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学中医_第1页
如何自学中医_第2页
如何自学中医_第3页
如何自学中医_第4页
如何自学中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自学中医?

如何自学中医?

病情描述:如何自学中医?

专家意见:

中医自学方法综述与教学相比,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而自

学则以学生单方面学习活动为主,缺乏教师全面系统的指导。这对学

生确实是个困难,但另一方面却给予了学生以充分发挥主动性的机

会。由于在自学中学生对教材的中心内容主要靠自己的思索研讨和理

解,避免了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故不易受教师讲授框框的限制,

因此有可能会学得更扎实,理解得更深刻。我们认为这正是自学的优

势和特点之所在。而且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学校教育总是有限的,有

阶段性的。人一生中所获得的大部分知识主要是靠自学取得的,在一

定意义上讲,自学能力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总之自学是每一位科

学工作者的必由之路。纵观古今中外,自学成才者不乏其人,就以中

医界而言,明代李中梓、王肯堂,清代徐灵胎、陆九芝,近代辉铁樵、

曹颖甫等人都是自学成才的一代名医。因此自学中医的同志,要充满

信心地走自学成才之路O如上述鉴于个人自学是自学考试的中心环节

和基础。故而为了对自学者有所帮助,我们从治学的普遍规律和学习

中医的基本要求这两个方面,就中医学的自学方法及如何掌握它的学

习规律等问题,概略地谈儿点浅见,供参考。一、学问勤中得自学

有三忌宋人汪洙说:“学问勤中得”,确为至理明言。这对于以业

余学习为主的自学者而言,显得更为重要。只有珍惜时间、勤奋好学,

才能有所成就。正如高尔基所指出的“天才出于勤奋”,又说:“时间

最公平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份,勤劳者能叫时间留给串串的果实,

懒惰者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当代著名的中医专家、

北京中医学院刘渡舟教授指出,自学有“三忌”,即一忌浮、二忌乱、

三忌畏难。我们认为这些对自学者的确颇有启迪。(一)忌浮是

指对学习内容,用心要专,要深入理解。切忌只满足于一般的理解。

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浏览,或是“一目十行”的不求甚解,

那是不会取得成功的。为了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必须既要勤读、

勤写,更要勤思、善思。即不仅要认真读书,更要勤于思考。可通过

书写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将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与归纳综

合,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便能学

得牢靠扎实,收获较大。如前人所谓:“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

得知,不思则不得也”。近代著名学者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学习知

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二)忌乱是指自学要有完整的计划和循序渐进的步骤。正如宋

代大儒朱熹之所谓:“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果

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如蜻蜓点水般杂乱无章,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成

绩,甚至是事倍功半以至劳而无功。我们认为按照由浅入深,从基础

到临床的原则,对中医专业(专科段)自学考试所列课程的自学,从总

体上来看可分为两个方面、三个阶段。其主要方面是学习与掌握运用

中医理法方药辩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

是学习与掌握运用作为大专层次的中医师所必备的西医知识。在三个

阶段中第一阶段学习的内容是哲学、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及人体解

剖学与生理学,前三者与后两者分别为学习中医与西医学的基础学

科。第二阶段以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为重点。第三阶段则以

临床课即中医内科学、针灸学、西医内科学基础及中医妇科、儿科、

外科、伤科学中的一门选考课为主要内容。学员在自学时大体上可按

以上所述,结合各个时期的开考课目,分阶段分层次地来选择制定自

己的学习计划。总之要注意使学习内容做到前后贯通、承上启下、循

序渐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方能事半功倍。(三)忌畏难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恒心,刻苦钻研知

难而进。正如叶剑英元帅所说:“攻书莫畏难。……苦战能过关。”自

学是艰苦的劳动,经常会遇到困难或挫折,特别是对身处基层的为数

众多的成人学员来说,可能遇到的困难会更大更多,例如年龄较大、

记忆力较差,有时对学习中的某些内容困惑不解。看不懂甚至学不下

去,因而感到难以坚持。殊不知,凡是自己感到困惑或看不懂之处,

往往也正是自己的薄弱环节之所在。因此如果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

刻苦钻研,能克服和战胜这些困难,那就一定会取得较大的收获和进

展。反之若是受到挫折就畏缩不前知难而退,或是虎头蛇尾,只有“三

分钟热度”,点完“三把火”就偃旗息鼓,那么则必然是半途而废无

所收益。《荀子•劝学》说得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二、习医有五法诵解别明彰在《黄帝内经》这部

我国现存较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对学习中医学的方法,曾作了精辟

的阐述。此即《素问•著至教论》中所谓之“诵、解、别、明、彰二

《太素》卷十六脉论注称其为习医之道。我们认为这五个方面可以作

为学习中医学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方法与要求。一)诵主要有两

层意义,一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使学员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定广泛和

