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一 训练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_第1页
板块一 训练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_第2页
板块一 训练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_第3页
板块一 训练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_第4页
板块一 训练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训练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湖北卷,1)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正视图俯视图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2.(2023·江苏卷,1)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3.(2023·天津卷,1)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4.(2024·湛江一模)据秦简记载,秦代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问询、议论,都要制作“簿”书,写明制书“初到初受”的部门以及“上”的年月日、官府“别留”的天数、“传留”情况,并与回复的“对”一起呈上。据此可知秦代()A.户籍管理十分严格 B.官僚体系效率低下C.基层治理流于形式 D.行政运作趋于规范5.(2023·全国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6.(2024·广州一模)据载,郑弘少为乡啬夫,被太守第五伦举为孝廉。元和元年(84)郑弘为太尉,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郑弘之下。“每正朔朝见,郑弘曲躬而自卑。帝问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成为故事(定例)。”这反映了()A.豪强势力的膨胀 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C.察举制存在隐忧 D.官僚体制逐步健全7.(2021·福建卷,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8.(2024·孝感月考)下图是唐初行政区划调整图,据图可知()图一唐高祖武德年间图二唐太宗贞观年间A.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B.强化了地方基层治理C.完善了唐代中央集权制度D.重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9.(2024·渭南一模)唐初内侍机构本是为皇帝及后妃生活起居服务的。中宗、玄宗之后,宦官逐渐掌握武力,干预政事,势力远在外廷朝官之上,引发了“南衙”“北司”(外廷宰相与宫中宦官)之争。这反映唐中后期()A.中枢机构弱化 B.皇权走向异化C.政治风气败坏 D.中央集权涣散10.(2023·重庆卷,3)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C.官场礼仪更加烦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11.(2023·重庆卷,4)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A.漠视兵家思想 B.抑制地方势力C.打压民间信仰 D.实行抑武方针12.各朝史书对边疆民族的记述,《汉书》有匈奴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西域传,《旧唐书》有突厥传、回纥传、南蛮传、西戎传、东夷传、北狄传等,《元史》虽立有《外夷传》,但所记只是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等与元朝有贡属关系的诸国,而不记境内各民族。这一变化说明()A.朝贡范围的拓展 B.华夷思想的淡化C.行省制度的推行 D.对边疆控制加强13.(2022·辽宁卷,4)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14.(2024·河南九师联盟高三检测)《续文献通考》记载,明代六科执掌,“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施行,小事署而颁之;有失,执奏封还”。《明内廷规制考》指出,对于皇帝的“传奉”诏旨,无论朱字或墨字“传帖”,承受官衙,如认为“事未稳”则须“执奏”。据此可知,明代的“执奏”()A.促使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B.有利于提升专制皇权统治效能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加强了君主对官僚机构的控制15.(2024·包头一模)明永乐十七年,大学士杨荣上疏斥责府、部、法司各部门弊政。皇帝示意杨荣,“天子近臣直接上奏,易使朝堂臣子间相互猜忌,不如让御史弹劾这些部门”。于是御史邓真疏入奏,被弹劾的各部门纷纷认罪。这反映了明初()A.中枢机构内外相维的体制B.皇权专制进一步得到强化C.阁臣在朝局中的作用有限D.监察御史权力重而品级低16.(2024·泰安高三上期末)清朝对官吏的考核每三年一次,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清朝这一做法()A.旨在提升官员执政能力和忠诚度B.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C.保证了国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D.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二、非选择题(共24分)17.(2022·山东卷,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隋书》卷29《地理志》隋代分郡图——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材料二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8.(2024·河南平许济洛二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正史中“良吏”标准的大致概括。《汉书》廉洁刚正、明察内敏、劝课农桑、与民兴利、施行教化、政平讼理、盗贼不起、讼狱止息,地方社会繁荣稳定,朝野称赞《宋书》《魏书》《梁书》《晋书》清廉、守正、重义;军功、断案、赈灾《旧唐书·良吏传》富民教化、明察善断、除暴安良、战功卓著、正直敢谏、忠义仁孝元修《辽史》《金史》《宋史》平冤、治盗、减除税徭、建立军功明修《元史》清廉、直谏、富民、施教、理讼、锄奸、抚边清修《明史》富民教化、兴利除弊、理讼治狱总结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并根据现象进行解释论述。(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精析1.C[根据材料可知,在凤凰咀遗址出土了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的“蛋壳陶杯”,这说明两个地区存在一定的联系,C项正确;两地蛋壳陶杯的出土无法证明早期国家认同广泛形成,排除A项;材料所述现象无法体现贸易往来的频率,排除B项;大汶口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而凤凰咀遗址与龙山文化同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排除D项。]