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虞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27/3F/wKhkGWeqvRqAEYrqAAI-u7DJEII363.jpg)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虞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27/3F/wKhkGWeqvRqAEYrqAAI-u7DJEII3632.jpg)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虞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27/3F/wKhkGWeqvRqAEYrqAAI-u7DJEII3633.jpg)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虞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27/3F/wKhkGWeqvRqAEYrqAAI-u7DJEII3634.jpg)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虞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27/3F/wKhkGWeqvRqAEYrqAAI-u7DJEII36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而优·教有方PAGEPAGE1福清虞阳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高二生物(完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6分)1.下列关于“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酸奶制作过程中有气泡产生是由于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了CO2B.果酒制作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18~30℃C.果酒制作过程中,不能对葡萄进行反复冲洗,以防止菌种流失D.腐乳制作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酵母、曲霉和毛霉等【答案】A【解析】【分析】1、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2、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详解】A、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产生CO2,A错误;B、酵母菌发酵的适宜温度是18℃~30℃,因此,果酒制作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18~30℃,B正确;C、利用自然菌种发酵果酒时,菌种是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因此清洗葡萄时不能反复清洗,以防止菌种流失,C正确;D、腐乳制作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酵母、曲霉和毛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D正确。故选A。2.下列对发酵工程及其应用叙述,不正确的是()A.发酵工程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B.啤酒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酒精的产生积累主要在后发酵阶段完成C.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根瘤菌肥作为微生物肥料可以促进植物生长D.用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等方法选育出性状优良的菌种并进行扩大培养【答案】B【解析】【分析】1、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发酵工程一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置、灭菌,接种,发酵、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发酵过程一般来说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条件温和、反应安全,原料简单、污染小,反应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专一的产物。发酵工程在医药、食品、农业、冶金、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2、微生物肥料利用了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生物活性物质等来增进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植株生长,常见的有根瘤菌肥、固氮菌肥等。【详解】A、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A正确;B、啤酒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是在主发酵阶段完成,故啤酒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酒精的产生积累主要在主发酵阶段完成,B错误;C、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根瘤菌肥能够增进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植株生长,C正确;D、用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等方法都属于可遗传变异,改变了微生物的遗传性状,可选育出性状优良的菌种并进行扩大培养,D正确。故选B。3.利用单克隆抗体可以制备大量灵敏度高的特异性抗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向动物体内注射特定抗原不经过筛选即可获得特异性抗体B.杂交瘤细胞具有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所有性状C.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可直接用于大量生产单克隆抗体D.克隆化培养细胞过程中尽量保证每个小孔内只接种一个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筛选所需的杂交瘤细胞,并用培养基培养或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详解】A、动物体处在多种抗原刺激下,体内含有多种抗体,故向动物体内注射特定抗原还需要经过筛选才能获得特异性抗体,A错误;B、虽然杂交瘤细胞由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来,但杂交瘤细胞、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是三种不同的细胞,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杂交瘤细胞不可能具有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所有性状,B错误;C、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后,还需要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筛选后才能用于大量生产单克隆抗体,C错误;D、克隆化培养细胞过程中必须保证小孔内有且仅有一个细胞才能获得单克隆抗体,D正确。故选D。4.味精是谷氨酸的钠盐,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经过发酵可以生产谷氨酸,进而获得味精。