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鸡西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高二语文组校对人:高二语文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11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明显价值。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成为研究热点。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确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未达到教育目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用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研学旅行虽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目前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研学旅行有一定随意性。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存在如表1所示问题。表1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调查存在问题人数百分比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19363.90%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12541.40%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5518.20%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4213.90%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的研学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基地的教师以当地的导游为主,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层,教育性不够。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研学旅行主题较多,评价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建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学习、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进行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摘编自都琦蕾、焦芳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材料二: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5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应不同的维度与关键评估点,在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5个要素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中,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的决定,后者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主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是否富有教育性、挑战性和参与性,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否合适、有益和安全。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主要评价这些学习效果是否与目标相符,如课程中学习的概念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生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最大效益如何;学校是否沿用该课程的方案。(摘编自郭璇瑄、史丽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研究》)材料三:在“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显著的特点是一个群体的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现在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了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经典诵读、游圣地习六艺、寻根问祖、再现古代城市管理的晨钟暮鼓等以儒家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把它作为课程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教室的更广阔的课堂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让学生在研学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1.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2.合理规划,保证它的系统性。3.强化管理,确保它的安全性。比如活动的方案及安全预案、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研学旅行各环节的负责人及职责,这些必须做细,确保安全。4.自愿选择,保证它的多样性。(摘编自《研学旅行在中国构建新教育新生态》,《中国教育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研学旅行是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活动,它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不等同于以往开展的春游秋游。B.研学旅行课程重讲授,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某市超过60%的学生认为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C.目前中小学已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同时,有一定的随意性。D.无论是对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还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评价,都需要配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部分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没有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这是对研学旅行课程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的表现。B.要满足现如今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数量上应当有所保证,在专业水平上也应当有所提升。C.如果研学旅行的主题没有明确,学生就不能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还会影响教育性,也会影响评价内容的建构。D.教师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既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又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表1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的一项是()A.研学旅行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及夏令营活动。B.有的研学旅行就是到此一游、拍照打卡,浮光掠影,跑马观花。C.我国的研学旅行是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方式,起步较晚。D.现在普遍的研学变成了景点+课本,景点+作业。4.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结构图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A.课程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B.课程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C.课程实施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D.