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中医药学发展简史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目录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
掌握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熟悉
中医学四大经典的成书年代和主要成就。了解
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卓越贡献。第一章绪论
中医药学发展简史第一节第一章绪论5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宝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历代传承并发展创新的原创性医学理论体系,几千年来,为中国人民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保健及疾病防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61中医药学的起源2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3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7一、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的起源来自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所以中医药学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起诞生的。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8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斗争中,医药学有了最初的萌芽。原始人类由于没有经验,不能辨别植物是否有毒,往往会误食一些有毒的植物,引起腹泻、呕吐、昏迷,甚至死亡。经过长期的实践,人类逐渐掌握了一些植物的形态和性能,初步形成了植物有毒无毒的概念,并在观察动物疗伤及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渐渐积累了某种植物对特定疾病治疗作用的经验。“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9从远古时期到秦皇朝建立,人们通过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逐步发现、认识和使用药物,从感性的经验过渡到理性的认识,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形成文字记载,是中药的起源阶段,也是中药学的萌芽时期。药物的发现与寻找食物有关,饮食方式的改进,如火的应用,烹调术的进步,酒、醋的发现,催生了早期药物加工、应用技术,出现炮炙、配伍和汤剂、酒剂等。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10随着狩猎、渔业及采矿业的发展,原始人逐步了解到了某些动物的脂肪、血液、内脏、骨骼、甲壳及某些矿物等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作用,从而积累了一些动物及矿物药的知识。中医学“药食同源”的说法,正是对植物药、动物药起源的真实写照。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11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动物习性的观察及自身对疾病的体验,发现了某些植物的叶、茎对伤口的特殊治疗作用,积累了药物外敷的经验;并在无意识用手抚摸、压迫受伤部位时,起到了散瘀消肿、减轻疼痛的作用。或用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刺激身体的某些疼痛部位或刺破身体的病变部位,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现象。用冷或热的物体对身体局部进行冷、热刺激,从而减轻某些疾病的症状等,并对这些反复多次出现的情形进行总结,由此产生了外治、针刺及灸法。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12以上都说明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13二、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医学理论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特别是先秦时期的阴阳五行思想,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想,汉武帝以后的儒家思想,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初步形成。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14《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医学理论专著,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该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有9卷,81篇。它是众多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辨证、防治原则、针灸推拿、养生康复、组方遣药、配伍宜忌等中医理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15《难经》是一部可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著,成书于秦汉之际,据传为秦越人所著。《难经》(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内容简要,辨析精微。该书提出的“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至今仍运用于中医临床,有“脉学之父”之美誉。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16《神农本草经》是集东汉以前药学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时期。共收载中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养生、治病和有毒、无毒,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我国药学最早的分类法。对药物的产地、采集、炮制、加工、贮存、四气、五味、七情和合、有毒、无毒、配伍规律、服药方法等均有论述,明确了“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原则,为中药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17《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为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所著。该书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的方,两书实载方剂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在剂型研制、组方用药及其加减上都有独到见解,并且疗效显著,享有“经方”之称。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18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等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确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将伤寒的各种证候,与六经所属脏腑的病变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对杂病的诊治,则根据脏腑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指导辨证论治。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19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继四大经典著作问世,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之后,从两晋到明清,历代医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充实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的辉煌时期。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20两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该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对脉学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至17世纪《脉经》被译成多种文字,先后流传至欧洲不同国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21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原名《肘后救卒方》,总结和创新了许多有科学价值的内外治法,增加了推拿、捏脊、蜡疗、灸法等外治法,书中载方101首,所载急救方,用药数量少,随处可采,易于获得,疗效可靠。被后世誉为“简便廉验”的方书和实用的“急救手册”。