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单元课时时间单元重难点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3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2整理与练习31分数分数与整数相乘2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与分数相乘2分数连乘2倒数的认识2整理与练习2分数除法分数除以整数2会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一个数除以分数2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2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2比的意义2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2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2整理与练习2树叶中的比1解决问略4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2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6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2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的应用。正确解答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百分数和小数2分数的相互改写2求百分数的实际问题2纳税2利息2折扣2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4整理与练习3互联网的普及2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5学内容1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课前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模型教学设计:复备栏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二、精讲点拨,凸显重点(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得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3)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2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3.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通过观察得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4.出示例2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5.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五、矫正反馈,全课小结。1.做“练一练”2.做练习一第1-5题3.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它有什么样的特征?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12条棱,分成3组,每组4条长度相等正方体:6个面,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8个顶点教学反思:3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课前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模型教学设计:复备栏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三、成果初探,交流展示1.得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3.通过观察得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四、精讲点拨,凸显重点别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得出:2.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3)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3.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五、矫正反馈,全课小结1.完成练习一第6题、7题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六、迁移应用,升华认知1.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2.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课前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模型教学设计:复备栏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二、精讲点拨,凸显重点1.出示例题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三、矫正反馈,全课小结。1.做“练一练”2.做练习一第8题。63.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它有什么样的特征?四、迁移应用,升华认知1.做练习一第九题2.做练习一思考题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12条棱,分成3组,每组4条长度相等正方体:6个面,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8个顶点教学反思: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目标: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教学重点: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复备栏一、复习准备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二、探究新知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吗?(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1)谈话: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三、应用拓展1.做“练一练”2.做练习二第1-5题四、全课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模型教学设计:复备栏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指名回答。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2.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3.一个长方体纸盒,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5厘米。做这个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1.要求做这个金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2.要求这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可以怎样计算?四、精讲点拨,凸显重点11.出示例5:指名读题。(1)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2)还有其他方法吗?(3)学生独立尝试解答。五、矫正反馈,全课小结1.出示练一练思考: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积的面积之和?明确就是求侧面积。2.练习二第6题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3.完成练习二第7题4.完成练习二第8题5.完成练习二第9题思考: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求出前、后、左、右和下面的面积,再相先求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长×高+宽×高)×2+长×宽教学反思: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教学难点: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课前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模型教学设计:复备栏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自学提纲)1.准备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一个盛满水,一个放物体。将满杯的水倒入另一个杯中,会看到什么情况?为什么?2.准备两个不同大小的石块,将它们放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中。思考:倒进哪个杯中的水多一些?为什么?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四、优化组织,引导探究1.学习例6(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将两个杯中的水果(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2.学习例7(1)出示两盒书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板书:容积)(2)试一试六、矫正反馈,全课小结1.完成练一练第1题2.完成练一练第2题3.完成练习三第1--4题板书设计:体积和容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教学反思: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教学难点: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课前准备:挂图教学设计:复备栏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积,什么是容积?1.收集信息,自学质疑(自学提纲)1.