课程实施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5.当疫情慢慢消去后,各地研学旅行逐渐重启。学校准备组织高二学生到江西某革命老区开展研学旅行,为了避免出现材料一的“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提出你的具体建议。【答案】1.B2.D3.D4.B5.①课程内容:应符合高二学情,丰富且具有吸引力,体现佛山特色和革命文化。②实施方式:避免单一讲授,让学生主动参与,综合使用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贴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解析】【导语】三则材料均围绕“研学旅行”论述。其中材料一介绍了研学旅行的定义、教育意义、价值、目标等,也介绍了目前研学旅行的不规范性,如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随意性强,存在问题等;材料二侧重介绍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的五个要素,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材料三介绍了“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相关嘉宾的发言。【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某市超过60%的学生”有误。原文所讲“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指的是以310名学生为样本,并不是全市的学生。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D.“教师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错,依据材料一“(教师)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并不能说明“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选项存在推理谬误。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D.“景点+课本,景点+作业”的研学虽然也是问题,但不属于表里的四个问题。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依据材料二“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等内容可知,第①空填的是课程评价,排除CD。依据“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而“学生的经验”与“前者(指形成性评价)强调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的决定”相对应。依据“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而“学习的目标”与“后者(指终结性评价)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相对应。所以第②空填的是终结性评价,第③空填的是形成性评价。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课程内容:“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结合红色路线,课程内容以教育为主,体现地方特色和革命文化。可概括为:课程内容应符合高二学情,丰富且具有吸引力,体现地方特色和革命文化。②实施方式:“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避免单一讲授形式,互动性要强,激发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可概括为:教学方式应避免单一讲授,多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贴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二)现代文阅读Ⅱ(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怀石投江①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深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他陨落了!(有删改)[注]①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马一夜不饮不食、咴咴嘶鸣、两眼含泪的反常表现,既反映出它与屈原感情深厚,也暗示着悲剧即将发生。B.屈原满脸泪痕地整理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表明他对楚国当权者的失望以及对以往生活的感伤。C.文中用“接”“抖”“戴”等一系列动词描绘了屈原的装扮过程,他有尊严地赴死,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D.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热泪滚落,编织自己去远方主祭的谎言,这些细节都生动地体现了屈原的不舍与不忍。7.关于文中屈原行至江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问候,无不体现出屈原深受民众关心爱戴。B.老渔父的话表明当时楚国面临的艰难困境,也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D.屈原纵身一跃,山崩地裂,明星陨落,此举正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8.在课文《史记·屈原列传》(节选)中,屈原“被发行吟泽畔”,与渔父展开了一段对话。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课文和此文哪一种处理效果更好?谈谈你的理解。9.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举动,分别表现了屈原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最后一颗明星“流向西北”有何寓意?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答案】6.C7.D8.示例一:此文好。①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示例二:课文好。①渔父引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举世皆浊、众人皆醉,表明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深化主题。②和渔父的“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屈原正道直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表现其宁葬身鱼腹也不与众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9.①屈原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屈原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③一颗明星流向西北,用浪漫的笔法昭示伟大爱国诗人的逝去,也体现其拳拳爱国心至死不渝。【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与情感刻画,展现了屈原在面临人生终局时的复杂心境。白马的异常表现、屈原对女儿的眷恋、以及屈原与百姓的互动,层层递进地渲染了悲剧氛围。屈原的毅然赴死与英雄形象,通过屈原对郢都的眺望与明星坠落的情景寓意,塑造得尤为悲壮。【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D.“此举正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做出投江的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要比较出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然后针对两种表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出其作用和效果。如果认为此文好:①渔翁问“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他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老渔父见到屈原问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他关心的是百姓的前途命运,从内容上看,本文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②面对渔翁的问询,“屈原点了点头”;面对老渔父的问询,“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如果认为课文好: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引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表明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深化主题。