概略的了解,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二是背诵,即对学习内容中的关键

或重点必须熟读牢记。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于学习中医学熟读经典、

背诵原文警句的确十分必要,应把背诵当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

之一,切勿偏废。《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

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可

见“背诵”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

识清是为了准确地临床辩证。总之背诵的目的是要实用。如果药物的

性能功效、方剂的组成配伍、经络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读牢记,

那还能学好中医吗?当然强调背诵但要有选择有重点。前人编写的许

多歌赋、口诀等正为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

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同时在背诵中又能进一步加深

理解,即所谓诵而能解也。附带说一下许多著名的中医专家学者,在

背诵记忆上都颇具功底,例如我院的吴考教授虽已年近九旬,但对《内

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主要内容至今仍能背诵,

令人惊叹!亦足见吴老早年在背诵方面的功底之深。(二)解晓

悟、理解之谓。学习中医学,必须深入理解每一门课程的中心内容,

对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因为中医理论的

形成,大多是从直观和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中上升为理论的,

并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作为架购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此

中医理论的不少概念较为抽象,且其文辞多古奥、义理颇精深,所以

学习时对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应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

并对其之难点、疑点作出分析与解释。为了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

除了必须对教材要勤读、勤写、勤思、善思而外,还应从自学是以学

生单方面活动为主的特点出发,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学会使用工具书

和阅读参考书籍与资料,例如《辞源》、《康熙字典》、《简明中医辞典》

及有关方面编写的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借助于这些工具书和参考

资料,对深入地领会学习内容和《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古典医籍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奠定学员的中医学根底大有助益。另一

点是还可以通过社会助学如参加自考辅导班的学习,或求教于师友的

指点及相互交流,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分析鉴

别。(三)别即分开、区别之意。自学者在对教材的内容有了一

定的理解之后,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或阅读自学丛书或辅

导资料等方法,对其主要内容加以对比、分析、综合、归纳,从而使

学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们的共性,以利于对该章节中心内容和基本

概念的总体认识和全面理解;又能鉴别分析它们各自的个性,以利于

抓住某一部分内容的特点。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面理解;分析个

性,抓住特点”十六个字来概括。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对比,归类鉴别,

就能达到区别异同,以强化记忆的目的。总之须分辨条理,方可区别

主次掌握要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正如《内经》所谓:“知其要

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四)

明即在诵、解、别的基础上,能够系统掌握、深刻理解学习内

容的精微,明确其义理,谓之“明”。自学成才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在谈到他读书治学的经验时曾提出,读书要由“厚”到“薄”。他说:

“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但是,当我们对

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

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我们认为这由“厚”到“薄”的变化,正是贯串于从诵、解、别到明

的全过程。而所谓“明”就正是吃透、消化了书本的内容,并加以融

会贯通领会其精神的结果和标志。(五)彰《著至教论》所谓之

明而能彰,是指学员能够通过诵、解、别而明了的医学理论,用于临

床医疗实践,取得显著的效果,并再进一步有所阐发,此即谓之“彰”。

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教导的:“读

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中医学既有系统

完整的理论,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如前文所述,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古人的医疗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

联系,可以说中医学是建立在临床经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学科,对

它的若干较为抽象深奥的理论经,只有结合实际,才能有较深刻的理

解;第二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指导中医各

科的临床实践和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在实践中又能更进一步丰富

充实与发展中医学的理论。如果脱离实际,崇尚空谈,则既不能解除

病人的疾苦于临床,亦无助于中医理论的充实与发展。甚至形成或盲

目崇拜,或粗暴否定这两种错误的倾向。所以学习中医最忌纸上谈兵。

正如前人所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二参加自考的学员中,有

不少人是在职中医人员,这部分同志必须善于利用自己已经具有了一

定的中医学知识,特别是临床实践的优势,注意在用中学、学中用,

使学用结合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对于未曾涉足于临床的初学

者,即使在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亦须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如随师抄方、

临床见习等,使理论尽可能多地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

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综上所述,《素问•著

至教论》所阐述的习医之道的“诵、解、别、明、彰”五个方面,又

是环环紧扣密切关联的。如清代医家张隐?所说:“由诵而解,解而别,

别而明,明而彰,皆渐积日进之功。”它们的主要精神,概括言之即

学习中医一方面要刻苦认真,弄懂弄通,由博反约;另一方面须理论

联系实际。我们认为这一学习方法至今仍是自学中医者所应当做到

的。

肠道不好怎么办?

肠子不通,请问吃什么?

专家意见:

肠子不通,应该去医院就诊,据情况灌肠治疗.肠蠕动正常,通后再考虑

食疗.