在利用发酵罐生产味精的过程中,需要不停地进行搅拌,并严格控制发酵条件,以提高谷氨酸的产量和品质。下列关于谷氨酸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A.性状优良的谷氨酸棒状杆菌只能通过诱变育种获得B.发酵过程中,要随时取样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目、产物浓度C.菌种选育、扩大培养及配置培养基和灭菌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D.发酵过程中应将PH维持在酸性条件,有利于谷氨酸的生成【答案】B【解析】【分析】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1)菌种的选育:性状优良的菌种可以从自然界中筛选出来,也可以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获得。(2)扩大培养:在发酵之前还需要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3)培养基的配制:在菌种确定之后,要选择原料制备培养基。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基的配方要经过反复试验才能确定。(4)灭菌: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5)接种:将菌种接种到发酵罐培养液中。(6)发酵:这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①在发酵过程中,要随时检测培养波中的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等,以了解发酵进程。②要及时添加必需的营养组分,要严格控制温度、pH和溶解氧等发酵条件。(7)产品的分离、提纯:①如果发酵产品是微生物细胞本身,可在发酵结束之后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分离和干燥,即得到产品。②如果产品是代谢物,可根据产物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措施来获得产品。【详解】A、性状优良的谷氨酸棒状杆菌可以从自然界中筛选出来,也可以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获得,A错误;B、发酵过程中,要随时取样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目、产物浓度,以了解发酵进程,B正确;C、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是发酵,C错误;D、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利于谷氨酸的积累,酸性条件下容易形成谷氨酰胺和N-乙酰谷氨酰胺,即发酵过程中应将pH维持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有利于谷氨酸的生成,D错误。故选B。5.如表列举了几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及其切割位点(箭头表示相关酶的切割位点)。图是酶切后产生的几种末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限制酶AluIBamHISmaISau3AI识别序列A.BamHⅠ切割的是氢键,AluⅠ切割的是磷酸二酯键B.Sau3AⅠ和BamHⅠ切割产生的片段能够相连,但连接后的片段两者都不能再切割C.②④⑤对应的识别序列均能被Sau3AⅠ识别并切割D.T4DNA连接酶即能连接①③,也能连接②⑤,但后者连接效率低【答案】C【解析】【分析】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简称限制酶:(1)来源: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2)特异性: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3)结果: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详解】A、BamHⅠ与AluⅠ切割的均是磷酸二酯键,A错误;B、BamHⅠ切割G↓GATCC,Sau3AⅠ切割↓GATC,故二者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是相同的,因此二者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能够相连,连接后仍然存在GATC的序列,能被Sau3AⅠ切割,但是BamHⅠ不一定能切割,B错误;C、②④⑤对应的识别序列都存在GATC,都能被Sau3AⅠ识别并切割,C正确;D、T4DNA连接酶既可以连接黏性末端也可以连接平末端,而图中①、③属于平末端,②⑤是黏性末端,T4DNA连接酶连接平末端时效率较低,D错误。故选C。6.下图是“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几个重要操作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①需要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轻缓搅拌,便于DNA的析出B.图①的原理是DNA不溶于酒精,而某些蛋白质可溶于酒精C.实验的操作顺序是③②①④D.图④操作后加入二苯胺试剂振荡,可观察颜色变蓝【答案】D【解析】【分析】DNA不容易酒精溶液,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以溶解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将蛋白质和DNA进一步分离。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呈现蓝色。【详解】A、图①玻璃棒逆时针方向轻缓搅拌,目的是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A正确;B、DNA不溶于酒精,95%的冷酒精凝集效果最佳,所以图①的原理是DNA不溶于酒精,某些蛋白质可溶于酒精以便除去溶于酒精的杂质,提取含杂质较少(或较纯净)的DNA,B正确;C、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③破碎细胞→②获取含DNA的滤液→④DNA的析出→①DNA的鉴定,C正确;D、④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呈现蓝色,D错误。故选D。7.胚胎工程的许多技术,实际上是在体外条件下,对动物自然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条件进行的模拟操作。因此,了解哺乳动物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的规律十分重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自然条件下,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和早期胚胎的发育均在子宫中完成B.胚胎发育早期,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胚胎的总体积也不断增加C.桑葚胚期,会出现透明带破裂,胚胎从其中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作孵化D.囊胚期,胚胎细胞逐渐分化,形成的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答案】D【解析】【分析】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1)卵裂期:在透明带内进行的,特点是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的总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缩小。(2)桑椹胚:32个细胞左右的胚胎。