②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和渔父各自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洁白奉、积极用世,乃至宁死不折、以身殉国;一是渔父的不问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极避世、飘然自乐。把屈原和渔父“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屈原正道直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表现其宁葬身鱼腹也不与众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透过屈原的想象之景和他的动作行为,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屈原的身份地位以及他的理想抱负去思考。①第一次,屈原来到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他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西北是郢都的方向,代表国家;也是秭归的方向,代表家乡。他行三拜九叩大礼,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③由“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他陨落了”分析,描绘一颗明星流向西北,是用浪漫的笔法昭示伟大爱国诗人的逝去,也体现了屈原拳拳爱国心至死不渝。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阅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善哉!”(节选自《六韬·论将》,有删改)材料二: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擢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源,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节选自《明史·王铭传》,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判断是哪三处。兵出逾A境B期C不十D日E不有亡F国G必有H破军杀将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敢问其目”与《论语》“请问其目”中的两个“目”意思相同。B.“通海劳之”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中的两个“劳”意思不同。C.“拔其水寨”中的“拔”与《过秦论》“西举巴、蜀”中的“举”意思不同。D.“尝请告暂还和州”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两个“告”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公认为选择将帅至关重要,关系着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要考虑“五材十过等方面,武王同意他的说法。B.王铭随军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阵,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D.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缮城浚源,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14.从材料二中王铭移守温州后的经历来看,他符合材料一中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EG11.C12.D13.(1)于是修缮城池和疏浚壕沟,全都比过去规格增加一倍。加筑外墙,从海神山开始连接郭公山。(2)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14.符合智、仁、忠的标准:①明于审势,做事因备,这是智;②士女送迎,足见爱民,这是仁;③为国谋划,思壮国威,这是忠。【解析】【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分别展现了古代治军和忠臣事迹的主题。材料一《六韬·论将》从军事战略角度探讨了将帅应具备的五种关键品格和十种潜在过失,强调将帅对国家安危的重要性。材料二《明史·王铭传》则讲述了王铭作为将领的英勇事迹及其在治理地方上的贡献,突显了其勇智兼备、忠于职守的品质。两篇共同探讨了将领的素养和责任,对比之下更显治军与治国的深刻关联。【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军队出征越过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境”是“逾”的宾语,“兵出逾境”语意完整,其后停顿,故B处断开;“不十日”作“期”补语,结构完整,其后停顿,故E处断开;“不有……”“必有……”结构一致,意思相对,各自独立,故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及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均为“具体条目”的意思。句意:能再给我讲讲具体条目吗?/请问实行仁的条目。B.正确。慰劳/辛劳。句意:俞通海慰劳了他。/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C.错误,均为“攻克、攻取”的意思。句意:攻克了敌人的水寨。/向西攻取了巴、蜀等地。D.正确。告假/祭告。句意: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去祭告‌。‌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错误。根据原文“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应该是先“被选拔充当奇兵”,然后“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悉”,全;“倍于旧”,比过去规格增加一倍;“属”,连接。(2)“吾属”,我们这些人;“牧”,治理;“愧”,感到惭愧。【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时,首先明确“五材”的标准,再结合其执政表现,进而分析他符合了哪些标准,注意语言要凝练。先从材料一中,确定“五材”的标准:“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再从材料二中找到“王铭移守温州的经历”,并一一对应“五材”的标准:从王铭上书的内容看,“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分析了温州的战略位置,备战方面的劣势,而且对形势很有预见性,这符合“智”的标准。而这全出自他为国的一片赤诚,“不足壮国威”“捍御无所”,这符合保卫国家的“忠”。“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士女”指男男女女,泛指百姓,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受百姓爱戴,必然执政爱民,符合“仁”的标准。参考译文:材料一:武王问太公说:“怎样评论将帅的优劣得失呢?”太公回答说:“作为将领,有‘五材’,有‘十过’。”武王又问:“能再给我讲讲具体条目吗?”太公说:“所说的五材,指勇、智、仁、信、忠五种美德。勇敢就不可侵犯,智慧就不会淆乱,仁慈就爱护他人,诚信就不会欺骗人,忠诚就没有二心。所说的十过,指的是有的虽然勇敢但却轻易去送死,有的性情急躁而心中急于立功,有的秉性贪婪喜好贪图小利,有的性情仁慈而不忍心伤害他人,有的虽然机智但胆小怯懦,有的虽然诚信但喜欢轻信别人,有的本性廉洁但不爱护他人,有的虽然有才智而反应迟缓,有的虽然性格刚强但十分自负(刚愎自用),有的天性懦弱喜欢依赖他人。所以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生死存亡,战争的胜败全在将帅手中。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先王一贯重视将帅的任免,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因此说,大凡战争,不能两方面都获胜,也不可能两方都失败。军队出征越过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武王道:“说得很好。”(节选自《六韬·论将》,有删改)材料二:王铭,字子敬,和州人。最初隶属元帅俞通海部下,随军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因为王铭勇猛,被选拔充当奇兵。从作战一开始,他就率敢死队大喊着突击敌人,攻克了敌人的水寨。从此多次有战功。在太湖和吴军交战,被飞过来的箭射中右臂,拔出佩刀割出箭镞,又投入战斗。俞通海慰劳了他。龙湾之战,追赶敌人北到采石,王铭独自冲入敌阵。敌兵拿槊刺他,伤了他的脸。王铭三进三出,杀敌伤敌人数超过自己军队人数。赐给文绮银碗,被选拔充当宿卫。随军攻取江州,激战康郎山和泾江口,又攻克英山各寨,被提升为管军百户。洪武四年,考察百户中各善用枪的人,大抵没人能与王铭抗衡。积功升官到长淮卫指挥佥事,调任守卫温州。上奏说:“臣所管辖的地方,对外控制海盗(倭寇),城池楼橹因陋就简,不仅不能壮国威,如突遇大风潮水的变故,便没有办法抵御,势必要进行改造。”太祖批复照准。于是修缮城池和疏浚壕沟,全都比过去规格增加一倍。加筑外墙,从海神山开始连接郭公山,头尾长二千多丈,宏伟宽敞壮丽,屹立东浙巨镇之中。太祖十分赞赏,给予世袭。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温州的百姓阻挡道路迎送。