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技术手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C/36/wKhkGWesWk6Af_o5AAKhtDPTsWY616.jpg)
![农业种植技术手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C/36/wKhkGWesWk6Af_o5AAKhtDPTsWY6162.jpg)
![农业种植技术手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C/36/wKhkGWesWk6Af_o5AAKhtDPTsWY6163.jpg)
![农业种植技术手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C/36/wKhkGWesWk6Af_o5AAKhtDPTsWY6164.jpg)
![农业种植技术手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C/36/wKhkGWesWk6Af_o5AAKhtDPTsWY61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种植技术手册TOC\o"1-2"\h\u12551第一章:概述 3197371.1农业种植技术发展概况 388041.2主要种植作物及技术特点 39073第二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4259042.1土壤性质与分类 4148972.1.1土壤的物理性质 4290882.1.2土壤的化学性质 5226392.1.3土壤的生物性质 5111012.1.4土壤分类 5205902.2土壤养分管理 5112272.2.1土壤养分的测定 533702.2.2土壤养分的补充 5215462.2.3土壤养分的调控 5115972.3土壤改良技术 627322.3.1物理改良技术 678492.3.2化学改良技术 6274092.3.3生物改良技术 61712第三章:种子处理与播种技术 690863.1种子选择与处理 6264983.1.1种子选择 6204453.1.2种子处理 6119083.2播种方法与时间 7278033.2.1播种方法 71603.2.2播种时间 711213.3播种后的管理 7311373.3.1土壤管理 762823.3.2水分管理 7325793.3.3病虫害防治 7617第四章:施肥技术 835694.1肥料种类与作用 8152594.1.1有机肥料 8215764.1.2无机肥料 8117614.1.3生物肥料 8235094.2施肥原则与方法 8286084.2.1施肥原则 8124594.2.2施肥方法 8142294.3施肥量的计算 9181164.3.1目标产量法 9272944.3.2土壤测试法 949384.3.3经验法 9841第五章:灌溉与排水 9166945.1灌溉方法与设备 9148205.2灌溉制度的制定 9255805.3排水技术与措施 1026442第六章:病虫害防治 11245126.1病虫害种类与识别 1166206.1.1病害种类与识别 11162576.1.2虫害种类与识别 11223576.2防治方法与策略 11101126.2.1农业防治 1167206.2.2化学防治 12229566.2.3物理防治 12205026.3生物防治技术 1270996.3.1天敌昆虫防治 1213586.3.2微生物防治 1260146.3.3植物源农药防治 125859第七章:作物栽培管理 12201657.1作物生长习性 13156467.2栽培技术要点 13183097.3管理措施 148618第八章:收获与产后处理 14312658.1收获方法与时机 148208.2产后处理技术 1469178.3储存与保鲜 1515144第九章:农业机械化 16250669.1农业机械种类与用途 16241469.1.1土壤耕作机械 16175419.1.2播种机械 16141729.1.3施肥机械 1619059.1.4收获机械 1647519.1.5灌溉机械 16244619.1.6农产品加工机械 16195169.2机械化作业流程 16284569.2.1土地准备 16244939.2.2播种 1614559.2.3施肥 17252549.2.4灌溉 17321919.2.5收获 17311449.2.6农产品加工 17135089.3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17295939.3.1定期检查 17124289.3.2清洁保养 17285559.3.3润滑保养 17272569.3.4更换零部件 17178299.3.5操作培训 17136169.3.6安全管理 1729831第十章: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17640910.1农业生态平衡 17784010.1.1农业生态平衡的构成要素 18933610.1.2农业生态平衡的调控方法 181619810.2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 182285910.2.1精准农业 181577110.2.2节能减排技术 182572910.3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92956510.3.1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 193224010.3.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19特点第一章:概述1.1农业种植技术发展概况自古以来,农业种植技术便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早期的粗放经营到现代的精细化种植,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在此过程中,农业种植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从古至今,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原始阶段:早期农业以狩猎、采集为主,种植技术尚处于萌芽状态,主要以自然生长为主,缺乏人工干预。(2)传统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土地进行开垦、改良,种植技术逐渐形成。这一阶段的种植技术以人力、畜力为主,生产效率较低。(3)近代阶段: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种植技术得到了显著提高。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4)现代阶段: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使我国农业种植技术迈入了智能化、信息化时代。