怎么比较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体积的大小?2.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3.你能用手比划出1立方分米的大小?4.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5.成果初探,交流展示二、精讲点拨,凸显重点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突出:可一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1(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方分米、立方米.随机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认识立方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直观演示:1平方分米就等于1升。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五、矫正反馈,全课小结1.完成练一练2.完成练习三第5.6题板书设计: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教学反思:1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课前准备:挂图复备栏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自学提纲)1.观察例9的表格思考: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体积与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2.观察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思考:摆出这些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3.从例9.例10中,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1.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将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次记录在表格2.学生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核对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说一说是怎样数出它们所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四、精讲点拨,凸显重点1.教学例91积。(2)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2.教学例10(1)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2)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交流得出:V=abh.3.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五、矫正反馈,全课小结1.做"试一试"。2.做“练一练”。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教学反思:1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复备栏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二、成果初探,交流展示2.组织学生交流。三、优化组织,引导探究提问: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样计算呢?学生结合图回答。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还可以怎么样来计算?这样算是怎么样想的?用字母怎样表示?1长方体体积=长×宽×高问:这两个公式能统一起来吗?学生可寻求其他的思考方法(如利用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联系:将长方体的高减少到和底面边长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就变成了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得出正方体的统一计六、矫正反馈,全课小结学生独立完成。2.练习四第1.2题。学生可借助教室内的柜子、讲台等实物理解占地面积3.练习四第3-5题。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教学重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难点:归纳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的方法。复备栏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1)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二、优化组织,引导探究(1)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你能用怎样的方法推导出来?(2)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3)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2.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3.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4.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1)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相同吗?1.做"练一练"。引导学生认真审题。2.练习四第9题。3.练习四第10-12题。引导学生归纳高级单位的名数与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互化的一般方法。:板书设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教学反思: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目标: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教学设计:复备栏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二、综合练习。1.单位互化的基础练习。问: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溶剂有什么关系?知道了一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能推算出它能盛多少毫升水吗?学生独立思考,再学生看图算出两堆木块的体(3)做练习四的第15题4.做练习四的第16题。师: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5.做练习四的第8题。师:花坛的占地面积就是这个花坛的底面积;求填满这个花的木条,就是求这个花坛的侧面。学生读题后,先集体进行分析,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6.做练习四的第19题。师:引导学生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从外面量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学生读题,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从外面量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由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学生认真读题,分析题里的条件后独立解答。集体讲评。(如果有困难,和同桌或老师共同讨论解决。)测量自己家中一件长方体(或正方体)型的物体,算一算它板书设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教学反思:整理与复习11.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梳理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2.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3.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的反思和罗列知识内容,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梳理和巩固本单元所学的最基础的知识。教学难点:有条理的罗列知识和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复备栏一、口答: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2.什么叫表面积?3.什么是体积?4.什么是容积?5.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6.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回顾本单元的有关概念。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自学提纲)1.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2.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常用的体积(或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3.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4.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与它有什么联系?三、整理完善。相机归纳展示知识图表。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1)出示书P23T1.问:上面各个形体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你是怎样判断的?(3)把这个长方体怎样变化可以得到正方体?教师演示正方(4)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与不同?2.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1)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直观图最多可以擦去几条棱而不影响形体大小的确定?