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重点古诗词必背知识点(二)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重点古诗词必背知识点(二)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重点古诗词必背知识点(二)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重点古诗词必背知识点(二)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重点古诗词必背知识点(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重点古诗词必背知识点(二)

1.《木兰诗》2.《泊秦淮》

1.《木兰诗》

一、文学常识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

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在中国文学史上《木兰

诗》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

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

杂言。

二、诗歌背景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

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三、诗歌翻译

第一段:叹息声响了又响,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

这个女子的叹息声。

第二段: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木兰也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卷卷上面有父

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

父亲去出征。

第三段: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鞫、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

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

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

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第四段: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

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

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第1页共6页

第五段: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最大的功,

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希望驰骋千里马,返回

故乡。

第六段: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

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了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

(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阁楼的门,坐一坐西阁楼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

前女孩子的美丽衣裳。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贴上花黄。出门

去见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都很吃惊:同行这么多年,竟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第七段: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

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四、内容理解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

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

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

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

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

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

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

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

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2页共6页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

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

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面,对女儿

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③):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并做好准备,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④):概括写木兰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⑤、⑥):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⑦)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谨

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六、诗歌主题

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勤劳善良、

坚毅勇敢、爱家爱国、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的巾帼英雄形象,颂扬了木兰孝

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品质。

七、【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第3页共6页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

2.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四)词类活用

1.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记录)

2.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五)文言句式

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点拨:“为”后省略“之”,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

点拨:宾语前置句,应为“问女所思何”。

(六)成语积累

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响亮。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例句:该国当局已经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担心他们可能采取报复行动。

2.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例句:这一切似乎相当合理,又饱含希望,然而,今年的变化却更加扑朔迷离。

2.《泊秦淮》

一、作者简介

第4页共6页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

进士。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号樊川居士,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诗文多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二、诗歌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千疮百孔的唐王朝表示忧虑。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

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

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三、诗歌翻译

【注释】:

笼:笼罩。

寒水:寒冷的河水。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商女:歌女。

江:指秦淮河。

【译文】:

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水边的沙滩。在夜里,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

店靠得很近。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赏析一二句。

一二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将两个“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