长官都相视叹息道:“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节选自《明史·王铭传》,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塞上曲(其一)[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注释】紫骝:紫红色的骏马。15.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衣》采用了问答和复沓的艺术形式,唱响了雄浑的远古战歌。B.第二首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切入,运用多种意象刻画了战场的荒凉。C.第二首颈联写幽并客共赴沙场建功立业,笔端饱含诗人感佩之情。D.同样是反映战争,两首诗分别呈现出矫健爽朗和肃杀苍凉的风格。16.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答案】15.C16.①第一首,周王兴兵打仗,战士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同仇敌忾,慷慨赴敌,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战争的拥护。②第二首,许多人远赴荒凉的边塞,渴望建功立业,却落得“皆共尘沙老”的无奈结局,“莫学”“矜夸”等词表现出对那些自恃勇武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笔端饱含诗人感佩之情”理解错误。写幽并客的时候,字里行间里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写戍边征人,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宏图大志最后只是一场空,发出了“皆共尘沙老”的感慨。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首: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战争的拥护。第二首:本诗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不要矜夸武力,表达了反战之意。前四句写边塞秋景,作者刻意描写肃杀悲凉的秋景是为下文反对战争做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后四句写久戍边塞的将士,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自古以来,试图通过沙场拼杀来封侯拜将的男儿数不胜数,诗人们也热衷于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然而,绝大数人的宏图大志最后只是一场空,所以发出了“皆共尘沙老”的感慨。诗人对“幽并客”并无贬意,反而隐约可见对献身沙场的壮士的惋惜之情。最后劝勉少年莫学游侠儿自恃武力,炫耀紫骝马善于驰骋,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一个宁静的夜晚,月色如洗,小慧漫步在花树繁茂的江畔,眼前的美景使她不由得想起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2)班会课上,老师引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告诫学生不要沉湎于游戏,而应专心学习。(3)《屈原列传》中,作者写屈原不为尘世污垢所辱,出淤泥而不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4)李白《将进酒》中,借曹植故事来劝朋友要尽饮者之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5)《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江天一色无纤尘②.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④.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⑤.不获世之滋垢,⑥.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⑦.陈王昔时宴平乐⑧.斗酒十千恣欢谑⑨.锄耰棘矜⑩.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皎、祸、溺、垢、皭、谑、耰、戟。三、课内考查(每题2分,共18分)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君臣固守以窥周室D.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动词,沿袭/介词,凭借。句意: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凭借着华山来做城墙,凭借着黄河来做护城河‌。‌B.代词,你的/动词,表判断,是。句意: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C.都是连词,表目的,来。句意:销毁兵器,熔铸成十二个金属人像,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句意: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故选C。1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充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杭州、梁州、雍州。秦居雍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C.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D.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春申君、楚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出身贵族,以招揽宾客著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杭州”错,应为“扬州”。B.“迁徙之徒”不是指百姓,而是指被征发戍守边关的人。D.春申君是楚国的,平原君是赵国的。故选C。2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捷)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B.君子喻于义(知晓,明白)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夸耀)C.迩之事父(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D.天下归仁焉(归顺)恶得不禁恶而劝爱(鼓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敏:勤勉。句意:对工作勤勉,说话却小心谨慎。C.鬻:卖。句意: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D.归:称赞。句意: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为仁人了。故选B。21.下列对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在明明德(明白)②虑而后能得(得到)③自贼者也(伤害)④自伐者无功(夸耀)⑤复众人之所过(恢复)⑥以说吴王(取悦)⑦焉能治之(怎么)⑧当察乱何自起(应当)⑨文胜质则史(浮夸)⑩譬如平地(填平)⑪若火之始然(燃)⑫其脆易泮(分离)A.①②⑤ B.③⑦⑨ C.④⑥⑫ D.⑧⑩⑪【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①错误。“明”:彰显,弘扬。句意:在于弘扬美好的品德。②错误。“得”:处事合宜。句意:思虑周详才能处事合宜。③正确。句意:是自暴自弃的人。④正确。句意: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立功勋。⑤错误。“复”:补救。句意:补救众人的过失。⑥正确。“说”:同“悦”,取悦。句意:用它去取悦吴王。⑦错误。“焉”:于是。句意: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⑧错误。“当”:同“尝”,尝试。句意:尝试考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⑨正确。句意: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显得浮夸。⑩正确。句意:好比用土填平洼地。⑪正确。“然”:通“燃”,燃烧。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⑫正确。句意: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综上,解释正确的是③④⑥⑨⑩⑪⑫。故选C。2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分组正确的一项是()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③蝉蜕于浊秽④却匈奴七百余里⑤函梁君臣之首⑥因利乘便⑦赢粮而景从⑧方正之不容也⑨履至尊而制六合⑩负而前驱A.①⑤/②④⑩/③⑦⑨/⑥⑧ B.①⑤⑨/②④/③⑦⑩/⑥⑧C①⑤/②④/③⑦⑩/⑥⑧⑨ D.①⑤⑨/②④/③⑧⑩/⑥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①祖,名词作动词,效法、继承。