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苏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_第1页
2022年苏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_第2页
2022年苏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_第3页
2022年苏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_第4页
2022年苏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群落TOC\o"1-4"\h\z\u第一节生物群落的结构 1第二节生物群落的类型 5探究实践测定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8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10第一节生物群落的结构必备知识一、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1.群落:是特定空间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2.水平结构(1)概念: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2)现象:镶嵌分布。(3)决定因素:光照强度、地形差异、湿度的不同和动物的活动等。3.垂直结构(1)概念:是指群落垂直分化形成的群落分层现象。(2)现象:分层。(3)决定因素:植物分层:阳光等。动物分层:食物、特定的栖息环境等。4.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1)竞争和捕食等关系在群落结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2)生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也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影响。二、群落随时间而改变1.群落的结构不是静止不变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2.群落的外貌是区分不同群落结构及类型的主要标志。群落的外貌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3.季相: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核心突破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态位1.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分析(1)垂直结构①表现——分层现象。②B处的结构分析:③C处的结构分析:由于不同光质其波长不同所含有的能量不同,导致穿透力不同,其中紫光的穿透力最强,而红光的穿透力最弱,导致了不同藻类的垂直分布。影响动物分布的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水平结构①表现——镶嵌分布。②A处影响因素分析:地形的变化是影响植物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原因是不同高度的温度不同。除上述影响水平结构的因素外,还有光照强度的不同、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3)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①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性。②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对生态位的理解(1)生态位不只是具体的栖息地,它除了说明栖息地以外,还说明这一物种在群落中处于什么地位和起什么作用。(2)生态位的内容: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以及所需要的物理(如温度、湿度、pH等)和生物条件以及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等。(3)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要通过竞争相互夺取生态位。①生态位越近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选择压力越强。②举例:如图为3个共存物种对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图A中3个物种的生态位狭窄,种内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大,种间竞争激烈。(注:d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w为曲线与中间标准线间距。)③结果a.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b.生态位发生分化,减少或排除了相互竞争,共存下来。c.出现优势物种。(4)生态位分化的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生态位的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如图为山坡m、海洋n两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图分析以下问题:(1)山坡m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是不是一个群落中的垂直结构?请说明理由。提示:不是。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种状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植被分布的原理相同,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2)海洋n中各种藻类植物的分布是不是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说明理由。提示:属于。在海洋水域的不同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这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显然属于垂直结构。易错提醒认识群落结构的两个误区(1)不能误认为同种生物内的个体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高度差异属于垂直结构。(2)不能误认为恶劣环境中的生物类群的进化程度就低,生物的进化程度与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课堂小结]知识网络构建核心语句背诵1.群落是特定空间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影响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3.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称为生态位。4.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第二节生物群落的类型必备知识一、多种多样的生物群落1.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和土壤等。2.3.森林生物群落(1)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附近低海拔、高温、多雨地区,热带雨林结构复杂,其中的动物类群十分丰富。(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我国分布最广,主要植物为终年常绿阔叶林,分层现象显著,动物种类较为丰富。(3)温带落叶阔叶林:四季分明,主要植物在春夏季长叶,秋冬季落叶,其群落的垂直结构分层明显。(4)北方针叶林:群落结构简单,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4.草原生物群落(1)热带草原:分布于热带干燥地区,以喜高温、旱生的草本植物为主,异稀疏散布有耐旱,矮生的乔木等。(2)温带草原:分布于中等程度干燥且较寒冷的地区,植被分层简单,以耐寒的草本类占优势。5.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干燥、降水量极少、蒸发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地区。散生着一些特别耐旱的植物,动物多数耐旱。6.苔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区,优势植物有苔藓和地衣等,动物种类贫乏。二、物种丰富度1.概念:主要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物种种类的数量,可以表示生物群落中物种种类的丰富程度。2.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方法(1)记名计算法:适于研究分布范围较小,而生物个体较大的生物群类。(2)目测估计法:适于植物个体数量较多而植物体型较小的样地。(3)样方法:也是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三、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1.针叶林生物群落与环境相适应植物主要由云杉、冷杉和落叶松等裸子植物组成。动物一般都具有耐寒性,且能适应林中生活。2.荒漠生物群落与环境相适应植物大多耐旱、耐盐。如有些植物的叶面角质层厚,气孔下陷且密度小;有些植物叶面具有细密的绒毛,可减少蒸腾作用;有些植物叶面积很小,甚至呈细针状;有些植物近乎无叶,以绿色的茎进行光合作用。3.草原生物群落与环境相适宜耐干旱的草本植物特别茂盛。以草本植物绿色部分为食的啮齿类动物相对繁盛。核心突破生物群落中生物与环境的适应1.