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了解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进程,知道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家国情怀、史料实证)2.了解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情况,知道中华文化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的深刻影响。(家国情怀、历史解释)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文化的中国化(1)经过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____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______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________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本土化宋明理学[易混点]佛教本土化的原因(1)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2)佛教在一定时期有利于巩固统治,得到统治者的支持。(3)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思想长时间的交流与融合。(2)影响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____的表达。③中国的________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④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境界建筑艺术2.西学东渐(1)明清时期①明末,意大利人______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______、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________》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______、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利玛窦徐光启泰西水法汤若望(2)19世纪中叶后时期内容影响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时期①林则徐和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魏源进一步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②设立__________,开设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增设了天文算学馆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④创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京师同文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时期内容影响维新运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____运动的展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维新时期内容影响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主张吸收__________的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__________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释概念]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指西方学术思想(科技、文化、思想、宗教等)向中国逐渐传播渗入的历史过程。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它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明末清初,以外国人来华为标志;第二个阶段是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后,伴随着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中国也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文字、儒学与佛教文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____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儒学3—5世纪,在东亚和______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大约在______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汉字东南亚4世纪2.社会制度古代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古代日本7世纪,日本实行________,推行的制度以唐制为蓝本古代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________跟中国的基本一样其他地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____、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大化改新科举制度律令3.四大发明造纸术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____、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13世纪经________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____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______时代的到来印刷术大大推动了________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中亚阿拉伯人骑士大航海文艺复兴4.14—15世纪的传播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5.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____也得到传播,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欧洲[易混点]

四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作用四大发明传到西方,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国家转型;在中国,没有起到推动社会转型的作用。科技发挥的不同作用,主要是由不同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史论要旨]1.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完成本土化,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西学东渐给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实用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2.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3.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了东亚、东南亚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主题一史料实证——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材料一唐代,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如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由西域传到中国。——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材料二

158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撰著《西国记法》,被认为是西方传入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我国人痘术的启发下,发明了牛痘接种术,后由船医皮尔逊传入中国,扩大了西医在中国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传入中国,1890年,李鸿章在《万国药方》序言中提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从此,清政府派出留学生专门学习西医,并大量翻译西方医学书籍。1892年,清末名医唐容川旗帜鲜明地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口号,很快得到中医药界的认同与支持。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解读]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大量西域文化传到中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唐朝的对外政策、文化政策、对外交通、僧人的个人因素等方面影响了西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西方乐器、演奏技巧、舞蹈及杂技等传入,对佛教,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和传播,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材料二反映了近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意大利人利玛窦撰著《西国记法》,被认为是西方传入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说明了外国人在西医传播中的作用和西方医学文化的传入;“清政府派出留学生专门学习西医,并大量翻译西方医学书籍”,说明政府推动中西医学交流;“李鸿章在《万国药方》序言中提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说明开明官员推动中西医学交流。[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西医汇通”的历史原因。[结论](1)背景:开明的对外政策,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僧人的宗教热情。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内容;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2)历史原因:外国人的作用,西方医学文化的传入,多种形式的中西医学交流,政府推动中西医学交流,开明官员的推动。[深化拓展]

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影响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哲学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这两种认识论和思想体系的斗争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儒、佛、道三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影响,互相斗争又互相吸收,影响了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的变化。(2)佛教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创作。佛教从创作题材、艺术风格、创作队伍等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3)佛教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在绘画和雕塑方面。佛教文物和佛教胜迹均集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艺术之大成,都打上了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烙印。(4)佛教影响了中国语言的发展。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教、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

主题二家国情怀——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材料一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抵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

唐代中国与各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大量文物典籍,并参加了唐招提寺的建造,至今鉴真仍为日本人民所怀念。日本人念念不忘唐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津津乐道唐人、唐乐、唐诗和唐代书法等。

——摘编自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的开放性》材料二16-18世纪,大批欧洲人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解读]材料一反映唐朝文化开放性的特点及影响。“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说明文化开放性扩大了唐朝文化的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唐代中国与各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说明文化开放性密切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根据“南抵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文化开放性促成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材料二反映了“中学西渐”的进程及其历史影响。16-18世纪,欧洲人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中学西渐”的进程及其历史影响。

[结论](1)影响:文化开放性促进唐朝文化技术的发展;文化开放性扩大了唐朝文化的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文化开放性密切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文化开放性促成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2)进程: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翻译和西传;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概况和文化特征的介绍;中国器物和艺术品在欧洲的传播。历史影响:影响欧洲的社会生活,欧洲社会一度出现“中国热”;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儒家经典中汲取思想营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深化拓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1)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的使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2)文化方面: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特别是日本,派遣大量留学生,大批日本学者回国后在日本实行了大化改新,促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伏尔泰便运用中国儒家思想,抨击法国君主专制制度。(3)交通方面: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大陆,促进了各地的交流。(4)经济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种植的传播极大地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5)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时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和平交往,对后世影响深远。

1.有学者指出,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孝伦理在汉译佛经中被提升到相当突出的地位,如梵文佛经《六方礼经》在汉译过程中增加了子女事亲尽孝的义务规范。据此可知(

)A.佛教逐渐儒家化发展B.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C.中外的交流频繁D.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A2.372年,高句丽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教育机关,以传播汉学为主要内容。8世纪,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A.华人移民的历史贡献B.东亚各国文明的相互交融C.中华文化的辐射作用D.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C解析:材料“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体现了中华文化对高句丽、日本等地的辐射作用,C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高句丽、日本等地学习中华文化,不是华人移民向外传播中华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对高句丽、日本等地的影响,而不是相互交融,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排除D项。3.习近平主席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说明(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的友好交往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巨大C4.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是不可译的”,爱好古典诗歌的中国人包括不少专家学者常常带着七分自豪、三分遗憾地感叹。如果古典诗歌创新形式走出去,就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扩大文化传播的途径B.文化交流效果取决于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程度C.加强文化交流,走向文化的统一D.创新文化形式,推动民族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D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三百年间,由学生、学问僧学来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因此,日本的文化一刻也没有停滞,不断吸收中国的优点,经过整理提炼,咀嚼融化,终于在平安朝中期以后,在各个方面都逐渐摆脱了唐风,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摘编自[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材料二欧洲文艺复兴初期,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