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程标准核心素养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1.了解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活动对美洲、大洋洲的人口结构的影响。(历史解释)2.了解华工对美洲、大洋洲的开发作出的贡献。(家国情怀、史料实证)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美洲族群变化的原因1.在殖民扩张和掠夺过程中,欧洲殖民者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____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2.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掳掠____,贩卖到美洲作奴隶。3.很多欧洲人远涉重洋,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天花黑人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人口结构改变印第安人数量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激增新族群的形成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________,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形成新的文化认同不同族群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________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混血后代欧洲文化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国家人口结构的不同1.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美国在19世纪中叶建立了所谓的保留地,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2.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3.________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4.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混血人种[释概念]族群族群指人类诞生以来区分我族及“他者”的分类方式之一。民族可能因历史及时空环境不同,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地域、宗教、血缘祖先认同、行为、生物或外貌特征而形成“一群”与其他有所区别的群体。这些区别“我者”和“他者”的民族性特质可能包括“客观”及“主观”(如认知和感情的成分)。[释概念]保留地制度美国独立后,领土逐渐扩张,白人移民不断向西迁移,形成西进运动,而印第安人被迫向更偏远的地方迁移。为了缓和不断加剧的土地和种族问题,美国采取了保留地制度,即美国政府通过条约为印第安人部落划出活动地域,范围明确且相对固定,印第安人不得随意离开,其他人亦不能擅自进入。美国只承认部落对保留地享有临时的居住权,所有权仍属美国。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英国的殖民活动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19世纪时随着________的开展,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____,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工业革命金矿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1.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2.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____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白人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背景(1)19世纪初,________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2)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2.概况(1)19世纪中叶后,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黑奴贸易[释概念]苦力贸易苦力贸易是指西方商人以欺骗和暴力手段贩卖中国人口出洋,使其被迫从事强制性劳动的活动。它与鸦片贸易一样都是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国的罪恶的贸易活动,是对中国暴力掠夺的手段之一。(2)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__________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3)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4)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太平洋铁路3.影响(1)促进了美洲与大洋洲的开发。(2)留在当地的华工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史论要旨]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2.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3.工业革命后,大批华工来到美洲、大洋洲,为当地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主题一历史解释——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迁移材料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已占领美洲大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发轫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迁延久远的大移民,包括自由移民和强迫移民,深刻地改变了美洲、澳洲、北亚、南非的人种、民族结构,同时影响了整个世界,客观上推进了全世界的物质和人文大交流,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整理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解读]材料“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反映出人口迁移的数量不断增加;材料“西班牙人已占领美洲大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反映了人口迁移的范围不断扩大;从材料可以看出,人口迁出国为人口稠密的西欧,人口迁入国为地广人稀的地区;材料“包括自由移民和强迫移民”说明了自由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人口的迁移,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促进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到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结论]特点: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迁移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人口密集地区迁移到人口稀疏地区,由发达国家主导,自由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影响: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促进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深化拓展]

近代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兴起,殖民者对美洲当地居民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导致当地居民锐减,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需要大量劳动力,殖民者通过黑奴贸易,从非洲贩卖大量黑奴到美洲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②工业化时代,工厂制需要吸纳大量劳动力,这就带动了劳动力的迁移。③西方列强侵华时期,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获取华工输出的特权。④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为国际人口迁移提供了便利条件。(2)影响①带有明显的侵略色彩(掠夺亚非劳动力),加剧亚非地区的落后。②开发美洲,推动美国迅速发展和强大。③改变美洲的人口构成,美国因此成为移民社会。④心理认同,形成新的民族文化。

主题二史料实证——华工与美洲的开发材料一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显然缩小了的数字,在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人数,1845年为180人,1849年为280人,1851年为2066人。香港总督包令在亲眼看见厦门掠卖华工的情况后,不得不承认:“几百名苦力……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夏威夷群岛)等印记”。——摘编自高鸿志等《中国近代史》材料二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材料三

