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实践操作规范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27/3E/wKhkGWesXu-AaM67AALUy9uRp24679.jpg)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实践操作规范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27/3E/wKhkGWesXu-AaM67AALUy9uRp246792.jpg)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实践操作规范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27/3E/wKhkGWesXu-AaM67AALUy9uRp246793.jpg)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实践操作规范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27/3E/wKhkGWesXu-AaM67AALUy9uRp246794.jpg)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实践操作规范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27/3E/wKhkGWesXu-AaM67AALUy9uRp2467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实践操作规范TOC\o"1-2"\h\u23882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3196971.1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与意义 3187611.1.1定义 3242001.1.2意义 4315871.2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及分类 4237401.2.1类型 4265971.2.2分类 4296911.3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与标准 5218791.3.1法律依据 5134331.3.2标准 53837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 5212562.1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575722.1.1确定评价对象 514262.1.2评价范围与等级划分 550252.1.3评价内容 51392.1.4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 5309702.1.5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512402.1.6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 5106742.2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6107432.2.1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6174382.2.2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6118922.2.3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与环境保护措施制定 6266232.2.4环境影响评价决策分析方法 6104742.3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 6225172.3.1数据来源与处理 615682.3.2评价方法与模型选择 6224462.3.3评价标准与依据 6258612.3.4评价结果表述与报告编制 6134222.3.5评价人员素质与职业道德 610135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48303.1环境现状调查 620423.1.1调查目的与意义 6133773.1.2调查内容与方法 7151773.1.3调查程序与要求 7139623.2环境现状评价 7143103.2.1评价原则 7117513.2.2评价内容与方法 890443.2.3评价程序与要求 8111843.3环境现状评价的技术要求 8194263.3.1数据要求 897053.3.2评价方法要求 8298723.3.3评价报告要求 82995第四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19884.1环境影响预测 9303024.2环境影响评价 942654.3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 99215第五章环境保护措施与方案 10257405.1环境保护措施 1040155.1.1污染防治措施 10293315.1.2生态保护措施 10237875.1.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0258685.2环境保护方案 10139825.2.1环境监测方案 1114655.2.2环境风险评估方案 1120195.2.3环境应急预案 11169345.3环境保护措施的技术要求 11254795.3.1污染防治设施技术要求 1160385.3.2生态保护设施技术要求 11227265.3.3噪声污染防治设施技术要求 1219277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 1299576.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要求 12149206.1.1遵循法律法规 1237256.1.2客观、公正、科学 1291256.1.3全面、系统 12141036.1.4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12110736.2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内容 1238866.2.1项目概况 12323486.2.2环境现状 1229176.2.3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 1246726.2.4环境保护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13314236.2.5环境监测与预警 13300136.2.6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3103026.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查与批准 13113916.3.1报告审查 13311996.3.2审查程序 13116506.3.3批准 131956.3.4公示与公众参与 1314382第七章环境管理实践操作规范 13192827.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13161067.2环境管理的组织与职责 1444907.2.1组织架构 14133457.2.2职责分配 14217397.3环境管理的实施与监督 1443647.3.1环境管理计划的制定 1462997.3.2环境管理计划的实施 14183747.3.3环境管理的监督 1515279第八章环境监测与评估 1589398.1环境监测 1537758.1.1监测目的与任务 15264578.1.2监测内容与方法 15182318.1.3监测频次与周期 15288748.2环境评估 15179158.2.1评估目的与任务 1521398.2.2评估内容与方法 1552068.2.3评估结果与应用 16277148.3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技术要求 16208238.3.1技术规范与标准 16312968.3.2监测设备与实验室能力 16232928.3.3数据处理与分析 16149938.3.4监测与评估质量控制 1666278.3.5人员培训与资质 1614184第九章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理 16192909.1环境风险防范 16115739.1.1风险识别 16176609.1.2风险评估 17169769.1.3风险防范措施 17179919.2应急处理 17104269.2.1应急预案制定 17204289.2.2应急演练 17253549.2.3应急处理流程 17299239.3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理的技术要求 17281129.3.1环境风险防范技术要求 1710409.3.2应急处理技术要求 17227629.3.3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理的信息化管理 18890第十章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的创新发展 183088010.1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的创新趋势 181078210.2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的政策引导 182163510.3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19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1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与意义1.1.1定义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在规划、建设、生产及其他人类活动中,对拟议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它旨在识别、预测和评估项目实施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1.1.2意义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提前发觉潜在的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或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环境影响评价有助于识别和控制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环境因素,保证人民群众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3)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关注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4)提高决策水平:环境影响评价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1.2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及分类1.2.1类型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范围内的各类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指导规划编制和实施。