长方体、正方体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2)(书P23)先估计哪个形体的体积最大?再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怎样表示长方体、正方体的大小?3.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单位。(1)书P23T2。学生说出图意,观察放入左、右两边的量杯里有多少毫升水?思考这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先说出要转化单位之间的进率,再确定转化方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2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体积和表面积的联系和区别,恰当的选择相关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有条理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恰当的选择相关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复备栏一、复习总结教师: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师用课件出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bh教师:由上面两个体积计算公式概括成的总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二、基本练习。1.做教科书第24页的第5题.组织学生解答。一步求的是什么?(2)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怎样算?不同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归纳:方法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bh)方法2:统一公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1)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6题.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1)做教科书第24页的第7-10题。问:题目中所求的问题实际是求什么?(2)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可以让几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共同讨论一下。结合正方体的特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体的方法关键是什么?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bh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教学反思:2整理与复习31.通过选择橡皮泥和给定长度的小棒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征。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3.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学重点: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作出客观的评价。复备栏一、动手操作1.出示第11题(1)出示一个用橡皮泥球和小棒做成的长方体框架。(2)问:用小棒和橡皮泥球来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小棒和橡皮泥球分别用来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什么?(3)思考:做一个长方体要用几团橡皮泥球和几根小棒?做一个正方体呢?2.合理选择材料动手做。提示:选择的小棒长度有什么要求?说明了什么?(屏幕提示)边做边思考。3.展示和交流。理解选择小棒长度的理由。学生说出自己选择的材料和做的过程,并指出它的长、宽、4.引申:你能解决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问题?二、联系生活。21.交流自己收集的家电的包装盒的长、宽、高。学生不说出是什么家电的包装盒,让学生根据数据想像包装2.选择其中一种包装盒。提问:这里面涉及到哪些数学问题呢?(2)制作这个包装盒,你打算准备多大的硬纸?怎样剪裁?根据数据大小情况合理选择让学生笔算或使用计算器计算。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整理复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2表面涂色的正方体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色和位置的规律。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教学难点:一面、两面、三面涂色小正方体个数以及它所在位置的规律。教具准备:配套课件,棱长复备栏一、联想:1.出现一个小方块,-----学生联想各种正方体的知识看到这个小方块你想到了什么?2.几个小方块能拼成稍大的正方体呢?为什么?展现过程(展现一半,训练学生的想象),帮助想象力弱的学生。3.如果把这样正方体表面全部图上颜色,请你闭上眼睛想一前面一层左上角一块:几面涂色?三面涂色……右上角一学生来总结:8块都是三面涂色。二、研究33正方体的情况1.我们把它稍微大一点,是一个怎样的正方体?在它的每色。展示给大家看,演示散落。2.你能把它恢复原状吗?先想一想应该怎么拼(半分钟)组长把任务分配一下,现在比赛开始3.这么快还原,你们组是怎么做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来读一读1.如果把这个正方体再变成---大一点的正方体,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是一个棱长是……的小正方体?2.在这个正方体表面涂上红色,各个小正方体有几个面是红色,分别在哪里?☆请同学们看一看一面涂色的这些小正方体的外面拼成什么形状?想一想中间没有涂色部分的小正方体组成什么形状3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然后由组长组织在小组内交流结果。①组长负责分工,让组员说说三面涂色的、二面涂色的、一面涂色的各有几块,为什么?块的认识)3.小组汇报(体现变与不变)示?还有不同的想法吗?②一面涂色的这些小正方体的外面拼成什么形状?你是怎么得到的?怎么想的?共几块?度有密切,另外一个正方体,去掉外面的一层,里面还是一个正方体。四、练习53.63正方体并总结一般的方法1.如果再变大成一个棱长是5的正方体,又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如果是一个棱长为N的正方体,又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这个N表示什么意思?请各位同学独立完成这两个正方体并在小组交流结果,如果棱长为N的正方体有困难,由组长组织在小组内讨论完成2.小组汇报: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3.为什么是“(N-2)”?(指用字母表示的算式)☆4.小结:五、课堂总结谁能说说今天的学习给你带来什么思考?1.学习立体图形,很重要的是“想象”,颜色在那个面2.找规律地方是有变化的,哪些地方是不变的?3.通过观察、记录,发现规律-------不完全归纳方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分数和整数相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分数乘整数。课前准备:教学设计:复备栏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整数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开始来学习分数的计算方法,大家喜欢学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整数(板书课题)二、成果初探,交流展示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2.指名回答,并说出整数乘法的意义3.学生观察回答并思考: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2.完成练一练1.2题。四、优化组织,引导探究1.教学例1教师出示图,标注出长是"1米"。(1)提问:你能说说图中怎样涂色表示出分之几米绸带?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吗?(3)问: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怎样的算式?教师说明:求3个相加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你会列式吗?(5)提问:分子上的3+3+3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3×3)教师接着写(米)(6)提问:如果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该怎样列式呢?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怎么办?五、矫正反馈,全课小结1.做“练一练”第1题。2.做“练一练”第2题。3.做练习八第1题。交流列出了哪几道算式?让学生理清列出的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有什么联系?分数和整数相乘例13教学反思:一个数乘分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完善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正确计算相关分数乘法式题的能2.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复备栏215112T22.出示自学提纲:(1)看图说说和215112T22.出示自学提纲:(1)看图说说和两个分数的意义(2)求10朵白、10朵白是多少可以怎样计算?这两种方法有谈话: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掌握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整数与分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什么联系?成果初探,交流展示。三、精讲点拨,凸显重点1.出示例2及图引导学生看图描述题中两个分数的具体含义。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3问题(1):红花有多少朵?①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是怎样计算的?1样算你是怎样想的?