专家意见:

治疗便秘验方1.白术散治疗便秘:取生白术适量,粉碎成极细末,每次

服用白术散10克,每天3次。此法对虚性便秘疗效颇佳,一般用药3〜

5天,大便即可恢复正常,大便正常后即可停药,以后每星期服药2〜3天,

即可长期保持大便正常。2.芍甘汤加味治便秘:取生白芍30克,生甘

草20克,枳实15克,加水2碗煎成大半碗,每天1剂,分2次服用。此方

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便秘95例,疗效满意。此法特别适用于老年、久

病体弱的成人便秘患者,但孕妇慎用

3.连翘治疗便秘:取连翘15〜30克,

煎沸当茶饮,每日1齐限小儿可兑白糖或冰糖(不兑糖效果更好)服用。

持续服用1〜2周,即可停服。此方特别适用于手术后便秘、妇女(妊期、

经期、产后)便秘、外伤后(颅脑损伤、腰椎骨折、截瘫)便秘、高血压

便秘、习惯性便秘、老年无力性便秘、脑血管病便秘及癌症便秘等。

4.车前子治疗便秘:每日取车前子30克,加水煎煮成150毫升,每日3

次,饭前服,1周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4个疗程即可痊愈。服药期

间停服其他药物。本方不仅可以治疗便秘,而且还有降血压作用,特别

适用高血压而兼便秘患者。另外,以车前子为主治疗糖尿病便秘患者,

均有明显的近期、远期疗效。5.昆布治疗便秘:昆布60克,温水浸泡

儿分钟,加水煮熟后,取出昆布待适宜温度,拌入少许姜、葱末,加盐、醋、

酱油适量,1次吃完,每天1次。6.生甘草治疗便秘:取生甘草2克,用

15〜20毫升开水冲泡服用。每日1齐上本法专治婴幼儿便秘,效果满

意,一般用药7〜15天即可防止复发。7.胖大海治疗便秘:取胖大海5

枚,放在茶杯或碗里,用沸水约150毫升冲泡15分钟,待其发大后,少量

分次频颇饮服,并且将涨大的胖大海也慢慢吃下,胖大海的核仁勿吃,

一般饮服1天大便即可通畅。8.蒲公英治疗便秘:取蒲公英干品或鲜

品60-90克,加水煎至100〜200毫升,鲜品煮20分钟,干品煮30分钟,

每日1剂饮服,年龄小服药困难者,可分次服用,可加适量的白糖或蜂蜜

以调味。9.桑根子治疗便秘:取桑根子50克,加水500毫升,煎煮成250

毫升,加适量冰糖,以上为1日量,1日服1次,5天为1个疗程。10.决明

子治疗便秘:取决明子20克,放置茶杯内,以白开水冲浸,如泡茶叶一

样,20分钟后,水渐成淡黄色,香味四溢,即可饮用,喝完药液后,再加1次

开水泡饮。王琦教授治疗便秘的思路和经验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

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症。便秘可作为主要症

状出现,亦可并发于其他疾病之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病症。笔者随

王琦教授学习多年,先生于临证之时常有教诲,于便秘一症应辨体与

辨证相结合去论治,不可一见便秘不分男女长幼,一概峻攻或增液。

现将先生对便秘一症的论治特点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1辨体论治

辨体是中医学对疾病诊断、治疗的特色之一。不同的体质对疾病的形

成、发展和治疗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性质便秘的形成与其人体

质特征有着密切关系,而不同的体质特征对便秘的治疗,辨证用药也

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便秘的论治,首先应辨别其人之素体,如其人素

体阳盛,加之恣饮酒桨,喜食辛辣厚味,则易形成胃肠积热、燥热内

结,对此则应治以清热通便,常用麻子仁丸加减;若其人素体阳虚,

则易阴寒内生,凝阴固结,阳气不通,肠道传递不利,则应治以温阳

散寒通便,方用济川煎加减。方中肉茯蓉补肾润肠,仙灵脾补肾助阳,

当归养血润燥。若其人素体痰湿壅盛,加之喜食肥甘厚味,痰湿内生,

阻滞气机,胃气不调,脾阳不振,致大肠传导失常,则应健脾化痰,

祛湿通便,其本在脾肾,其标在痰湿阻滞。临床常用涤痰汤加减,方

中以半夏、胆南星、陈皮燥湿祛痰,党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枳

实、竹茹和胃降逆,石菖蒲祛痰醒脾。临床还应辨证加减。如痰湿体

质挟瘀血,可加蒲黄、丹参、当归等,若气滞甚者可加厚朴,痰湿甚

者可加白芥子、炒莱殖子,脾虚湿甚者可加苍白术。若素体气血亏虚、

阴液不足者,其人便秘则多因脏腑失于濡养,津液不足,无以滋润肠

道致肠道干燥而便秘,对此则多治以养血益气,滋阴通便。临床多用

四物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如气虚甚则加补气药生黄黄、党参等,如

血虚甚则加重当归、生黄芭的用量,亦可加阿胶、熟地等。另外由于

滋阴药多用易有碍脾胃,故应加行气健胃之品。不同性别、不同年龄

段的人,其体质状况不同,其人便秘之成、便秘之治亦不同。如年老

之人,其便秘之成多以虚为主,多因脾肾阳虚,津液不足,运化乏力,

故其治则多以滋肾健脾、补气养血、润肠通便。先生临床喜重用肉灰

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小儿为纯阳之体,由于现今饮食结构

的变化,如过食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使得目前临床小儿便秘的形成

具有明显的特征,即多有热积、脾胃燥热,对此先生喜用芦荟丸加减,

以泄其脾热,通其燥结。妇人体质特征多柔弱,加之经孕产乳的生理

特性,宜致气血津液不足。故妇人便秘之治则多以补气生血、滋阴润

燥通便为主。临床还应视具体病情加减。总之,对便秘的论治辨体是

一个重要环节,应在辨体基础上结合辨证加减用药,诚如《温疫论•老

少异治论》所云:“凡年高之人,最忌剥削。设投承气,以一当十;