(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拟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指导项目设计和实施。(3)生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已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指导项目运行和改进。(4)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对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以指导政策制定和调整。1.2.2分类根据评价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以下几类:(1)环境质量评价:对项目实施前后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评价。(2)生态影响评价:对项目实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评价。(3)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对项目实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评价。(4)人体健康影响评价:对项目实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评价。1.3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与标准1.3.1法律依据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1.3.2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其中,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由国家生态环境部门制定,行业环境保护标准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部门制定。各类环境保护标准规定了污染物排放限值、环境质量标准、监测方法等,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2.1环境影响评价程序2.1.1确定评价对象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初始阶段,首先需要明确评价对象,包括建设项目、规划项目或其他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2.1.2评价范围与等级划分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确定评价范围,包括地理范围、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同时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评价等级进行划分。2.1.3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包括环境现状调查、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预测、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及环境保护措施等。2.1.4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根据评价内容,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2.1.5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完成后,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项目方可进行下一步工作。2.1.6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环境进行监测,及时掌握环境影响情况。必要时,开展跟踪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动态管理。2.2环境影响评价方法2.2.1环境现状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调查、资料收集、遥感监测等手段,全面了解评价区域的环境现状。2.2.2环境影响预测方法采用数学模型、类比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2.2.3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与环境保护措施制定根据预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保证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2.2.4环境影响评价决策分析方法采用多目标决策、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进行决策分析。2.3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2.3.1数据来源与处理环境影响评价所需数据应来源于权威、可靠的渠道,并对数据进行严格处理,保证数据质量。2.3.2评价方法与模型选择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与模型,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2.3.3评价标准与依据参照国家及地方相关法规、标准,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2.3.4评价结果表述与报告编制评价结果应表述清晰、准确,便于理解。报告编制应遵循规范格式,突出重点,便于审查。2.3.5评价人员素质与职业道德评价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遵守职业道德,保证评价工作的公正、客观。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环境现状调查3.1.1调查目的与意义环境现状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客观地掌握评价区域内的环境状况,为环境现状评价提供基础数据。通过调查,有助于分析现有环境问题,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1.2调查内容与方法(1)自然环境调查: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的调查。(2)社会经济环境调查:包括人口、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居民生活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的调研。(3)环境质量调查:对评价区域内的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声环境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和分析。(4)生态环境调查:对评价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景观格局等生态环境因素进行调查。(5)环境风险调查:对评价区域内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因素进行调查,如污染源、隐患等。调查方法包括现场踏勘、资料收集、问卷调查、访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3.1.3调查程序与要求(1)制定调查方案:明确调查任务、目标、内容、方法、时间安排等。(2)组织调查队伍:根据调查任务,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保证调查质量。(3)实施调查:按照调查方案,开展现场调查和数据收集。(4)数据整理与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调查报告。3.2环境现状评价3.2.1评价原则环境现状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公正、科学:以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臆断,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2)全面、系统:对评价区域内的环境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避免遗漏。(3)动态分析:关注环境变化的动态过程,分析环境现状与历史、未来趋势的关系。3.2.2评价内容与方法(1)评价内容:包括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环境风险等方面。(2)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如指数法、模型法、对比分析法等。3.2.3评价程序与要求(1)确定评价范围:根据评价任务,明确评价区域的空间范围。(2)收集评价数据:根据评价内容,收集相关数据。(3)评价分析与计算:运用评价方法,对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4)评价结果表达:以文字、图表等形式,表达评价结果。3.3环境现状评价的技术要求3.3.1数据要求环境现状评价所需数据应具备以下要求:(1)数据来源可靠:数据来源应具有权威性,如部门、科研机构等。(2)数据时效性:数据应反映评价区域内的最新环境状况。(3)数据完整性:数据应包括评价区域内的所有相关环境要素。3.3.2评价方法要求评价方法应满足以下要求:(1)科学性: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依据,能够客观反映环境状况。(2)实用性:评价方法应简便易行,便于操作。(3)可比性:评价方法应具有可比性,便于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环境现状评价。3.3.3评价报告要求评价报告应具备以下要求:(1)结构清晰:报告应包括封面、摘要、正文、附件等部分,结构清晰。(2)内容全面:报告应详细阐述评价内容、方法、结果等。(3)文字简练:报告应采用简练的文字,避免冗长叙述。(4)图表规范:报告中的图表应规范制作,清晰表达评价结果。