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学案含解析鲁教版选修6_第1页
2024年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学案含解析鲁教版选修6_第2页
2024年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学案含解析鲁教版选修6_第3页
2024年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学案含解析鲁教版选修6_第4页
2024年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学案含解析鲁教版选修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其次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情景导入先思索——————“十”字架的沉重思索探究:(1)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该漫画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为森林破坏。(2)这种问题会导致哪些严峻的后果?提示:这样造成的后果主要有:①生态失调;②环境恶化;③导致洪水频发;④水土流失加剧;⑤土地沙化;⑥河道淤塞;⑦全球温室效应增加等。———————基础学问要记牢——————1.生态危机的表现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2.生态危机的成因(1)人为缘由: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2)自然缘由: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稳定性差。3.脆弱的生态系统(1)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特点:自身稳定性差,抗外界干扰实力低,破坏后复原比较困难。(2)危弱生态系统的分布区: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活动常见的地区,特殊是人为作用力和自然作用力剧烈叠加的地带。例如,海陆交界带、河流变迁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绿洲荒漠交界带、农牧交织带、城乡交接带、地质灾难易发区、水土流失严峻区、污染影响严峻区。———————重点难点驾驭好——————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缘由———————应用体验不行少——————人们把森林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据此回答1~2题。1.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后,不属于其产生的影响是()A.水土流失加剧 B.全球温室效应增加C.生物多样性削减 D.南极臭氧空洞扩大2.提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动身点是()A.削减个人经济支出 B.削减固体垃圾C.削减木材的消耗量 D.移风易俗解析:1.D2.C第1题,依据森林的作用可知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后,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增加、生物多样性削减等后果,臭氧层空洞是氟利昂的排放引起的。第2题,提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主要目的是削减木材的消耗量,减轻对森林资源的破坏。3.(全国卷Ⅱ)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爱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其次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削减的可能缘由,并提出爱护对策。解析:中华秋沙鸭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削减的可能缘由应从迁徙路途上缺少休憩和觅食地、误食被污染的食物、人或动物的猎杀等方面分析;爱护对策应从复原湿地、治理污染、严禁猎杀、进行视察与爱护、做好宣扬等方面分析。答案:可能缘由:迁徙路途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惫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爱护对策:在迁徙路途上建设与复原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途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视察与爱护;做好爱护中华秋沙鸭的宣扬工作等。eq\a\vs4\al([教材问题提示])P39问题提示1.非洲荒漠化问题特殊严峻的缘由有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自然缘由是气候干旱,降水少;人为缘由是人口增长及生产力水平落后,存在乱垦滥伐,过度放牧以及森林植被破坏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2.南美洲大面积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地区的原始森林遭到砍伐,首先,会破坏森林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削减、生态系统失调、环境恶化、洪涝灾难频繁发生、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等环境问题;其次,热带雨林遭到破坏还会导致全球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空气中的氧气削减和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增加,温度上升,造成地区气候干旱,影响农业生产。南美地区主动复原被破坏的热带雨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对改善该地区生态系统,调整全球气候,提高热带雨林地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生态危机———————情景导入先思索——————曾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大草原是多么的让人心生憧憬。然而,如今草原美景在内蒙古的很多地方已再难以见到。有人调侃到现在的内蒙古高原“天苍苍,野茫茫,老鼠兔子没处藏”。思索探究:如今草原美景在内蒙古的很多地方再难以见到的缘由有哪些?提示:缘由在于草地的退化,这里有自然缘由,更多的是人为缘由。人们为了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提高生活水平,不断地增加牲畜的数量,出现牧场超载现象,而对牧场的管理不足,就导致了草地的不断退化和沙化现象。———————基础学问要记牢——————1.我国生态危机的现状与危害(1)现状: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2)危害:严峻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逼国家生态环境平安。2.我国生态危机产生的缘由除自然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此外,在大规模工程建设中,假如环保措施不力,也会引发生态问题。3.案例——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河段主要生态问题缘由上游水土流失森林破坏、陡坡开垦中游湿地萎缩围湖造田下游河流污染生产、生活排污———————重点难点驾驭好——————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及其防治措施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自然缘由人为缘由防治措施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林区等森林火灾、虫害乱砍滥伐、毁林垦荒、重采轻育封山育林、合理采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变更林区的经济结构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处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过度放牧、过度垦殖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禽、建设“草库伦”湿地萎缩东北三江低地、湖滨海滨、高原湖泊等气候干旱、蒸发加剧、泥沙淤积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引水浇灌、河流改道等建立湿地自然爱护区、退耕还湖、停止围垦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疆等物种自然灭亡过度捕猎、砍伐森林、开垦湿地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等建立自然爱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砍伐、合理放牧、实行“休渔”制度土壤侵蚀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等地形困难,坡度大;降水季节变更大,夏季暴雨集中过度砍伐、过度开垦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农林牧综合治理土地荒漠化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过度放牧、过度砍伐、过度樵采、工矿建设不合理及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解决当地群众的生活用能问题,严禁砍伐,合理放牧,爱护自然草场———————应用体验不行少——————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爱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1.