设用参术,十不抵一。盖老年荣卫枯涩,儿微之气血易耗而难复也,

不比少年气血生机甚捷,其元勃然。但得邪气一降,正气随复。所以

老年慎泻,少年慎补”。2疏利三焦大便难在《伤寒论》中论述颇多,

仅专门条文就有21条,并提出“阴结”、“阳结”、“脾约”等病名。

而大便鞭,有燥屎等在很多情况下即指大便难、不大便,所以三承气

汤证、大柴胡汤证中的不少条文有大便难,不大便。大便难临床常被

认为是阳明实热,灼伤津液,津伤化燥,以致肠道失于濡润所致。由

此人们对仲景之三承气汤使用较多,其声名也得以“远扬”。以致有

时临床不辨患者之证候,不察其人之体质,一俟有大便难,便予承气

之类。仲景之所以对大便难有诸多论述,且备有多种方剂,即在于大

便难有不同的成因,其人有不同的证候。应辨证施治,辨体论治。先

生常告诫我们,学习《伤寒论》不仅在于熟背条文、方剂,更应领会

这种辩证思想和思维方法。如先生临床有时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大便

难,似不合常理。而仲景对此早有论述。如“阳明病,胁下鞭满,不

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

调和,身7戢然汗出而解。”此大便难乃因阳明病,热郁胸胁,肝胆

不疏,三焦气机不利,所以胁下痞满,肺与大肠相表里,上焦肺气不

得宣通,津液不下则下焦大肠传导失常,故不大便。中焦胃失和降而

呕,此正是小柴胡汤清解疏利方可治。小柴胡汤清解表里,疏利三焦。

疏上焦则肺气宣通,疏中焦则胃气和降,中上得通,津液得下而下焦

得利,便难自解。另如妇人产后常出现的三大症之一,大便坚,呕不

能食,亦以小柴胡汤主之。此则因血虚津亏,阳气偏盛于上,胃失和

降,津液下亏,肠道失润所致,用小柴胡汤扶正达邪,疏利枢机。从

而使气机调畅,阴阳相合则诸症自解。先生临床治疗大便难亦常强调

这种提壶揭盖的思想。如先生临床常在辨证基础上加杏仁,或嘱服杏

仁露。杏

仁既可宣肺以利下通,又可润肠。所以说对大便难的论治,注意辨体

与辨证相结合是非常必要和有临床价值的。对小柴胡治疗大便难应立

足于临床具体证候情况和体质特征,对那些燥结症状不明显、白虎汤

证未成、热郁胸胁所致的大便难即可用小柴胡汤清解疏利。小柴胡汤

的临床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对其使用,先生主张不应囿于少阳症,更

不能将小柴胡汤与少阳症等同。应从仲景原文及其使用范围、组方配

伍上去理解小柴胡汤的功用。至于在小柴胡基础上加减运用则更为灵

活,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国内外临床资料多有报道(1〕。

3健脾助运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异常,但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尤

其是一些习惯性便秘的患者,有些人可数日甚至一周不排便而并无明

显不适症状。这些人多因其脾胃功能虚弱,传送乏力,而机体似乎也

适应了这种延迟。但这类习惯性便秘对人体极为不利,如长期便秘可

造成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心烦失眠,诱发肛裂、痔疮、息肉、脱

肛等,老年患者可加重冠心病、高血压病,甚可猝死。仲景名方炙甘

草汤用于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对于方中麻仁一药之功用

有多种解释,多认为是复血脉。先生则认为该证之成多由于其人气血

不足,易致大便难,麻仁之用在于润肠通便,以防大便难而加重病情,

此方为仲景用此药之高妙之处。对于这种素体脾胃虚弱,运化传输功

能弱的患者,先生临床喜用《脾胃论》之枳术丸(枳实、白术、荷叶)

为基础方,且常加大白术用量,可用至20〜30g。先生言白术微辛,

苦而不烈,其力补多于散,有较好的健脾和胃之功,脾健胃和,脾升

胃降则运化功能正常。且白术主要成分含挥发油亦有利于大便排泄。

临证时常视患者体质及辨证情况加减化裁。气血亏虚者加肉茯蓉、当

归、火麻仁等。对老年患者,先生则喜用肉灰蓉,用量可在30〜40g;