陆地生物群落中生物与环境的适应群落类型荒漠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环境条件干旱,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湿润或较湿润植物的适应①提高吸水能力,如骆驼刺属植物植株才几厘米高,但根可长达15m;②减少水分散失,如仙人掌属植物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在夜晚才开放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阳生植物多居上层,能吸收比较强的阳光;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动物的适应减少水分散失。①表皮外有角质鳞片;②蛋壳坚硬;③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④天热时退到地下等阴凉处大多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2.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中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群落类型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湿润夏季凉爽、冬季较为寒冷、雨量比较丰富影响因素阳光、通风阳光、温度植被特点物种丰富,垂直分层复杂;一年四季都有开花、结果的植物夏季枝叶茂密,冬季树叶枯落;在春季或秋季,林下草本植物迅速生长、开花、结果乔木及藤本植物特点乔木分几个层次,往往有板状根,只在树顶形成树冠;藤本植物非常发达,交错攀缘,甚至直达树冠(争夺阳光)树冠发达,林冠往往整齐;芽具有鳞片,树皮厚(以利于度过严冬)植物的繁殖风媒花很少,通过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吸引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动物传播)多在春季树叶没有展开前开花,且多数为风媒花;不少种类的果实有翅(风传播)思维拓展阳生植物阳生植物要求全日照并且水分、温度等条件适宜,不存在光照过强的问题,多生长在旷野、路边,如蒲公英、刺苋等,树种中的松、杉、柳、杨、桦、槐等都是阳生植物,草原和沙漠植物、先叶开花植物、一般的农作物也都是阳生植物。方法技巧: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以“保水”为生存关键代表生物防止水分散失的措施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1)仙人掌具有针状叶和肥厚的肉质茎,夜晚气孔开放等均利于防止水分散失。(2)骆驼刺的根可达15m,有利于吸收地下深处的水分爬行动物(1)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天太热的时候退到阴凉处。(2)有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出含氮废物从而减少体内水分的流失探究实践测定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1.实验原理:尝试采用样方法测定动物类群的丰富度。2.常用于统计物种丰富度的方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样方法。3.探究步骤准备——eq\b\lc\{(\a\vs4\al\co1((1)制作取样口,(2)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确定样方与取样eq\b\lc\{(\a\vs4\al\co1((1)随机选取3~5个样方,(2)采集样方内的落叶和土壤,(3)注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等))↓采集小动物——eq\b\lc\{(\a\vs4\al\co1((1)常规方法:吸虫器取虫,(2)简易方法:镊子取虫))↓eq\x(观察和分类)——eq\b\lc\{(\a\vs4\al\co1((1)设计表格便于记录,(2)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名称,(3)使用放大镜、体视显微镜观察))↓eq\x(统计和分析)——eq\b\lc\{(\a\vs4\al\co1((1)统计丰富度,(2)完成研究报告))[实验关键·探究学习]1.实验注意事项(1)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以免结果偏差较大。(2)小动物类群因取样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从不同的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开统计,并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3)在装样的塑料袋上要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4)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杀死并保存标本,若要保存活体通常用含有湿棉花的试管收集。(5)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直接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小动物则需用吸虫器采集。(6)仅仅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不足以全面了解群落的结构,因此,在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2.用具分析采集小动物的两种方法所用到的仪器如下图:AB(1)诱虫器(A图):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2)吸虫器(B图):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吸气时将土壤小动物吸走。思维拓展注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1)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课堂小结]知识网络构建核心语句背诵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2.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其适应其环境的特征。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3.物种丰富度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物种种类的数量,可以表示生物群落中物种种类的丰富程度。4.统计物种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和样方法。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必备知识一、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演替的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2.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在从未有过植物生长或虽有过植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裸地发生的演替。②过程(以火山祼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火山裸地→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2)次生演替①概念:一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若受到突发的自然事件(如火灾)或人为事件(如弃耕)的干扰,群落中的植被就会遭受严重破坏,甚至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原有植物的繁殖体仍有可能存在,进而进行新的演替。②过程(某群落在火灾后发生的演替为例)遭火灾的群落→一年生植物→草本植物和多年生植物→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森林。二、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1.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2.群落外部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也常常引发群落的演替。3.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很大。核心突破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两种类型的比较类型内容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来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2.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方向简单→复杂→稳定复杂→简单→稳定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环境条件适宜)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能量变化增加并趋向于稳定减少并趋向于稳定物质变化3.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群落外界环境因素、群落内部因素、人类的活动等常常处于变化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1)群落外界环境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