②教师说明:像这样求10朵的是多少的问题,还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问题(2):绿花有多少朵?你能用求红花朵数的方法,求出绿花的朵数吗?并思考:这样算你是怎样想的得出结论并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四、矫正反馈,全课小结3.再次小结2.练习五第6题通过练习,引导学会体会分数乘法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3.完成练习五第7.第8题引导学生体会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在生活的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分析题中单位“1”的量,会说出题中分数的意义。复备栏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出示例3中的条形图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的数量关系。如:把黄花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绿花是黄花);把红花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绿花是红花的等。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生回报,教师组织学生交(2)红花比黄花多的是哪个数的1/10?(3)怎样列式计算?三、互动探究,完善认知1.学生分小组讨论。2.教师提问: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这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把其中的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2)红花比黄3花多的是哪个数的?四、优化组织,引导探究1.教学例3:黄花有50朵,红花比黄花多,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那种花朵数的?也就是多少朵的?追问:50朵的是什么?指出:“红花比黄花多",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五、矫正反馈,全课小结3.做“练一练”第1题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他们先按要求画一画△,再完成。4.做“练一练”第2题要求说出思考过程,突出“小力比小军多的张数是小军邮票张数自,也就是28张的”5.做练习五第12题板书设计:“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例3教学反思:3分数乘分数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2.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算理及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算理。复备栏112一、复习铺垫112口算,说说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生回报,教师组织学生交2.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3.学生质疑。学生观察,尝试交流学生理解:。,计算。三、精讲点拨,凸显重点1.出示例4的长方形纸。2.依次呈现长方形图,逐步提问。(1)出示长方形纸的涂色部分。问:涂色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2)出示斜线。问:画斜线的部分各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求呢?34.小结: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完成例4填空5.出示例5的填空题和长方形图。分别说出两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学生完成填2.结合题意提问。(1)说一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2)你能根据刚才的猜想写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3.操作验证:(1)观察、验证猜想(2)生操作活动,板演,(3)织交流,证实猜想是正确的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关系?5.出示试一试明确: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算出结学生尝试解答,板演,说一说怎样想的。在交流中归纳总结方法四、矫正反馈,全课小结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2.完成练习六第1题板书设计:例5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分数连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2、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到学习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3、在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同时,发展他们数学思考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熟练进行分数连乘应用题的解答。教学难点: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复备栏一、复习1.先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再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1)小明的邮票张数是小刚的倍。(3)梨的筐数的和苹果的筐数相等。(4)小明的邮票张数比小刚少。二、新授1.出示例题。例:六年级同学为国庆晚会做绸花。一班做了13朵。二做了多少朵?师:一班、二班的同学都开始动手了,我们三班的同学当然有两个数量关系,问题不同了)师:你看的真仔细!这题有三个数量,出现了两个单位"",数量关系比较复杂。那你认为哪句话最重要呢?刚刚我们讨论过-的含义,-又表示什么呢?它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又把谁看作单位“”呢?师:你能具体说说这道题里的数量关系吗?板书:一班的朵数×二班做的朵数。二班做的朵数×-三班做的朵数画线段图师:现在你能把三个班级做花朵数的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能)应该先画谁呢?(四年级做的朵数,这是第一个(这时候可能有学生提出可以借用前面所画的线段图)边画边问:这样画的依据是什么?(最后把线段图画完整)板演:一班三班、解决问题()师:题目要求的是什么?(班做花的朵数,先要知道什么?(一(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只有才能求出三班做花的朵数)板书:()先求二班做了多少朵?师:同意吗?说的真好。要求三班二班做了多少朵。二班做花的朵数()学生列式计算,师巡视。(指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独立解答,师巡视。大部分也有学生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完成思。师: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启板书;若没有,直接提示学生,这解答)板书课题:分数连乘应用题、教学分数的连乘。师:分数连乘的算式该怎样计算呢(先鼓励学生试着做一做)觉得这提示: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和分步计算势呢?注意:列综合算式计算的格式。(三、巩固练习一班做了多少朵)要求二班做了多少朵)为什么?做了多少朵就必须先知道一个关键的中间量。名板演)后,让学生说说每步的意发学生说出综合列式,师我们今天研究的就是分数?个算式怎样算比较简单?比较,这样做又有什么优提醒学生,做完后要检验)师:刚刚,大家都学的很认真,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完成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人板演。完成后集体订、练习六第题()学生读题。问:单位“”是谁?题里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启发:要求四年级去了多少人,先要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五年级去的人数?()学生读题。问:单位“”是谁?题里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你会解答吗?四、总结反思教学反思:分数乘法的练习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能够正确的计算分数乘法。2.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正确的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课前准备:教学设计:复备栏一、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二、基本练习。1.计算。2.一台织布机平均每小时织布千米,某织布厂有800台这样的织布机,1分钟能织布多少千米?3.一筐苹果,第一次卖掉一半,第二次卖掉的是第一次的一半,剩下的苹果是这筐苹果的几分之几?4.一个长方形正好可以平均分割成六个边长是米的正方1、练习六10是高级单位数化成低级单位数。引导学生复习方法之后,学2、练习六11学生先独立完成,订正结果后,再找规律。3、练习六12独立完成后订正。五、作业:完成上述各题倒数的认识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教学重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比较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教学设计:复备栏一、用汉字作比喻引入如果把"杏"字上下一颠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吴"字一颠倒呢?(吞)……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为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呢?(4/3)"1/7"倒过来呢?(7/1也就是7)这叫做"倒数",随即板书课题。2.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二、新知探索:1.研究倒数的意义师:请大家看书p36的结语:乘积等于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学生自学后,问:有没有疑问?