对有明显燥热内结者,先生喜用枳术丸合增液承气汤治疗一;对有明显

的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者(如胃下垂),先生则用枳术丸合补中益气

汤治疗.,取其塞因塞用之意。4行气通腑便秘较重,且病情严重者,病

人不仅痛苦异常,而且还会引发其他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如诱发冠

心病等。对此种急症,则应急则治其标。如粪嵌塞,即较多量坚硬或

粘腻的粪块停滞嵌塞在直肠壶腹内,病人常见有直肠部胀痛难忍伴见

烦躁不安,精神异常痛苦。对于此类急症则应采取应急措施,先稳定

病人情绪,避免急躁,可用开塞露塞肛、灌肠。但这种泻剂如酚醐、

液体石蜡、甘油等,不宜经常使用,以免干扰肠道正常活动和吸收功

能,同时这种泻剂还可导致肠壁神经感受细胞应激性降低,致使以后

肠道内有足量的粪便也不产生正常蠕动和排便反射,久之可形成对泻

剂的依赖性。先生对一些肠蠕动功能差而致腹胀、便秘者,则多在辨

证、辨体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槟榔、枳壳以除气行滞。现代药理研究

亦证实其有良好的健胃、促进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蠕动的功能。有助于

减轻肠内异常发酹和促进炎性渗出物排出。对消化不良、脱腹胀满、

大便不利者有较好疗效。相当于西药之胃肠动力药。对麻痹性肠梗阻,

先生则用张锡纯之莱瓶子汤,煎汤一大杯,顿服之;对症状较重者加

蜕螂。《本草纲目》认为莱殖子有:“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

止气痛”之功。《滇南本草》则云其有:“下气宽中,消膨胀,攻肠胃

积滞,治痞块、单腹疼。”张锡纯则指出:“莱殖子,无论或生或炒,

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蜕螂则有

通胃肠燥结之功。5关于“脾约”的讨论[1)先生对《伤寒论》第

247条关于“其脾为约”是否为“胃强脾弱”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因与目前很多学术观点不同,且麻子仁丸为临床治疗便秘的常用方

剂,故列于下以启发临床思路。供参考。对脾约的认识,历代医家见

解不一。自成无已提出“胃强脾弱”后,各宗其说,目前此说仍被多

数人采用。先生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脾与胃生理关系:

脾与胃相表里,胃之受纳,脾之运化,脾胃相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

消化、吸收和水谷精气之输布,胃降则糟粕得行,脾升精气得以上输。

胃为阳腑,喜润恶燥,脾为阴脏,喜燥恶湿,二者升降相因,燥湿相

济,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二者喜恶各异,患病也各有特点,胃病

多燥热,脾病多寒湿;胃燥过盛则便结为患,脾虚湿盛则肠鸣泄泻。

所谓“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清气在下,则生飨泄”。

"胃强"与"脾约":

“浮则胃气强”中之“强”非指胃气之强,这与太阳病“卫强”非指

卫气强盛而是表邪束表,胃气抗争病理反映一样,“胃强”是胃热亢

盛的病理概念,是对胃热亢盛的病理描述,原文中并没有脾虚证候的

描写,所谓“脾弱”之说不好成立。仲景之言“其脾为约”,并未言

脾弱。约为约束之意,是指胃热亢盛,反制其脾,阻遏脾为其行输津

液,即胃之邪热限制、阻遏、约束了牌为其行输津液,限制、阻遏、

约束了脾的正常转输功能。(2)关于脾约便硬的形成:条文中“趺阳

脉浮而涩”,隐含脾约病机,而“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则进一

步表明,浮为胃热盛,涩为津液不足,因胃热盛,津液不足才使脾的

转输津液功能受到限制和约束。脾将有限津液但输膀胱而见小便数。

而因胃的燥热不能润肠道而大便硬,这正是“浮涩相搏,大便则硬”

