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建设指南_第1页
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建设指南_第2页
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建设指南_第3页
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建设指南_第4页
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建设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建设指南TOC\o"1-2"\h\u1031第一章:总则 399591.1 3310081.1.1指导思想 374491.1.2基本原则 3163041.1.3目标 3207601.1.4任务 3844第二章:组织结构与制度建设 49211.1.5合作社组织架构概述 480361.1.6决策层 445061.1.7执行层 4223111.1.8监督层 511050第二节:规章制度建设 555211.1.9合作社规章制度概述 5260401.1.10合作社章程 5161551.1.11内部管理暂行办法 5116741.1.12财务管理制度 5106491.1.13民主管理 5309391.1.14监督 613382第三章:道德风尚建设 6280681.1.15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623301.1.16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61811.1.17倡导文明礼仪 666161.1.18营造文明氛围 7298921.1.19树立诚信观念 7159871.1.20建立健全诚信制度 710688第四章:教育培训与人才引进 7183651.1.21培训目标 7254181.1.22培训内容 7124201.1.23培训方式 7102151.1.24人才引进 8103651.1.25人才培养 899021.1.26建立健全激励制度 8204051.1.27营造良好氛围 816258第五章:科技推广与应用 8282561.1.28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8271711.1.29科技创新与转化的措施 851771.1.30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9231761.1.31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991731.1.32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9300621.1.33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措施 912692第六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0322561.1.34生态农业的概念与意义 1069321.1.35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10281531.1.36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策略 1090501.1.37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意义 10132411.1.38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主要措施 112591.1.39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实施策略 11118111.1.40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 11305221.1.41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要内容 11154191.1.42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施策略 115974第七章:文化建设与传承 1199471.1.43农耕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11307801.1.44挖掘农耕文化的途径 1274211.1.45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2230351.1.46合作社文化活动的意义 12326211.1.47合作社文化活动的内容 1280071.1.48合作社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12242811.1.49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1350451.1.50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形式 13265231.1.51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策略 1327878第八章:社会服务与公益事业 1342841.1.52服务宗旨 1397351.1.53服务内容 13204641.1.54服务方式 1441711.1.55服务宗旨 14252501.1.56服务内容 1421311.1.57服务方式 14318251.1.58扶贫济困 14326611.1.59慈善事业 1527842第九章: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 15169631.1.60品牌定位 1594291.1.61品牌命名与设计 15259341.1.62品牌传播与推广 15304691.1.63市场调研 15259601.1.64产品策略 1563591.1.65价格策略 1618481.1.66渠道策略 16216931.1.67质量管理体系 16189771.1.68产品质量检测 1662171.1.69质量监管 162633第十章:合作与交流 16103881.1.70加强农民合作社内部合作 1650551.1.71拓展农民合作社与其他经济主体的合作 17223461.1.72加强农民合作社之间的交流 17143241.1.73引进国外先进经验 1794101.1.74加强国际合作项目实施 17163581.1.75加强政策法规宣传 18245711.1.76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18第一章:总则1.11.1.1指导思想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建设应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1.1.2基本原则(1)坚持的领导。充分发挥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正确方向。(2)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农民合作社成员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发合作社内部活力。(3)坚持全面发展。注重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推动合作社全面发展。(4)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民合作社,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5)坚持创新发展。积极摸索新时代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模式、新途径,增强工作的实效性。第二节:目标和任务1.1.3目标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作社成员,形成文明和谐、团结互助、诚信友善的合作社氛围,推动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动力。1.1.4任务(1)加强合作社建工作,发挥组织在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2)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合作社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丰富合作社成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4)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营造文明和谐、团结互助、诚信友善的合作社氛围。(5)推动合作社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促进合作社与周边社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6)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保证工作持续推进。第二章:组织结构与制度建设第一节:合作社组织架构1.1.5合作社组织架构概述农民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其组织架构是合作社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合作社组织架构主要包括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三个层级,各层级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合作社的发展。1.1.6决策层决策层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合作社的发展战略、经营方针、重大决策等。决策层由全体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组成。