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导则_第1页
滨水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导则_第2页
滨水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导则_第3页
滨水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导则_第4页
滨水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CCS点击此处添加CCS号11PlanninganddesignguidelineofWaterfrontnon-mIDB11/TXXXX—XXXX前言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术语和定义 34滨水慢行系统规划 5一般规定 5选线布局 5类型划分 55滨水慢行系统设计 6一般规定 6安全 6连续 8融合 8生态 8文化 9便民 附录A(资料性)滨水慢行系统规划类型 12附录B(资料性)滨水慢行系统典型断面 16附录C(资料性)道路断点贯通方式 20参考文献 DB11/TXXXX—XXXX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北京市水务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由北京市水务局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水务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市政专业设计院股份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3DB11/TXXXX—XXXX滨水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导则本文件规定了滨水慢行系统规划、滨水慢行系统设计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滨水慢行系统的规划设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GBGB502015035250763防洪标准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T50805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51192公园设计规范GB55011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CJJ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版)CJJ4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SL25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DB11/685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T1116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标准DB11/1761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规划设计标准DB11/T1637城市森林营建技术导则DB11/T2091生态保育小区建设指南DB11/T2179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DB11/T2209城市道路慢行系统、绿道与滨水慢行路融合规划设计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滨水慢行系统Waterfrontnon-motorizedSystem沿河湖岸线分布,以滨水空间为建设基底,可与公园绿地、城市广场、文化遗址、交通站点等公共空间节点串联,具有防汛抢险、交通出行、观光游憩等多重功能的线性廊道。3.2滨水慢行道路waterfrontnon-montorizedroad在河湖保护范围线以内,位于河湖一侧或两侧供行人、自行车和巡河车辆通行的道路,包括滨水骑行道和滨水步道。4DB11/TXXXX—XXXX3.3滨水骑行道waterfrontbicycleroad以巡河路为主要建设空间,为自行车提供安全通行空间的道路。3.4滨水步道waterfrontsidewalk位于设计常水位之上,布置在堤顶、滩地等区域,供行人步行的道路。3.5巡河路roadforrivercourseinspection位于河湖一侧或两侧,具有河湖巡护、防汛抢险功能的水利专用道路或同时承担社会交通功能的混用道路。3.6临水控制线controllineadjacenttowater为保障河势稳定、行洪安全和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基本要求,在河道上开口内临水一侧顺水流方向划定的控制线。