句意: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②齐,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句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③蝉,名词作状语,像蝉脱壳一样。句意: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④却,使动用法,使……退。句意: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⑤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句意: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⑥利、便,形容词作名词,便利的形势。句意:凭借有利的形势。⑦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句意:人们挑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着他。⑧方正,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句意: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容纳。⑨履,名词作动词,登上。句意:登上了帝位控制着整个天下。⑩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句意:背着锦囊在前面走。①⑤⑨为名词作动词,②④为使动用法,③⑦⑩为名词作状语,⑥⑧为形容词作名词。故选B。2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而天下诸侯已困矣B.然后以六合为家而告以成功C.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D.邪曲之害公也赵奢之伦制其兵【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不同。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然而。句意: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B.相同。均为介词,把。句意:然后把天下作为家。/然后把成功的消息告诉他。C.不同。介词,被/助词,置于句末,表反问。句意:被天下人所耻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D.不同。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这。句意:邪恶的人侵害公道。/赵奢这一类的人统率他们的军队。故选B。24.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②不凝滞于物③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④兵挫地削⑤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⑥铸以为金人十二⑦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⑧蹑足行伍之间⑨举贤以自佐⑩余威震于殊俗A.①⑦⑩/②④⑨/③⑧/⑤/⑥ B.①②⑩/③⑥/④⑨/⑤⑦/⑧C.①②④/③⑥/⑤⑨/⑦⑩/⑧ D.①④/②⑦⑩/③⑥⑤⑨/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被动句,“于”,被。句意:在国内被郑袖迷惑,在国外被张仪欺骗‌。‌②被动句,“于”,被,受。句意: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③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句意:有善于调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宋人。④被动句,语意被动。句意: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割占。⑤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施仁义而攻守之势异也”。句意: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啊。⑥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铸以为十二金人”。句意: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方其以组系燕父子”。句意:当他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⑧省略句,应为“蹑足(于)行伍之间”。句意: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⑨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举贤以佐自”。句意: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⑩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余威于殊俗震”。句意:他的余威依然在边远的地方响震。①②④被动句,③⑥定语后置句,⑤⑨宾语前置句,⑦⑩状语后置句,⑧省略句。故选C。2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隳名城,杀豪杰(毁坏)就有道而正焉(正确)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别)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他的)B.争宠而心害其能(害怕)厚币委质事楚(呈献)

蒙故业,因遗策(继承)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视)C.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不迫)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喝)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弱点)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推举)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非抗于九国之师(匹敌)

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追亡逐北(败逃的军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拆毁战略要地的城墙,杀害有志之士。正,匡正。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组,绳子。句意:当他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其,表语气,一定。句意: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B.害,嫉妒。句意:(上官大夫)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正确。句意: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正确。句意: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忽,形容非常细微的事物。句意: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C.从容,委婉含蓄。句意: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餔,吃。句意:为什么不吃他的酒糟,喝他的薄酒呢?正确。句意:秦国也就有富余的力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举,全。句意:全天下豪杰,没有谁能同他对抗‌。‌D.句意:推究庄宗得到天下的原因。/并不能与九国的军队相匹敌‌。‌/或者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追击败逃的敌军。故选D。26.下列各组句子,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被发行吟泽畔赢粮而景从然亡国破家相随属B.亡走赵,赵不内始皇既没皭然泥而不滓者也C.犹离忧也而倔起阡陌之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D.靡不必见故不孝不慈亡齐与楚从亲【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被:通“披”,披散。句意: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景:通“影”,像影子一样。句意: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无通假字。句意: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B.内:通“纳”,接纳。句意:怀王逃往赵国,但赵国不肯收留他。没:通“殁”,去世。句意:秦始皇去世以后。泥:通“涅”,染黑。句意:他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品德的人。C.离:通“罹”,遭遇。句意:相当于“遭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