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工程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工程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工程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工程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TOC\o"1-2"\h\u23487第一章工程地质勘查概述 3160251.1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与任务 3224541.1.1目的 324471.1.2任务 3301821.1.3内容 4324941.1.4方法 416032第二章地质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 4246671.1.5地形地貌 4177051.1.6地层岩性 5131681.1.7地质构造 5252021.1.8水文地质条件 5143631.1.9气象与地震 5241991.1.10地形地貌条件分析 5181051.1.11地层岩性分析 5180981.1.12地质构造分析 5318221.1.13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6238961.1.14气象与地震分析 63407第三章地质灾害评价 6148751.1.15概述 671201.1.16地质灾害类型 691701.1.17地质灾害特征 751461.1.18概述 7151721.1.19评价方法 7273791.1.20评价步骤 712341.1.21评价注意事项 713084第四章地质勘查技术 842211.1.22概述 8276021.1.23地质勘查方法分类 8150661.1.24地质勘查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8144281.1.25概述 858811.1.26地质勘查设备 8288981.1.27地质勘查工具 9205651.1.28地质勘查设备与工具的管理与维护 916163第五章地质勘查野外作业 933791.1.29调查目的 9199141.1.30调查内容 9238431.1.31调查方法 1018991.1.32钻孔目的 10236901.1.33钻孔布置 1026771.1.34钻孔施工 10156971.1.35钻孔取样 1124981第六章地质勘查数据处理与分析 1197741.1.36数据整理的目的与意义 11195571.1.37数据整理的主要内容 1195121.1.38数据整理的方法与步骤 116021.1.39数据分析的目的与意义 1259521.1.40数据分析的主要内容 12272101.1.41数据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1213930第七章地质勘查成果报告编制 13212521.1.42前言 13184851.1.43勘查区域地质概况 13240191.1.44勘查成果 13314481.1.45结论与建议 1345741.1.46资料收集与分析 14111321.1.47野外调查与勘查 1419881.1.48数据整理与分析 14266151.1.49成果编写与审查 14222491.1.50成果报告修改与完善 1420320第八章工程地质勘查质量控制 14313051.1.51质量控制原则 14205001.1.52质量控制方法 15206881.1.53质量控制标准 15305111.1.54质量控制要求 1515753第九章工程地质勘查安全与环境保护 16257341.1.55安全意识教育 16199981.1开展工程地质勘查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勘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6203801.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勘查人员的安全职责和操作规程。 16170231.2.1勘查现场安全管理 16115712.1勘查现场应设立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保证勘查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安全。 16262872.2勘查现场应配备必要的安全生产设施,如防护栏杆、安全网、警示灯等。 16169942.3勘查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保证设备安全可靠。 16307252.4勘查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保证勘查作业的安全。 1664862.4.1应急预案 16228843.1制定工程地质勘查应急预案,明确处理程序和责任分工。 16115623.2建立应急组织机构,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的能力。 16138743.3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备,保证发生时能够迅速应对。 1634553.3.1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16292111.1增强勘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16326871.2建立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明确勘查人员的环境保护职责。 16296701.2.1勘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648272.1优化勘查工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1730392.2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勘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1713122.3勘查结束后,及时恢复勘查现场的环境,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7313952.3.1环境保护设施与设备 1729973.1配备环境保护设施,如污水处理设施、废气处理设施等。 178593.2使用环保型勘查设备,减少勘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17237503.3定期检查、维护环境保护设施和设备,保证其正常运行。 1732313.3.1环境保护监测与评估 1744134.1建立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对勘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 17116694.2对勘查现场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估,保证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17260864.3及时采取改进措施,降低勘查对环境的影响。 1712567第十章工程地质勘查项目管理 17242004.3.1项目组织结构 1799454.3.2项目管理工作内容 1789374.3.3项目成本控制 1868854.3.4项目进度控制 18第一章工程地质勘查概述1.1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与任务1.1.1目的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在于查明建筑场地及邻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项目的选址、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及工程安全。