师引导学生说出: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2.学生自主举例,推敲方法:(a、以“真分数”为例;如:5/8的倒数是8/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b、以"假分数"为例;8/5的倒数是5/8……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c、以"带分数"为例;带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纯小数相当于真分数,带小数相当于假分数)(e、以“整数”为例;整数相当于分母是1的假分数)4学生举例的过程同时将如何寻找倒数的方法也融入其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因0,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4.总结方法:(除了0以外)你认为怎样可以很快求出看书上是这样写的吗?(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自己说的居然和书上的意思一样)1.完成“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问:"8"的倒数是几?2.练习六5(判断)乘积是一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倒数的认识练习课1.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的认识。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可以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难点: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复备栏1、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分数乘法?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举例说说你能解决哪些勇分数乘法计算的实际问1、练习与应用12、整数的倒数是什么?直接写得数。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3、练习与应用2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这句话是错的。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4、练习与应用3单位的换算。5、练习与应用46、练习与应用6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7、练习与应用8分数乘法应用题。8、练习与应用9分数连乘应用题。学生独立解答后,讲算理。在这节课上,我们完成了那些任务?你有问题吗?四、作业。练习与应用5.7板书设计: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整理与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1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1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2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解决。教学难点: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解决课前准备:教学设计:复备栏2、计算。3、解答应用题。甲地到乙地公路长180千米,一辆汽车已经行了全程的已经行了多少千米?小强跑了1000米,小名跑的是小强的4/5,小军跑的是小名的3/2,小军跑了多少米?一、探索与实践。1、第10题学生自己探索规律。全班交流。第一小题后一个分数总是前一个的一半。4第二小题前一个数乘3/2的后一个数。2、第11题进行交流。3、思考题。规律是: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不为0)、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差是它们的积。二、评价与反思。1、学生自己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3、指名全班进行交流。4、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指导。教师针对本课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四、作业。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板书设计:小强跑了1000米,小名跑的是小强的4/5,小军跑的是小名的3/2,小军跑了多少米?教学反思:整理与练习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能力。2.培养学生及时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3.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教学难点:正确说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教学设计:复备栏1.复习习题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课题:分数乘整数(板书课题)2.出示问题: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5.学生尝试计算3/10×3子与整数相乘)为了计算简便,乘法计算能约分的要约分6.解决例题的第(2)题7.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出结果。三、巩固练习指名板演2.做“练一练”第2题。3.做练习第1题。4.做练习第3题。五、全课总结板书设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分数除以整数1.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理解: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算理。2.使学生经历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过程,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理解: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算理。教学难点: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复备栏415(3)学生讨论:÷2可以怎样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415(3)学生讨论:÷2可以怎样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分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分数除以整1.教学例1(1)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2)提问:量杯里有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会怎样列式?为什么?(板书(4)让学生交流想法:①把4个单位一平均分成2分,用分子4÷2,分母还是5。引导学生用图示法表示出这样算的415415所以,÷2就可以用,结果是升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是求升415112是2的什么数?(倒数)2.教学"试一试"。415112是2的什么数?(倒数)2.教学"试一试"。(1)提问:如果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数?为什么?可以怎么算?算比较方便?1.做"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操作,并根据操作过程写出(2)做"练一练"第2题。练习后问: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计算,用这个分数与谁相乘?(3)做"练一练"第3题。各自练习后,指名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想怎么算的。(4)做练习七第2题。提问:每组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小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以整数怎样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分数的分子直接除以整数?五、作业练习七第1.3.4题。板书设计: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计算,用这个分数与谁相乘?整数除以分数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掌握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复备栏一复习导入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怎么列式计算?追问:为什么用4÷2?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4÷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4把4个橙子每个分成一份,可分成几份?是几?4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3.出示第(3)题。(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让学生操提问:从这两个式子中,你又想到了什么?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2.请根据每米剪一段,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3.想一想:可以怎么算,为什么?3.想一想:板书: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全班交流。1.做“练一连”第1题。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2.做"练一连"第2题。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提醒学生: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后,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3.做练习七第5题。先让学生看图想商是几,再计算。