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尽头是草原读后感1000字_第1页
海的尽头是草原读后感1000字_第2页
海的尽头是草原读后感1000字_第3页
海的尽头是草原读后感1000字_第4页
海的尽头是草原读后感1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的尽头是草原读后感1000字海的尽头是草原读后感1000字篇一九月的一天,被电影院门前的一幅海报吸引,茂密葳蕤的草原上,一家四口牵手的背影分外温馨,他们眺望的远方,在草原的尽头,是一片蔚蓝,像天空的颜色,更像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的尽头是草原》,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三千孤儿入内蒙”。观影之前以为大概是一部纪实性的报告文学类的纪录影片,观影之后觉得,这部影片更像是一篇带些淡淡忧伤、淡淡无奈、淡淡释怀,最终给人以深深感动的散文诗。上世纪六十年代,灾祸、饥饿席卷全国,杜思珩的妈妈实在无力抚养两个孩子,无奈之下将她送进孤儿院,并承诺“妈妈一定会回来接你”。此后的六十年,妈妈从未停止寻找,却在思珩与哥哥终于见面的前一天,遗憾离世。这种无奈与负疚,像极了《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当命运张着血盆大口让她必须做出选择时,她几近崩溃挤出“救弟弟”这几个字,余生便背负着对女儿无尽的歉疚,再没有了自己的人生。同样经常被往事的梦境惊醒的,还有杜思珩的双胞胎哥哥杜思瀚。六十年前的那一天,他无意中听到了母亲即将做出的决定,于是跑到大雨里将自己淋病,如愿留在了妈妈身边。六十年后,在得知自己罹患重症,即将不久于人世,他立即踏上了寻亲之路,在苍茫辽阔的草原怀抱里,回溯往事,感悟人生。“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样宏大的历史题材,在电影中就是以“寻亲”为线索,将一个上海小姑娘在草原的蜕变成长历程,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杜思珩,是落户内蒙三千孤儿中的一个代表。影片的前半部分,这个小姑娘的任性、倔强,可真是令人皱眉;直到后半部分才明白,她最大的心结在于生母给她的承诺,她精心计划的出走,只是想问清楚这承诺为什么没有实现?其实她早已融入了这片辽阔的草原,额吉对她无条件的疼爱与包容,阿爸陪她在那达慕的会场摔跤,哥哥们伴她在草原上纵马驰骋,她的蒙语已经说得像汉语一样流利。可是草原的哥哥们是不可能陪她去上海的,一同长大的孤儿黄宝哥腿脚不方便也不可能陪她,直到她又遇到儿时的玩伴马正元,让她重新燃起了回一趟上海寻找答案的火苗。其实她完全不必如此心急,影片中已经从诸多细节告诉观众,草原会伴她成长,但绝不会将她禁锢。第一次见到阿爸,阿爸送思珩指南针,并且对她说:“等你长大了,拿着指南针,带阿爸和额吉去上海。”当她任性出发,额吉对去追她的哥哥说:“如果她还是想去,就让她去吧。”广袤的草原从不会阻止儿女远走高飞,她们只是想等你再长大一些,将你扶上马背,再送你一程。辗转寻亲的杜思瀚在回程的前一天,见到了那木罕,一位面带微笑、安然祥和的草原妇女,她的汉语名字是――杜思珩。是的,她继承了哥哥的名字,也延续了哥哥的人生,当她成为那木罕的那一刻,才算是真正的成长、真正的放下、真正的融合。《海的尽头是草原》,带给观众的是一次美好的观影体验。通过回忆的画面,让观众再次重温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情境,了解了上一辈的长者为孤儿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的艰辛与努力。通过写实的镜头拍摄,将天高云低、草丰水美的草原风光尽情展现:蔚蓝的天空、透明的云朵、碧绿的草场、温暖的毡房;暮色里一盏马灯点亮,映照着人们的笑脸如油画一样的色调;赛马场上伴随着豪放的歌声策马驰骋的奔放骑手;马背上一起长大,打打闹闹直到白头的兄弟伙伴。一幅幅画面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也更理解草原上成长的人们会拥有博大的胸襟、自由的情怀和无畏的品格。影片还通过闪回、倒叙、插叙等手法留足了悬念,让观众的心跟随寻亲的步伐跌宕起伏。观影全程会有一些淡淡的忧伤,我们为特殊年代下的无奈、负疚、遗憾而心怀唏嘘,但更庆幸自己身处这富足、安宁、衣食无忧的美好时代,不必再去经受生离死别的痛苦、不用再去面对进退两难的决择、更不必去背负歉疚终生的煎熬。