(3)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4)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详解】A、在自然条件下,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在输卵管中完成,A错误;B、胚胎发育早期,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胚胎的总体积基本不变或略有减小,B错误;C、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圈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作孵化,发生在囊胚期,C错误;D、囊胚期,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D正确。故选D。8.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A.获得纯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入侵B.划线分离可在培养基上获得均匀分布的单菌落C.高温灭菌的目的是杀死微生物的细胞、孢子和芽孢D.培养时应把接种微生物的培养皿和未接种的培养皿一起培养,作为对照【答案】B【解析】【分析】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详解】A、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无菌操作,防止外来杂菌入侵;A正确;B、划线分离是通过连续划线实现的,因而菌落在培养基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划线的最后区域可以得到的单菌落,B错误;C、高温灭菌的目的是高温杀死一切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C正确;D、培养时应把接种微生物的培养皿和未接种的培养皿一起培养,作为对照,用于验证培养基是否合格,D正确。故选B。9.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时,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的活菌数,原因是()A.菌落中的细菌数目是固定的B.平板上的一个菌落就是一个细菌C.通过此方法统计的菌落数与活菌的实际数目相同D.平板上的一个菌落一般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答案】D【解析】【分析】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计数时,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大约含有多少活菌,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驱蚊草产生的香茅醛因其特殊的柠檬型香气可起到驱蚊效果。驱蚊草是由天竺葵(2N)和香茅草(2M)经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而成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香茅醛是驱蚊草的一种次生代谢物B.植物体细胞杂交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理论上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获得的驱蚊草是可育的D.植物体细胞杂交成功的标志是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细胞壁【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指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物理法(离心、振动、电激等)和化学法(聚乙二醇等)。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意义: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扩大亲本范围,培育作物新品种。【详解】A、香茅醛不是驱蚊草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是驱蚊草的一种次生代谢物,A正确;BC、天竺葵(2N)和香茅草(2M)均为二倍体植物,则驱蚊草植株所含染色体的数目为融合前两种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之和,为异源多倍体,杂种植株含有同源染色体,理论上是可育的,该技术所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BC正确;D、植物体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植物体细胞杂交成功的标志是杂种植株的形成,D错误。故选D。11.生态足迹是指现有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可以减小生态足迹B.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C.建立沙滩保护区、K值强度的捕捞量等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D.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答案】C【解析】【分析】同种生物的生态承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生态承载力会在平均值附近波动。【详解】A、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可以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B、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减小生态足迹,B正确;C、建立沙滩保护区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持续K值强度的捕捞量会降低生态承载力,C错误;D、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故选C。12.土壤农杆菌含有一个大型的Ti质粒,在侵染植物细胞的过程中,其中的T-DNA片段转入植物的基因组。若想用基因工程手段获取抗旱植株,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A.若用Ti质粒作为抗旱基因的载体,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置应该在T-DNA片段内,且要保证复制起始点和用于转移T-DNA的基因片段不被破坏B.将重组Ti质粒导入土壤农杆菌中时,可以用钙离子处理细菌C.用含有重组Ti质粒的土壤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后,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具有抗旱基因的植物D.若能在植物细胞中检测到抗旱基因,则说明该基因工程项目获得成功【答案】D【解析】【分析】农杆菌的特点是易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对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力。农杆菌的Ti质粒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农杆菌转化过程:目的基因插入Ti质粒的T-DNA→农杆菌→导入植物细胞→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从题文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详解】A、土壤农杆菌含有一个大型的Ti质粒,在侵染植物细胞的过程中,其中的T-DNA片段可转入植物的基因组,所以若用Ti质粒作为抗旱基因的载体时,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置应该在T-DNA片段内,且要保证复制起始点和用于转移T-DNA的基因片段不被破坏,A正确;B、将目基因导入细菌时,需要用Ca2+处理细菌,使其成为易于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感受态,B正确;C、用含有重组Ti质粒的土壤农杆菌去感染植物细胞,使其具有抗旱基因,然后再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受体细胞培养成具有抗旱基因的植物,C正确;D、能够在植物细胞中检测到抗旱目的基因,只能说明目的基因导入成功,不能说明该基因成功表达,即不能说明该基因工程项目获得成功,D错误。