比较看图得出的结果与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4.做练习七第7题。先计算,再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练习七第6题和第题。、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分数除以分数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试题。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试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第1课时月日第周星期复备栏2.揭示课题:分数除以分数教学例41.出示例4,学生读题,列式。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列式?板书: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得多少?各自在书上(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板书:是一样?(一样)得数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板书:3.练习,验证猜想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再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看看一里有你发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联系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你能说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根据学生的讨论,板书:甲÷Z=(甲≠0)三、练习1.做“练一练”第2题。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2.完成练习七第10题。各自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3.讨论练习七第11题。商比被除数小?什么情况下,除得的商比被除数大?4.讨论练习七第12题: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判断左边的式子和右边数的大小。各自判断后指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四、作业:练习七第9.13.14题。板书设计:分数除以分数甲(甲≠0)教学反思:分数除以分数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试题。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式题。课前准备:小黑板教学设计:复备栏一、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二、基本练习。1.计算。1.甲班学生人数的310等于乙班学生人数的25两班共有学生105人,甲、乙两班各有多少人?2.一筐苹果,第一次卖掉一半,第二次卖掉的是第一次的一半,剩下的苹果是这筐苹果的几分之几?3.一个长方形正好可以平均分割成六个边长是米的正方8是高级单位数化成低级单位数。引导学生复习方法之后,学学生先独立完成,订正结果后,再找规律。7、练习12独立完成后订正。板书设计:复习分数与分数相乘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的积作分能约分的要先约分。教学反思:5.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1)1.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2.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教学重点: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复备栏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一。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2.揭示课题: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二、教学例51.出示例5,学生读题。提问: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1)用除法计算。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2)用方程解答。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解:设大瓶里有果汁升。让学生在教材中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并指名板演。3.引导检验:=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交流检验的方法。三、练习1.做“练一练”。各自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汇报。提倡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2)让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和“黑兔是白兔的各表示什么意思?(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3.小结解题策略。四、作业练习八第1.3.4题。(学生自主完成后全班交流)五、全课总结板书设计:教学反思:6.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2)1.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应用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复备栏一、基本练习2.分析数量关系①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二②一桶油,用去了二(2)汇报交流,师板书数量关系式。①女生的人数男生的人数讨论:如果知道男生的人数,怎么求女生的人数?如果知道女生的人数,怎么求男生的人数?②方法同上。二、综合练习1.做练习八第6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并说出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说一说,这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解答?各自解答,并指名板演。22.做练习八第7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3.分析练习八第8题。(1)这两题的关键句分别是什么,在书上画出(2)在小组中说出数量关系式。(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三、全课总结四、作业练习八第5.9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67.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2)1.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应用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总课时复备栏一、基本练习2.分析数量关系(1)出示,在小组里说说数量之间的关系。①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二②一桶油,用去了二(2)汇报交流,师板书数量关系式。①女生的人数男生的人数讨论:如果知道男生的人数,怎么求女生的人数?如果知道女生的人数,怎么求男生的人数?②方法同上。二、综合练习1.做练习八第6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并说出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说一说,这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解答?各自解答,并指名板演。2.做练习八第7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3.分析练习八第8题。(1)这两题的关键句分别是什么,在书上画出(2)在小组中说出数量关系式。(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三、全课总结四、作业练习八第5.9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8.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2)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式题。教学重点:正确进行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复备栏418418板书设计:9.比的意义(1)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前项、比号和后项。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3.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点:比的意义和求比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同除法、分数的区别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复备栏一、导入新课出示例7实物图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相差关系倍数关系二、导入新课1.教学比的意义。(1)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2)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3)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比。(4)出示试一试。提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作几份?2.教学例8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填表。3.学习比的写法和各部分称及求比值的方法(1)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在数学中,比还有这样的记法。教师示范写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2)师说明:中间的“:”叫做比号,读的时候直接读(3)师: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看书p53的中间内容。