第四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1环境影响预测环境影响预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其核心目的是预测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环境影响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预测:包括对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预测:包括对人口、经济、教育、医疗等社会环境要素的影响。(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预测:包括对生态系统结构、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等的影响。(4)对环境质量的影响预测:包括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等的影响。4.2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在环境影响预测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项目对环境的直接影响: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环境质量的影响。(2)评价项目对环境的间接影响:包括对相关产业链、区域发展、政策法规等的影响。(3)评价项目的环境风险:包括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4)评价项目的环境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4.3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范围:根据项目特点,合理确定评价范围,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2)评价方法:选择科学、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3)评价标准:依据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规,确定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4)评价内容:全面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包括短期和长期影响、直接和间接影响。(5)评价结论:明确评价结论,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6)评价报告:编写规范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包括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和评价结论。第五章环境保护措施与方案5.1环境保护措施5.1.1污染防治措施针对项目产生的废水、废气、固废等污染物,根据国家及地方相关环保法规和标准,采取以下污染防治措施:(1)废水处理措施:对生产废水、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保证排放水质达到相应标准要求;(2)废气处理措施:对排放的废气进行处理,保证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3)固废处理措施:对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和处置,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5.1.2生态保护措施为保护项目周边生态环境,采取以下生态保护措施:(1)植被恢复措施:对项目占地面积内的植被进行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2)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保护项目周边的生物多样性,避免对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破坏;(3)生态景观保护措施:保护项目周边的生态景观,维护区域生态平衡。5.1.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为降低项目产生的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取以下噪声污染防治措施:(1)隔声措施:在噪声敏感区域设置隔声屏障,降低噪声传播;(2)减震措施:对产生噪声的设备采取减震措施,降低噪声源强度;(3)绿化措施:在噪声敏感区域周边增加绿化带,利用绿化吸收噪声。5.2环境保护方案5.2.1环境监测方案为保证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制定以下环境监测方案:(1)监测项目:确定监测项目,包括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2)监测频次:根据污染物排放特点和环保要求,确定监测频次;(3)监测方法: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方法,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5.2.2环境风险评估方案为预防和应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制定以下环境风险评估方案:(1)风险识别:识别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因素;(2)风险评估:评估环境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3)风险防范与应对: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5.2.3环境应急预案为应对项目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制定以下环境应急预案:(1)预案编制:根据项目特点和周边环境,编制环境应急预案;(2)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3)应急物资准备:准备必要的应急物资,保证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迅速应对。5.3环境保护措施的技术要求5.3.1污染防治设施技术要求污染防治设施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1)废水处理设施:具备完善的废水处理工艺,保证排放水质达到相应标准;(2)废气处理设施:具备先进的废气处理技术,保证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符合相关标准;(3)固废处理设施:具备有效的固废处理和处置方法,降低固废对环境的影响。5.3.2生态保护设施技术要求生态保护设施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1)植被恢复设施:采用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植被种类,保证植被恢复效果;(2)生物多样性保护设施: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项目周边的生物多样性;(3)生态景观保护设施:保护项目周边的生态景观,维护区域生态平衡。5.3.3噪声污染防治设施技术要求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1)隔声设施:采用具有良好隔声功能的材料和结构,保证隔声效果;(2)减震设施:采用有效的减震材料和结构,降低噪声源强度;(3)绿化设施:选择具有良好吸声效果的绿化植物,提高绿化带的吸声效果。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6.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要求6.1.1遵循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应严格遵循国家及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保证评价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6.1.2客观、公正、科学评价报告应客观反映评价项目的环境影响,公正评价项目的环境效益和风险,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评价。6.1.3全面、系统评价报告应全面、系统地分析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短期和长期影响,保证评价结果的完整性。6.1.4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评价报告应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环境保护措施,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指导。6.2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内容6.2.1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名称、性质、规模、建设地点、建设周期等基本信息。6.2.2环境现状分析评价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包括大气、水、土壤、声环境等。6.2.3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分析其影响程度和范围,包括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6.2.4环境保护措施及可行性分析提出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对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论证。6.2.5环境监测与预警制定环境监测方案,建立预警机制,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安全。6.2.6环境影响评价结论6.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查与批准6.3.1报告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完成后,应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报告的完整性、合规性、科学性等。6.3.2审查程序审查程序包括预审、初审、复审等环节,各部门应按照审查程序对报告进行逐级审查。6.3.3批准审查合格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需经相关部门批准。批准后,报告方可作为项目实施的环境保护依据。6.3.4公示与公众参与在审查过程中,应进行公示,接受公众监督和意见。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评价报告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第七章环境管理实践操作规范7.