观影之后的回味,则是深深的感动。海的尽头是草原,上海、内蒙古,只是两个地域的名字,无论时间、空间相隔多么久远,也无论汉族、蒙古族风俗习惯如何不同,只要我们同样心怀美好,便会收获同样的爱,这份爱,会跨越地域、跨越种族、跨越血缘,跨越时空。海的尽头是草原读后感1000字篇二在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里,每一个空镜头,都仿佛是一幅风景画。在凝视着风景的过程里,我似乎是真实地置身于银幕里的草原,用全部的感官去感触着草原的辽阔与壮美。当然,电影编导之所以不竭余力地去展示草原的风景,其用意绝不是单纯地去制造视觉上的美学。致力于视觉艺术研究的学者马尔科姆・安德鲁斯在其著作《风景与西方艺术》一书里提到,“风景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工具,而不是被简单地当成视觉的、具体的对象”。对于“三千孤儿”来说,当他们看到草原风光的时候,在震撼于其美好的同时,也或多或少意识到要面对的水土不服。具体到主人公杜思珩的身上,她所面对的水土不服不仅仅是饮食的不适应,更重要的是她对于“新家庭”的难以融入。而这个问题的根源,便在于杜思珩内心深处的一个“执念”。对于杜思珩来说,只有弄清楚她为何是被“放弃”的那一个,她才能够真正地“走进”自己的新家庭。因为那场意外的悲剧的发生,一个新的身份重新给予了杜思珩融入新家庭的可能,同时也彻底“阻断”了杜思珩内心深处的执念。紧接着,与杜思珩的“执念”形成遥相呼应的,是杜思珩亲生母亲的一次又一次寻找。这份“执念”于杜思珩亲生母亲而言,是思念,也是愧疚。等到兄妹重逢的时候,随着真相的揭开,也就理解了为何杜思瀚以前从来不陪母亲寻找妹妹――因为不愿面对当年的自己。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杜思瀚带着“赎罪”的心理踏上了这段寻亲之旅,无疑,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戏剧动作。正如导游最后鼓起勇气向哥哥说了“对不起”,杜思瀚亦鼓起了勇气去向姐姐表示了歉意。值得一提的是,正是不同角色之间形成的分形与镜像对照,丰富了电影文本的容量和层次。为了事业而不能经常在家的两个父亲,养育了一个女儿的两个母亲,这些角色虽然都“未曾谋面”,但是电影文本用叙事的逻辑将他们之间联系在一起,从而去完成电影编导对于人情的表达和塑造。当人物走进风景里以后,也自然而然,成为了画里的一个角色。此时,风景“借景抒情”的特质,被进一步放大。不管是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还是弥漫了整个银幕的风沙,当角色置身其中的时候,角色虽然看起来很渺小,但却成为了故事的焦点所在,能量所在。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焦点、能够散发着能量,或许正因为他们所秉持或者联结的,是至善至美的人情。海的尽头是草原读后感1000字篇三《海的尽头是草原》是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诠释。因为自然灾害严重,在上海福利院的小女孩杜思珩与“三千孤儿”一起被送到内蒙古。这些“国家的孩子”被当地满足条件的牧民们收养,从电影描述的三个小孩杜思珩、马正元、黄宝哥等可以看出来,这些孩子都被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善待。电影的主线是小女孩杜思珩。为了让她有口饭吃,不至于被饿死,她被妈妈送到了福利院,分别的时候,妈妈给了她一条小毛巾,上面绣着她的名字,那是妈妈留给她唯一的东西。她一直记着妈妈对她说的会来接她的话。所以,她走到哪儿都带着她的小毛巾,一直抗拒着内蒙古的大草原,等待她的妈妈来接她。她和其他的孩子们不同,她一直认为内蒙古不过是一个暂时落脚的地方。哪怕她最后选择了萨仁娜做自己的额吉,哪怕萨仁娜额吉全家都对她很好,他们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她吃,奶茶、奶豆腐,他们给她搭建专属的厕所,在草原上给她找遗失的小毛巾,教她学骑马,一点一点的治愈她。但这个女孩是任性的,任性到让人觉得不识好歹。直到那个夜晚,伊德尔和她坐在漫天星空的账外,教她识别北极星,送她指南针,让她学会在任何时候都能准确的辨认出南方,她问他,怎么才能回到上海,她说害怕自己长大,这样妈妈就认不出她。