故选D。13.2017年,某国批准了首例使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培育“三亲婴儿”的申请。其培育过程可选用如下技术路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技术涉及动物细胞培养、细胞核移植等操作B.该技术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C.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能够遗传给“三亲婴儿”D.“三亲婴儿”同时拥有自己父亲、母亲及卵母细胞捐献者的部分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由图可知,三亲婴儿的培育采用了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等。2、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技术。原理是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克隆动物的遗传物质来自双亲,其核遗传物质来自供核生物,而细胞质基因来自提供细胞质的生物。【详解】A、由题图可知,该技术涉及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核移植、体外受精等操作,A正确;B、母亲为“三亲婴儿”提供的是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后代的线粒体基因来自捐献者的卵母细胞,故该技术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B正确;C、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其细胞核内,而捐献者给三亲婴儿提供的是卵母细胞的细胞质,故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不能遗传给“三亲婴儿”,C错误;D、“三亲婴儿”的细胞核基因一半来自母亲,一半来自父亲,线粒体基因来自于卵母细胞捐献者,D正确。故选C。14.某科研机构欲研究被石油污染过的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并从中筛选出能分解石油的细菌。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利用平板划线法对细菌进行计数和分离B.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C.土壤样品在使用前应充分灭菌D.称取和稀释土壤样品时不必在酒精灯火焰旁【答案】B【解析】【分析】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用该方法可以将菌种分离,也能观察菌落的特征,但是不能用于计数。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一定的梯度浓度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该方法可以分离菌种,也可以观察菌落的特征,并且能够用于计数。【详解】A、平板划线法能对细菌分离纯化,但是不能计数,A错误;B、该实验目的是筛选出能分解石油的细菌,培养基的配方应以石油为唯一碳源,B正确;C、土壤样品在使用前应不能灭菌,否则不能获得分解石油的细菌,C错误;D、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关键技术是无菌技术,因此在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过程中,称取和稀释土壤时应在火焰旁等活动要在火焰旁进行,D错误。故选B。15.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工程中所用技术或方法与原理不相符的是A.植物组织培养和单克隆抗体——细胞的全能性B.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壁——酶的专一性C.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细胞膜的流动性D.紫草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细胞增殖【答案】A【解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需要熟知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的原理和工具酶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的原理和工具酶比较项目
植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工程
原理
①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全能性
②植物体细胞杂交──细胞的全能性、细胞膜流动性
①动物细胞培养──细胞增殖
②体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③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增殖
④动物细胞融合──细胞膜流动性
工具酶
纤维素酶、果胶酶
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
【详解】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将离体的细胞培养成植株的过程,体现细胞的全能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没有将细胞培养成个体,其原理属于细胞增殖,A错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因此在植物的体细胞杂交时,通常采用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这体现酶的专一性,B正确。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过程涉及细胞膜的融合过程,故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C正确。紫草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中细胞要进行有丝分裂,故体现了细胞增殖这一原理,D正确。16.下图是利用体细胞核移植克隆优质奶牛的简易流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后代丁的遗传性状由甲、乙、丙三者的遗传物质共同决定B.过程①需要提供95%空气和5%CO2的混合气体C.过程②常使用显微操作去核法对受精卵进行处理D.过程③将激活后的重组细胞培养至原肠胚后移植【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示过程为体细胞克隆过程,取乙牛体细胞,对处于MⅡ的卵母细胞去核,然后进行细胞核移植;融合后的细胞激活后培养到早期胚胎适宜时期,再进行胚胎移植,最终得到克隆牛。【详解】A、后代丁的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来自甲,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来自于乙牛,则丁的遗传性状由甲和乙的遗传物质共同决定,A错误;B、动物细胞培养中需要提供95%空气(保证细胞的有氧呼吸)和5%CO2(维持培养液的pH)的混合气体,B正确;C、过程②常使用显微操作去核法对卵母细胞进行处理,C错误;D、过程③将激活后的重组细胞培养至囊胚或桑椹胚后移植,D错误。故选B。17.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工程的“分子缝合针”是DNA连接酶B.重组质粒的构建是在细胞内完成的C.抗虫基因即使成功地插入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也未必能正常表达D.