具体目的包括:(1)了解建筑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为工程选址和布局提供依据;(2)查明场地内的不良地质现象,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程度,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防范措施;(3)评价场地地基承载力、稳定性及沉降特性,为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提供依据;(4)预测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为工程维护和治理提供依据。1.1.2任务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任务包括:(1)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地质资料,为勘查工作提供基础数据;(2)进行现场踏勘,查明建筑场地及邻近地区的地质条件;(3)布设工程地质勘探点,开展勘探工作,获取场地地质信息;(4)对勘探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价,编制工程地质报告;(5)对工程地质问题进行监测、预警和治理。第二节工程地质勘查的内容与方法1.1.3内容工程地质勘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形地貌:调查建筑场地及邻近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分析其对工程的影响;(2)地质构造:研究场地及邻近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3)地层岩性:查明场地内的地层分布、岩性特征,分析其对工程的影响;(4)水文地质:调查场地及邻近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5)不良地质现象:查明场地内的不良地质现象,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6)地基承载力:评价场地地基承载力,为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提供依据;(7)工程地质问题:预测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为工程维护和治理提供依据。1.1.4方法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资料收集:收集与建筑场地及邻近地区相关的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资料;(2)现场踏勘:实地调查场地及邻近地区的地质条件,了解不良地质现象;(3)地质勘探:采用钻探、坑探、槽探等方法,获取场地地质信息;(4)地质试验:对勘探取得的岩土样进行物理、力学、化学等试验,分析其工程特性;(5)地质监测:对场地及邻近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监测,了解其变化趋势;(6)地质评价:对勘查成果进行分析、评价,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第二章地质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第一节地质环境概述1.1.5地形地貌本工程位于地区,地形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地形起伏较大,地势总体呈现趋势。地貌类型以为主,局部地区伴有地貌。地形地貌条件对工程选址、线路布置及施工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1.1.6地层岩性工程区内地层发育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地层:(1)第四系:主要由组成,分布广泛,厚度较大,对工程基础稳定性有一定影响。(2)第三系:以为主,分布较广,岩性较为坚硬,对工程基础稳定性有利。(3)古生界:主要包括,岩性以为主,分布局限,对工程基础稳定性影响较小。1.1.7地质构造工程区位于构造单元,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主要断裂构造有,走向,倾向,倾角,断层性质。这些断裂构造对工程区内的岩体稳定性产生了一定影响。1.1.8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区内地下水主要分为和两大类型。地下水分布广泛,水位埋深,对工程基础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地下水水质,对工程建筑材料及结构无腐蚀性。1.1.9气象与地震工程区属气候类型,气候特征为。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地震烈度,对工程安全产生一定影响。第二节工程地质条件分析1.1.10地形地貌条件分析地形地貌条件对工程选址、线路布置及施工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工程区内地形起伏较大,地势总体呈现趋势,有利于,但给带来一定困难。在施工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条件,合理布置施工场地,保证工程顺利进行。1.1.11地层岩性分析地层岩性对工程基础稳定性及施工产生重要影响。第四系地层分布广泛,厚度较大,岩性松散,对工程基础稳定性不利。第三系地层岩性较为坚硬,有利于工程基础稳定。古生界地层分布局限,对工程基础稳定性影响较小。在施工过程中,需针对不同地层的岩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1.1.12地质构造分析地质构造对工程区内岩体稳定性产生了一定影响。断裂构造的存在可能导致岩体破碎,影响工程基础稳定性。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地质构造调查,查明断裂构造的分布及性质,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工程安全。1.1.13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下水对工程基础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工程区内地下水分布广泛,水位埋深,可能导致基础浸泡、地基承载力降低等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下水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地下水位,保证工程基础稳定性。1.1.14气象与地震分析气象条件对工程进度及施工安全产生一定影响。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烈度较高,可能对工程安全产生威胁。在施工过程中,需加强气象监测和地震预警,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气象和地震对工程的影响。第三章地质灾害评价第一节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1.1.15概述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类型繁多,按照成因和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类。1.1.16地质灾害类型(1)崩塌:崩塌是指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稳定性,突然脱离母体,沿着一定滑动面产生位移的现象。