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潸然泪下。血缘关系是这么重要的,是一个人出生时便刻在基因里的烙印,就像内蒙古人吃不惯水煮鸡蛋,而汉族人吃不惯奶豆腐一样。然而,血缘关系又没有那么重要。在女孩成长的过程中,一直缺乏父爱,伊德尔教她骑马,告诉她怎样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保护自己,告诉她要勇敢,一点点的填补她父爱的缺失。她第一次打开自己的心房,应该是骑着马,在满天风沙中去找伊德尔的时候,她匍匐在地上,被伊德尔抱在怀里的时候,她说,爸爸不要离开我。伊德尔承诺她,永远不会抛弃她。自此,她喊伊德尔爸爸。随着她长大,她渐渐融入了这个家庭。可能这个时候更多的是执着,为什么妈妈舍弃的是她。她只是想问个明白,这是她的心结。所以,她计划着和马天元私自离开。在离开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流沙,沉默寡言的哥哥那木汗,用自己的生命救了她。哥哥给她的遗言是照顾好父母。为了不触景伤情,伊德尔和萨仁娜决定搬家。女孩落寞的跟着马车后面。伊德尔对她说,他会遵守承诺,永远不会抛弃她。以后她就叫做那木汗。像一个真正的父亲那样,无论孩子做了多大的错事,最后,父母都会原谅和包容。其实,可能真正的家人,如果哥哥是因为妹妹而死去,父母也不一定会谅解的。更何况,还是为了守护养女,亲生儿子死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养父母心里,她真的如同亲生的女儿。从这一刻起,女孩真正的放下了原生家庭,她要为救了她性命的哥哥活着,她成了那木汗。她守护着善良的养父养母,守护着这片用无私的爱接纳她的大草原。接着我们说,黄宝哥,这也是“三千孤儿”中的一个,他一瘸一拐的在草原里走,说自己要骑马。声音引起了当地老师的注意,老师知道他腿受伤后,主动给他做了拐杖,呵护他。老师问,愿不愿成为他的家人。瘸腿的小男孩点了头,于是他们的一生就是家人了。马正元是多年后,长大重逢的。但从长大后的情景来推测,他也被家人照顾的很好。比如,第一个发现他们要离开草原回上海的便是马正元的家人。如果不是关怀的,不会那么快就得到信息的。再者,当那木汗为了救他们而死去,马正元的家人打他的时候,也是一种保护和爱。从这三个孩子的身上,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血缘关系为根基的亲情固然是重要的,但因为缘分而走在一起的家人也是弥足珍贵的。在领养孩子的时候,牧民们说,他们是相信缘分的。有时候,一眼就注定了一生的缘分。所以他们会认为,孩子来到自己身边,就是神明赐予他们的礼物。在电影里多次隐晦的提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残酷,有突然刮起的沙尘暴,有虎视眈眈的狼群,有让老人痛失家人的恐怖大火,有夺去那木汗生命的流沙……伊德尔说,“大自然对我们很残酷啊”。也许正因为这样,牧民们更相信天意、命运、神明,他们对不懂的东西都存着敬畏之心,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守着为人善良的本分。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可为什么心灵的距离越来越疏远,感情的牵绊越来越淡漠,这值得每一个人深思!最后,以过了百年之岁的萨仁娜说的那句话作为结尾,这也是整部影片里最能触动我的话:虽然未能见面,谢谢你把杜思珩生下来,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把她抚养成人。从这位内蒙古额吉的身上,我学会了一个道理:一个人除了爱和善良,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东西。海的尽头是草原读后感1000字篇四《海的尽头是草原》讲述六十多年前“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真实事件的电影,感谢尔冬升导演,将一段关于爱的尘封历史以这样鲜活动人的方式展现给2022年的观众,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得如此真挚动人。打动我的,不仅是片中辽阔壮美的内蒙古草原景色,无边的草原,奔驰的骏马,热闹的那达慕,更是片中草原牧民对孤儿们那无私的爱。“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多么朴实有多么有力的口号,孩子们的生命和健康成长就是他们最大的责任。