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测试01中国古代史(上册)
(试题分值:50分测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图是某同学筹备的“北京人遗址”专刊的部分素材,以下还能放到专刊里的是()
头盖骨化石动物烧骨灰烬堆
A.打制的石锤B.磨制的骨针C.碳化稻粒D.彩绘陶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北京人遗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A项正确;磨制的骨针属于山
顶洞人时期,排除B项;碳化的稻谷属于河姆渡遗址居民,排除C项;彩绘的陶盘属于半坡遗址居民,排除
D项。
2.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
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
()
A.处于旧石器时代B.处于新石器时代
C.已经出现驯养的牲畜D.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窖穴”“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
等信息可知,这一文化层处于新石器时代,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
万年左右止,排除A项;“粮食堆积的痕迹”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但材料未涉及饲养牲畜,排
除C项:水稻是长江流域的主要农作物,排除D项。
3.华夏儿女有一个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那便是“炎黄子孙”,其主要原因是()
A.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B.炎帝和黄帝有许多发明创造
C.炎、黄部落联合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一一华夏族
D.炎帝和黄帝共同打败了蚩尤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连联盟,并在涿鹿之
战中打败蚩尤部落。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
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C项正确;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炎帝和黄帝有许多
发明创造,但这不是中华儿女自称“炎黄子孙”的主要原因,排除A、B项;炎帝和黄帝共同打败了蚩尤,
不是中华儿女自称“炎黄子孙”的主要原因,排除【)项。
4.一如同学追溯-:晋历史,在襄汾县人民政府网站浏览到网页内容:距今约4300—3900年的山西襄汾陶
寺遗址遗存内容丰富,主要遗存类型包括:城墙、夯土建筑基址、墓葬及出土约5000件文物。其中大墓墓
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推断当时山西()
A.是华夏文明的源头B.出现社会贫富分化
C.原始手工业的兴盛D.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
有”可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墓葬中,大墓与小墓的随葬品数量差距大,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B项正确;材料无法直接说明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排除A项:材料对陶寺遗址墓葬的随葬品数量进行了
对比,反映的是贫富分化的出现,无法说明当时的山西原始手工业兴盛,排除C项;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
家是夏朝,排除D项。
5.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
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III.
①②③④
A.夏朝B.商朝C.西周I).东周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起止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B项正确;夏朝的起止时
间是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排除A项;西周的起止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0年,排
除。项;东周的起止时间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排除D项。
6.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
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A.龟甲或兽骨上B.竹简或木牍上C.丝帛或麻布上D.宣纸上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已经有文字出现,即甲骨文,所以这•故事最有可能记录龟甲或兽骨.上,A
项正确;西周到东汉时期,竹简(木牍)是华夏文明最主要的文字教体,排除B项;把文字写在丝帛上的
叫“帛书”或“维书”,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纸出现于西汉,排除D项。
7.(中考新考法•文物传承历史)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某学校开展“制作商周时期历
史文物模型”活动,可以参考的文物图片是()
田3喧
A.司母戊鼎B.青瓷莲花尊C.骑驼乐舞俑D.青花扁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制作商周时期历史文物模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吉铜相不仅科类丰富,数
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A项正确;青瓷莲花尊是北魏封
氏墓群出土的四件青釉仰覆莲花尊之一,排除B项;骑驼乐舞俑是唐朝著名的三彩俑,排除C项;青花扁
壶是明朝时期著名的针器,排除D项。
8.《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
说明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铁器牛耕,经济发展
C.制度变革,发展生产D.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
争霸,局面混乱,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铁器牛耕•、制度变革、百家争鸣,排除B、C、D项。
9.下图是上海博物馆馆藏“商鞅方升”,青铜质地,为长方形的有柄量器,容积202.15毫升,重0.69千
克,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七十五字铭文。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又
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据此判断该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
A.反映青铜铸造技术进入高潮B.见证秦统全国的局面
C.奠定中华文明经济秩序基础D.印证秦统一文字的举措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商鞅方升“标准计量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物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所
统一的计量器。商鞅变法中对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商鞅方升”最重要
的历史价值是奠定了中华文明经济秩序基础,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计量器的统一,而不是青铜铸造技
术,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该文物为公元前344年颁布的标准计量器,秦统一全国是在公元前221年,
因此,该文物无法见证秦统一全国的局面,排除B项;“商鞅方升”反映的是经济上的措施,与统一文字
的举措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10.《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中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
重要意义是()
A.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B.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C.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D.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
流,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这些举措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秦朝的建立
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排除A项;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开创
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排除D项。
11.汉代倡立的常平仓(即粮仓)制度,设有专门的会计簿册,详细记录仓储谷物数量、品种、出入、经
手人、核验等;在粮食仓储的虫害、鼠害防治等方面,专门制定了法律法规。这主要表明汉朝()
A.形成了较为严密的法律体系B.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
C.具备了较强的农业管理能力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汉代倡立的常平仓(即粮仓)制度,设有专门的会计簿册,详细记录仓储谷物数量、品
种、出入、经手人、核验等;在粮食仓储的虫害、鼠害防治等方面,专门制定了法律法规”可知,汉朝倡
立的常平仓(即粮仓)制度,在粮食仓储的虫害、鼠害防治等方面,专门制定了法律法规,这说明汉朝形
成了较为严密的法律体系,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朝法律的不断完善,没有体现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
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朝法徨的不断完善,没有涉及汉朝的农业管理能力,排除C项;秦朝时期中央
集权制度已经建立,排除D项。
12.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道:“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
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A.北击匈奴B.建立刺史制度
C.罢甥百家,尊崇儒术D.实行“推恩令”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听从生父假的建议,实行“推恩令”,通过分割诸侯国势力
