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_第1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_第2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_第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_第4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射洪中学高2024级高一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传统村落既有古建筑、古井、古道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风民俗、传统手工艺、民间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尚未完全开发的宝贵资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系统思维,对于传统村落里的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也要利用好,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要给予同样的重视。传统村落里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以古戏台、老房子等有形方式存在,容易被人看见;后者是无形的,传承人没了,它们也就消失了,容易被人忽视。另外,物质文化遗产便于开发利用,比如老房子可以开发成民宿。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民风民俗,在开发利用方面,存在较大难度。所以,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常被忽视。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是体现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村落中的非遗其实是保护村民的生活方式。同时,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互相融合,具有相同的文化与审美基因,是一个独特的整体。比如,传统建筑是物质文化遗产,而建造与修复技艺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相关技艺失传,必然会影响传统建筑的建造和修复。因此,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时,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给予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的关注和保护力度,同时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比如,对于古戏台,仅仅进行修葺是不够的,还要将传统戏曲、民间舞蹈等搬上古戏台,让古戏台发挥出它本来的功能。只有这样,古戏台这种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戏曲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一起“活”起来。此外,村落是一个地缘与血缘高度融合的社会组织。村落中保留下来的历史记忆、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等,虽然不在非遗的范畴,但都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中给予应有的重视。理想的传统村落,不仅有完整的传统民居、丰富的民间文化,村民还能有效传承他们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且这种生活方式代表了地域文化的独特内涵。做好保护的同时,可以对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有时候,对非遗的开发利用其实是一种生产性保护。在开发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时,既要处理好不同遗产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遗产与人和环境的关系。理想的文化遗产生态应该是这样的:系统内的不同遗产相互关联,形成由多个精品遗产项目组成的文化群或文化链。在开发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时,要先确立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带头示范作用的主题文化遗产品牌,然后以此为核心进行周边子文化品牌的衍生与拓展,逐渐带动传统村落所在地区不同文化遗产集群的共同开发。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不能简单地抛入市场进行开发,而要先制定整体性保护规划,然后分步实施,逐步推进。比如,江西省赣州市南唐区唐江镇幸屋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当地政府就组织专家编制了《幸屋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并成立古村落保护理事会,为村落里的所有文化遗产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保护方案。同时,保护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离不开村民的参与。要厚植村落居民的乡土情怀,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让他们逐渐成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参与者、受益者。(摘编自陈辉吕品晶《用心用情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材料二:“文化+创意+产品”,拓展传承与创新转化空间。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村落的非遗要在众多文化产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加广阔的传承与发展空间,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运用“非遗+市场”的理念进行创新。在内涵表达上,挖掘出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将非遗元素附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让产品不拘泥于外观包装,让人们充分地了解非遗的“根”和“源”。在形式表现上,将其有效融入各类产品及品牌中,通过视觉形象和产品形态进行非遗传播和创新转化。如近来火爆的“村BA”“村超”等活动,就融入了侗族大歌、苗族木鼓舞、苗族芦笙以及少数民族精美的银饰、蜡染、服饰等非遗元素,使一场体育活动变成了一场文化盛筵,获得了非常好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效果。在传播形式上,要加强数字赋能,多路径传播传统村落非遗,构筑传统村落非遗传播新业态。(摘编自曾梦宇《推进传统村落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村落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文化遗产都很容易被忽略,如果传承人没了,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也就消失了。B.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要给予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的关注和保护力度,对二者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有效地推进传承。C.如果对古戏台进行保护,只有简单地修缮是不够的,还应该将传统戏曲、民间舞蹈等搬上古戏台,这样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一起“活”起来。D.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附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使文创产品不拘泥于外观包装,这样可以让人们在内涵表达上充分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和“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独特的整体,它们有相同的文化和审美基因,二者互相依存、互相融合。B.村落中的历史记忆、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抛给市场开发,应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下开发。C.村民的参与是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厚植村落居民的乡土情怀,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D.“村BA”“村超”等活动融入了侗族大歌、苗族木鼓舞、苗族芦笙以及少数民族精美银饰、蜡染、服饰等非遗元素,获得了良好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效果。