一般为低标准洪水治导线或滩槽分界线。3.7设计洪水淹没线inundationlineofdesignflood河道治理标准洪水淹没范围的边界线,应根据一维或二维数学模型计算获得,有条件的可结合物模试验结论、历史洪痕调查成果等综合分析确定。3.8河道上开口线riverpperopeningline平原有堤防河道为迎水坡的内堤肩边线;无堤防河道为设计洪水位加超高的岸边交线或水域与陆地交界线。3.9河湖管理范围线managementscopelineofriversandlakes依法划定的河湖管理范围边线。有堤防的河湖,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含可耕地)、行洪区,岸边堤防及护堤地;无堤防的河湖泊,其管理范围根据设计洪水位或者参照历史最高洪水位划定。3.10河湖保护范围线protectionscopelineofriversandlakes在河湖管理范围的周围,根据河湖重要程度、保护河湖功能的需要,划定的河湖保护范围及具体边界线。3.11滨水空间Waterfrontspace本导则所述滨水空间为河湖保护范围线(无保护范围线的河段和湖泊采用管理范围线)以内的水生态空间,以及常年有水的蓄滞洪(涝)区邻近区域(图1)。5DB11/TXXXX—XXXX图1滨水空间示意图4滨水慢行系统规划4.1一般规定4.1.1编制滨水慢行系统规划应统筹河湖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滨水空间建设等工作,避免重复开发和投入。4.1.2滨水慢行系统规划应开展现状调查分析,明确规划原则、目标、空间布局、实施计划、工程投资等内容。4.1.3滨水慢行系统规划应根据河湖功能定位、城市格局、景观风貌、周边建筑及城市设计要求,充分利用滨水空间,创造良好的慢行环境。4.1.4滨水慢行系统规划应与水文化相结合,挖掘、保护、利用河湖沿线文化资源,充分体现北京古都风貌与乡土文化特色。4.1.5跨区河流的滨水慢行系统宜进行整体规划。4.2选线布局4.2.1应优先选择现状防洪达标、水质达标、景观价值高、人群需求高的河湖段。4.2.2应避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并与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范围线、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等重要规划控制线相协调。4.2.3宜尊重河湖自然形态,串联、整合、利用周边景观、公共设施、人文历史、社会产业等资源,并预留配套服务设施等建设空间。4.2.4宜充分利用现状巡河路等滨水道路,打通堵点断点,建设连续贯通的滨水慢行道路。4.2.5宜建设多层次滨水慢行道路,条件受限时,应保障至少一种慢行道路的连续贯通。4.3类型划分4.3.1应根据河湖空间布局、沿线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条件、城市风貌特征等因素,结合市民的使用需求确定滨水慢行系统类型,可分为都市型、城镇型、郊野型,参考附录A、附录B不同滨水慢行系统类型,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6DB11/TXXXX—XXXX4.3.2同一条河流宜根据沿线实际情况分段确定滨水慢行系统规划类型。4.3.3都市型滨水慢行系统位于中心城区及城市副中心,针对城区人口、经济、文化活动密集的特点,宜强化道路交通设施、文化休闲设施及亲水空间体验的复合,构建活力滨水岸带。4.3.4城镇型滨水慢行系统位于新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乡镇中心区,针对人口、经济、文化活动相对稠密的特点,宜满足居民康体、休闲、文化等需求,构建有地域特色的滨水廊道。4.3.5郊野型滨水慢行系统位于乡镇的中心区以外及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生态价值较高的地区,宜尽量保留原生景观风貌,减少人工干预,充分发挥自然科普、生物迁徙廊道的价值。5滨水慢行系统设计5.1一般规定5.1.1应在满足河道防洪排涝、保障日常运维及防汛通道连续畅通的前提下,进行滨水慢行系统设计,提高滨水慢行系统的综合效能。5.1.2应遵循安全、连续、融合、生态、文化、便民的原则,减少社会车辆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为步行、自行车出行创造良好条件,提升滨水慢行系统的环境品质。5.1.3滨水慢行系统建设应生态友好,避免对河湖空间现状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5.1.4应协调好滨水慢行系统与绿道、城市道路慢行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与市政交通系统、水运航道有效衔接。5.2安全5.2.1滨水慢行系统建设应保障行洪安全,并应符合GB50201、GB/T50805和SL252中相关规定:a)滨水慢行系统不应影响河道行洪、河势稳定及防汛抢险功能,不应影响堤防岸线及相关水利设施安全;b)滨水慢行系统布线宜避开河道险工段,不能避开时应采取绕道、借道等措施,保证滨水慢行的安全;c)无滩地河道,位于上口线内的滨水慢行路,宜设计为滨水步道,不宜设置骑行功能;d)滨水慢行系统应具有抗冲功能,确保汛期可作为人员疏散、避险通道和物资运输、存放空间。