基因工程常使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包括“分子手术刀”——限制酶、“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分子运输车”——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详解】A、DNA连接酶可以连接限制酶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或平末端,因此是基因工程的“分子缝合针”,A正确;B、在基因工程操作中,重组质粒的构建是在细胞外完成的,B错误;C、抗虫基因即使成功地插入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也未必能正常表达,因为细胞内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所以还需要进行检测和鉴定,C正确;D、运载体指的是在基因工程中将DNA片段(目的基因)转移至受体细胞的一种能自我复制的DNA分子。常使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D正确。故选B。18.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相关认识错误的是A.河流污染长出的水华中有多种蓝藻,这些蓝藻也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利用物理信息(音响设备)吸引鸟类捕食害虫,属于无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D.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控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投入【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掌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详解】A、河流污染长出的水华中有多种蓝藻,这些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所以也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正确;
B、“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
C、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属于无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C正确;
D、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适当进行物质和能量的投入,D错误。
故选D。【点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19.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B位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B.B属于分解者,生物群落中的其他生物均可为它提供物质和能量C.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D.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则D代表大气CO2库,C为生产者,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E为化石燃料等。【详解】A、由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可知,双向箭头的两侧一定是生产者和大气CO2库,每种生物都经呼吸作用产生CO2释放到大气中,大气中的CO2经光合作用固定成有机物进入生产者,因此,指向大气CO2库的箭头很多,从大气CO2库指出的箭头只有一个,因此D代表大气CO2库,C代表生产者,B除了指向大气CO2库的箭头,其余的全是从各个生物成分指入的箭头,因此B是分解者,则A是消费者,B作为分解者,不是食物链上的营养级,A错误;B、由上面分析可知,B是分解者,生物群落中的其他生物以遗体残骸和粪便等的形式,为其提供物质和能量,B正确;C、碳循环属于物质循环,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C正确;D、E为化石燃料,若对此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碳平衡,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D正确。故选A。20.图为某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显著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可以直接利用有机肥中的物质和能量C.图中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与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更强【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性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详解】A、该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显著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一般不能提高,A错误;B、有机肥中的能量不可被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直接利用,有机肥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可被植物吸收利用,B错误;C、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可见图中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C正确;D、与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人工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低,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D错误。故选C。21.以下为形成cDNA过程和PCR扩增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催化①过程酶是RNA聚合酶B.催化②⑤过程的酶都是DNA聚合酶,都能耐高温C.③过程需要解旋酶的作用D.④过程需要冷却至50℃左右【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形成cDNA过程和PCR扩增过程示意图,其中①是由RNA形成单链DNA的过程,为逆转录过程;②是以单链DNA合成双链DNA的过程,是DNA分子复制过程;③④⑤是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其中③是变性、④是复性、⑤是延伸阶段。【详解】A、①为逆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反转录酶)的催化,A错误;B、图中②⑤过程为DNA复制,这两个过程都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其中⑤过程进行的温度是70~75℃,因此催化该过程的DNA聚合酶能耐高温,但催化②过程的酶不耐高温,B错误;C、③过程为高温解链,该过程不需要解旋酶,C错误;D、④为复性过程,需要冷却至55—60℃,D正确。故选D。22.下图是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②的构建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聚合酶参与B.③侵染植物细胞后,重组Ti质粒整合到④的染色体上C.④的染色体上若含抗虫基因,则⑤就表现出抗虫性状D.