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书本读后感600字左右_第1页
流浪地球书本读后感600字左右_第2页
流浪地球书本读后感600字左右_第3页
流浪地球书本读后感600字左右_第4页
流浪地球书本读后感600字左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浪地球书本读后感600字左右流浪地球书本读后感600字左右篇一前天看完了书,今晚看了电影,觉得可以动笔了。先说说书与电影的区别,内容基本除了大背景一致外,没有太多重复的地方。这次的影版与其说是改动,不如说是续写,续写了一个在流浪计划下人们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的故事。原著是一篇短篇科幻小说,不到一小时便可看完,但是原著的视角很大,让人看完了还得理一理思路。本书主要介绍流浪的背景、流浪计划的内容、后太阳时期人们的日常状态。其中有2个片断我印象比较深刻,第一个片断是主角的爸爸离开妈妈和小星老师一起,两个月后又重新回来,但是家庭中所有成员都没有过多关注这件事,大家更关心天花板上的全息影像。引用书中的一段文字“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另一个片断是主角在比赛中结识了新婚妻子,在经历空难后第一时间到基地找他的父亲,但是被告知父亲已经在执行任务时牺牲了。这件事情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哭天抢地的事情,但是书上只用几行便带过了。“……但在基地,我只见到了追授他的一枚冰冷的勋章。这勋章是一名空军少将给我的,他告诉我,在清除地球航线上的小行星的行动中,一块被反物质炸弹炸出的小行星碎片击中了父亲的单座微型飞船。当时那个石块和飞船的相对速度有每秒一百公里,撞击使飞船座舱瞬间汽化了,他没有一点痛苦,我向您保证,没有一点痛苦。将军说”。人类的苦难太过庞大,牺牲是常有的事,只要死的时候不要太痛苦便是一种幸运了。说实话,不管是在看书还是在看电影,我都没有太多的代入感,因为我生于前太阳时期,我并不关心太阳,哪怕我刚目睹完电影里的灾难,我也不关心太阳。我关心的事情太俗,离人类的命运发展太远。我是万世沙砾中的一颗,今晚,只想有个好梦。晚安。流浪地球书本读后感600字左右篇二理性的说,这是一部很普通的电影。拯救地球和人类的题材被好莱坞不知道用了多少次,亲情、爱情、友情,团队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也不是新鲜话题,灾难场面和特技效果向来也不是国产电影的特长。感性的说,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既有挽救人类于毁灭的恢宏格局,也有父子情深,朋友相惜的感人故事,更有震撼的场景和画面,足以打动人心,催人泪下。如果说超高的上座率和节节攀升的票房算是对投资方最好的回报,那么场内不时传出的抽泣声和朋友圈持续发酵的口碑应该算是对电影创作团队最大的肯定吧。影片的叙事性很好,观众代入感强烈,我很喜欢,也很受感动。但是也有些难以名状的体会:这明明应该是一部很俗套的电影,为何能打动人心甚至令人着迷?我费劲脑汁,或许也只能略解皮毛。第一,太阳终将毁灭并且地球也将随之毁灭已经成为一种科学常识,深深的烙印在大部分的心里。因此将之作为科幻故事的源起,毫无违和感;将地球的流浪作为故事梗概,丝毫不会使观众产生“这是科幻”的排斥感,甚至会产生一种探寻拯救世界,拯救自身使命“真理”的好奇心和使命感,与叙事诉求同频共振。第二,传统好莱坞科幻灾难片,拯救的使命主要由美国的黑人完成,以体现美国的“政治正确”。而本片拯救人类的使命由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担纲完成,更容易在观众中产生情感共鸣和自豪感。灾难下的北京和上海显然比纽约和巴黎更令人揪心。自由女神的倒掉已经太令人乏味,东方明珠塔的冰封反倒给人以新意。国人担负拯救人类使命的重任,也与当下举国上下的舆论场十分合拍,既“政治正确”也有舆论共鸣。第三,故事情感元素的使用十分到位,力道十分精准。如果说拯救地球是本片的骨骼,那么感情元素就是本片的血肉,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父离子别,亲离友散,团队合作,牺牲奉献这些元素,紧紧的抓住了观众的心。尤其是父子从别离到误解,从和解到诀别的场景,深深打动了观众,场内很多女观众都拿出了纸巾,男观众很多也摘下眼镜拭泪。导演用最坚硬的场景,捕获了观众心中最柔软的一块。第四,特技效果可圈可点,达到了科幻灾难片应有的效果。特技效果对于科幻灾难片就像女人的脸庞,没有更重要,只有最重要。而这也一直是国产类型片的短板,因此我极少选择在影院看国产科幻灾难片。现在看来这已经是过时的偏见和歧视了。这部电影的特效设计可以说刷新了国产灾难片特效的高度。无论是未来科技产品的设计还是灾难场景的呈现完全可以用精良,精美和震撼来形容,足以比拼后天,地球末日那样的好莱坞经典。如果这部片子全球发行,不知道是否有不同的剪辑版本,如果在国外发行,当前的版本所体现的普世价值和国际元素还应当加强。二十年前,中国人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命题国产编剧根本就不敢触碰,因为不仅外国人不信,连中国人自己也不会相信;十年前,国产电影的特效能制作的这么精良有品质还难以想象,因为电影制作成本难以支撑外国的特效团队,而国内的技术水准又难以满足观众的胃口;现在中国电影做到了与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希望在十年后,国产灾难片能够像功夫片那样风靡世界、能够像喜剧片那样成为成熟的分类市场为广大观众所喜欢。