(1)全体成员大会:全体成员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决定合作社的重大事项,如选举和罢免理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审查合作社的财务报告等。(2)理事会:理事会是全体成员大会的执行机构,负责实施全体成员大会的决策,组织合作社的日常经营活动。(3)监事会:监事会是合作社的监督机构,负责对理事会的工作进行监督,保证合作社的运营合规、稳健。1.1.7执行层执行层是合作社的日常运营机构,主要负责实施理事会的决策,组织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等活动。执行层主要包括经理、副经理等管理人员。1.1.8监督层监督层是合作社的监督机构,对合作社的决策层和执行层进行监督。监督层主要包括监事会成员和全体成员大会。第二节:规章制度建设1.1.9合作社规章制度概述合作社规章制度是合作社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合作社章程、内部管理暂行办法、财务管理制度等。1.1.10合作社章程合作社章程是合作社的基本法律文件,规定了合作社的性质、宗旨、组织架构、成员权利与义务等内容。合作社章程是合作社成立、运营的基础,对合作社的经营活动具有指导作用。1.1.11内部管理暂行办法内部管理暂行办法是合作社对内部管理、经营活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内部管理暂行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成员管理:包括成员的加入、退出、权益保障等。(2)组织管理:包括理事会、监事会、执行层的职责划分、工作程序等。(3)财务管理:包括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等。(4)生产管理:包括生产计划、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1.1.12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合作社对财务管理、资金运作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财务预算: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等。(2)资金管理:包括资金筹集、资金使用、资金偿还等。(3)成本核算:包括成本构成、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等。第三节:民主管理与监督1.1.1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合作社的一项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成员大会:成员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全体成员享有平等表决权。(2)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全体成员大会选举产生,对全体成员负责。(3)监事会:监事会成员由全体成员大会选举产生,对全体成员负责。1.1.14监督监督是合作社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监事会对理事会、执行层的监督:监事会负责对理事会、执行层的工作进行监督,保证合作社的运营合规、稳健。(2)全体成员对监事会的监督:全体成员可通过成员大会对监事会的工作进行监督,保证监事会履行职责。(3)成员对合作社的监督:成员有权对合作社的运营、财务、生产等方面进行监督,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第三章:道德风尚建设第一节:弘扬传统美德1.1.15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农民合作社作为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应积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主要包括:(1)孝道:强调尊敬长辈,关爱家人,传承家族血脉,培养家庭和谐氛围。(2)仁爱:提倡关爱他人,互助互爱,营造团结友善的合作社氛围。(3)忠诚:强调对国家和集体的忠诚,坚定信仰,履行社会责任。1.1.16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1)举办讲座、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讲解传统美德,提高农民合作社成员的认识水平。(2)开展道德讲堂,让成员分享身边的好人好事,激发道德情感。(3)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等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传承优秀传统美德。第二节:倡导文明风尚1.1.17倡导文明礼仪(1)培养农民合作社成员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礼貌待人。(2)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提高成员的文明素养。(3)制定文明礼仪规范,引导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明礼仪。1.1.18营造文明氛围(1)加强合作社内部环境建设,营造整洁、优美的办公和生产环境。(2)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激发成员争创文明的动力。(3)利用宣传栏、网络等平台,传播文明风尚,提高成员的文明意识。第三节:强化诚信意识1.1.19树立诚信观念(1)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农民合作社成员的诚信意识。(2)宣传诚信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3)开展诚信承诺活动,引导成员自觉践行诚信。1.1.20建立健全诚信制度(1)制定诚信管理制度,规范合作社内部诚信行为。(2)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对成员的诚信行为进行评价和激励。(3)加强诚信监督,对失信行为进行严肃处理。通过以上措施,农民合作社将不断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文明风尚,强化诚信意识,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第四章:教育培训与人才引进第一节:农民教育培训1.1.21培训目标农民教育培训旨在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其掌握农业科技知识、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增强农民合作社的内在活力。1.1.22培训内容(1)农业科技知识: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实用技术。(2)生产技能:包括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操作等。(3)经营管理:包括农民合作社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1.1.23培训方式(1)集中培训:组织农民参加专题讲座、研讨会、实地考察等形式,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2)分散培训:结合农民生产实际,开展田间学校、夜校等,方便农民就地学习。(3)网络培训: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媒体,提供在线课程、视频讲座等,拓宽农民学习渠道。第二节:人才引进与培养1.1.24人才引进(1)制定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加入农民合作社。(2)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农业科技人才。(3)吸引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挥其带动作用。1.1.25人才培养(1)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2)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人才培养,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关键岗位。(3)鼓励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第三节:激励机制建设1.1.26建立健全激励制度(1)设立农民合作社突出贡献奖,表彰在合作社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成员。(2)建立农民合作社人才奖励制度,对优秀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3)完善农民合作社内部激励机制,激发成员积极性。1.1.27营造良好氛围(1)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社会地位。(2)开展农民合作社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3)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为农民合作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第五章:科技推广与应用第一节:科技创新与转化1.1.28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提高农民合作社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合作社应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1.1.29科技创新与转化的措施(1)加强科技研发:农民合作社应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提高科技成果的研发水平。