之义。胃热亢盛,津液不足作为脾约的病机,二者不可或缺。再者,

从其主方麻子仁丸组方来看,既有泻热通腑之小承气,又有益阴润燥

之品,亦佐证此点。综上,先生认为,凡属胃热亢盛,制约脾之输津

功能、反过来又加重胃燥之成的津亏便硬均可称为脾约证。其病在胃

而不在脾,是实证而非虚证。麻子仁丸泻其“胃强”润其肠燥,并非

扶脾之剂。故不宜将“脾约”解为“脾弱二因此,对麻子仁丸的应

用就应有所区别。由于受“脾弱”之说的影响,目前临床把老年体弱、

津亏血枯,甚至脾虚气弱之便秘当“脾约”之证,以麻子仁丸治之,

这违背仲景用此方的原则。根据以上观点,该方是治胃燥便结而非治

脾虚方剂。故凡胃热燥盛,大便燥结,又非大承气峻下所宜者,津亏

血枯,或脾虚气弱所致便秘(所谓老年性、习惯性便秘)均非所宜。

诚如悻铁樵所云:“麻子仁丸之用,自较承气为平善,然必用之于阳

证。若阴证误施,为害亦烈。”■作者简介:骆斌,男,36岁,医学硕士,

主治医师治疗便秘的新观念便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病症,在人的一生

中,儿乎每个人都曾患过便秘。在儿童和中青年中,便秘患病率为

5%〜15%,中老年患病率为20%〜35%,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患病

率高达80%,长期卧床的老人,便秘患病率甚至达95%以上。以往

治疗便秘的方法多半是以泻为主,泻剂虽然可以通便,但用药之后往

往又出现继发性便秘。同时一,泻药可使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

容易引起机体的水和电解质紊乱。我们医院每年都收治大量老年患

者,在这些患者中,许多人长年受便秘之苦,迫切需要疗效可靠又无

毒副作用的通便药物。我们通过大量药物筛选和临床观察研究,研制

出对便秘有良好疗效的纯中药制剂便通胶囊。便通胶囊中含有健脾

类、补肾类和理气类中药,针对患者的局部症状和整体状态,从补气、

运化、推动、润滑、调理五个方面对便秘进行综合治疗,形成治疗便

秘的新观念。补气:便秘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便秘患者,往往都有气

血不足,因而出现排便无力,虽有便意但排便十分费力。便通胶囊中

的中药具有调畅气机的功效,能明显提高大肠的推动力,使粪便容易

排出。运化:便通胶囊选用健脾益胃的白术,白术能明显增强胃肠的

分泌功能和蠕动功能,使胃肠系统的津液分泌旺盛,提高了消化系统

的运化功能,使身体后天的正气得到扶持,不仅能通便,而且能帮助

消化。推动:便通胶囊还具有良好的肠道推动作用。通过大量的药理

和临床研究,我们从中药中提取了一种肠功能调节因子(CRF)。CRF

不仅能提高小肠的消化运能,促进小肠对各种营养的吸收,而且能使

大肠保留较多的水分,使粪便的便质变软,同时,它还能刺激肠壁的

末梢神经丝,增加肠管的收缩功能,使粪便轻松排出。润滑:便通胶

囊的润滑功能与常用的通便润滑剂(如液体石蜡、开塞露等)不同,该

药中选用肉灰蓉,不仅有润肠作用,而且还有补肾养血的作用,有利

于增强患者体质

调理:从以上儿种功能可知,便通胶囊不

仅能助患者轻松排便,而且具有良好的调理功能,使机体恢复并保持

阴阳平衡、气血旺盛。由于机体的正气上升,全身的各种生理机能也

随之升高,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便秘问题。总之,该药兼顾了行泻

通便、生津补益,既有一定的下泻功能又有较好的补益作用,做到了

“泻不伤正,补不滞塞”,因而对便秘有良好疗效。

大便干燥,呈颗粒状

大便干燥,呈颗粒状,有时带有血迹,一般每天排一次便•希望得到各位

专家的解答.,?

专家意见:

疗便秘验方1.白术散治疗便秘:取生白术适量,粉碎成极细末,每次服

用白术散10克,每天3次。此法对虚性便秘疗效颇佳,一般用药3-5

天,大便即可恢复正常,大便正常后即可停药,以后每星期服药2~3天,

即可长期保持大便正常。2.芍甘汤加味治便秘:取生白芍30克,生甘

草20克,枳实15克,加水2碗煎成大半碗,每天1剂,分2次服用。此方

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便秘95例,疗效满意。此法特别适用于老年、久

病体弱的成人便秘患者,但孕妇慎用。3.连翘治疗便秘:取连翘15〜

30克,煎沸当茶饮,每日1齐上小儿可兑白糖或冰糖(不兑糖效果更好)

服用。持续服用1〜2周,即可停服。此方特别适用于手术后便秘、妇

女(妊期、经期、产后)便秘、外伤后(颅脑损伤、腰椎骨折、截瘫)便

秘、高血压便秘、习惯性便秘、老年无力性便秘、脑血管病便秘及癌

症便秘等。4.车前子治疗便秘:每日取车前子30克,加水煎煮成150

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1周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4个疗程即可痊

