;知,懂得。句意为: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甲文中,主语一直为“千里马”,因此本项中“作者频频更换主语来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4)本题考查文章情感的分析。两个语段,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甲文中,伯乐象征善于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人。干里马象征人才。食马者象征昏庸的统治者。千里马因为食马者的不识马而平庸一生,最后食马者还要慨叹天下没有千里马,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推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也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联系作者不得志的官场经历,还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乙文中,“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意思是:明月珠、夜光壁,在路上暗中投掷给人,人们没有不按着剑柄斜看的。用明珠暗投比喻有才干的人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想要向当世的君主打开一片忠贞之心,那么君主一定要蹈按着剑柄斜看。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压制人才的愤懑不平之气。答案:(1)①同“只”,只,仅;②从来。(2)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3)C(4)语段甲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对人才埋没的讽刺和控诉;语段乙以明珠夜里投掷给别人却无人欣赏,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表达对人才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不平。【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10.(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诗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动作描写非常精彩,请你任选一方面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2)全诗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分析】《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地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解答】(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