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服务探究的文献综述》4700字_第1页
《农业气象服务探究的文献综述》4700字_第2页
《农业气象服务探究的文献综述》4700字_第3页
《农业气象服务探究的文献综述》4700字_第4页
《农业气象服务探究的文献综述》47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气象服务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前,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气象服务研究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的研究,包括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农户对气象服务满意度、农业气象信息等。近几年,极端天气不断出现,对气象服务来说是个挑战,因此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气象服务效益也是专家学者们重点的研究对象。1.1气象服务的研究WorldBank(2008)发表的一份报道指出,在世界范围内,认为天气和气候服务的准确性和价值上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在欧洲和中亚地区,这种服务却减少了,潜在利益也减少,因此提出了改进服务策略,评估用户需求,以提高气象服务地位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1]。Bernardi,M(2011)介绍了极端天气评估、天气预报等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并论述了气象与农业的关系,并提出如果可以有效利用气候资源,就能实现气象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潜力[2]。Amadi,S.O(2014)提出可靠的气象信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非洲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气象发展情况的研究,指出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而在发展中国家,因其在气象服务领域的脆弱性,要发展气象服务首先必须加强气象信息决策风险管理[3]。陶健红(2016)指出气象服务出现于19世纪20年代早期,直到1970年,政府都免费提供气象服务。19世纪70年代以后,有偿气象服务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4]。黄宗捷、蔡久忠(1994)使我国第一部气象服务经济理论著作问世,全方位地讲述了气象服务经济活动是如何进行的,推动了我国气象服务事业的发展进程[5]。马鹤年(2000)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气象服务的基本原理,可控的服务对象、可测的气象因素、服务对象与气象因素间相互制约,并指出气象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对气象服务的应用和推广提出相关建议[6]。许小峰(2009)介绍了中国气象服务的模式、内容以及发展历程。通过对现代气象服务的研究,分析解释了现代气象服务的结构[7]。谢静芳、李云峰(2019)建议我们发展创新理念和思维,研究和开发新型服务技术,借鉴国内外气象服务的成功经验,构建气象服务精细化发展的创新体系[8]。胡鹏、桑瑞星、苗长明(2019)分析了当前各类气象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出新时代气象服务分类发展建议[9]。可见,我国应该加强对气象服务的研究,使气象服务与相关产业有效结合,发挥气象服务的作用。1.2农业气象服务的研究Brink,C.vanden(1978)指出在美国一些地区已经实施农业气象服务,它可以通过计算机传递最新的天气信息和为农业生产提供相关建议[10]。Rajesh(2016)认为在印度,人们主要是通过电视和广播接收气象信息,而且气象信息的准确率和利用率十分重要,因为农民可以根据天气预报等气象信息确定农作物的种植期,也可以预测农产品市场情况,以及是否需要参加农业保险等[11]。Stigter,K(2014)阐述了南非等国家气象服务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农业气象的定义和界定范围,指出根据农业气象服务可以决定农业灌溉程度,从而进行预警[12]。Rathore,L.S.(2016)对印度的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合理运用天气预报可以更合理的进行农业决策,为降低风险,气象服务产品应根据作物特点制定,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研[13]。徐丽萍(2016)根据我国的农业发展、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出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需求,气象服务必须容易农业生产中,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趋势明显[14]。李筱竹,张晓美,吕明辉,高晓玲(2019)通过需求分析和满意度调查,分析农村用户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大,从调查分析中发现不同种类的农业生产有着不同的气象服务需求,因此气象服务产品要有价值,但农村用户近几年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仍然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5]。李晶(2018)认为农业发展与气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态度有一定关系,要加强对气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才能为农民和农业生产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在此基础上,还要知道到底什么是农业气象服务,只有充分认识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才能更好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农业发展[16]。杨卫东(2009)认为在农业气象服务要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结合需求,发展适应时代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17]。杨红雁、张雪梅(2012)认为气象大喇叭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地区气象预警信息不能及时到位的问题,为农村地区的气象信息传递提供了渠道。并根据其功能特点,提出了完善气象大喇叭的相关建议。[18]。李芬(2013)认为要根据农村地区的特点和农业生产的需求,结合创新观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模式的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19]。