愈。服药期间停服其他药物。本方不仅可以治疗便秘,而且还有降血

压作用,特别适用高血压而兼便秘患者。另外,以车前子为主治疗糖尿

病便秘患者,均有明显的近期、远期疗效。5.昆布治疗便秘:昆布60

克,温水浸泡儿分钟,加水煮熟后,取出昆布待适宜温度,拌入少许姜、葱

末,加盐、醋、酱油适量,1次吃完,每天1次。6.生甘草治疗便秘:取

生甘草2克,用15〜20毫升开水冲泡服用。每日1齐I」。本法专治婴幼

儿便秘,效果满意,一般用药7〜15天即可防止复发。7.胖大海治疗便

秘:取胖大海5枚,放在茶杯或碗里,用沸水约150毫升冲泡15分钟,

待其发大后,少量分次频颇饮服,并且将涨大的胖大海也慢慢吃下,胖

大海的核仁勿吃,一般饮服1天大便即可通畅。8.蒲公英治疗便秘:取

蒲公英干品或鲜品60〜90克,加水煎至100〜200毫升,鲜品煮20分钟,

干品煮30分钟,每日1剂饮服,年龄小服药困难者,可分次服用,可加适

量的白糖或蜂蜜以调味。9.桑根子治疗便秘:取桑根子50克,加水500

毫升,煎煮成250毫升,加适量冰糖,以上为1日量,1日服1次,5天为1

个疗程。10.决明子治疗便秘:取决明子20克,放置茶杯内,以白开水

冲浸,如泡茶叶一样,20分钟后,水渐成淡黄色,香味四溢,即可饮用,喝完

药液后,再加1次开水泡饮。王琦教授治疗便秘的思路和经验便秘是

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症。

便秘可作为主要症状出现,亦可并发于其他疾病之中,是临床较为常

见的病症。笔者随王琦教授学习多年,先生于临证之时常有教诲,于

便秘一症应辨体与辨证相结合去论治,不可一见便秘不分男女长幼,

一概峻攻或增液。现将先生对便秘一症的论治特点介绍如下,供同道

参考。1辨体论治辨体是中医学对疾病诊断、治疗的特色之一。不同

的体质对疾病的形成、发展和治疗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性质便

秘的形成与其人体质特征有着密切关系,而不同的体质特征对便秘的

治疗、辨证用药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便秘的论治,首先应辨别其人

之素体,如其人素体阳盛,加之恣饮酒桨,喜食辛辣厚味,则易形成

胃肠积热、燥热内结,对此则应治以清热通便,常用麻子仁丸加减;