1.2主要种植作物及技术特点我国农业种植作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等。以下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种植作物及其技术特点:(1)粮食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技术特点如下:(1)选用优质、抗病、高产良种;(2)合理安排播种期,保证生长发育良好;(3)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4)加强病虫害防治,保证产量和品质;(5)适时收获,降低损失。(2)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棉花、油菜、甘蔗等。经济作物种植技术特点如下:(1)选用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良种;(2)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3)注重轮作和间作,提高土地利用率;(4)加强病虫害防治,降低损失;(5)适时收获,保证产品质量。(3)蔬菜作物:主要包括大白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作物种植技术特点如下:(1)选用抗病、优质、高产良种;(2)采用设施农业技术,实现周年生产;(3)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4)加强病虫害防治,保证产量和品质;(5)适时收获,满足市场需求。第二章:土壤管理与改良2.1土壤性质与分类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性质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2.1.1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结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等。土壤颗粒组成决定了土壤的质地,如沙土、壤土和黏土。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和连接方式,影响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土壤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反映土壤的紧实程度。土壤孔隙度是指土壤中孔隙的体积与土壤总体积的比值,影响土壤的保水和透气功能。2.1.2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酸碱度、土壤盐分、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土壤酸碱度影响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一般认为,pH值在6.07.5的土壤适宜大多数作物生长。土壤盐分过高会导致土壤渗透压增大,影响作物吸水。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均有影响。2.1.3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的生物性质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植物残体等。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养分的转化和循环,对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土壤动物如蚯蚓、昆虫等,通过其活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对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2.1.4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我国将土壤分为以下几类:沙土、壤土、黏土、沙壤土、壤黏土、泥炭土等。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了解土壤类型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2.2土壤养分管理土壤养分管理是保证作物生长所需养分的关键环节。土壤养分管理主要包括土壤养分的测定、土壤养分的补充和土壤养分的调控。2.2.1土壤养分的测定土壤养分的测定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等指标的测定。通过测定这些指标,可以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2.2.2土壤养分的补充土壤养分的补充主要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化学肥料的施用和生物肥料的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化学肥料可以快速补充土壤中缺乏的养分,但过量施用可能导致土壤污染。生物肥料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2.2.3土壤养分的调控土壤养分的调控主要包括土壤酸碱度调节、土壤盐分调控和土壤有机质的调控。通过调节土壤酸碱度,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处于适宜的状态,提高养分的有效性。土壤盐分调控可以防止土壤盐渍化,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土壤有机质的调控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土壤肥力。2.3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改良技术是指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2.3.1物理改良技术物理改良技术主要包括深翻、镇压、客土、覆盖等。深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镇压可以增加土壤紧实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客土是将外地的土壤引入本地,改善土壤性质。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杂草生长。2.3.2化学改良技术化学改良技术主要包括施用石灰、石膏、磷肥等。施用石灰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施用石膏可以降低土壤盐分,改善土壤结构。