5.2.2滨水慢行系统建设应保障通行安全,滨水慢行道路的宽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a)滨水骑行道单向行驶宽度不应小于1.5m,双向行驶宽度不应小于2.5m;b)滨水步道宽度不应小于1.5m,不宜小于2m;c)承担社会交通功能的滨水慢行道路,宽度应参照城市道路相关规范。表1滨水慢行道路宽度5.2.3滨水慢行系统建设应保障骑行安全,应符合表2、表3的规定:a)滨水骑行道转弯半径应符合表2的规定,转弯半径小于10m时,弯道内侧应加宽0.5m~1.0m;b)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路缘石宜为圆曲线,交叉口转角路缘石转弯半径宜符合表3的规定;c)承担社会交通功能的滨水骑行道,转弯半径应参照城市道路相关规范。7DB11/TXXXX—XXXX表2滨水骑行道设计速度及转弯半径表3滨水骑行道交叉口路缘石转弯半径5.2.4滨水骑行道的最小停车视距应符合表4的规定。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及其他特殊原因,视距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行车安全。承担社会交通功能的滨水骑行道,最小停车视距应参照城市道路相关规范。表4骑行道设计速度与最小停车视距关系表5.2.5滨水慢行道路纵坡,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滨水慢行道路纵坡宜小于2.5,不宜大于3.5;当大于或等于2.5时,纵坡最大坡长应符合C注:山区河道滨水慢行道路及其他特殊情况道路,经技术经济论证,最非巡河车辆通行的慢行道路,有条件时,可结合现状地形进行设置5.2.6滨水慢行道路的材质应符合下列规定:a)以巡河路为基础改建的滨水慢行道路,基层及面层做法应符合日常巡护和防汛抢险通行的需要,并能满足慢行使用需求;b)滨水慢行道路路基、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抗变形能力、抗冲刷能力和耐久性。同时,路面表面层还应满足平整、抗滑和耐磨的要求,并符合CJJ37的相关规定;c)滨水步道基层及面层做法应具备耐水、抗冻性能,位于临水控制线内的新建滨水步道宜采用栈道形式。5.2.7滨水慢行道路及休憩场地布置,应符合GB50352和GB51192的相关规定:a)滨水慢行道路及休憩场地高程宜高于设计常水位0.5m及以上;b)滨水步道和休憩场地周围2m范围内,常水位水深超过0.7m时,应在临水侧设置高度不低于1.05m的防护栏杆;在临空高度超过0.7m时,应在临空侧设置高度不低于1.05m的防护栏杆;c)避险平台宜结合滨水慢行系统同步建设,非汛期可作为休憩场地,应通过标识系统进行引导提示;d)位于设计洪水位以下的栏杆,宜设置为可拆卸栏杆,必要时做专项设计。5.2.8滨水慢行道路安全防护与隔离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a)滨水慢行系统出入口应设置阻车桩,防止机动车侵入慢行道。宜优先采用电动阻车桩;b)滨水慢行道路在下坡路、急转弯及道路汇合点等区域,宜提前15m~20m设置减速和警示标识;8DB11/TXXXX—XXXXc)应在人流集中、有安全风险的区域设置方便取用的应急落水救生设备、语音播报及报警设施等,并应设置醒目标识;d)在不影响正常巡护功能的前提下,宜采用不同形式划分滨水骑行道与滨水步道的路权,包括标线分隔、材质与颜色分隔、物理分隔等。5.3连续5.3.1滨水慢行道路宜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平交、上跨、下穿等形式打通断点与堵点,参考附录C道路断点贯通设计,实现上下游及左右岸的连续贯通。5.3.2滨水慢行道路连接段的宽度,宜与上下游慢行路宽度一致,并应符合DB11/1761和河道防洪的相关规定。5.3.3滨水慢行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时,宜优先采用平交的形式贯通。平交困难时,宜充分利用现有过街或过河设施,采用上跨或下穿的形式贯通。在条件不允许时,宜结合周边慢行道路,采用平面绕行的形式贯通。5.3.4由桥梁阻隔形成的断点,桥下空间满足净空要求时,宜优先采用下穿的形式贯通。桥下空间不足时,宜采用上跨的形式贯通。5.3.5桥下净空应考虑以下情况:a)滨水骑行道桥下净空不宜小于2.5m,困难情况下骑行道不应小于2.0m;b)滨水步道桥下净空不宜小于2.5m,困难情况下步道不应小于1.8m;c)承担社会交通功能的滨水慢行道路,桥下净空应参照GB55011的相关规范;d)桥下空间应提前设减速带、警示提示、限速等标识。5.3.6由自然河道形成的断点,宜新建跨河桥涵等设施实现贯通,跨河设施应满足防洪要求。5.3.7由铁路、公路、闸站等阻隔形成的断点,宜结合周边现有道路、桥梁、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人行横道等设施,采用平交、立交或绕行的形式贯通。