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解密高考探究规律讲义岳麓版选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解密高考探究规律讲义岳麓版选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解密高考探究规律讲义岳麓版选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解密高考探究规律讲义岳麓版选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解密高考探究规律讲义岳麓版选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解密高考探究规律试题来源引文出处设问方式关键词命题特征分析2024全国卷Ⅰ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说明类、概括类、作用类“二十等爵”制,“五等爵”制1.从材料出处看,以文字材料为主,多引自特地类的史学著作。2.从问题设计看,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第(1)问和第(2)问之间有确定逻辑关联性,学生若在第(1)问判定失误很简单导致第(2)问答案偏离。3.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纳内容类(4次),比较类(2次),缘由类(5次),特点类(5次),作用类(9次),留意对学生“调动和运用学问”实力的考核,特殊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4.从关键词看,以古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干脆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确定的联系2024全国卷Ⅱ[日]坂本太郎《日本史》说明类、缘由类、作用(意义)类中下级武士与明治政府改革2024全国卷Ⅲ《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缘由类、特点类康有为对中心机构改革的设计2024全国卷Ⅰ宫崎市定《中国史》比较类、影响类汉武帝年号改革2024全国卷Ⅱ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背景类、内容类、影响类现代中国,科技体制改革2024全国卷Ⅲ韩延龙《中国近代警察史》缘由类、比较类近代警察制度,湖南保卫局2024全国卷Ⅰ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特点类、意义(影响)类20世纪80年头,工资改革2024全国卷Ⅱ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缘由类、启示(影响)类清末,北京街道管理2024全国卷Ⅲ《隋书·开皇律》特点类、意义(影响)类隋代,法律制度2024全国甲卷《清史稿》等特点类、作用(影响)类晚清,军事改革2024全国乙卷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唐太宗,谱牒改革2024全国丙卷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2015全国卷Ⅰ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唐代,币制改革2015全国卷Ⅱ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缘由类、作用(影响)类清代,养廉银制度2014全国卷Ⅰ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特点类、作用(影响)类魏晋,法律改革2014全国卷Ⅱ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背景类、作用(影响)类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更。(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②封建性里改革。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缘由。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缘由。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冲突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气: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干脆缘由。三、改革的一般缘由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须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须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冲突,缓和民族关系等)。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3.汲取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汲取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须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汲取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须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须要)。四、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主动作用是否得到维持。留意改革的胜利与否有两个主要标记: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境况怎样,都能接着下去的改革才是胜利的改革。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缘由”(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气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气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决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五、评价改革的原则及改革规律性的相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反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确定或否定。2.规律性相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需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定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难性和困难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须要改革的措施必需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决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胜利的根本缘由。(4)分析改革成败详细缘由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气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气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需详细问题详细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典例1(2024·全国Ⅲ)[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见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同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探讨”,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康有为从主见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缘由。(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答案(1)削减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相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留意维护皇帝权威;确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解析材料中的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为时过早。是“转向”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康有为的思想相识问题。《应诏统筹全局折》中的制度局职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酌定宪法”,说明其具有议院的某些属性特点。“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最终由皇帝裁决”,说明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皇权。典例2(2024·全国Ⅱ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阅历。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学问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心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确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心“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勉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复原高考和探讨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心正式发出《关于落实学问分子政策的几点看法》,要求把党的学问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支配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复原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答案(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复原、新建科研机构,复原教化考试招生制度;落实学问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其次句话和所学学问,可以答出“文化大革命”对科技事业的破坏;再依据1977~1981年的国内、国际形势分析。第(2)问,“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中的信息,从机构和队伍建设、招生制度、政策等角度概括,留意要点要全。“影响”则要从扭转“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不良风气、推动科学事业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分析。典例3(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削减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依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答案(1)变更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阅历;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供应保障;为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