(2)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农民合作社要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3)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农民合作社要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通过技术培训、现场观摩、交流合作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4)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农民合作社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第二节:农业现代化建设1.1.30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农民合作社应抓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机遇,提升自身竞争力。1.1.31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合作社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农业产值。(2)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农民合作社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合作社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合作社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第三节:信息技术应用1.1.32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农民合作社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效率。1.1.33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措施(1)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民合作社要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政策法规、市场行情、科技知识等信息服务。(2)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农民合作社要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化管理。(3)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农民合作社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竞争力。(4)加强农业信息化培训:农民合作社要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化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第六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生态农业建设1.1.34生态农业的概念与意义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对于提高农业产值、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1.35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1)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作物布局,推广高效、低耗、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资源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发展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减少环境污染。(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土壤肥力。1.1.36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策略(1)政策引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2)科技支撑: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3)社会参与: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形成合力。第二节: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1.1.37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意义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减轻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1.38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主要措施(1)节约用地: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2)节约用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节约种子:推广优质、抗逆性强的种子,降低种子用量。(4)节约化肥、农药:推广科学施肥、用药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5)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广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1.1.39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实施策略(1)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2)科技支撑:加强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3)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资源节约意识,引导农民参与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1.1.40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1.1.41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要内容(1)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推广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2)土壤环境保护: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提高土壤肥力。(3)水环境保护: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治水污染。(4)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平衡。1.1.42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施策略(1)政策法规保障: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关法规,明确各方责任。(2)科技支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研究与推广。(3)社会参与: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形成合力。第七章:文化建设与传承第一节:挖掘与传承农耕文化1.1.43农耕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农民合作社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传承农耕文化的使命。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生产技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民间艺术。挖掘与传承农耕文化,有助于增强合作社成员的文化自信,提升农村社会的文化软实力。1.1.44挖掘农耕文化的途径(1)收集整理民间传说、故事、歌谣等口头传统,记录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2)保护与传承传统农耕技艺,如种植、养殖、编织、陶瓷等。(3)挖掘民间艺术,如剪纸、绘画、泥塑、戏曲等,使其在农村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4)开展农耕文化教育,让合作社成员及其子女了解和传承农耕文化。1.1.45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结合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2)创新文化产品,如开发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提升农耕文化的市场价值。(3)加强农耕文化宣传,举办各类农耕文化活动,扩大农耕文化的影响力。第二节:合作社文化活动1.1.46合作社文化活动的意义合作社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有助于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合作社的凝聚力。