陈宝国老师扮演的双胞胎哥哥是本片的线索人物,他对同胞亲生妹妹的寻找和追忆,一路带领着观众回顾那段动人往事。我们今天可能无法想象那个年代艰苦的生活条件,漫天风沙、豺狼出没、物资匮乏,对于当年草原牧民们来说,他们还是尽全力用最好的牛奶、粮食和爱哺育了这些新中国的孤儿们,让他们成为建设者和栋梁之才。影片中大部分对话都是蒙语,有很多蒙古族演员出演,但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汉族演员马苏扮演的萨仁娜额吉,全程几乎都说蒙语,无论造型、神态还是动作都非常贴近蒙古族妇女,成功塑造了一个善良温柔无私奉献的母亲,特别令人惊艳。扮演她儿子那木汗的王锵,则将一个寡言沉默却勇敢有担当的哥哥演得非常动人,他为了救妹妹不幸被卷入流沙的情节非常催泪。再次感谢尔冬升导演,让我们了解到那段尘封已久却无比感人的历史往事,只有不忘记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下去。海的尽头是草原读后感1000字篇五海的尽头是草原,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以癌症晚期的老年杜思瀚远赴内蒙,寻找当年被送到草原上的妹妹杜思珩为主线,用一种非典型公路片的拍摄手法,在现实和历史的不同维度中展开叙事: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和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是两条不同时代的横向线;童年杜思珩到青少年杜思珩的成长之路,是一条时间维度上的纵向线。三条不同的路,纵横捭阖,像撒向历史长河中的一张网,就这样网住了一对兄妹和两个母亲的一生。有趣的是,影片使用了不同的调色,以区别这三条不同的路: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使用了一种黑白暖色;杜思珩的成长之路,使用了一种饱和度较低的暖彩色;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则使用了正常的彩色。由于影片中有大量的倒叙内容,加之登场人物繁多,使用这样贴心的调色,就不会让观众晕头转向了。这是一部关于“原谅”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困扰了杜思珩一生的心结,终于在见到老年杜思瀚的那一刻解开了,但此时的她早已选择了放下。养父养母在悲剧发生后并没有迁怒于杜思珩,而是依然对她不离不弃,这种伟大的“原谅”,让杜思珩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了草原。因为抛弃女儿,杜思珩的亲生母亲愧疚了一辈子。然而千头万绪,当初的“抛弃”是为了让两个孩子都能够活下去,这是一种既残酷又悲悯的爱。海的尽头是草原读后感1000字篇六对于那些远离家乡的南方孤儿们而言,虽然背井离乡一辈子都难以见到亲人必将是童年里最灰暗的记忆,但相比于饿死在亲人的怀里,能在异地他乡健康成长,就显得格外幸运。虽然学着融入新环境,适应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于他们来说很难,但接纳新的家人,是爱跨越山海,连接草原和沿海的双向奔赴。作为影片的高潮,草原哥哥那木汗为了救这两个熊孩子而被流沙吞没,那木汗舍己救人的角色恰恰体现出草原儿女蒙古马般的奉献精神,这也侧面说明在那个时代,能救这3000孤儿性命的也只能是我们宽阔的草原和内心极为淳朴善良的牧民们。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的发音含糊不清的诀别和嘱托,寥寥几字,重如千斤,他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一个内心没有光的女孩。似乎也能理解了,一个背井离乡充满仇恨和执拗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去爱别人呢?一个从小丢了伞被迫流落到草原的孩子,要怎么去给别人撑伞呢?相认那一刻,当亲生哥哥杜思瀚泪眼婆娑抓着杜思珩的手时,他内心千帆过尽,而她内心却已经毫无波澜。其实他们当时是处于不同的情绪维度上的,杜思瀚沉浸在团圆的感动之中,但于杜思珩来说,从不愿相见到最终得见,于她而言最多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或许当她决定要遵守哥哥那木汗遗愿的那一刻开始,原生家庭对她的羁绊就已经消失了,她也终于和曾经的家庭告别,与至亲和解,不见,不念。