施用磷肥可以补充土壤中的磷元素,促进作物生长。2.3.3生物改良技术生物改良技术主要包括种植绿肥、接种微生物等。种植绿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接种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土壤肥力。第三章:种子处理与播种技术3.1种子选择与处理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选择优质种子是保证农作物丰收的关键。以下是种子选择与处理的相关内容:3.1.1种子选择(1)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市场需求,选择具有较高产量、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品种。(2)种子质量:选择纯净、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可通过观察种子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来判断其质量。3.1.2种子处理(1)晒种:将种子摊放在阳光下,晒干种子表面的水分,以减少播种后种子发病的风险。(2)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3)浸种:将种子浸泡在一定温度的水中,使其充分吸水,提高发芽率。3.2播种方法与时间3.2.1播种方法(1)条播: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轻轻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2)点播:将种子按一定距离播种在土壤中,适用于大型种子。(3)穴播:将种子播种在预先挖好的穴中,适用于小型种子。3.2.2播种时间播种时间应根据作物种类、当地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来确定。一般来说,播种时间应选择在气温适宜、土壤湿度适中时进行。3.3播种后的管理3.3.1土壤管理(1)镇压:播种后要及时镇压土壤,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有利于种子发芽。(2)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3)施肥:根据作物生长需求,适时施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3.3.2水分管理(1)灌溉:根据土壤湿度、气候条件和作物生长需求,适时进行灌溉。(2)排水: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作物受涝。3.3.3病虫害防治(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采取农业、生物、化学等多种防治方法,降低病虫害的发生。(2)及时发觉,及时防治:加强田间调查,发觉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通过以上管理措施,为种子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农作物丰收。第四章:施肥技术4.1肥料种类与作用肥料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主要作用在于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肥料种类繁多,根据其来源和成分可分为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和生物肥料三大类。4.1.1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和残留物,如堆肥、绿肥、动物粪便等。有机肥料具有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微生物活性等作用。同时有机肥料中还含有大量植物生长激素和抗生素,对植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4.1.2无机肥料无机肥料主要是指化学合成的肥料,包括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肥料和钙、镁、硫等中量元素肥料。无机肥料具有含量高、效果迅速等特点,但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和环境污染。4.1.3生物肥料生物肥料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改善植物营养状况的肥料,如根瘤菌肥料、菌肥等。生物肥料具有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减轻病虫害等作用。4.2施肥原则与方法合理施肥是保证农作物高产、优质、环保的重要措施。以下是施肥的基本原则与方法:4.2.1施肥原则(1)因土施肥:根据土壤类型、肥力状况和植物需肥特点进行施肥。(2)因作物施肥:根据作物种类、生育期和需肥规律进行施肥。(3)适时施肥: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条件选择最佳施肥时期。(4)适量施肥:根据作物需肥量和土壤供肥能力确定施肥量。4.2.2施肥方法(1)基肥:播种前施入土壤的肥料,以提供作物生长初期所需的养分。(2)追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供肥能力追加的肥料。(3)叶面喷施:将肥料溶液直接喷施在作物叶面上,快速补充植物所需的养分。4.3施肥量的计算施肥量的计算是合理施肥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常用的施肥量计算方法:4.3.1目标产量法根据目标产量、土壤肥力、肥料利用率等因素计算施肥量。施肥量(kg)=(目标产量×作物单位产量需肥量)/肥料利用率4.3.2土壤测试法根据土壤测试结果,计算施肥量。施肥量(kg)=(作物单位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4.3.3经验法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经验,结合土壤肥力和作物需肥特点,确定施肥量。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施肥量计算方法,保证施肥效果。第五章:灌溉与排水5.1灌溉方法与设备灌溉是农业生产中的环节,合理的灌溉方法与设备选择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灌溉方法主要包括地面灌溉、喷灌和滴灌三种。(1)地面灌溉:地面灌溉是利用田地地形,将水引入田间,使水流经过作物根部,达到灌溉目的。