1939年出版的《加州志》在提到华人开发萨克拉门托三角洲地区时说:“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1850年,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地,种植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此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摘编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解读]材料一反映的是近代华工出国的情况(人数及地点)。材料二反映了近代美国华人移民来源地及受教育情况,从事的工作及为美国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材料三《加州志》揭示了华工对美国荒地的开垦和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造作出了重大贡献。[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工出国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工对美国西部开发的贡献。[结论](1)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成为外国殖民者掠卖华工的据点之一;美洲等地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2)特点:多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多从事劳工。(3)贡献:为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西部土地的开垦、金矿开采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化拓展]

多角度认识近代中国海外移民(1)原因①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等地的掠夺、开发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过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19世纪初,奴隶贸易受到限制,因此人口众多、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中国成为列强的目标。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传统农业、手工业衰落,大批的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③列强入侵,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④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2)移民的主要形式: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3)特点①华工类型主要包含契约华工和因生计所迫出国两类。②延续时间长。自鸦片战争后兴起,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战后达到高潮,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仍有大批华工被西方殖民者招募去往东南亚地区,乃至非洲。(4)影响①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海外移民为迁入国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②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为中国介绍外国文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促进了不同文明的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带来新旧大陆间人群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下列选项与该论断相符的是(

)A.美洲的人口结构被改变,出现了新的族群B.原产欧洲的玉米传入美洲并得到广泛种植C.大量非洲精壮人口被贩卖到欧洲各国作奴隶D.美洲原有的各种疾病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A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并且出现新的族群,故选A项;玉米原产地是美洲,故B项错误;由于殖民者的残酷压榨和传染病的流行,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于是欧洲殖民者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故C项错误;欧洲人将天花等疾病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故D项错误。2.每逢重大国际比赛有新西兰队参加,人们总会欣赏到新西兰运动员“毛利战舞”的仪式表演。“毛利战舞”原本是新西兰毛利人战斗前鼓舞士气的仪式,经过与几代移民带来的各种文化的融合,改造发展形成了具有现代新西兰风格的舞蹈。这反映出(

)A.本土文明具有强盛的生命力B.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融发展C.新文明的形成伴随着新移民D.新时代的殖民方式更具隐蔽性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西兰传统文化“毛利战舞”吸收了外来文化后,形成了具有现代新西兰风格的舞蹈,这体现的是本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形成新文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毛利战舞”与外来文化交融发展,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新移民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殖民性,排除D项。3.

(2023·北京顺义期中)右图为1862年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修建时华工的照片,对这张照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A.华工在美国取得了丰厚的报酬B.华工的出现纯粹是个人的原因C.华工为近代美国开发作出贡献D.该照片体现了黑奴贸易的罪恶C解析:根据材料“1862年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时华工的照片”可知,在美国,华工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为近代美国开发作出贡献,故选C项;这幅照片只能说明华工修建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不能得出“取得了丰厚的报酬”的结论,实际上华工的月报酬不及白人工人的一半,排除A项;“纯粹”说法错误,华工出国既有列强强迫清政府允许招募华工,也有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等原因,排除B项;黑奴贸易指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4.由于文化背景差异等诸多原因,大多数华工会选择回国,留下来的都愿意居住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下图反映的便是这一历史现象。其历史根源是(

)BA.清政府的腐朽无能B.中华文化的纽带作用C.下南洋的历史遗留D.当地国家的种族歧视政策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代中国苦力(没有专门技能或未受过训练的劳动者)出洋,始于1845年法国从厦门将400名苦力运往其殖民地布尔邦岛。苦力移民商从每个中国苦力的获利与非洲黑人奴隶贸易的利润相当甚至更高。英国政府对本国苦力移民商基本持不干预的态度。1852年夏,英国苦力船“蒙塔古夫人”号及其后几起苦力海上大规模死亡与暴动事件的曝光,震惊了英国社会。1855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中国乘客法案》。法案对承运苦力的船上的设施设备,包括食品、药品、水等在内的供应品,以及乘客的空间,作出了详细的要求。法案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国政府减少中国苦力海上死亡与暴动发生、使苦力运输人道化的努力。但更高的标准与严格的监管一方面挤压了商人的利润,另一方面将非法苦力移民活动驱往缺乏监管的澳门等地。在这些地方,诱拐、绑架中国居民从事海外苦力劳动的现象更加猖獗,出洋苦力海上死亡和暴动事件总体上并未得到遏制。——摘编自汤水清《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苦力海上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