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A.ab—草原广布、温差大B.bf—地表坎坷、降水少C.ce—光照足够、风沙小D.dg—气候潮湿、林地多2.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爱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A.c B.dC.e D.f解析:1.D2.C第1题,本题考查了我国不同区域的突出自然环境特征,意在考查学生对我国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理解实力。由图可知,a生态功能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这些地区气候的大陆性强,温差大,降水少,草原较少;b生态功能区位于河西走廊,地表并不坎坷;f生态功能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并不少;ce生态功能区的晴天多,光照足够,但c地区多风沙;d生态功能区位于东北北部山区,g生态功能区位于东南丘陵地区,两地区气候都较潮湿,且都是我国森林的主要分布区。第2题,本题考查了我国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突出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结合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推断的实力。依据图中的位置可知,e生态功能区位于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区,该地区地势高,蒸发、下渗量较小,地表多湿地,将此地规划为生态功能区,其主要目的是爱护湿地、涵养水源。“洪水一大片,枯木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据此回答3~4题。3.造成洞庭湖现状的主要缘由是()①泥沙淤积②蒸发加强③围湖造田④降水削减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4.洞庭湖变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①洪涝灾难加剧②耕地面积削减③破坏当地生态系统④酸雨危害加重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解析:3.C4.D第3题,围湖造田会导致洞庭湖萎缩。长江中上游的水土流失,导致河湖泥沙淤积,湖水变浅,也会使洞庭湖萎缩。第4题,洞庭湖萎缩导致其调蓄洪水的实力降低,加剧洪涝灾难,也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但会使耕地面积有所增加;酸雨与湖泊面积削减无关。eq\a\vs4\al([教材问题提示])P41问题提示1.我国的生态问题类型多样,世界大部分生态问题在我国同样存在,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均比较严峻。这些生态问题的产生有自然缘由,但更重要的是人为缘由,如人类不合理活动产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水资源利用不当、围湖造田等。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是()A.绿洲荒漠交界带 B.水土流失严峻区C.地质灾难易发区 D.高寒带生态系统解析:选D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常见的有海岛生态系统、干旱区生态系统和高寒带生态系统等。2.下列属于非洲的荒漠化问题特殊严峻的自然缘由是()A.气候干旱 B.乱垦滥伐C.过度放牧 D.破坏植被解析:选A非洲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有,气候干旱,荒漠化问题特殊严峻;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和破坏植被为人为缘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河北怀来沙漠离北京天安门已不足70km。我国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有85%是滥垦、滥牧和滥伐森林的结果;10%是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建设破坏林草造成的;5%是沙丘入侵农田和草场所致。据此完成3~4题。3.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4.这些沙漠化土地的形成()A.主要是人类对土地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B.是人类发展工农业所致C.主要是由于降水削减,蒸发加剧D.是由于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土地推动解析:3.C4.A第3题,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具有旱害的半潮湿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第4题,由材料可知,我国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有85%是滥垦、滥牧和滥伐森林的结果。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四月、七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须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子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约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箭双雕。据此完成5~7题。5.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后,给下游地区带来的危害是()A.泥沙淤积河、湖,洪水排泄不畅,致使洪涝灾难频繁B.水土流失日趋严峻C.气候恶化,导致全球气候变暖D.河流径流的季节变更减小6.依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峻的是()A.四月、七月 B.四月C.七月 D.十一月7.茶园“消瘦”的主要缘由是()A.缺乏分解者B.缺少枯枝落叶C.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D.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解析:5.A6.C7.D第5题,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后,导致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大,因而造成下游淤积严峻,洪水排泄不畅,致使洪涝灾难频繁。第6题,长江流域降水夏季最为集中,在暴雨冲刷下,水土流失严峻,因此四月、七月、十一月相比,水土流失最严峻的是七月。第7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茶园“消瘦”的主要缘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二、综合题8.读荒漠化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表示的是________引起的荒漠化,乙图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导致的_______生态问题,最终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择甲图或乙图,依据图中所示的原理,叙述荒漠化的形成过程。解析:干脆据图分析可知,甲图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植物枯死,引起土地荒漠化。乙图给水过多,地下水位抬升,蒸发加强,地表积盐,植被稀疏,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答案:(1)过度开采地下水给水过多土壤盐渍化荒漠化(2)甲图。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土壤缺水而使植物枯死,土地荒漠化产生。(乙图。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经水分蒸发过程而在地表积累,使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而植被稀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