⑤只要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答案】D【解析】【详解】构建载体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A错误;③侵染植物细胞后,重组Ti质粒上的T-DNA不是整合到染色体上,而是整合到DNA分子上,B错误;染色体上含有目的基因,但目的基因也可能不能转录或者不能翻译,或者表达的蛋白质不具有生物活性,C错误;植株表现出抗虫性状,说明含有目的基因,属于基因重组,为可遗传变异,D正确。【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3.下列有关平板划线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A.平板冷却后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B.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灼烧,直到接种环烧红C.在蘸取菌液前后均要将盛有菌液的试管口通过火焰D.接种环在平板上随机划线时不要划破培养基【答案】D【解析】【分析】平板划线法是指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最后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详解】A、为了避免培养基被污染和防止培养基水分过快挥发,应将平板冷却后倒置放入恒温箱中培养,A正确;B、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灼烧,直到接种环烧红,以达到彻底灭菌效果,B正确;C、在蘸取菌液前后均要将盛有菌液的试管口通过火焰,防止杂菌污染,C正确;D、用接种环在培养基上划线时,应把培养基划分成多个首尾相连的区域,在每次划线时要划三至五条平行线,划线位置不是随机的,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54分)24.为研制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某同学以小鼠甲为实验材料设计了以下实验流程。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前必须给小鼠甲注射病毒A,该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以小鼠甲的脾脏为材料制备单细胞悬液的主要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3)为了得到能产生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需要进行筛选。图中筛选1所采用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___,使用该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图中筛选2含多次筛选,筛选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4)若要使能产生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大量增殖,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答案】①.诱导小鼠甲产生能够分泌抗病毒A抗体的B淋巴细胞②.取小鼠甲脾脏剪碎,用胰蛋白酶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加入培养液制成单细胞悬液③.选择培养基④.只有杂交瘤细胞能够生存⑤.抗原与抗体的反应具有特异性⑥.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筛选1指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筛选2指进行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详解】(1)实验前给小鼠甲注射病毒A,是为了诱导小鼠甲产生能够分泌抗病毒A抗体的B淋巴细胞。
(2)取小鼠的脾脏,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获得单个细胞,加入培养液可以制成单细胞悬液。
(3)图中筛选1需要用到选择培养基,只有杂交瘤细胞可以存活。筛选2是为了获得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该过程要用到抗原抗体杂交,故筛选所依据的原理是抗原-抗体反应具有特异性。
(4)获得能产生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后,可以在体外培养液中进行培养,或在小鼠的腹腔中进行培养,使杂交瘤细胞大量增殖。【点睛】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需要用到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的目的是获得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的目的是获得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25.根据下面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回答相关问题。(1)若运用传统有性杂交(即用番茄、马铃薯杂交)能否得到杂种植株?为什么?_______。(2)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杂种植株的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是_____,依据的原理是____,其中过程②称为_______,过程④相当于_______,⑤过程涉及的分裂方式为_______。(3)已知番茄、马铃薯分别为四倍体、二倍体,则“番茄—马铃薯”属于_______倍体植株。(4)随“神六”太空旅行的种苗中,最受关注的是柴油树试管苗。柴油树种子含有的柴油是植物细胞的代谢产物,可用植物组织培养来实现柴油的工业化生产。若利用此技术,将柴油树细胞培养进行到_____过程即可(填字母编号)。【答案】(1)不能,不同种的植物存在生殖隔离(2)①.植物组织培养②.植物细胞的全能性③.原生质体融合④.脱分化⑤.有丝分裂(3)六(4)e【解析】【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和动物细胞融合都可以跨越种属间的生殖隔离,突破了有性杂交方法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小问1详解】不同种的植物存在生殖隔离,不能通过杂交育种获得杂种植株。【小问2详解】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杂种植株的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是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过程②是把ab两个原生质体融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原生质体融合,过程④的结果是形成了愈伤组织,所以④为脱分化,⑤过程涉及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小问3详解】已知番茄、马铃薯分别为四倍体、二倍体,则“番茄-马铃薯”属于六倍体。【小问4详解】已知柴油树种子含有的柴油是植物细胞的代谢产物,则利用此技术,将柴油树细胞培养进行到愈伤组织e即可。26.塞罕坝森林公园是保护首都北京的“绿色屏障”,森林覆盖率高达80%。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和避暑胜地,请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塞罕坝被誉为首都的“绿色屏障”,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生物多样性是_______的结果。(2)塞罕坝森林公园中存在食物链“樟子松→松毛虫→杜鹃”,如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其中B表示_______,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100%(用图中字母进行列式)。