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认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重点)2.品味文章生动细腻的语言,体会文中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3.感受列夫・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体会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素养)【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2.教学难点: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列夫·托尔斯泰及课文相关作家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的特点。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分析重点语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3.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一位作家能将世间万象、人性善恶刻画得入木三分?列夫・托尔斯泰便是这样的文学大师。他用《复活》《罪与罚》等著作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今天,我们将借茨威格的视角,从独特的外貌描写入手,走进托尔斯泰波澜壮阔的精神世界。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列夫·托尔斯泰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文中重点人物、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本课的作者,了解他的情况,在课上交流。预设: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传记等。其作品以细腻心理描写、深刻哲理思考和动人情感表达著称,代表作有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传记《三大师》《昨日的世界》等。他以独特视角和精湛文笔,塑造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预设:《列夫・托尔斯泰》出自茨威格的《三作家》。写作于19世纪后半期。当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社会正由封建向资本主义转变。封建贵族地主与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激烈对撞,人们渴望人性解放等,而封建传统仍根深蒂固,茨威格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展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而创作了此文。(3)课本人物预设: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贵族。创作时期长达60余年,作品深刻地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另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代表作有《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4)文体知识预设:人物传记是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思想性格、成就贡献等内容的文学体裁。它通过对特定人物的成长经历、重要事件、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价值观念和人生轨迹。人物传记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风貌,感受他们的奋斗与成就,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1.真实性: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依据,客观地记录传主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成就贡献等,不虚构、不夸张。2.文学性: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如描写、叙述、抒情等,使传记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感染力。3.历史性: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4.人物中心性:以传主为核心,围绕传主的人生轨迹展开,展现其在不同阶段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变化。5.教育性:通过传主的经历和成就,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启示,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教师提示:注意“鬈”“袤”“尴尬”的读音。(2)分一分多音字。(3)辨一辨形近字。(4)解一解词语。器宇:气概,风度。归宿: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低眉:低着头,形容谦卑恭顺。禁锢:束缚,限制。风姿:风度姿态。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麻木不仁:肢体麻痹,没有感觉。形容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微,小。足,值得。道,谈起。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来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读课文,划分课文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归纳回答。)第一小组:第一层(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小组:第二层(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教师提示:同学们,可用课文原句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课本回答。)教师: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须发是什么样?学生:是多毛、胡须浓密的。教师追问: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是怎样的?学生: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教师:他的面部特征呢?学生:忧郁、愚钝、压抑。教师追问:他的长相如何?学生:长相平平、普通。教师追问:托尔斯泰这样的外貌特征,会让拜访者有着怎么样的心里感受?学生:失望。2.在刻画人物肖像时,作者既正面描写,又侧面烘托,既整体描绘,又局部特写。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学习作者的这些描写手法。教师: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寻找语句,然后回答。教师:我们先说正面描写。语句展示:乱蓬蓬的头发,怎么也遮不住两只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正面描写,详细地刻画出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教师:侧面烘托。语句展示: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侧面写来访者的心理落差,其实是在为后文蓄势。教师:整体描绘。语句展示: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归纳回答。)学生:写托尔斯泰的长相和普通俄国人长相接近,整体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普通和气质的平庸。教师:局部特写。语句展示: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开篇一个特写,就像摄像机的镜头,聚焦于托尔斯泰面部“多毛”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3.课文刻画人物肖像时,作者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教师: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运用典型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一起讨论分析其作用。语句展示: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学生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多毛的脸庞写成“植被多于空地”,奇妙风趣。语句展示: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本句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令人物形象生动可感。语句展示: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学生朗读语句,师生讨论分析。)师生分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额头比作木柴,把没有光泽的皮肤比作粗糙的村舍外墙,把狮子鼻比作被拳头打塌的样子,写出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作者描写的托尔斯泰,外貌平庸甚至丑陋,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作者这样描写,是否有损于托尔斯泰的形象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探究他的精神世界。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作者如何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2.深入探究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理解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第一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段落,今天,让我们学习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抓住“眼睛”这一特征来刻画托尔斯泰的。二、细读课文,精读细研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默读课文,然后从课文中归纳或寻找关键词来回答。(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课本分析。)学生1:犀利。学生2:蕴情丰富。学生3:眼睛有威力。学生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眼睛是心灵之窗,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你能感受到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教师:同学们先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语句,然后我们一起来分析感受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吧。语句展示: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目光比作钢刀,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语句展示: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这句运用夸张的比喻,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突出了他深刻、准确的洞察力。教师指导: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课文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运用了连珠的妙喻和神奇的夸张。语句展示: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语句展示: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这句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干脆有力,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三、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师生讨论,分析归纳。)预设: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地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觉到这位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师生讨论,教师点拨。)教师:同学们,课文作者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但联系全文看,我们仍能感觉到这位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学生: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前面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是为了后面反衬他灵魂的高贵。教师追问:这种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学生:通过这种反差来制造文章内部的张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点拨: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和托尔斯泰的个人资料来分析回答。学生1:并不矛盾。学生2: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学生3:他尽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却总是事与愿违。学生4: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死途中。教师:“看透事物本质”却会缺失幸福。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预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根源,并试图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便是最大的痛苦。他无法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缺少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四、课堂小结1.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文章通过对托尔斯泰外貌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他平凡甚至粗鄙的外表,却又着力渲染他深邃、锐利、蕴含丰富情感的眼睛。意在表明托尔斯泰虽长相普通,但其灵魂无比高贵,他凭借非凡洞察力,深刻剖析社会万象与人性。文章表达了对托尔斯泰伟大精神和卓越智慧的赞叹与敬仰。2.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师生共同讨论,然后教师指正。)预设:学习了《列夫・托尔斯泰》,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伟大灵魂的窗户。托托尔斯泰虽有平凡外表,却凭借深邃思想与悲悯情怀,成为文学巨匠。这让我明白,不能以貌取人,内在修养和精神力量才是决定人生高度的关键。他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也激励我,在生活中要保持敏锐思考,不被表象迷惑,努力透过现象挖掘本质,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运用反衬和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作者先用大量笔墨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如“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这是欲抑。随后,却笔锋一转,展现他深邃的精神世界与非凡的洞察力,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衬和欲扬先抑的手法,以其平凡外表反衬出他灵魂的高贵,让读者对托尔斯泰的伟大形象印象更为深刻,强烈地感受到他内在精神超越了外在容貌。预设2:运用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文中频繁运用比喻、夸张修辞,生动地刻画托尔斯泰。将他的须发比作“热带森林般茂密”,把他的目光形容为“穿透伪装的甲胄”,“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一夸张比喻,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和犀利目光如在眼前,还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强大的精神力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文章语言富有感染力。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