希望每一个导演都能用手中的胶片讲出好故事,希望每一部电影都能有意义和价值,不辜负艺术的名声,也不辜负观众的两个小时和几十块钱。流浪地球书本读后感600字左右篇三我常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读书,大概理由有三:消遣,寻找共鸣,了解异域文化。消遣可以说是最大的诉求,或许说很遗憾就算已经是成年人,阅读小说还是停留在读情节,于是就有了第二个理由的支撑,寻找共鸣。这本小说的人物,哪个我最喜欢?哪个更像我?我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性格缺陷,我要怎么变更好?当然对于读异域文学,了解他们的文化也是一个大的出发点。大致相当于行万里路,这对于一个囿于繁琐生活,房贷,工作压力的人,是一个很好的解脱。那读科幻小说是为了什么呢?我不太确定。之前看过刘老师的三体,看得太快有一些趋于表面,看这本流浪地球虽然跟最近的口碑有关,但也是让我沉浸其中。恢宏,想象力,学术词汇,人类的未来,最重要的希望。我觉得这本书传递的最大的价值观是人要有希望,或者理想。全本书希望这个字眼闪现了人性的光辉。但对于书中主人公的人格,形象,我还是无法体会到一个丰满的形象。或许这不是关键吧,对于科幻小说。流浪地球书本读后感600字左右篇四熬夜看完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心里很是触动,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故事背景设定太阳四百年后会发生一次大爆炸从而走向毁灭,爆炸产生的能量会在瞬间将地球蒸发。人类为了生存想要在四百年的时间内逃出太阳系去最近的恒星,但是如何去又成了一个问题。有人说应该抛弃地球建造宇宙飞船过去,但是问题是最近的恒星周围没有行星,有行星的恒星又太远以人类的技术无法建造足够支撑其到达的生态系统。因此人类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在地球上建造发动机,人类搬进地下城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加速,地下城市遭受岩浆的不断侵袭,跨越小行星带时无数小行星的撞击,地球终于到达逃逸速度,脱离了太阳系。但是太阳却没有如期发生爆炸。不少人开始重新观测太阳,发现太阳的数据同四百年前并没有什么区别,愤怒的人民感觉被政府骗了。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地球却已七零八碎满目疮痍,人民开始质疑政府以至于叛变夺取发动机的控制权,想要重新回归太阳的怀抱。当人们处死流浪地球计划的政府人员的时候,太阳却爆炸了,随太阳粉碎的还有人类回归的希望。愤怒的人民变得沉默,带着地球开始继续流浪。故事梗概大致如此,但是令我震撼的却不仅仅是刘慈欣的想象力,也不仅仅是作者硬科幻的水平如何之高,而是在科幻背后所展现出来的人文情怀。文中科幻仅仅是作为背景,人类的感情才是重点。当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点时,社会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觉得地球马上就要被太阳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弃,爬上地面,想着现在被蒸发也比忍受着毫无希望毫无未来的黑暗生活要好。但是男主的父亲却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以前一个高贵的人需要有金钱、权利等等,但是现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这是整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当男主参加运动会雪橇项目,一个人开车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驰时,放眼望去一片黑暗,连星星的光芒都不复存在,他甚至无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动,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粘在黑暗这块幕布上的小颗粒,无依无靠,动弹不得,孤独就像一个大手将他紧紧攥住,他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园,未来一片灰暗,强撑的希望在这孤独的黑暗中也一点点熄灭,这种绝望令人难以忍受。最后还想分享一下我自己胡思乱想强行带入的一点想法。我觉得这本书描述的可以转化成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人成长到某个阶段总会意识到自己无法在父母跟前过一辈子,必须要出去闯荡,去流浪,去打拼,就像太阳系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那人类只能迈向宇宙。出发前必须想明白的一个问题就是究竟是带着父母给予我们的资源、人生经验、做人道理之类的上路还是把自己当成一张白纸,在社会上自己闯荡?