若研究一个月内松毛虫所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图中缺少的能量去向为_______。(3)历史上草木丰盈的塞罕坝由于人们的活动,退化成荒原沙丘,这说明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这一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4)春天,塞罕坝森林中雌雄鸟上下翻飞,互相追逐,彼此通过飞翔来了解对方,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从信息传递功能的角度回答)。(5)塞罕坝森林公园中的物种逐年增加,有利于增加生态系统的_______稳定性,原因是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使_______变得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答案】26①.间接②.协同进化(生物进化/自然选择)27.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②.E/A③.(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28.①.自我调节②.负反馈调节29.生物种群的繁衍30.①.抵抗力②.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解析】【分析】分析图可知:A是松毛虫同化的能量;B是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是粪便;D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F是粪便;E是杜鹃同化的能量。【小问1详解】塞罕坝被誉为首都的“绿色屏障”,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属于生态功能,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经过漫长的协同进化,生物种类变得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即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小问2详解】A为同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一方面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另一方面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故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为两个相邻营养级的同化能量的比值,松毛虫同化的能量为A,杜鹃同化的能量为E,故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A×100%;松毛虫同化的能量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流向杜鹃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因此,图中缺少的能量去向为(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小问3详解】以前丰盈的塞罕坝由于人们的活动,退化成荒原沙丘,这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这一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小问4详解】春天,森林中雌雄鸟上下翻飞,互相追逐,彼此通过飞翔来了解对方,这是鸟类中的“戏飞”求偶现象,“上下翻飞”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这种现象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小问5详解】随着物种增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趋于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的稳定性更高。27.如图是利用发酵技术获得产品的过程图,①、②都表示这一过程中的步骤或者操作,根据该图以及学过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1)写出数字标号处的操作:①_____。其中②的目的是防止发酵过程中混入________,进而影响生产的效率,甚至导致发酵失败。(2)配制培养基时,一般要保证培养基中具有几类基本成分,分别是碳源、氮源、水、________。(3)在发酵过程中,我们要不间断地监测发酵罐中的情况,了解发酵进程,必要时要添加营养物质,同时要严格控制发酵条件,如温度、PH、________等,因为环境条件的改变,不仅影响菌种的生长繁殖,而且可能会影响____________的形成。(4)为了进一步保持发酵液的无菌环境,我们在培养基中加入了青霉素,则该培养基不能用来培养________(填“细菌”或“真菌”)类微生物,而且要注意在最后处理发酵液的时候,不能将发酵液直接排到自然水体,其原因是:①发酵液中富含________,可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出现水华等;②发酵液中加入的青霉素可能会导致自然界的细菌出现________种群,对人类的健康不利。【答案】(1)①.扩大培养②.杂菌(2)无机盐(3)①.溶解氧②.菌种代谢产物(4)①.细菌②.有机物③.耐药性【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为扩大培养,②为灭菌;培养基的基本成分是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小问1详解】分析流程图可知,图中①是将选育的菌种扩大培养,目的是增加菌种数量,②为灭菌,灭菌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避免发酵过程中混入杂菌,进而影响生产的效率,甚至导致发酵失败。【小问2详解】培养基的基本成分是水、无机盐、碳源、氮源,此外还可根据微生物的特殊需求加入生长因子等。【小问3详解】在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发酵条件,如温度、pH、溶解氧等,以确保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不仅影响菌种的生长繁殖,而且可能会影响菌种代谢产物,如谷氨酸发酵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3.2《将关爱传递》听课评课记录1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三环一体式导学助听课评课记录《第六章 北方地区》
-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5《二次函数的应用》听评课记录1
-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 揭开情绪的面纱 听课评课记录
-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6.2 做负责人的人 》听课评课记录
- 小学二年级上册口算练习题
- 八年级下学期工作总结
- 五年级上册数学口算500题
-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听评课记录1
- 合作社管理分红协议书范本
- 2024小说推文行业白皮书
- 研究性成果及创新性成果怎么写(通用6篇)
- 研发项目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分析方法
- 供应链行业年终述职报告总结
- 临时用地土地复垦方案
- 肝硬化中医护理查房
- QAV-1自我监查确认表
- 防范非煤矿山典型多发事故60条措施培训
- 特殊感染手术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旅馆治安管理制度及突发事件应急方案三篇
- 矿山机电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