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教学设计_第1页
《陌上桑》教学设计_第2页
《陌上桑》教学设计_第3页
《陌上桑》教学设计_第4页
《陌上桑》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1《陌上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乐府诗常识。

积累文言词语。朗读、背诵,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思想。

体会罗敷形象的特点和侧面描写的作用。

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体会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识字解词,积累文言词语。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研讨争论,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得到有益于人生的思想昂收获。【教学重点】积累词语、熟练诵读课文、解读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解读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一、简介“乐府”导入:

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职责之一是搜集民间俗曲和歌辞。汉代人把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编录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后人称为“乐府”或“乐府诗”。乐府诗既包括来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宋人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我们曾学过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学习汉代乐府诗《陌上桑》。

解题:“陌上桑”的“陌”是“路”的意思。“桑”是桑树。标题的意思是:路边的桑树。在男耕女织的时代,采桑养蚕、纺纱织布是女子的主要工作之一,本首诗就叙述了一个绝代佳人采桑期间发生的故事。

二、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教师提示注意以下字音:

陌(mò)

隅(yú)

敷(fū)

笼系(xì)

倭(wǒ)堕(duò)髻(jì)

缃(xiāng)绮(qǐ)

襦(rú)

捋(lǚ)

髭(zī)

著(zhuó)

帩(qiào)

踟(chí)蹰(chú)

姝(shū)

宁(nìng)

载(zài)

不(fǒu)

骑(jì)

婿(xù)

骊(lí)

系(jì)马尾

络(luò)

皙(xī)

鬑(lián)

盈(yíng)

冉(rǎn)

趋(qū)

2.学生反复朗读练习,读准字音,熟悉字形。要求学生在习字本上,把这些词语写两遍,达到会读、会写、会加拼音的目的。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特殊强调的字音。

学生做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把课文读准、读熟,为背诵做准备。三、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作方法:

(一)第一段:

1.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内容,就不懂的地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准备:*好女:美女。*自名:本名。*喜,也做“善”:擅长,很会。*蚕桑:养蚕采桑。*为:做成。*行者:过路人。*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由于看罗敷,耽误了手中的活,回来后彼此抱怨。但,只是;坐,因为。

3.通读第一段,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罗敷的特点,你想用什么?

——美

教师追问:(研讨:学习描写手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罗敷很美?(学生结合文本回答)——容颜美丽除了外在的装饰之外,你还有什么发现?——“罗敷喜蚕桑”可以看出她乐于劳作。——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行为举止可见其美貌绝伦。我们平时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常常会写这个人的鼻子、眼睛、头发、脸型等方面来写。不光我们,很多名家也是这么写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三国演义》关羽)——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黛玉)——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鲁迅《故乡》中年闰土)你想象一下,你心目中的罗敷,眉目唇齿什么样。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把我们对罗敷的直接描写和本首诗中对罗敷的侧面描写,你觉得哪一种写法更妙?——侧面描写。它不直接写罗敷眉目唇齿什么样,而是通过写观者的行为举止来表现罗敷的无与伦比的美丽,这种艺术空白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也给我们再创造的机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学生齐读、背诵这一段。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2.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教师准备:*谢:请问。*宁可:愿意。*共载:一道乘车而去。*不:同“否”。

3.探讨:你怎样看使君对罗敷提出的要求?使君的表现和第一段中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有什么不同?——使君要求和罗敷“共载”,这是一个无礼、又无耻的要求。他仗着自己的有权有势,垂涎于罗敷的美貌,而忘记了礼义廉耻。而“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则是“发乎情,止乎礼”,他们只是情不自禁地对罗敷的美貌表示欣赏,而没有任何非礼的要求。

4、你怎样看罗敷的回答?——罗敷对使君的无礼要求严词拒绝。可见其坚贞和勇敢,不畏权势。

5.齐读、背诵。

第三段:

1.指名朗读,再齐读。

2.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教师准备:*前:动词,向前。*置词:致词。*十五、二十、三十、四十:指年龄。*为人:指外表。*冉冉:缓慢的样子。*趋:慢步走。*坐:同“座”。

3.从罗敷的口述中,你看到罗敷的丈夫是个怎样的人?

——风度翩翩、仪表堂堂、威仪赫赫、仕途通达、品貌兼优的美男子。

4.前文写“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后文写她的丈夫“鬑鬑颇有须”,罗敷真的有丈夫吗?罗敷为什么要盛赞自己的丈夫?

——可能真的结婚了,因为古代女子多早婚;也可能根本没有,只是脱身之计,是拒绝使君无礼要求的一个巧妙的方法。

——罗敷面对的是使君,必须用机智才能取胜。她向使君表明自己的丈夫也是当大官的,这是为免受侮辱而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使这个欺软怕强的家伙打消其可恶的念头。这表现了罗敷的沉着勇敢和机警智慧。

5、罗敷对丈夫的赞美,哪些地方的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

——用所乘之马及马的装饰物、腰间佩剑等侧面烘托丈夫的地位,用同座之人的表现烘托他的出色、与众不同;其他是正面描写,写丈夫雍容大度、漂亮潇洒。

6、罗敷的形象在中国文坛上流传千载,你认为原因是什么?——“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罗敷不仅外表美丽,更主要的是她具有优秀的品质:热爱劳动,秀外慧中,机智勇敢,不畏权势。7、诗没有交待这场矛盾冲突的结局,你认为会是什么样的?

——我们可以想见使君那种颓丧、尴尬的狼狈相;也可以想见罗敷扬眉吐气、获胜而归的神情……诗没有写结局,这给我们留下了空阔的想象空间,回味悠长。

四、作业:

第一课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