其主要特征是速度快、破坏力强。(2)滑坡:滑坡是指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缓慢或迅速向下滑动的现象。其主要特征是滑动面明显,滑动速度快慢不一。(3)泥石流:泥石流是指由于暴雨、融雪等因素,使山坡上的松散堆积物和土石混合物在短时间内迅速流动,形成具有破坏力的流体。其主要特征是流动速度快、破坏力强。(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突然下陷的现象。其主要特征是下陷速度快、影响范围广。(5)地裂缝:地裂缝是指地表岩土体在内外力作用下,产生线状裂缝的现象。其主要特征是裂缝宽度不一,延伸长度较长。(6)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地表土壤和水分流失的现象。其主要特征是土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1.1.17地质灾害特征(1)突发性:地质灾害往往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给防治工作带来困难。(2)破坏性:地质灾害具有强烈的破坏力,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危害。(3)隐蔽性:地质灾害在发生前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难以提前发觉。(4)复杂性:地质灾害成因复杂,涉及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1.1.18概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的过程。本节主要介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和步骤。1.1.19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通过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等方法,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定性描述。(2)定量评价: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估。(3)综合评价: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果,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综合分析。1.1.20评价步骤(1)资料收集:收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等资料。(2)现场调查:对地质灾害发生区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特征等。(3)危险性评价:根据收集的资料和现场调查结果,运用评价方法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4)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分析:分析地质灾害发生时可能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5)防治措施建议: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1.1.21评价注意事项(1)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隐蔽性和复杂性。(2)评价结果应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3)定期更新评价资料,及时调整防治措施。第四章地质勘查技术第一节地质勘查方法1.1.22概述地质勘查方法是指在地表及地下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手段和方法。地质勘查方法的正确选择和应用,对于提高地质勘查效果具有重要意义。1.1.23地质勘查方法分类(1)地质观察法:通过对地表和地下地质现象的观察,研究地质体的形态、结构、成分和时代等。(2)地质勘探法:通过钻探、槽探、坑探等手段,获取地下地质信息。(3)地球物理勘探法:利用地球物理场与地质体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地下地质结构。(4)地球化学勘探法:通过分析地表和地下岩石、土壤、水体的化学成分,研究地质体的成分和分布规律。(5)遥感地质勘查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表地质信息,进行地质解译。1.1.24地质勘查方法的选择与应用(1)根据勘查任务和目标,合理选择地质勘查方法。(2)综合应用多种地质勘查方法,提高勘查效果。(3)结合地质条件和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勘查方法。第二节地质勘查设备与工具1.1.25概述地质勘查设备与工具是地质勘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其功能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地质勘查的效果。1.1.26地质勘查设备(1)钻探设备:包括钻机、钻头、钻杆等。(2)槽探设备:包括挖掘机、铲车等。(3)地球物理勘探设备:包括重力仪、磁力仪、电法仪等。(4)地球化学勘探设备:包括光谱仪、质谱仪等。(5)遥感设备:包括遥感卫星、无人机等。1.1.27地质勘查工具(1)地质锤:用于敲击岩石,观察岩石结构和成分。(2)钻探工具:包括钻头、钻杆、扩孔器等。(3)地质罗盘:用于测量岩层产状、构造方向等。(4)地质采样工具:包括采样器、取样管等。(5)测量工具:包括皮尺、卷尺、激光测距仪等。1.1.28地质勘查设备与工具的管理与维护(1)定期检查和维修设备,保证设备功能良好。(2)妥善保管地质勘查工具,防止丢失和损坏。(3)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规范操作流程。(4)建立设备与工具的档案,记录使用和维护情况。第五章地质勘查野外作业第一节野外地质调查1.1.29调查目的野外地质调查是工程地质勘查的基础工作,旨在全面收集工程区的地质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其主要目的如下:(1)了解工程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岩土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2)掌握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规模和影响程度;(3)查明工程区的环境地质问题,评估其对工程的影响;(4)为后续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依据。1.1.30调查内容(1)地质构造:调查工程区内的断层、褶皱、节理等地质构造形态、规模、性质及其与工程的关系;(2)地层分布:调查工程区内各地层的分布范围、厚度、岩性特征及相互关系;(3)岩土性质:调查工程区内各类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工程特性及分布规律;(4)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工程区内的地下水位、水位变化、地下水类型、水质、渗透性等;(5)不良地质现象:调查工程区内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及其对工程的影响;(6)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工程区的地震、地下水污染、岩溶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评估其对工程的影响。