但是即使你选择了后者,父辈对我们的影响却早已深入骨髓,难以磨灭,我们只有接受父母给予的一切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就像人类逃离太阳系也必须带上祖祖辈辈生活的地球。当我们终于踏上社会,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可能会在某个深深地夜晚,在遭受社会的打击之后,回想起父母,回想起家,想到父母的怀抱,家的温暖。于是,回家便像一颗种子深深的扎入我们的思想当中,经历的磨难越多,受的委屈越大,这颗种子越是破土发芽茁壮成长,就像逃离太阳系之后的人类遥望仍然安静祥和的太阳一样。终于有一天我们鼓起勇气想要放下社会上的一切回家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真的已经回不去了。我们终将一个人孤独的流浪在这大千世界,就像地球流浪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一样,出发了,就再也回不了头了。当然,纵使宇宙无边,还是要抱有希望,万一就碰到新的太阳(另一半)了呢?唉,扯完这一大段,真的觉得刘慈欣都要打人了,感觉就像那些红学家,简直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红楼梦,红楼梦生万物一样,啥事都能扯到红楼梦,所以我也就是给大家安利下这本书,据说同名电影都在拍了,大家就是看个乐呵就好。流浪地球书本读后感600字左右篇五这个假期,我们全家人看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还看了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虽然电影和书的出入挺大的,但是讲的都是地球人想办法要带着地球离开太阳系的故事。为什么地球要去流浪呢?因为太阳即将发生氦闪,也就是说太阳快要死亡了。发生氦闪后,太阳将不再是恒星了,而成为一颗由恒星爆炸而生成红巨星。地球上的科学家们计算出了太阳发生氦闪的时间大概是四百年内。所以想出一个方法,就是在地球上安装上万台功率巨大的推进器,先把地球的自转停下来,然后再让推进器把地球推向离地球最近的人马座的比邻星。虽然比邻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但是还是非常遥远,有4.3光年的距离。地球大概需要2500年才能到达新家。太阳为什么会死呢?氦闪是怎么回事?我们目前的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宇宙是有寿命的。比如太阳的寿命大约是100亿年。目前太阳已经50亿年了。在《流浪地球》这部小说里,作者是这样假设的:太阳将在四百年内发生氦闪。氦闪就是太阳内部的氢快要燃烧殆尽、全部转化为氦,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且暗淡的红巨星,它膨胀到如此之大,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氦闪爆发中,我们的星球已被汽化了。所以,地球要在太阳死亡之前赶紧移民外太空恒星系。这部小说的构思和想象力都非常丰富,场面恢弘,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是科幻小说,但是我觉得这部小说实际上也在提醒人类――正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一定要到意识到环保节能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保护赖以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万一未来的哪一天真是需要移民去外星系,我们的地球还能适合长久的“流浪”吗?也许还没有等到移民外星系的那一天,地球就“千疮百孔”了,物种灭绝殆尽了。我们要做到物尽其用,节约使用各种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开发更多清洁易得的能源,逐步淘汰污染严重、难以分解、对地球环境危害大的垃圾。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说:目前地球上每分钟消失一种植物,每天消失一种动物。这远远高于自然的“本底灭绝”速率。这是一个警钟。我们要给人类自己和其他生物一个安全和适宜的环境。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才能够延续。流浪地球书本读后感600字左右篇六这周,我读完了刘慈欣的一本科幻小说——《流浪地球》。早在三周前,我便在鲍仙的几次推荐下,去到电影院看完了同名电影《流浪地球》,其中的一句话“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令我印象颇为深刻,也提醒了广大司机们要规范行车才能安全回家过年。小说的背景,是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电影中的结尾,是刘培强中校引爆空间站点燃木星,牺牲自己成功利用木星引力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向4.2光年之外的比邻星进发。