5.4融合5.4.1滨水慢行系统与绿道、城市道路慢行系统融合时,应满足DB11/T2209的相关规定。5.4.2滨水慢行系统宜优先利用城市道路、绿道的休憩场地和服务设施,实现与绿道、城市道路慢行系统的融合。5.4.3滨水慢行系统在邻近公交站点处宜设置出入口,宜优先利用公交站点的停留、休憩场地和停车设施,当公交站点设施不足时,可在滨水慢行道路出入口附近设置休憩场地和停车设施。5.4.4滨水慢行系统的选线布局宜考虑与码头、游船停泊点的衔接,通过与水上航线互联互通,实现上下游或左右岸的贯通,衔接处宜布置停留、休憩场地和停车设施。5.5生态5.5.1滨水慢行系统设计应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并应符合DB11/685的规定。a)滨水慢行系统应优化竖向设计,合理确定道路及场地坡向,形成系统性的雨水调蓄与利用体b)滨水慢行系统设计应根据现场建设条件,优先利用场地内自然沟渠、湿地、坑塘等地表径流通道和蓄滞净化空间;c)滨水慢行道路宜高出周边绿地5cm~10cm,路侧绿化应结合道路及周边场地雨水排放情况设计。可采用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生物滞留设施或植草沟等具有调蓄雨水、促进下渗等功能的雨水控制利用措施;9DB11/TXXXX—XXXXd)滨水慢行道路铺装面层在满足安全使用的基础上,鼓励采用生态环保及可再生材料,可根据周边环境、场地特性选用沥青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砖、石材、防腐木材等材料。5.5.2绿化应符合下列规定:a)绿化设计应满足行洪安全和水生态空间管控的要求,兼顾乡土抗逆、护坡固堤、美观安全等原则;b)绿化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规划类型,加强四季植物色彩搭配设计,营造具有可识别性和感染力的植物景观风貌;c)滨水慢行道路设计应保护、保留古树名木和现状长势良好的大树;d)宜选择北京乡土树种和长寿树种,保持群落稳定性,不得选用外来入侵树种;e)宜选择能为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提供食源、蜜源和栖息环境的植物。宜种植浆果、核果、荚果或翅果等果实丰富的乔灌木,及结籽丰富的草本植物,并应符合DB11/T1637的有关规定;f)堤顶行道树应选择冠大荫浓的树种,种植间距宜≥5m,分枝点高度宜>2.8m,灌木篱高度控制在0.5m~1.2m;g)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绿化应采用通透式配置,在距相邻慢行道路路面高度0.5m~3.0m内,树冠不应遮挡视线,并应符合DB11/T1116的有关规定;h)河湖上开口线内的滨水步道两侧绿化,应以低矮灌木和地被为主;i)临水及近水区域,应构建完整的适应水陆梯度变化的近自然的植物群落,提高水岸结构的稳定性和群落的多样性;j)陡坎、挡墙、坡地,护坡、桥区、水工建筑物立面等可以结合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攀缘植物或柔枝植物进行墙面垂直绿化。5.5.3生态设施应考虑以下情况,并符合DB11/T2091的规定。a)宜在空旷、隐蔽物缺乏的区域保留块石、枯倒木、枯枝落叶等,设置蚯蚓塔、昆虫旅馆、本杰士堆、堆肥箱等保育设施,构建多样化的生境;b)宜在上开口线内营造浅滩区,浅水区、深水区、并采取搭建人工巢穴、栽植湿地植物等措施,为生物栖息繁衍提供条件;c)宜在生态良好的空间设计生态留白区,采用生态隔离设施划定保护范围。5.6文化5.6.1滨水慢行系统宜开展水文化建设,体现古都文化、乡土文化、水利文化等,通过工程设施、文化设施、植物设施等,彰显北京水文化特色。5.6.2加强对滨水慢行系统沿线的古堤、古闸坝、古桥、古渡口等古代水利工程遗产的保护、修复、利用和展示。5.6.3滨水慢行系统宜配建水文化、水利科普展示场所及设施,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展国情水情教5.6.4滨水慢行系统应展现北京历史水系、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三山五园”地区等河湖水文化风貌。5.6.5都市型滨水慢行系统宜保护北京自然山水格局和历史文化遗产,依托古代营城智慧、水运文化,打造古都历史与水文化特色景观。5.6.6城镇型滨水慢行系统宜挖掘与河湖沿线相关的风土人情、治水事迹、诗词文章、民风民俗等,打造地域水文化特色景观。5.6.7郊野型滨水慢行系统宜保护水系自然形态,通过展现水生态治理、水科技展示、水文化科普等主题,打造水生态文化特色景观。DB11/TXXXX—XXXX5.7便民5.7.1滨水慢行系统应配套建设便民服务设施,包括服务驿站、停车设施、无障碍设施、休憩场地、照明、环卫设施及标识系统、智慧化设施等。5.7.2服务驿站应符合下列规定:a)服务驿站应根据规划类型、使用人群及现状条件合理布置。应满足售卖、租赁、休憩和解说等功能;b)新建服务驿站应控制数量及规模,鼓励结合现状滨水建筑综合设置;c)服务驿站分为三级,驿站设置间距和面积宜满足表6要求。