2.D[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同姓宗族诸侯之间或者同姓诸侯与异姓诸侯之间都存在大规模战争,这说明当时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秩序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故选D项;“和好”并不代表北方诸戎融入了华夏族,排除A项;晋国属于诸侯等级,材料中现象反映了政治权力由天子下移至诸侯的趋势,排除B项;楚国吴起变法是战国时期的改革运动,排除C项。]3.C[据材料可知,“月明星稀”即夏商周王朝时期,是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故选C项;“满天星斗”是指不同文明如星斗散布于中国大地,与之相对应的是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或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排除A、B项;与“皓月凌空”相对应的是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排除D项。]4.D[秦简记载了秦代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问询、议论等的程序和规定,据此可知秦代行政运作趋于规范,故选D项;题干所述与户籍管理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材料说明官僚体系效率较高,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5.B[材料说明从汉武帝至东汉后期,州(刺史)的地位逐渐提升,推举者与被推举者形成利益集团,进而加强了地方势力,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故B项正确。察举制度在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C项错误;东汉末年,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再加上军事权力的下移,增强了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D项错误。]6.C[题干中的郑弘和第五伦不是豪强势力,排除A项;题干所述主要是察举制下察举官员与被察举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题目主旨是察举制存在弊端,未体现官僚体制的逐步健全,排除D项。]7.C[“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年号,挂有“龙”“天”等字眼,这些字眼体现了孙吴政权借助年号宣扬正统的思想,C项正确;A项不是目的,推崇天人感应思想与材料所述措施都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材料“前后四帝”说明东吴政权更迭不频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孙吴政权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排除D项。]8.C[据图片可知,贞观时期的行政区划图相比武德时期更加细致,还增加了“道”为一级监察区,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格,故选C项;唐初经济重心依然位于北方,排除A项;“道”“州”不属于基层治理的范畴,排除B项;材料中的行政区划范围主要集中于黄河和长江、珠江流域,不属于“边疆”,排除D项。]9.B[宦官专权是因为宦官得到皇帝信任,并用以牵制朝官,行使的权力实质上来自于皇权,据此可知皇权走向异化,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宦官的权力不断扩大,而不是中枢机构的弱化,也不是政治风气的败坏,排除A、C项;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D项。]10.A[新科进士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容易发展成朋党势力,故选A项;新科进士与主考官形成特殊的亲近关系,对官员施政能力的影响不大,排除B项;官场礼仪烦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吏考核制度变革,排除D项。]11.D[宋代武成王庙数量减少,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说明宋代实行抑武方针,故选D项;“漠视兵家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并不能抑制地方势力,排除B项;宋朝允许民间信仰的存在,而不是打压,排除C项。]12.D[元朝朝贡体系不包括边疆民族,反映了边疆少数民族已纳入了直属统治之下,说明元朝对边疆控制的加强,故选D项;《汉书》《旧唐书》记述的是边疆民族状况,不是与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与《元史》无法比较,不能得出朝贡范围拓展的结论,排除A项;朝贡体系就是华夷思想的体现,排除B项;元朝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不仅仅是行省制度,还设立宣政院管理吐蕃等,排除C项。]13.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中期,金朝统治者改革中央官制,不再让女真宗室大贵族担任宰执,削弱贵族在国事、国政中的影响,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D项正确;仅凭材料不足以说明金朝官僚体系完善,排除A项;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不能说明宗室素质下降,排除B项;吏治腐败严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14.B[明清时期,六科给事中的官员,不仅能够稽查六部百司之事,还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其目的在于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提升专制皇权的统治效能,故选B项;题干未述及“制度化”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六科给事中的职责是谏言、监察,属于监察机构,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六科给事中的职责,“君主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是材料部分内容,排除D项。]15.C[据材料可知,为了防止朝堂臣子相互猜忌,皇帝不让内阁大学士弹劾各部,而让御史弹劾,这反映了阁臣在朝局中的作用有限,故选C项;材料反映内阁、御史服从于皇帝,并未涉及整个中枢机构的内外相维,排除A项;材料反映内阁大学士把弹劾权交给御史,未体现皇权进一步强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御史的权力轻重和品级高低,排除D项。]16.A[清代对官吏的考核德绩结合,以德为主,这有利于提升官员的道德素质,提升其对统治者的忠诚度;对官员业绩的考核则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执政能力,故选A项;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官场风气,而不是社会风气,排除B项;“保证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的这一做法有助于建设清廉的官僚队伍,但不代表已经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排除D项。]17.观点一历史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