地面灌溉具有操作简单、投资少、适应性广等优点,但缺点是水分分布不均匀、灌溉效率低。(2)喷灌:喷灌是利用水泵将水加压,通过喷头喷洒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降落到作物表面的灌溉方法。喷灌具有水分分布均匀、灌溉效率高、节省劳动力等优点,但设备投资较大。(3)滴灌:滴灌是通过管道将水输送到作物根部,通过滴头缓慢滴入土壤的灌溉方法。滴灌具有水分利用效率高、节省化肥、减少病虫害等优点,但设备投资较高,对水质要求严格。灌溉设备主要包括水泵、管道、喷头、滴头等。在选择灌溉设备时,应根据灌溉方法、作物需求和投资预算等因素进行合理配置。5.2灌溉制度的制定灌溉制度是指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性质、气象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灌溉时间、灌溉量和灌溉次数的制度。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有助于提高灌溉效率,保证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制定灌溉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作物需水规律确定灌溉时期。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应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需水规律,确定灌溉时期。(2)根据土壤性质确定灌溉量。不同土壤的保水能力不同,应根据土壤性质和水分状况,确定灌溉量。(3)根据气象条件调整灌溉次数。气象条件对作物需水有很大影响,应根据降水、蒸发等气象因素,调整灌溉次数。(4)考虑水源条件。在制定灌溉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水源条件,保证灌溉水源的可持续利用。5.3排水技术与措施排水是指将农田多余的水分排出,防止土壤过湿和渍害的技术措施。合理的排水对于保证农作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排水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地表排水:通过修建排水沟、排水渠等设施,将农田多余的水分排出。地表排水适用于地势较平缓、土壤渗透性较差的地区。(2)地下排水:通过修建地下排水管道,将农田多余的水分排出。地下排水适用于地势较低、土壤渗透性较好的地区。(3)井灌井排:结合灌溉和排水,通过井灌井排设施,实现农田水分的平衡。井灌井排适用于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壤渗透性较好的地区。(4)生物排水:利用植物蒸腾作用,将农田多余的水分排出。生物排水适用于水源充足、土壤渗透性较好的地区。排水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修建排水设施:根据地形、土壤等条件,合理规划排水设施,保证排水畅通。(2)改善土壤结构:通过深翻、施用有机肥料等措施,提高土壤渗透性,降低土壤湿度。(3)调整作物布局:根据水源条件,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减少水分过多的农田。(4)加强农业管理:加强农业管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农田水分过多现象。第六章:病虫害防治6.1病虫害种类与识别6.1.1病害种类与识别病害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问题之一。病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等。(1)真菌性病害:如稻瘟病、小麦锈病、番茄晚疫病等。真菌性病害通常表现为叶片、茎秆或果实出现斑点、坏死、腐烂等症状。(2)细菌性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等。细菌性病害的症状通常为叶片、茎秆或果实出现水浸状病斑、腐烂、萎蔫等。(3)病毒性病害:如番茄病毒病、黄瓜花叶病毒病等。病毒性病害的症状多样,包括叶片黄化、畸形、坏死等。(4)生理性病害:如缺素症、日灼病等。生理性病害是由于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造成的,症状表现为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失绿、果实品质下降等。6.1.2虫害种类与识别虫害主要包括咀嚼式口器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和蛀食性害虫等。(1)咀嚼式口器害虫:如菜青虫、玉米螟、黏虫等。这类害虫以咀嚼式口器取食农作物叶片、茎秆等部位,造成叶片缺刻、植株枯萎等症状。(2)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红蜘蛛、蓟马等。这类害虫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导致叶片失绿、植株生长不良等症状。(3)蛀食性害虫: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这类害虫以蛀食农作物果实、茎秆等部位为食,造成果实空洞、植株枯萎等症状。6.2防治方法与策略6.2.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优化栽培技术、改善生态环境等手段,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具体措施包括:(1)选用抗病、抗虫品种;(2)合理轮作、间作套种;(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逆能力;(4)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越冬基数。6.2.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和剂型;(2)掌握适宜的用药时期和用量;(3)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4)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保证农产品质量。6.2.3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具体措施包括:(1)利用诱杀灯、色板等诱杀害虫;(2)设置防虫网、遮阳网等阻隔害虫;(3)利用高温、低温等物理方法杀死病虫害。6.3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引入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因子,对病虫害进行控制。