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力强盛,D项正确;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是军事上的举措,不能说明是地
理空间的整合和凝聚,排除A项;建立刺史制度是管理地方官员,排除B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在思
想方面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
13.下图所示说唱俑出土于四川东汉墓葬。此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文物中通常包含着
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从侧面反映了()
A.文景时期国家的繁荣B.东汉时期的民间生活
C.东汉时期丝绸之路下的文化交流D.东汉末年农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此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可知,击鼓说唱俑以写实的手法刻画出了一
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雕塑线条简练,技法娴熟,从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B项正确;汉文帝、汉景帝是西汉时期的皇
帝,文景时期属于西汉,排除A项;说唱是汉代百戏中的一种,击鼓说唱俑反映的是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
体现不出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击鼓说唱俑体现的是民间生活气息,且说唱俑表情生动活泼,
幽默风趣,不能体现农民流离失所,排除D项。
14.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上
述成就主要得益于汉朝()
A.国家统一和经济繁荣B.对外交往频繁
C.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I).科技人才辈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西汉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对外交往频繁、科技人才辈出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
除B、D项;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
15.“周瑜提出限卜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并巧妙地
利用天气和曹操多疑的性格,备齐了十万支箭,立下奇功。”与材料描述有关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观水之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周瑜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识破这是•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并巧妙地利用天气和曹操多疑的性格,备齐了十万支箭,立下奇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船借箭是我
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因此与材料描述有关的战役是赤壁之战,C项正确;公元
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纣,推翻商朝统治,建立西周,与周瑜、诸葛亮无美,排除A项;
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排除B项;混水之战,是指383年前秦
苻坚率领大军进攻东晋,晋军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大败前秦军,排除D项。
16.魏晋时期,从蒙古草原迁居山西的匈奴人,为适应山西自然、社会环境,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
并发展冶铁、制陶等手工业。据此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A,减轻北方民族偏见B.推动北方民族交融
C.增加中原文明内涵D.缘于游牧经济局限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学习汉族从事农耕生活,发展手工业,这说明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推
动北方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推动北方民族交融,不是减轻北方民族偏见、
增加中原文明内涵、缘于游牧经济局限,排除A、C、I)项。
17.西晋末年,北方汉族人往往选择在乡野之间依附宗族中的豪杰聚居,修建被称为“坞”的小型寨堡,
周围往往既有险阻又有可以耕种和灌溉的土地。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北方()
A.政府加强控制地方B.农村商业集市兴起
C.战乱频繁社会动荡D.农业盛行集体劳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晋末年,北方汉族人”“修建被称为'坞'的小型寨堡,周围往往既有险阻”并结合
所学可知,西晋时期,洛阳一带发生.了八王之乱,加上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西晋佗腐朽统治和
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因此,材料现象反映出西晋末
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加强控制地方,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农村商业集
市兴起,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盛行集体劳动的内容,排除D项。。
18.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
爱。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民族交融B.政治统一C.经济发展D.文化繁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
汉族人民的喜爱”可知,这反映了魏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和汉族学习游牧民族乐器、
歌舞等,说明民族间的交融在不断增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
繁荣均无关,排除B、C、D项。
19.下图所示勿史人物是推动北魏改革的重要人物。他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措施。下
列属于他采取的统治措施有()
①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②颁布“推恩令”③迁都洛阳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③B.@@@C.①②④I).①®@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他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
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即迁都洛阳,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以汉服代替鲜卑
服等,①③④正确;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排除带有②的A、B、C项。故选D项。
20.小历围绕某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梳理了以下内容。他研究的主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时间史实
三国时期孙吴开发江东
东晋"荆扬晏安,户口股实"
宋(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
A.局部统一的实现B.朝代更替的频繁
C.江南地区的开发D.北方民族大交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孙吴开发江东、东晋荆扬晏安,宋(南朝)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到南朝时.,由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
正确;材料所述内容都是关于江南地区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江南地区的发展,没有提到
朝代的更替频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地理位置在南方,排除D项。
二、材料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0分)
21.(8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
时期,孟子提出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主张。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孔子和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观念,对中华文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的“文化中国""大一统""兼容天下""爱国主义”等观念,构成了中华
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内容。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
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一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D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当今社会,面对外来文化的涌入,我并如何做到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
[答案](1)重视以人为本: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主张和而不同。
(2)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r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推动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
断发展;促进民族精神的近代化发展;等等。
(3)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对待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
化有机结合起来;等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管子提出君丰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孑I,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可知,