所以,爱的尽头是和解。是学会与世界和解,与他人和解,更是与自己和解。海的尽头是草原读后感1000字篇七人心的善良来自于对陌生人的接纳。这种接纳是一个灵魂对另外一个灵魂的大爱,很纯粹,没有一点杂质。尔冬升这部电影,就是在唯美的草原上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汉族的小女孩被一对内蒙夫妇收养,小女孩从抗拒到接受到感恩到彻底接受的整个过程。在这对内蒙夫妻的眼里,小女孩就是他们可爱的孩子,直到他们因为她的任性失去了自己的孩子阿木汉,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接纳。而对于小女孩,想回家的强烈愿望使得她一直没能真正拥抱新的生活,直到养父母的孩子阿木汉为了解救她而遭遇不幸,她才幡然悔悟,彻底放下了过去。一个不幸只能用另外一个不幸去拯救。小女孩被母亲留在了孤儿院,对一个幼小的心灵来说,这是何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当她一次次想回到她在上海的家,最终造成了另外一个不幸――阿木汉的离去,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沉重呢。可就是这样一种不幸与不幸之间的传递,一定程度上治愈了女孩的心,并把所有的新伤旧痛稀释在了她得到的无私的爱与包容里。这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和命运博弈的过程。从抗争到惨败到臣服。唯有臣服,才有安乐。爱是没有差别和高低贵贱的。朴实真挚的爱让人感到无穷的力量。但是唯有打开自己,去接受给予你的爱,去释放你的爱,才能让这个力量发挥出来。在自由的草原上,爱是热烈的,厚重的。在马蹄声中,我们听到的是为爱奔走的急促;在沙尘暴里,我们看到的是为爱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坚定;在草原的星空下,我们感受到的是爱带来的静谧和明天的希望。可以推动一个灵魂的唯有另外一个灵魂。海的尽头是草原,灵魂的尽头是另外一个灵魂。海的尽头是草原读后感1000字篇八海的尽头是草原,一个多么有诗意的名字。必须承认,当初就是被这个名字“种了草”。再看简介,果然与一望无际的内蒙草原有关。最后再看导演……嗬,竟是久未露面的尔冬升。一个香港导演能驾驭的了一部发生在60年代的现实题材电影吗?更何况这段历史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也是鲜为人知的。带着这样的疑惑,我走进了电影院。两个多小时后,我哭着出来了。可能整个影院都找不到第二个比我更傻的人了――我把疑惑带足了,却没把纸巾带足。海的尽头是草原,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以癌症晚期的老年杜思瀚远赴内蒙,寻找当年被送到草原上的妹妹杜思珩为主线,用一种非典型公路片的拍摄手法,在现实和历史的不同维度中展开叙事: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和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是两条不同时代的横向线;童年杜思珩到青少年杜思珩的成长之路,是一条时间维度上的纵向线。三条不同的路,纵横捭阖,像撒向历史长河中的一张网,就这样网住了一对兄妹和两个母亲的一生。有趣的是,影片使用了不同的调色,以区别这三条不同的路: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使用了一种黑白暖色;杜思珩的成长之路,使用了一种饱和度较低的暖彩色;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则使用了正常的彩色。由于影片中有大量的倒叙内容,加之登场人物繁多,使用这样贴心的调色,就不会让观众晕头转向了。这是一部关于“原谅”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困扰了杜思珩一生的心结,终于在见到老年杜思瀚的那一刻解开了,但此时的她早已选择了放下。养父养母在悲剧发生后并没有迁怒于杜思珩,而是依然对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