表6服务驿站设置要求5.7.3自行车停车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a)自行车停车点宜应根据自行车流量、流向分散布置在各出入口附近,可结合周边绿化带或公共建筑前区域设置;b)自行车停车点宜设置存车支架、雨棚等设施。5.7.4无障碍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a)滨水慢行系统宜设置无障碍设施,并应符合GB50763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b)通往主要节点、服务驿站、公共卫生间等慢行道路宜设置无障碍设施。5.7.5游憩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a)滨水慢行系统宜在有条件的河段设置游憩场地。游憩场地应满足遮荫、避雨等需求,宜设置坐凳、休息亭、垃圾桶等设施,设置间距宜满足表7的要求;b)滨水慢行系统沿线应布置休息坐凳,可结合游憩场地设置,设置间距宜满足表7的要求;c)桥下净空高度不低于3m且使用面积不小于100m²时,宜布置为休憩场地,并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照明设施、警示标识。表7休憩场地、坐凳设置间距要求注:郊野型滨水慢行系统可结合现状条件、人群需求适当调整间距。DB11/TXXXX—XXXX5.7.6照明应符合下列规定:a)滨水慢行系统应根据河段区域位置、人群聚集程度及景观环境要求合理布置照明系统,重点区段夜景亮化美化,非重点区段以基础照明为主;b)照明设施宜设置于邻接绿带等不妨碍行人通行的位置;c)照明设施应能使行人看清水面、坡道、台阶、障碍物,并能准确辨认定位标识;d)桥下区域、出入口等人群易聚集区域,照明水平及均匀照度应高于衔接的道路;e)滨水骑行路照明宜选用单侧布置的高杆灯,高度宜为4.0m~6.0m。滨水步道照明可选用草坪灯,高度宜为0.75m~1.0m,并应符合CJJ45的有关规定。5.7.7环境卫生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a)上开口线内禁止设置公共卫生间,上开口线以外可设置公共卫生间,设置间距宜满足表8的要求;b)应优先利用市政公共卫生间、城市公园卫生间、绿道系统卫生间等,新建宜选用移动式生态环保卫生间;c)垃圾箱宜设垃圾分类指示标志,宜选用生态环保材料。设置间距宜满足表8的要求。表8环境卫生设施设置间距要求5.7.8标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a)滨水慢行系统应设置完善的标识系统,宜包括立体标识和地面标识;b)标识系统样式宜参考《北京市河湖水系及水利工程标识标牌设置导则》,可根据周边环境进行特色设计,并应做到全河道统一样式、统一标准;c)立体标识宜设置在行进方向道路右侧或绿化隔离带内,具体要求及设置间距宜满足表9的要d)地面标识宜增加明确的道路引导标识、河流信息标识、距离标识等信息,具体要求及设置间距宜满足表9的要求。表9标识系统设置要求立体标识5.7.9智慧化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DB11/TXXXX—XXXXa)重要河段人群密集区及广场等区域,宜建设视频监控系统、预警系统,维护滨水空间安全;b)智慧化设施宜结合巡河路沿线高杆灯进行集成设置,可采用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灯杆。滨水慢行系统规划类型A.1根据北京市水务普查,北京市共425条河流,划分为都市型、城镇型、郊野型三种类型,参考北京市有水河流的现状情况,挑选了代表性河段分类列出,详见表A.1~A.4。表A.1都市型代表性河流名称及类型123456789DB11/TXXXX—XXXX表A.1都市型代表性河流名称及类型(续)表A.2城镇型主要河流名称及类型123456789DB11/TXXXX—XXXX表A.3郊野型主要山区河流名称及类型123456789表A.4郊野型主要平原河流名称及类型123456789DB11/TXXXX—XXXX表A.4郊野型主要平原河流名称及类型(续)DB11/TXXXX—XXXX滨水慢行系统典型断面B.1将北京市425条河流,划分为都市型、城镇型、郊野型三种类型,参考北京市有水河流的现状情况,挑选典型断面分类列出,详见表B.1~B.3。B.2都市型滨水慢行系统所涉及的河道,一般堤坡窄而陡,宜通过在巡河路施划标识标线等措施确定滨水骑行道、滨水步道路权,贯通既有的滨水步道,构建连续的滨水慢行系统。表B.1都市型断面类型表利用现状市政路划分出骑行道和步道,贯通既有滨水步道,共同DB11/TXXXX—XXXX表B.1都市型断面类型表(续)B.3城镇型滨水慢行系统所涉及的河道,可通过市政道路改移恢复巡河路的原有功能;有滩地的河段,宜设置多级滨水慢行道路和休憩场地,构建多层次的滨水慢行系统。表B.2城镇型断面类型表DB11/TXXXX—XXXX表B.2城镇型断面类型表(续)泃河上纸寨村-泃洳河交汇段、洳河平谷大街-泃洳河交汇段、妫水B.4郊野型滨水慢行系统所涉及的河道,山区段可在堤脚处增设少量栈桥做为亲水步道;平原段宜通过在巡河路施划标识标线、在滩地临水侧设滨水步道,构建生态的滨水慢行系统。表B.3郊野型断面类型表DB11/TXXXX—XXXX表B.3郊野型断面类型表(续)多为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