1.1.31调查方法(1)地面调查: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取样等方法,了解工程区的地质条件;(2)地质钻探:在关键部位进行地质钻探,获取地下地质信息;(3)地质雷达:利用地质雷达技术,探测地下地质体的分布和结构;(4)地震勘探:采用地震勘探技术,了解地下地质结构;(5)水文地质试验:通过水文地质试验,获取地下水位、渗透性等参数;(6)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工程区的地质、地貌信息。第二节地质勘查钻孔作业1.1.32钻孔目的地质勘查钻孔作业是获取地下地质信息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如下:(1)查明工程区地下的地质结构、地层分布、岩土性质等;(2)掌握地下水分布、水位、水质、渗透性等水文地质条件;(3)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规模及其对工程的影响;(4)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1.1.33钻孔布置(1)根据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合理布置钻孔;(2)钻孔应穿过工程区的主要地层,且在关键部位布置;(3)钻孔间距应满足勘查精度要求,同时考虑施工成本;(4)钻孔深度应根据工程需求确定,原则上应穿透主要影响地层。1.1.34钻孔施工(1)钻孔施工前,应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钻机、钻头和泥浆材料;(2)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钻孔方向、深度和孔径;(3)钻进过程中,应详细记录钻进速度、岩性变化、异常情况等;(4)钻孔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安全;(5)施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钻孔资料整理、分析,为地质评价提供依据。1.1.35钻孔取样(1)钻孔取样应遵循相关规范,保证样品的代表性;(2)取样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样品的深度、岩性、状态等;(3)取样后,应进行样品的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成分等测试分析;(4)根据测试结果,评估岩土的工程特性,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第六章地质勘查数据处理与分析第一节地质勘查数据整理1.1.36数据整理的目的与意义地质勘查数据整理是对勘查过程中所获取的各种数据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处理,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整理的目的在于为后续的数据分析、评价和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1.1.37数据整理的主要内容(1)数据收集:收集地质勘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包括野外调查、钻探、试验、监测等。(2)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核对,剔除重复、错误、异常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3)数据归类:按照数据类型、来源和用途,对数据进行分类,便于后续分析。(4)数据编码:为便于计算机处理,对数据进行统一编码,包括字段名称、数据类型、数据长度等。(5)数据录入:将清洗、归类、编码后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6)数据校验: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校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1.1.38数据整理的方法与步骤(1)制定数据整理方案:明确数据整理的目标、任务、方法和步骤。(2)实施数据整理:按照方案,对数据进行收集、清洗、归类、编码、录入和校验。(3)数据整理成果审查:对数据整理成果进行审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二节地质勘查数据分析1.1.39数据分析的目的与意义地质勘查数据分析是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地质现象的内在规律,为地质评价、设计、施工等提供科学依据。1.1.40数据分析的主要内容(1)地质特征分析:对地质体的分布、结构、性质、成因等进行研究,为工程评价提供依据。(2)地质灾害分析:对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发展趋势等进行研究,为灾害防治提供依据。(3)地质条件分析:对地质条件与工程建设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4)工程地质参数分析:对工程地质参数的分布、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为工程评价和设计提供依据。(5)地下水分析:对地下水的分布、运动、水质等进行研究,为工程评价和施工提供依据。1.1.41数据分析的方法与步骤(1)数据预处理: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归一化、标准化处理,以便于分析。(2)数据可视化:通过图表、图像等方式展示数据,便于发觉数据特征和规律。(3)数据挖掘:运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提取有用信息。(4)模型构建:根据分析结果,构建地质模型、灾害预测模型等,为工程评价和设计提供依据。(5)分析结果验证: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6)分析成果应用:将分析成果应用于工程评价、设计、施工等方面,为工程建设提供支持。第七章地质勘查成果报告编制第一节地质勘查成果报告内容地质勘查成果报告是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要成果,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42前言前言部分简要介绍勘查任务的来源、目的、任务和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包括勘查时间、勘查范围、勘查手段及勘查成果的总体评价。1.1.43勘查区域地质概况(1)地质构造背景:简要描述勘查区域的地质构造背景,包括大地构造位置、构造单元划分、构造演化特征等。(2)地层分布:详细阐述勘查区域内各地层的分布、岩性特征、地层时代及接触关系。(3)岩浆活动:介绍勘查区域内岩浆活动的特征,包括岩浆岩种类、分布、时代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4)地质灾害:分析勘查区域内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成因及发展趋势。1.1.44勘查成果(1)地质勘查数据:详细记录勘查过程中获取的各类地质数据,包括地质观测点、钻孔、物探、化探等数据。(2)地质剖面图:绘制勘查区域内的地质剖面图,展示地层的分布、构造形态及岩性特征。(3)地质图:编制勘查区域地质图,标注各类地质现象、地质界限及重要地质体。(4)地下水分布及水质评价:分析勘查区域地下水的分布、水位、水质及地下水动态。