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6.3.1天敌昆虫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对害虫进行捕食或寄生,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如利用瓢虫防治蚜虫、利用草蛉防治红蜘蛛等。6.3.2微生物防治利用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鳞翅目害虫、利用真菌防治土传病害等。6.3.3植物源农药防治利用植物源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植物源农药具有对人、畜、环境安全性高,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如利用除虫菊素防治害虫、利用鱼藤酮防治细菌性病害等。第七章:作物栽培管理7.1作物生长习性作物生长习性是指作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性。了解作物的生长习性,有助于我们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作物生长习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种子萌发:种子萌发是作物生长的第一阶段。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氧气。不同作物对种子萌发条件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温度、水分和光照等。(2)幼苗生长:幼苗生长阶段,作物对光照、温度、水分和养分的需求较为敏感。此阶段应保持土壤湿润,适当增加光照,提高温度,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3)营养生长:营养生长阶段,作物以增加生物量为目的,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大。此阶段应保证充足的养分供应,合理调控水分和光照。(4)生殖生长:生殖生长阶段,作物开始分化生殖器官,对养分、水分和光照的需求发生变化。此阶段应适当减少氮肥施用,增加磷、钾肥,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7.2栽培技术要点作物栽培技术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种子处理:选择优质种子,进行消毒、浸种和催芽等处理,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速度。(2)土壤准备:深翻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肥力。根据作物需求,调整土壤pH值,保证土壤适宜作物生长。(3)播种:根据作物生长习性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和方法。合理密植,保证作物生长空间。(4)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保证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5)水分管理: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水分状况,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同时注意排水,防止土壤湿度过大。(6)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7.3管理措施作物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间苗与定苗:根据作物生长状况,适时进行间苗和定苗,保证作物生长空间和光照。(2)中耕除草:定期进行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减少杂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3)灌溉与排水: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作物需水规律,适时灌溉和排水,保证作物生长所需水分。(4)施肥: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适时施用氮、磷、钾等肥料,补充作物所需养分。(5)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采取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手段进行防治,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6)调整作物生长环境: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调整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促进作物生长。第八章:收获与产后处理8.1收获方法与时机收获是农业生产中的环节,正确的收获方法与时机对于保证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收获方法与时机取决于作物种类、生长周期、气候条件等因素。作物收获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收获和机械收获两种。人工收获适用于小面积种植、珍贵作物或不宜机械操作的作物。人工收获时,应选择成熟度适中、天气晴朗的时期进行。机械收获则适用于大面积种植、生长周期较短、易于机械操作的作物。机械收获时,需根据作物特点和机械功能选择合适的机型和作业速度。确定收获时机的主要依据包括作物成熟度、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一般来说,作物成熟度是决定收获时机的关键因素。不同作物有不同的成熟度标准,如粮食作物以籽粒成熟度为标准,蔬菜作物以口感和营养价值为标准。气候条件对收获时机也有较大影响,如降水、低温等可能导致作物品质下降。市场需求则是决定收获时机的经济因素,适时收获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8.2产后处理技术产后处理是农产品从收获到储存、运输、销售的关键环节。产后处理技术的合理运用有助于保证农产品品质、延长货架期、提高经济效益。产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洁:收获后的农产品表面往往附着泥沙、杂质等,需进行清洁处理。清洁方法有水洗、刷洗、吹洗等,应根据农产品特点和清洁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2)分级:分级是根据农产品的大小、形状、色泽、品质等特征进行分类。