若其人素体阳虚,则易阴寒内生,凝阴固结,阳气不通,肠道传递不

利,则应治以温阳散寒通便,方用济川煎加减。方中肉茯蓉补肾润肠,

仙灵脾补肾助阳,当归养血润燥。若其人素体痰湿壅盛,加之喜食肥

甘厚味,痰湿内生,阻滞气机,胃气不调,脾阳不振,致大肠传导失

常,则应健脾化痰,祛湿通便,其本在脾肾,其标在痰湿阻滞。临床

常用涤痰汤加减,方中以半夏、胆南星、陈皮燥湿祛痰,党参、茯苓、

甘草健脾益气,枳实、竹茹和胃降逆,石菖蒲祛痰醒脾。临床还应辨

证加减。如痰湿体质挟瘀血,可加蒲黄、丹参、当归等,若气滞甚者

可加厚朴,痰湿甚者可加白芥子、炒莱瓶子,脾虚湿甚者可加苍白术。

若素体气血亏虚、阴液不足者,其人便秘则多因脏腑失于濡养,津液

不足,无以滋润肠道致肠道干燥而便秘,对此则多治以养血益气,滋

阴通便。临床多用四物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如气虚甚则加补气药生

黄黄、党参等,如血虚甚则加重当归、生黄黄的用量,亦可加阿胶、

熟地等。另外由于滋阴药多用易有碍脾胃,故应加行气健胃之品。不

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人,其体质状况不同,其人便秘之成、便秘之

治亦不同。如年老之人,其便秘之成多以虚为主,多因脾肾阳虚,津

液不足,运化乏力,故其治则多以滋肾健脾、补气养血、润肠通便。

先生临床喜重用肉灰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小儿为纯阳之体,

由于现今饮食结构的变化,如过食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使得目前临

床小儿便秘的形成具有明显的特征,即多有热积、脾胃燥热,对此先

生喜用芦荟丸加减,以泄其脾热,通其燥结。妇人体质特征多柔弱,

加之经孕产乳的生理特性,宜致气血津液不足。故妇人便秘之治则多

以补气生血、滋阴润燥通便为主。临床还应视具体病情加减。总之,

对便秘的论治辨体是一个重要环节,应在辨体基础上结合辨证加减用

药,诚如《温疫论•老少异治论》所云:“凡年高之人,最忌剥削。

设投承气,以一当十;设用参术,十不抵一。盖老年荣卫枯涩,儿微

之气血易耗而难复也,不比少年气血生机甚捷,其元勃然。但得邪气

一降,正气随复。所以老年慎泻,少年慎补二2疏利三焦大便难在

《伤寒论》中论述颇多,仅专门条文就有21条,并提出“阴结”、“阳

结,,、,,脾约”等病名。而大便鞭,有燥屎等在很多情况下即指大便难、

不大便,所以三承气汤证、大柴胡汤证中的不少条文有大便难,不大

便。大便难临床常被认为是阳明实热,灼伤津液,津伤化燥,以致肠

道失于濡润所致。由此人们对仲景之三承气汤使用较多,其声名也得

以“远扬”。以致有时临床不辨患者之证候,不察其人之体质,一俟

有大便难,便予承气之类。仲景之所以对大便难有诸多论述,且备有

多种方剂,即在于大便难有不同的成因,其人有不同的证候。应辨证

施治,辨体论治。先生常告诫我们,学习《伤寒论》不仅在于熟背条

文、方剂,更应领会这种辩证思想和思维方法。如先生临床有时用小

柴胡汤加减治疗大便难,似不合常理。而仲景对此早有论述。如“阳

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

通,津液得下,胃气调和,身?戢然汗出而解。”此大便难乃因阳明

病,热郁胸胁,肝胆不疏,三焦气机不利,所以胁下痞满,肺与大肠

相表里,上焦肺气不得宣通,津液不下则下焦大肠传导失常,故不大

便。中焦胃失和降而呕,此正是小柴胡汤清解疏利方可治。小柴胡汤

清解表里,疏利三焦。疏上焦则肺气宣通,疏中焦则胃气和降,中上

得通,津液得下而下焦得利,便难自解。另如妇人产后常出现的三大

症之一,大便坚,呕不能食,亦以小柴胡汤主之。此则因血虚津亏,

阳气偏盛于上,胃失和降,津液下亏,肠道失润所致,用小柴胡汤扶

正达邪,疏利枢机。从而使气机调畅,阴阳相合则诸症自解。先生临

床治疗大便难亦常强调这种提壶揭盖的思想。如先生临床常在辨证基

础上加杏仁,或嘱服杏仁露。杏仁既可宣肺以利下通,又可润肠。所

以说对大便难的论治,注意辨体与辨证相结合是非常必要和有临床价

值的。对小柴胡治疗大便难应立足于临床具体证候情况和体质特征,

对那些燥结症状不明显、白虎汤证未成、热郁胸胁所致的大便难即可

用小柴胡汤清解疏利。小柴胡汤的临床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对其使用,

先生主张不应囿于少阳症,更不能将小柴胡汤与少阳症等同。应从仲

景原文及其使用范围、组方配伍上去理解小柴胡汤的功用。至于在小

柴胡基础上加减运用则更为灵活,涉及内、夕卜、妇、儿、五官等各科,

国内外临床资料多有报道[1)。3健脾助运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异

常,但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尤其是一些习惯性便秘的患者,有些人

可数日甚至一周不排便而并无明显不适症状。这些人多因其脾胃功能

虚弱,传送乏力,而机体似乎也适应了这种延迟。但这类习惯性便秘

对人体极为不利,如长期便秘可造成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心烦失

眠,诱发肛裂、痔疮、息肉、脱肛等,老年患者可加重冠心病、高血

压病,甚可猝死。仲景名方炙甘草汤用于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

悸”,对于方中麻仁一药之功用有多种解释,多认为是复血脉。先生

则认为该证之成多由于其人气血不足,易致大便难,麻仁之用在于润

肠通便,以防大便难而加重病情,此方为仲景用此药之高妙之处。对

于这种素体脾胃虚弱,运化传输功能弱的患者,先生临床喜用《脾胃

论》之枳术丸(枳实、白术、荷叶)为基础方,且常加大白术用量,

可用至20〜30g。先生言白术微辛,苦而不烈,其力补多于散,有较

好的健脾和胃之功,脾健胃和,脾升胃降则运化功能正常。且白术主

要成分含挥发油亦有利于大便排泄。临证时常视患者体质及辨证情况

加减化裁。气血亏虚者加肉灰蓉、当归、火麻仁等。对老年患者,先

生则喜用肉灰蓉,用量可在30〜40g;对有明显燥热内结者,先生喜

用枳术丸合增液承气汤治疗;对有明显的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者(如

胃下垂),先生则用枳术丸合补中益气汤治疗,取其塞因塞用之意。4

行气通腑便秘较重,且病情严重者,病人不仅痛苦异常,而且还会引

发其他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如诱发冠心病等。对此种急症,则应急

则治其标。如粪嵌塞,即较多量坚硬或粘腻的粪块停滞嵌塞在直肠壶

腹内,病人常见有直肠部胀痛难忍伴见烦躁不安,精神异常痛苦。对

于此类急症则应采取应急措施,先稳定病人情绪,避免急躁,可用开

塞露塞肛、灌肠。但这种泻剂如酚醐、液体石蜡、甘油等,不宜经常

使用,以免干扰肠道正常活动和吸收功能,同时这种泻剂还可导致肠

壁神经感受细胞应激性降低,致使以后肠道内有足量的粪便也不产生

正常蠕动和排便反射,久之可形成对泻剂的依赖性。先生对一些肠蠕

动功能差而致腹胀、便秘者,则多在辨证、辨体论治的基础上,加用

槟榔、枳壳以除气行滞。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其有良好的健胃、促进

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蠕动的功能。有助于减轻肠内异常发酵和促进炎性

渗出物排出。对消化不良、脱腹胀满、大便不利者有较好疗效。相当

于西药之胃肠动力药。对麻痹性肠梗阻,先生则用张锡纯之莱藤子汤,

煎汤一大杯,顿服之;对症状较重者加晚螂。《本草纲目》认为莱藤

子有:“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之功。《滇南本草》

则云其有:“下气宽中,消膨胀,攻肠胃积滞,治痞块、单腹疼。”张

锡纯则指出:“莱瓶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

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蜕螂则有通胃肠燥结之功。5关于“脾

约”的讨论(1)先生对《伤寒论》第247条关于“其脾为约”是否

为“胃强脾弱”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与目前很多学术观点不同,

且麻子仁丸为临床治疗便秘的常用方剂,故列于下以启发临床思路。

供参考。对脾约的认识,历代医家见解不一。自成无已提出“胃强脾

弱”后,各宗其说,目前此说仍被多数人采用。先生认为应从如下儿

个方面来认识。(1)脾与胃生理关系:脾与胃相表里,胃之受纳,脾

之运化,脾胃相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气之输布,

胃降则糟粕得行,脾升精气得以上输。胃为阳腑,喜润恶燥,脾为阴

脏,喜燥恶湿,二者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二者喜恶各异,患病也各有特点,胃病多燥热,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