(5)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根据勘查成果,评价勘查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基承载力、稳定性、渗透性等。1.1.45结论与建议(1)结论:总结勘查成果,明确勘查区域内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地下水分布等关键问题。(2)建议:针对勘查成果,提出针对性的工程措施、灾害防治措施及后续工作建议。第二节地质勘查成果报告编制流程地质勘查成果报告编制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46资料收集与分析(1)收集勘查区域内的地质、水文、气象、环境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2)了解勘查任务要求,明确勘查目标、勘查范围和勘查内容。1.1.47野外调查与勘查(1)根据勘查任务要求,制定野外调查与勘查方案。(2)开展野外调查,收集地质、水文、环境等方面的实际资料。(3)进行勘查工作,包括地质观测、钻探、物探、化探等。1.1.48数据整理与分析(1)整理野外调查与勘查获取的数据,建立数据库。(2)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勘查区域内的地质特征。(3)编制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等图件。1.1.49成果编写与审查(1)根据勘查成果,编写地质勘查成果报告。(2)报告编写完成后,进行内部审查,保证报告质量。(3)报告审查合格后,提交给相关部门或单位。1.1.50成果报告修改与完善(1)根据审查意见,对成果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2)完善后的成果报告再次审查,直至审查合格。(3)提交最终成果报告,供后续工程设计与施工参考。第八章工程地质勘查质量控制第一节质量控制原则与方法1.1.51质量控制原则(1)科学性原则:工程地质勘查质量控制应遵循科学性原则,保证勘查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2)客观性原则:质量控制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保证勘查结果真实反映地质条件,避免主观臆断。(3)全面性原则:质量控制应遵循全面性原则,对勘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全面监控,保证勘查质量。(4)动态性原则:质量控制应遵循动态性原则,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勘查方案,保证勘查质量。1.1.52质量控制方法(1)组织管理方法:加强工程地质勘查的组织管理,明确各阶段的质量控制目标,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2)技术方法:采用先进的勘查技术,提高勘查精度和效率,保证勘查质量。(3)检查验收方法:对勘查成果进行严格检查验收,保证成果符合规定要求。(4)数据分析方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勘查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勘查成果的可靠性。第二节质量控制标准与要求1.1.53质量控制标准(1)符合国家及地方有关工程地质勘查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2)按照设计文件和合同要求进行勘查,保证勘查内容全面、准确。(3)勘查成果应具备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提供依据。1.1.54质量控制要求(1)勘查队伍要求:(1)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具备承担工程地质勘查任务的能力。(2)勘查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持证上岗。(3)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保证勘查质量。(2)勘查设备要求:(1)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勘查设备,保证设备功能稳定。(2)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勘查过程要求:(1)严格按照勘查方案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改变勘查内容和方法。(2)对勘查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数据真实、准确。(3)对勘查成果进行整理、分析,保证成果符合规定要求。(4)勘查成果要求:(1)勘查报告应内容完整、结构清晰,论述合理。(2)报告中所涉及的图表、数据应真实可靠,不得存在虚假情况。(3)报告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为工程后续工作提供参考。第九章工程地质勘查安全与环境保护第一节工程地质勘查安全措施1.1.55安全意识教育1.1开展工程地质勘查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勘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1.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勘查人员的安全职责和操作规程。1.2.1勘查现场安全管理2.1勘查现场应设立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保证勘查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安全。2.2勘查现场应配备必要的安全生产设施,如防护栏杆、安全网、警示灯等。2.3勘查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保证设备安全可靠。2.4勘查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保证勘查作业的安全。2.4.1应急预案3.1制定工程地质勘查应急预案,明确处理程序和责任分工。3.2建立应急组织机构,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的能力。3.3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备,保证发生时能够迅速应对。第二节工程地质勘查环境保护措施3.3.1环境保护意识教育1.1增强勘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1.2建立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明确勘查人员的环境保护职责。1.2.1勘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2.1优化勘查工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2.2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勘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2.3勘查结束后,及时恢复勘查现场的环境,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3.1环境保护设施与设备3.1配备环境保护设施,如污水处理设施、废气处理设施等。3.2使用环保型勘查设备,减少勘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3.3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