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浙江省松阳县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县内保留着100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中国传统村落71个,是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方。B.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有“银匠村”之称,该村引进省外非遗项目与本土非遗项目结合,做大产品市场,让“银饰+刺绣”等古老技艺相互碰撞出火花。C.辽宁葫芦岛、锦州等地一些传统村落有着近600年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部分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D.在长三角等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一些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得到了保护性开发、发展性保护,使传统村落获得新生。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传统村落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空间,包含了建筑、山林、水系,乃至非遗等要素,这些要素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如何以整体性为追求,更好地开展保护和利用?请根据材料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滚烫的土地阎秀丽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山边子,还能富了?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娘让你回去吃饭,”“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那你就去呗。”“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选自《小小说月刊》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包含着对爹的怨恨,更有担心和牵挂。B.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C.在爹的心里,“地是通人性的”,“你得信得着这儿”,这既有对土地的信任,又有对土地的依恋,更体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D.文中的“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两次使用,意蕴深刻。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多处描写天气的炎热,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烘托了爹的形象,同时还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B.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囔”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C.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了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说主题。D.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看法的转变。8.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你认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二、古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文本三:谚曰:“积财千万,不如簿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税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节选自颜之推《勉学》,有删改)10.文本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世人A不问B愚智C皆欲识人D之多E见事F之广G而H不肯读书。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二中“教不厌”,“厌”是厌倦,懈怠的意思。和“山不厌高”的“厌”意思一样。B.文本一中“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而”与《师说》中“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C.文本二中“大君服而朝之”的“朝”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朝服衣冠”的“朝”意思不一样。D.文本三中“夫学者所以求益耳”的“益”与《师说》中“是故圣益圣”的“益”意思不一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尸子在《劝学》中列举了子路、子贡、颜涿聚、颐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B.从颜之推提到“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C.《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D.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习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14.三段文字都论述了学习的作用,请分别加以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齐山登高①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②。[注]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刺史其间。②《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了白描手法,写秋日时节,大雁南飞,倒影江中,诗人与客人提着酒上山B.颔联夹叙夹议,写诗人面对尘世烦扰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时要插满头而归C.颈联写诗人与客人在重阳佳节登高赏景,纵情饮酒,以至大醉,再去欣赏落日美景。D.尾联以齐景公的反例做结,诗人认为人生无常古今同理,因而不必像齐景公那样垂泪。16.同样是重阳登高,这首诗与杜甫《登高》在意境和情感上却有着明显区别,请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个小题,共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朱自清《松堂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起刘裕挥师北伐、收复中原故土的历史事实,把其形象地概括为振奋人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4)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从反面论述了积累的必要性。(5)韩愈《师说》中,表明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新民报·晚刊》发表了他的《沁园春·雪》,轰动山城,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纷纷赞叹毛泽东的气魄、胸襟、豪情与才情。在重庆的一次聚会上,诗人徐迟见到毛泽东,便向他请教如何写诗,毛泽东没说什么,只是在徐的小本子上写下“诗言志”三个字。这三个字出自《尚书·尧典》,概括了诗词最本质的特征,被历代诗人们奉为吟诗填词的圭臬。“志”,即志向、志气,信仰、理想,精神、情怀。“志”有大小,

(1)

,大则天下之忧乐。在毛泽东的诗论中,“志”和“气”是统一的,有“志”而不能达,则“气”生。司马迁认为《诗》三百篇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毛泽东引申开来解释到,“发愤之所为作,心里没有气,他写诗?”他还说,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都不是因为稿费、版税,

(2)

。“气”是内心的愤懑、怨恨、怒气,都属于“志”,或是“志”的表露、“志”的延伸。当然,这“志”在毛泽东那里,既包括抑郁不平之气,

(3)

。有气则有了《诗经》,有气便有了《离骚》,有气而有了毛泽东惊世骇俗、气壮山河的诗篇,诗自然也就成了毛泽东独具威力的战斗武器。18.关于尾段内容,下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中“惊世骇俗”“气壮山河”两词间的顿号应该改为逗号,因为这两个词语中均含有动词,且这两个词语间是并列关系。B.本段先用了排比手法,句式整齐,突出强调了“志”“气”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C.本段将毛泽东的诗比喻成独具威力的战斗武器,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毛泽东诗歌慷慨豪迈的气势和震撼人心的力量。D.“惊世骇俗”一词的情感色彩可褒可贬。赞扬能力非凡、见解超俗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