而小说中的结尾则是截然不同,地球人分成了两派,“地球派”与“飞船派”,“地球派”主张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而“飞船派”则主张放弃地球,利用飞船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两派打得不可开交,但最后“飞船派”却是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地球派”,关闭了所有的行星发动机,就在处死最后的5000名“地球派”的时候,太阳终于发生了氦闪,这时,已经晚了。“看来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的确是一种奢求”这是影片中人工智能莫斯的最后一句话,也体现了人类是一种理性与不理性并存的矛盾体。这也侧面写出了这时的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能独立思考的地步了。记得我是在一本科学类的报刊上第一次看到了《流浪地球》的文章,当时就引燃了我对科学幻想的兴趣,而报刊上只有短短的几篇,而刚好从下一期开始我就没有订了,我恨不得将作者刘慈欣给“抓”到我的面前,给我当面讲后续的故事。慢慢的,我都忘记了这一本书,直到今年,同名电影《流浪地球》一上映,我便想去看看,当拿出鲍仙发的那条推荐的消息,父母才答应。这本书的作者刘慈欣简直把科幻描写得神乎其神,他把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宇宙紧紧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来不足为奇,可慢慢的品尝,才能尝出真正的味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到科幻原来由许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写地球上不可出现的人或生命体,如通过写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不可思议的事……它让我认识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让我对科幻又一次燃起了浓厚的兴趣!流浪地球书本读后感600字左右篇七《流浪地球》是刘欣慈即《三体》后的又一科幻题材小说集中的一本,我是通过有声阅读的方式读完这本书的(过春节了,其实最后还剩余少小几页没看完,等几天后把他看完,但不影响对整书的一些感想与感悟),感受着中国式下的科技幻想魅力,在他构建的世界里遨游,或是上天或是遁地,剥开无比奇妙下的幻想,对未来世界发展的设想、期盼、向往与担忧,或许你刚开始会认为是一篇篇独立分体的小短文,各有各的精彩,其实早已在各段内容中埋下了伏笔,以点创面的手法,让人耳目一新。它需要通读完一整个篇幅后才能明白故事的脉络,我认为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文章描述着前太阳时代人类对地球过度的窥探和资源的消耗,而使得后太阳时代的人类去渐变、适应、承受前者所带来的灾难环境。印象深刻的片段:1、虽说科技技术在人类看来非常的牛,但为探究跟弄明白自己无法理解和跨越的科学鸿沟,愿意为未来科学献身的一批走上神堂的科学家。2、当最后一个人类开着宇宙飞船回来地球的时候,以为自己是最后一个人类的时候,地球已经由宏纪元进入了袖珍的细菌微纪元。3、一位从西北农村出来的奋斗青年史,他并不知道有朝一日自己会登上中国太阳,还能与霍金一起太空散步,我想也只有作者能想的出来,应现在的一句流行话语,“人生达到了高潮”,也不过如此吧。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并不知道前行和远航的路已经有意无意的在下一个路口等着我们去开展与探索。与流浪地球光年时间的宽度和纬度相比较,缩短到现今的时间点人类的想法与认知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游走在流浪地球的心路旅程是拓开对想象的颠覆前行中的一个有力支点,让人有这个幸运和机会对科技科幻小说的一次畅享。本小说电影版已上线,特别期待通过电影的编排和视野呈现出小说中的中国科幻场景会是怎样一番电影下的现实场景。文中最贴近电影气息的是本书的最后一段很有画面的代入感。通过深入剖析和自己的理解:警醒着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呵护和珍惜身边拥有的东西。比如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绿色的植被、或是人亦或是物,当这些宝贵资源、情感被慢慢消耗殆尽时,才幡然醒悟,自己是多么的愚蠢和不可取,唾手可得的会不经意间让其溜走而不自知,这都需要去反思和自省的。感知着心灵的触摸,抚慰着脚下的热土,时代的步伐在大刀阔斧,科技的创新在时空里颠覆,未来的世界在想象里奋勇前进,留下纯真留下美好,又是另一番天地。流浪地球书本读后感600字左右篇八大刘和他的科幻小说近年来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科幻热,尤其是在《三体1:地球往事》获得雨果奖之后。与大多数人一样,我知道大刘也是源于《三体》。这部长篇小说堪称一部有关人类未来发展的宇宙史诗。我个人认为,大刘在科幻小说写作中擅长架构宏大的宇宙图景和挖掘人性的本源,这些在《三体》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这些独有的能力也在我们今天要说的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被发挥到了极致。