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合作社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1.1.47合作社文化活动的内容(1)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如戏曲、歌舞、小品等,展示合作社成员的才艺。(2)开展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等活动,提升合作社成员的综合素质。(3)举办运动会、趣味比赛等体育活动,增强合作社成员的团队协作精神。(4)开展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等,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1.1.48合作社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1)建立文化活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2)制定文化活动计划,保证活动有序进行。(3)加强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为文化活动提供良好条件。(4)发挥合作社成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第三节:文化交流与合作1.1.49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意义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推动合作社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拓宽合作社成员的视野,提升合作社的整体实力。通过与其他地区、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合作社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1.50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形式(1)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进行讲座、交流、演出等活动。(2)组织合作社成员参加国内外农产品、手工艺品展览、交易会等活动。(3)建立与其他地区、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开展项目合作、人才培训等。(4)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推广合作社的文化成果。1.1.51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策略(1)制定文化交流与合作规划,明确合作方向和目标。(2)加强与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沟通与合作,争取政策支持。(3)建立文化交流与合作基金,为活动提供资金保障。(4)注重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实效,不断提升合作社的文化软实力。第八章:社会服务与公益事业第一节:农业生产服务1.1.52服务宗旨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应秉承“服务农民、发展农业”的宗旨,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1.1.53服务内容(1)技术指导: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农资供应:通过集中采购、配送,为农民提供优质、低价的农业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3)农产品销售:协助农民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4)农业机械化服务: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5)农业保险服务: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保险,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冲击。1.1.54服务方式(1)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实现服务网络化、专业化。(2)加强与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3)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等活动,提高农民素质。第二节:农村社会事业1.1.55服务宗旨农民合作社应关注农村社会事业,致力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1.1.56服务内容(1)文化教育:普及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2)卫生健康:加强农村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3)社会保障:协助落实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保证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权益。(4)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5)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1.1.57服务方式(1)发挥合作社自身优势,整合资源,为农村社会事业提供支持。(2)加强与部门、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3)开展公益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第三节:扶贫济困与慈善事业1.1.58扶贫济困(1)宗旨: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2)内容: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提高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3)方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培训等手段,助力贫困农民增收。1.1.59慈善事业(1)宗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2)内容:开展助残、助老、助医、助学等慈善活动,改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3)方式:通过筹集善款、志愿服务等途径,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第九章: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第一节:品牌战略规划1.1.60品牌定位农民合作社在进行品牌战略规划时,首先要明确品牌定位。品牌定位应结合合作社的特点、优势以及市场需求,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具体包括:(1)确定品牌目标市场:分析消费者需求,明确品牌服务的目标群体。(2)分析竞争对手:了解竞争对手的品牌战略,找出差异化竞争优势。(3)确定品牌核心价值:挖掘合作社的特色和优势,形成品牌核心竞争力。1.1.61品牌命名与设计(1)品牌命名:遵循简洁、易记、富有特色的原则,结合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地域特点等进行命名。(2)品牌设计:包括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要求具有辨识度、美感和文化内涵。1.1.62品牌传播与推广(1)制定传播策略:结合线上线下渠道,制定合适的品牌传播方案。(2)营销推广:通过广告、公关、活动等手段,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二节:市场营销策略1.1.63市场调研(1)搜集市场信息:了解行业动态、竞争对手、消费者需求等。(2)分析市场趋势:预测市场发展方向,为合作社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依据。1.1.64产品策略(1)产品定位: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品的功能和特点。(2)产品组合:合理规划产品线,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1.1.65价格策略(1)成本导向定价:根据生产成本、市场行情等因素制定价格。(2)市场导向定价:结合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定价。1.1.66渠道策略(1)选择渠道:根据产品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2)渠道管理:建立良好的渠道合作关系,提高渠道效率。第三节:质量保障与监管1.1.67质量管理体系(1)制定质量管理方针:明确质量目标、原则和要求。(2)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等环节。1.1.68产品质量检测(1)原材料检测:保证原材料符合国家标准和合作社内控标准。(2)生产过程检测: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保证产品质量稳定。(3)成品检测:对成品进行检验,保证产品质量合格。1.1.69质量监管(1)制定质量监管制度:明确质量监管流程、责任和奖惩措施。(2)加强质量监管:对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进行全程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