这体现出,重视以人为本,政治伦理上体现民本思想;根据材料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
在身”可知,这体现出,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根据材料一“'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
不和’”可知,这体现的是和而不同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r民族文化认同感,
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结合所学可知,它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观
念的认同;推动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断发展;促进民族精神的近代化发展;等等。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唯物史观指导,科学对待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把也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等等。
22.(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骡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
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埠,列四郡,
据两关焉。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
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一摘编自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武帝虽好儒,好其名而不好其实。慕其华而废其质,是以好儒愈于文、景,而德业后之。
一摘编自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I)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为经营西域地区采取了哪曲措施。
⑵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两者对武帝尊儒的评价有何不同?结合所学,从史实角度你认为谁的观点更可信
并说明原因。
[答案](1)派张骞出使西域;对匈奴的军事胜利;行政机构的设置;征发移民到西域;等等。
(2)材料二称赞汉武帝尊儒;材料三认为汉武帝尊儒虚有其表。
材料二的观点更为可信。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强化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影响了社
会风气。
[解析](1)根据材料一“汉兴至干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寒始开西域力济”可知,派张骞出使西
域;根据材料一“其后牌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可知,对匈奴的军事胜利;
根据材料一“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
焉”可知,行政机构的设置:征发移民到西域:等等。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可知,称赞汉武帝尊儒;根据材料
三”武帝虽好儒,好其名而不好其实。慕其华而废其质,是以好儒愈于文、景,而德业后之”可知,认为
汉武帝尊儒虚有其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更为可信,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
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
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推崇,影响深远。汉武帝通过罢甥百家,尊崇儒术,强化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
一,影响了社会风气。
23.(8分)人口迁移,影响深远,某校学生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古代人口大迁移”的研究性学习。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构建时空分析原因]
材料一中国古代历史上共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西汉时我国北方人口占总人口的2/3,经过西晋永嘉
之乱(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导致西晋灭亡,使中国再次走向分裂)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引起的三次
大规模人口南迁后,南方人口已占到全国的2/3。
材料二大概从公元200年到公元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
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
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
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
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历史解释探究影响]
材料三五胡内迁指匈奴、鲜卑、羯、氏、羌等生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
民族界限日益模糊。
一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材料四(江南)无积聚而多。......(东晋建立后)……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史记》
材料五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语曰:"苏湖熟,天下足J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图中用“一”标出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大体方向。归纳三次人口大迁
移的共同原因。
(2)结合所学,判断材料二描述的是材料一中的哪次人口大迁移?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次人口大迁移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四、五,从民族关系和经济格局角度阐述人口大迁移的影响。
[答案](1)方向:(箭头能标出从黄河流域指向长江流域即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2)西晋永嘉之乱之后。北方地区寒冷: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等等。(答出两点即可)
(3)人口迁移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的交融;人口迁移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北宋靖康之乱引起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后,南方人口已占到全国的
2/3”表明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大体方向是由南往北,标注的时候箭头能标出从黄河流域指向长江流域即
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可知,三次人口大迁移的共
同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永嘉之乱,是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因此这次人口大迁移是西晋永嘉之乱之后。第二小问,根据材
料二”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可知.这
次人口大迁移的原因是北方地区寒冷;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等等。
(3)民族关系角度:“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口益模糊”反映人口迁移促进了北
方地区民族的交融。经济格局角度:江南从“无积聚而多贫”到“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的变化,反映人口迁移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富于中原……'苏湖熟,
天下足'”反映出人口迁移促进f南宋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能答出促进民族交融和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即可)
24.(7分)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并未迅速推广开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达标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9月份两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五莲县联考2024-2025学年初三五校联谊期中考试试卷数学试题含解析
- 铜仁地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2025年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重点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4月中考仿真模拟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 山西省大同铁路第一中学2025年高三下学期4月份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 地下探测井成井劳务分包合同
- 个人车辆借用合同
- 企业股东借款合同样本
- 2025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五)历史试题(含答案)
- 中学初中信息技术 1.2《修饰文章》教学设计
- 职业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标准
- 医院信息系统投标书技术部分
- 【研报】2024汽车行业用户洞察与营销趋势白皮书-寰球汽车小红书-2024
- LYT 2093-2013 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评价规程
- 品牌出海合作合同范本
- GB 1499.1-2024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
- 2024年饭店转让合同简单版(三篇)
- 小学一二年级必背古诗词73首带拼音
- 《陆上风电场工程概算定额》NBT 31010-2019
- 2024年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电磁学》梁灿彬课后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