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22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总结了秦汉三国以来的针灸学成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该书明确了经络与腧穴的关系,在针灸学的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此阶段最有影响力的药物学专著首推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他对《神农本草经》进行校勘整理和注释,并增补了名医用药经验。全书7卷,载药730种,较《神农本草经》药物品种增加了一倍。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23南朝雷敩所撰《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炮制类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载药300种,涉及药物的炮炙经验和方法。提出药物经过炮制能增强疗效,降低毒性,便于贮存、调剂、制剂等,初步概括了药物采集、性味、煎煮、主治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至今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24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全书分67门,论述了1739种病候,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等多学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分型、鉴别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内容丰富多彩。唐代医家孙思邈集毕生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是以记载方药和各种治疗方法为主的方书,《备急千金要方》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分为30卷,载方5300首;其晚年所著的《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571首。两书详述了我国唐以前主要医学著作的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养,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使之更加丰富和系统化。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25唐代苏敬等人编纂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在《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新增114味药,共收载药物844种,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河,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行的国家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83年。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26王焘的《外台秘要》集方论之大成,以宏富详尽著称,共40卷,1104门,载方6000余首。内容包括临床各科、各家方书所载方药,尚有来自于民间的单方、验方、名方,对许多病症有了很明确的认识,书中记载了消渴病人尿甜等,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经验,是唐代又一部规模巨大的综合性医籍。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27宋金元时期,医学家们在前人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在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中医学有了突破性进展。宋慈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先后被译成荷、法、日、朝、英、俄等多种文字,流传国外。在病因学方面,陈无择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将复杂的病因概括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类,发展了张仲景的病因学说,使病因学说由博返约,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对后世病因的分类有深远影响。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28宋元时期是中药学发展的全盛时期,政府对本草的修订十分重视,先后编撰了《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等专著。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全书33卷,载药1558种,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新增药物476种,附方3000余首。本书对药物学的基本理论及各种药物的名称、药理、主治、产地、采收、炮制等均有详细的描述,并于各药之后附列方剂加以印证。宋以前许多本草资料后来已经亡佚,多赖此书的引用得以保存下来。《证类本草》代表了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29在方剂学方面,北宋有官颁的三大方书:《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官方卖药所的成药处方集,由裴宗元、陈师文校定,载方788首;《圣济总录》,系北宋末年政府组织医家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而编成,共200卷,载方近20000首,前代方书几乎全被囊括。除了官修方书外,宋代医家还有个人方书,如严用和的《济生方》,许叔微的《类证普济本事方》,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30金元时期医学出现了学术争鸣的活跃气氛,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医学流派,称作“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倡导“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提出了“火热论”,用药以寒凉为主,称为“寒凉派”;张从正力倡“攻邪”,认为“邪去则正安”,治病常用汗、吐、下三法祛邪,称为“攻下派”;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脾胃论”,治疗常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朱丹溪力倡“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病强调滋阴降火,称为“滋阴派”。金元四大家,师古而不泥古,各有发明及独创之处,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31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广泛,影响深远的巨著。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附图1109幅,附方11096首。该书论述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和治疗学等多学科知识,远远超出了本草的范围,全面总结了16世纪前我国药物学知识和用药经验,是我国古代文化科学宝库的一份珍贵遗产。此书先后译成朝鲜、日、德、法、英、俄、拉丁等多国文字流传于世,影响甚广,是中医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32明末吴又可著《温疫论》,阐述温疫病的病因和致病途径,提出疫病的病因为“戾气”,从口鼻而入,是病因学的一大进步,为温病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清代叶天士在总结前人学术成就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进一步总结并发展了温病学说。薛生白擅长治疗湿热病,著《湿热条辨》,被后世推为习温热病的必读之作。王孟英著《温热经纬》,也为温病学的完善作出了补充,诸医家的学说使温病学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被后世誉为“温病学四大家”。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简史33从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猛烈地冲击着封建思想体系,形成了新旧并存,中西混杂的态势,出现了“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特点,一是继承发展缓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商平台商家与消费者权益保障交易协议
- 建议书合同投资建议书
- 有关工程安装合同
- 设备工程安装合同
- 大数据产业应用研究合作合同
- 保利花园物业管理服务协议
- 网站安全维护协议
- 交通协管员聘用合同
- 酒店连锁经营管理授权协议
- 培训技术服务合同
- 环境卫生整治推进行动实施方案
- 2024年同等学力英语真题解析
- 2023年中考英语二轮复习:动词的时态(附答案解析)
- 绪论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
- 安徽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 血库输血培训课件
- 静压桩施工技术交底
- 《酒店客房管理课件》
-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 医院维修施工方案施工方案
- 第四单元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教学设计)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