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环境管理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应优先采取预防措施,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同时注重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2)全过程管理:环境管理应涵盖项目从策划、实施到运营的全过程,保证各阶段的环境影响得到有效控制。(3)系统管理:环境管理应遵循系统工程原理,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4)法治原则:环境管理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保证环境政策的实施和监管。(5)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应鼓励公众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提高环境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7.2环境管理的组织与职责7.2.1组织架构环境管理组织应包括以下部门:(1)决策层:负责制定环境管理政策、目标和规划。(2)执行层:负责环境管理计划的实施和监督。(3)技术支持部门:提供环境管理所需的技术支持。(4)协调部门: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环境管理事务。7.2.2职责分配(1)决策层:负责制定环境管理政策、目标和规划,审批环境管理计划。(2)执行层:负责环境管理计划的实施,包括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监测等。(3)技术支持部门:负责提供环境管理所需的技术支持,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风险评估等。(4)协调部门:负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环境管理事务,保证环境管理政策的顺利实施。7.3环境管理的实施与监督7.3.1环境管理计划的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环境政策和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包括以下内容:(1)环境目标:明确环境管理的总体目标。(2)环境指标:设定具体的环境指标,用于衡量环境管理的成效。(3)管理措施:制定具体的环境管理措施,包括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监测等。(4)实施计划:明确环境管理计划的实施步骤和时间表。7.3.2环境管理计划的实施环境管理计划的实施应遵循以下要求:(1)严格按照环境管理计划执行,保证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2)定期对环境管理计划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管理措施。(3)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保证环境管理计划的顺利实施。7.3.3环境管理的监督环境管理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对环境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2)对环境管理效果进行监测,评估环境管理计划的成效。(3)对环境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保证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4)建立健全环境管理责任制度,对环境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第八章环境监测与评估8.1环境监测8.1.1监测目的与任务环境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对环境要素的实时监测,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和生态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监测环境污染物的浓度、排放量及空间分布;评估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预测环境污染发展趋势。8.1.2监测内容与方法环境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遥感监测、模型预测等。8.1.3监测频次与周期环境监测的频次和周期应根据监测目的、任务、污染源特性和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确定。一般而言,监测频次应满足对环境状况的实时监控,周期则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8.2环境评估8.2.1评估目的与任务环境评估的目的是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变化进行综合评价,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环境评估的主要任务包括:评价环境污染程度、污染源排放水平、环境容量和生态风险;预测环境污染发展趋势和治理效果。8.2.2评估内容与方法环境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程度评估、污染源排放水平评估、环境容量评估、生态风险评估等。评估方法包括:数学模型、统计分析、专家评分、遥感评估等。8.2.3评估结果与应用环境评估结果应用于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评估结果应具备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8.3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技术要求8.3.1技术规范与标准环境监测与评估应遵循国家及地方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监测与评估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性。8.3.2监测设备与实验室能力环境监测与评估所需设备应具备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满足监测与评估的技术要求。同时实验室应具备相应的分析能力,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8.3.3数据处理与分析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采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8.3.4监测与评估质量控制环境监测与评估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质量控制措施包括:现场监测质量控制、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数据审核与评估等。8.3.5人员培训与资质从事环境监测与评估的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同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监测与评估能力。第九章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理9.1环境风险防范9.1.1风险识别(1)企业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生产工艺、物料特性及环境影响因素,全面识别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2)企业应建立环境风险数据库,对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分类、排序,明确风险等级。9.1.2风险评估(1)企业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识别出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包括风险概率、风险影响程度及风险后果。(2)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9.1.3风险防范措施(1)企业应制定环境风险防范方案,包括预防措施、应急措施和处理措施。(2)企业应加强生产工艺、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保证其安全稳定运行。(3)企业应定期开展环境风险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9.2应急处理9.2.1应急预案制定(1)企业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环境应急预案。(2)应急预案应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响应程序、应急资源配备、应急措施等内容。9.2.2应急演练(1)企业应定期开展环境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2)应急演练应覆盖各种环境风险情景,保证应急预案的有效性。9.2.3应急处理流程(1)发觉环境风险事件后,企业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响应。(2)企业应迅速采取措施,控制风险源,降低环境风险。(3)企业应与部门、相关单位及公众保持沟通,及时发布信息,维护社会稳定。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给领导写申请书
- 2025年度教育培训机构居间服务合同范本
- 高新复审申请书
- 单亲家庭申请书
- 残疾人个人低保申请书
- 现代中医养生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 二零二五年度临时工劳动合同(含工时规定)执行书3篇
- 白水泥产品的包装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研究
- 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创新应用
-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猎头服务合同标的招聘管理协议2篇
- (高清版)WST 408-2024 定量检验程序分析性能验证指南
- 复工复产安全检查记录(总表)
- 医疗PDCA案例模板
- YB∕T 5363-2016 装饰用焊接不锈钢管
- 江苏省2023年中职职教高考文化统考语文
- 客户投诉处理情况总结范文
- 危险化学品押运员培训
- 干细胞市面推广方案
- 国家基本药物知识培训课件
- QCT 291-2023 汽车机械式分动器总成性能要求和台架试验方法 (正式版)
- 浙教版劳动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