4.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项目相互关系区别分数分子一(分数线)分母分数值一种数结合展示学生整理的表格。三、巩固深化1.完成“练一练”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直接填写在书上,完成后集体讲评。2.练习九1.2.4题。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完成后交流核对。五、作业比的意义811.比的基本性质(1)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复备栏1.填空号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2.做复习题师:第一题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题呢?3.导入课题: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二、学习新课1.教学例9比的基本性质。(1)学生填表(2)提问: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4)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0除外你怎样理解?2.教学例10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1)让学生试做第(1)题师:你是怎么做的?6和12.18有着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2)化简(2)师: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呢?(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4)化简(3)1.8:0.09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2."练一练"第2题。3.做练习九第7.8题。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012.比的基本性质(2)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说出一个比的具体含义,能比较熟练地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2.使学生认识求比值与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比与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重点:加深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课前准备:教学设计:复备栏一、揭示课题。1.比的意义。比前项被除数分子比号后项除号除数比值商分数值33153.做练习九第9.10题。1.做练习九第11.12题。2.口答:灵活提问,用不同的方法说说每句(1)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6(2)公鸡只数和母鸡的比是2:5(3)汽车速度和火车的比是8:9(4)杨树棵数和柳树棵数的比的比值是1.51四、课堂小结。七、阅读“你知道吗”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13.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1)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教学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复备栏(1)男生有31人,女生有21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红花的朵数与黄花朵数的比是3:2。你能联想到什么?师: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前两节所学的比在生活的运用。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1中的实物图及例题。(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2)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红色与黄色方格比这句话?(先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②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并不只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使每一部分都一样多,而是在平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一题就是把30按3:2进行分配。3学生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生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方法一:3+2=530÷5×330÷5×22.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你理解的哪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讲给同桌听一听?3.完成练一练第1题教师指出: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课题)三、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练一练第2题指出:把180块巧克力按照三个班的人数来分配,就是按怎样的比进行分配?2.练一练第3题。独立填表,完成后集体核对。3.练习十第1题。四、全课小结这节课学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练习十第2.3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3.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2)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教学难点: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课时月日第周星期复备栏一、基本练习1.练习十第4题指名学生回答:(1)公鸡、母鸡各占总只数的几分之几?(2)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2.练习十第5题。度数和呢?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二、拓展练习1.练习十第6题先解答410克药水中,药粉和水各有多少克?再解答书上两个问题说说与补充问题条件有什么不同,怎么解答?学生尝试解答后,交流各自的解题方法和理由。比较三个问题有什么区别?2.练习十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三、综合练习1.练习十第8题2.思考题提示:分成的两部分的面积比是1:1,说明这两部分的面积四、课后作业板书设计: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2)教学反思:三、整理与复习(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体验自己的学习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2.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形成响相应的计算技能。3.通过练习,提高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提高列方程解答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小黑板教学设计:复备栏一、回顾与整理1.回顾: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小组讨论:(1)怎样计算分数除法?(2)列方程解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举例(3)什么叫做比?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怎样按比例分配?二、基本练习(2)将做错的展示在黑板上,讨论做错的原(3)让学生说一说,做分数除法要注意些什么?2.练习十第2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注意了解学生计算中典型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错因。三、提高练习2.对比练习(1)出示练习十第8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比一比,这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别怎样解答?3.完成第3题。提问:根据条件,你能写出哪些比?指名口答。4.完成练习十第4题。直接填写在书上,完成后集体核对。并指名说一说思考过程。5.完成练习十第5题。学生先独立写,写完指名口答,交流核对。四、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与应用第6.7题。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一)教学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3708-2025科学数据安全要求通则
- GB/T 19343-2025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代可可脂巧克力及代可可脂巧克力制品质量要求
- 公司资金贷款合同范本
- 公司变造劳动合同范本
- 医疗器械保险销售合同范本
- alc工程合同范本
- 从属许可合同范本
- 保姆英语合同范本
- 上海遮光窗帘加盟合同范本
- 临时活动劳务派遣合同范例
- 2025年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4预防流感课件完整版
- 病例报告表(CRF)模板
- DL∕T 2447-2021 水电站防水淹厂房安全检查技术规程
- 煤矿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 前厅罗盘系统操作细则
- 2_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酰胆碱共聚物应用研究进展
- 迅达扶梯9300AE故障代码
- 乒乓球--社团活动记录表(共20页)
- 《各种各样的桥》ppt课件
- 沪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应用题专项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