《流浪地球》已经被拍摄成了电影,而且将在二十几天后的春节档上映。从目前放出来的预告片来看,影片质量还是很有保证的。更有甚者,很多网友称这年为中国硬科幻电影元年。希望这部即将上映的科幻电影不让大家失望。我今天想谈谈《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带给我的一些思考。《流浪地球》是以小说主人公第一人称成文的,可视为主人公一生的简短传记。我个人认为,这种写作方法最大的益处就是很容易会让读者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主人公的经历。首先,我需要提及几点科学常识。星空中所有的恒星(包括太阳)都是通过核聚变获取能量,转换为我们熟悉的光和热。具体到我们现在的太阳,主要是氢元素通过核聚变生成氦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内部的氢元素会越来越少,而氦元素则会越来越多。于是总会有那么一天,氦元素在太阳中心区域聚集,并引发氦元素的核聚变(生成更重的元素),这个过程便被称为“氦闪”。这绝对是太阳的灾难日,因为伴随“氦闪”,太阳将会释放出相当于其正常状态的百万倍能量,同时其半径将极大的膨胀,甚至超过目前的地球轨道。换言之,当那一天来临时,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会被轻轻松松地抹掉。幸运的是,根据我们最新的科学理论,太阳的这个灾难日是几十亿年之后的事情了,我们暂时不用担心。《流浪地球》中故事的科学背景是,在21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进一步通过研究建立的太阳完整精确的数学模型预测太阳的氦闪将在400年发生。而到故事的开始,已经过去了380年。在这300多年中,地球上的人类开始了近乎疯狂的自救行动。宗教完全消失,艺术等无用的学科近乎被废弃,人类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能解救自己的理工科和实用技术上。从常人的角度看,人类在太阳“氦闪”中存活下来最直接的方式应当全力发展宇航技术,进行星际移民。然而,作者大刘剑走偏锋,堵死了这条看起来最能行得通的路,原因也很简单——人类尚不知道哪里有可供直接移民居住的行星,如果没有已知合适的选择,人类最终会迷失于茫茫太空;即使找到了可供移民的行星,人类将面临“谁走谁留”的终极伦理问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带走所有人);技术上无法逾越的难题是,可长时间运转的封闭循环生态系统——由于不知道到移民过程需要多久,只有封闭循环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在长期的宇宙航行中存活。其中最后一点也是我们现实世界面临的技术难题,各国都有相应的各种实验(包括中国),但是这些实验性的封闭循环生态系统最终都会发生不可逆的恶性变换,变得不适宜人类生存。既然大规模星际移民这条路走不通,作者大刘就脑洞大开,给小说中的世界提供了另一条令人无比震惊的自救方法——直接将地球当成宇宙飞船推进到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约为四光年)。人类采用这个自救方法的理由简单到让人无法拒绝——人类熟悉的环境,完整的生态系统,实施得当的话几乎所有人都有生存的机会。在小说中,这个自救方法依赖于虚构的“重元素聚变”技术,即利用普通的石头作为燃料,建起上万台高达上万米的“地球发动机”,作为地球这个超级宇宙飞船的引擎。以此,人来将逃亡过程分为五步,分别是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和新太阳时代。顾名思义,刹车时代即位使地球停止自转,以便地球发动机更好地加速地球——这一过程用了42年。逃逸时代,利用“地球发动机”给地球加速,不断抬高远日点,以达到逃离太阳所需的第二宇宙速度——这一过程地球需要绕转太阳15圈。流浪时代I,地球疯狂加速逃离太阳系;流浪时代II,地球减速进入比邻星轨道;新太阳时代,人类将在地球上沐浴着新太阳的光和热继续延续文明的发展。整个逃亡计划将历时约2500年,100代人。故事的主人公出生于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此时的地球已经没有了昼夜和四季的交替。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帷幕,以主人公视角进入细节刻画。首先,通过主人公游览地球,给读者展现了冰冻海洋,与我们所知非常不同的日出和黄昏,地球发动机等壮观的景象。其次,逃逸时代就开始时,由于地球发动机使得大气温度上升到人类无法承受的范围,且自转刹车过程也让地球表面满目疮痍,地面已经不适宜人类生存,于是人类集体住进了地下城市。再者,主人公在地下城的生活展现出了人类在危机时代淡化的家庭观念和年轻人优先的生存观念。可以想到,逃逸时代自然不会那么轻松。地壳不稳定导致岩浆迸入地下城,地球加速时穿越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牺牲部分人从而拯救人类整体似乎总是重大危机中的必然。然而,更可怕的是人心,逃逸时代中每次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人类社会中总会有太阳即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