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2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2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2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2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2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12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课程标准素养解读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相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历程。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说明,识记理解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3.从唯物史观角度体会近现代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学问点一交通运输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前(1)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19世纪70年头,外国商人修筑了从上海至吴淞的铁路。(2)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3)中国的第一条马路:1906年修建的镇南关至龙州的马路。(4)中国最早的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企业:1872年创办的轮船招商局。(5)中国最早的民航线路:1920年,民国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开拓了北京至天津的航线。(6)各种运输方式都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2.新中国成立后(1)铁路运输①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和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②改革开放以来a.国家加大了对铁路建设的投资。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b.很多铁路修建复线,实现了电气化。c.1997年以来,中国铁路干线实行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2)马路运输①新中国成立后,马路运输发展很快,已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马路网。②高速马路的建设成就辉煌,总里程已位居世界其次。(3)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①远洋运输:船队的船只总吨位位居世界其次。②全国内河航运:以长江、京杭运输河和珠江航运最为发达。③上海港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其次大海港。(4)航空运输发展最为快速。(5)城市交通也得到较快发展。3.意义(1)交通运输的进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旺盛发展的基础。商品的运输和沟通,把各地的人们与全国、全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2)交通运输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变更着人们的观念。学问点二通信工具的进步1.新中国成立初人均拥有电话数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2.改革开放以来(1)特点:快速发展。(2)表现①到2002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跃居世界第一位。②采纳地下光缆微波同轴传送和卫星传输,使通信畅通无阻。(3)意义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使文化和信息的沟通空前便利、快捷。②人与人之间实现便捷、亲密、多渠道的沟通,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更。[特殊提示]近代中国交通、通信发展的两面性中国近代社会交通、通信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给西方列强进一步侵略、限制和掠夺中国带来了更多便利。中国近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史料一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李鸿章[解读]“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是主要信息。[思索]依据史料一,概括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缘由。【提示】先进中国人为实现富国强兵,主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史料二[解读]图示中帝国主义干脆投资修筑的铁路比重远远大于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同时,很多铁路都是贷款修筑的,这体现了近代中国铁路发展落后并且受制于外国的特点。[思索]依据史料二分析此时期中国的铁路运输业发展的特点。【提示】中国近代铁路运输业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限制。中国近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及缘由(1)特点①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②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本国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挤,近代交通发展缓慢。③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④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缘由①近代a.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主动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b.列强侵华的须要。为了扩大在华的利益,加强限制、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拒,限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c.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供应了物质条件。d.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②现代:新中国的成立;党和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的巨大推动。近现代通信事业发展的主动影响(1)加快信息传递,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实现便捷、亲密、多渠道的沟通。(2)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3)加强了国防建设,增加了军情的刚好性与军队的机动性。(4)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5)深刻变更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影响深远,铁路建设关乎国计民生。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这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20世纪初,汽车起先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记着中国航空事业的起先。3.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1.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变更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C[依据图文材料信息“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可知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故选C项;A、B两项与史实不符,故解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解除。]2.右图是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该漫画()A.表达向西方学习的愿望B.庆祝中国跨入铁路时代C.揭露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限制D.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C[依据“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各国联合龙灯大会》”并结合所学学问得出,此漫画揭露了列强渐渐限制中国铁路修筑权的事实,故选C项。]3.20世纪30年头,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很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奔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D[从材料中“以乘汽车为豪”“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等信息可知,汽车这种新式交通工具给传统观念带来肯定冲击,故选D项。]4.中国近代有人曾赞美一西方独创:“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这项独创是()A.电话 B.有线电报C.无线电报 D.广播电台A[通过材料中“入手而能用,着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可以推断出是电话的运用,故选A项。]5.下图是中国近代时期一张老照片,从中体现发生变更的社会生活领域是()A.服饰 B.建筑C.通信 D.婚礼C[图片人物穿的是传统服装长袍马褂,故A项错误;图片中没有反映建筑物的状况,故B项错误;图片人物在接电话,反映的是通信工具的变更,故C项正确;图片中没有体现婚礼,故D项错误。]6.下列关于当前中国通信工具变迁和发展状况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大规模的应用B.电子邮件仅为少数富人运用C.电话已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D.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居世界第一位B[电子邮件现在已经深化到一般民众的生活中,故选B项。]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其次次鸦片斗争之后。当时,列强……提出了在中国铺设电报线的要求,但遭到清廷婉拒。材料二1871年,英国人加快了使电报进入中国的进程,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报线。总理衙门对既成事实消极应对,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材料三1874年日本侵台斗争后,清廷看到了通讯工具落后、消息闭塞的害处,朝野上下主见自行举办电报事业。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局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所属淮军各营的电报线。(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清政府对电报事业看法的变更历程。(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清政府看法发生变更的主要缘由。[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中“遭到清廷婉拒”“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朝野上下主见自行举办电报事业”等信息,概括清政府对电报事业看法的变更历程。第(2)问可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