分级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商品价值,满足不同市场需求。(3)包装:包装是保护农产品、延长货架期的重要手段。包装材料有纸箱、塑料袋、泡沫箱等,应根据农产品特点和运输距离选择合适的新型包装材料。(4)预冷:预冷是指在农产品收获后迅速降低其温度,以减缓新陈代谢、延长货架期。预冷方法有空气预冷、水预冷等。(5)保鲜:保鲜是指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抑制农产品新陈代谢,延长其货架期。保鲜方法有冷藏、冷冻、辐射等。8.3储存与保鲜储存与保鲜是农产品产后处理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储存与保鲜有助于保证农产品品质、延长货架期、降低损耗。储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仓储设施:仓储设施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隔热、防潮、防虫等条件,以保证农产品在储存过程中不受损失。(2)储存方法:根据农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储存方法,如粮食作物宜采用干燥、低温储存;蔬菜水果宜采用冷藏、气调储存。(3)储存期限:储存期限应根据农产品种类、品质、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储存期限过长可能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保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保鲜:通过降低农产品温度、湿度等物理手段,减缓其新陈代谢,延长货架期。(2)化学保鲜:利用化学物质抑制农产品微生物生长、减缓新陈代谢,延长货架期。化学保鲜剂应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定,保证食品安全。(3)生物保鲜:利用生物技术抑制农产品微生物生长、减缓新陈代谢,延长货架期。生物保鲜方法包括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微生物发酵等。第九章:农业机械化9.1农业机械种类与用途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种类型的农业机械。以下是农业机械的主要种类与用途:9.1.1土壤耕作机械土壤耕作机械主要包括犁、耙、旋耕机等。这些机械主要用于土壤的翻耕、破碎、平整,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9.1.2播种机械播种机械包括播种机、穴播机、条播机等,用于将种子均匀地播撒到土壤中,提高播种效率。9.1.3施肥机械施肥机械包括撒肥机、施肥枪等,用于将肥料均匀地施入土壤,满足作物生长的营养需求。9.1.4收获机械收获机械包括收割机、脱粒机、割晒机等,用于作物的收割、脱粒、晾晒等环节,提高收获效率。9.1.5灌溉机械灌溉机械包括喷灌机、滴灌系统等,用于为作物提供适宜的水分,保证其正常生长。9.1.6农产品加工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包括磨粉机、榨油机、切片机等,用于农产品的初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9.2机械化作业流程农业机械化作业流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9.2.1土地准备使用土壤耕作机械对土地进行翻耕、破碎、平整,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9.2.2播种利用播种机械将种子均匀地播撒到土壤中,提高播种效率。9.2.3施肥使用施肥机械将肥料均匀地施入土壤,满足作物生长的营养需求。9.2.4灌溉通过灌溉机械为作物提供适宜的水分,保证其正常生长。9.2.5收获利用收获机械完成作物的收割、脱粒等环节,提高收获效率。9.2.6农产品加工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提高附加值。9.3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为保证农业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以下维护与管理措施应得到严格执行:9.3.1定期检查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发觉并及时排除故障,保证设备正常运行。9.3.2清洁保养保持机械设备的清洁,定期进行保养,避免因灰尘、油污等原因导致设备故障。9.3.3润滑保养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润滑保养,减少磨损,延长使用寿命。9.3.4更换零部件及时更换损坏或磨损严重的零部件,保证设备功能稳定。9.3.5操作培训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保证其熟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工资申请书
- 中国物理农业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2025年度智能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技术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汽车零部件采购合同签订细则
- 2025年度跨境电商平台合作伙伴服务协议
- 2025年度建筑工程合同电子签章服务补充协议
- 2025年煤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工业园区物业管理及设施维护合作协议
- 房地产行业的低碳发展与环保趋势
- 2025年度进口食品添加剂代理合同范本
- 新能源整车装配工艺培训的资料课件
- 房车露营地的研究课件
- 园艺疗法共课件
- DB33T 628.1-2021 交通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第1部分:公路工程
- 医院-9S管理共88张课件
- 设立登记通知书
- 2022医学课件前列腺炎指南模板
- MySQL数据库项目式教程完整版课件全书电子教案教材课件(完整)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完整版课件
- 《网络服务器搭建、配置与管理-Linux(RHEL8、CentOS8)(微课版)(第4版)》全册电子教案
- 职业卫生教学课件生物性有害因素所致职业性损害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