陈海成(2015)分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对比了两者的特点,并指出要发挥新媒体快捷便利的优势,与农业气象信息相结合,开发出创新型气象服务产品,通过智能手段使用户能够轻松、及时的收到气象信息[20]。马丽(2016)指出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气象服务提出了新需求,传统的农业气象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新需求,气象部门要充分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制定适应新需求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21]。赵蓓,徐东升(2016)指出面对现代农业发展得需求,由点到面常规性的气象信息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迫切需要气象部门认识到这点并做出相应改变[22]。胡丽莉(2016)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建立CSIAS模型,对农业气象服务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得到农村地区的农业气象服务满意度情况,分析出农村地区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情况,通过现状分析指出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对气象部门提出合理性建议,以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促进气象事业和农业发展[23]。1.3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研究HarlanD.Shannon(2015)提出要对农民提供农事指导,成立农村气象社区为其及时的提供气象信息。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极端天气给北美等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为了生活、维持生计,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主动关注气象信息以及天气灾害和作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种植情况,开始调整农作物的种植时间以及品种,甚至为农作物购买保险,但也有部分农民没有这样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24]。李瑞英(2012)提出要对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和农忙时期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因为农民最关心的还是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便及时做出正确的决定。气象部门也要加强气象灾害情况的监测,做好灾害防御和预报预警,并及时发布[25]。高淑新(2014)认为要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特别是农村地区。经过研究发现,在农村地区气象服务覆盖面比较窄,虽然目前农村地区气象信息发布能够做到及时准确,但还是不能充分发挥出作用[26]。杜会石(2016)分析整理了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在新中国成立开始的60多年间的数据,计算了洪涝、干旱、霜冻等气象灾害的灾害形成率,并得出了气象灾害在这段时间内的形成特征,进而得出农业生产受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27]。王碧波(2019)指出农业气象服务发展需要各部门在充分发挥各自职责的基础上,打破封闭状态相互合作,利用创新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建立服务平台。并建设适应地区发展和需求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将创新服务平台等新技术手段和观测手段运用到农业气象服务和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中[28]。1.4农业气象效益研究陈笑娟(2012)分析了国内外农业气象服务模式的效益,发现美国和日本的服务模式是公私分明的,英国和澳洲的服务模式是公私协同并良性竞争发展。并在中国农业气象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服务模式,对气象部门提出合理性建议,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9]。李廉水(2013)进行了农业气象服务的效益评价,并科学界定了气象服务三个方面,服务对象、服务主体和服务效益[30]。马秀红(2016)分析了未来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价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农业气象服务的萌芽、实施、发展阶段效益分析,认为我国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价还不成熟,还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31]。邢彩盈、张京红、车秀芬、吴胜安(2019)根据发放的调查问卷,结合台风灾害防御行为的效益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构建有关海南省台风气象服务效益评价模型,客观地评价了气象服务台风灾害防御行为带来的效益[32]。结合以上研究情况可以总结出:国外在气象服务和农业气象服务方面的研究比国内早,气象服务模式、农业气象服务模式多样,研究内容相对全面。而我国的气象服务基础研究相对较晚,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由政府主导,农业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都有待提高。随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农业气象服务也要紧跟发展的步伐,尽管吉林省农业气象业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且逐步向好发展,但面临国家新形势和农业发展需求,现行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吉林省农业生产、农村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就需要吉林省气象部门提高观测能力、预报能力、灾害防御和信息服务等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是做好吉林省农业气象服务的前提,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是否健全决定了农业气象服务的综合能力。因此,完善的吉林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对保障吉林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振兴、农民生活富裕和加速吉林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参考文献[1]WorldBank.2011.WeatherandClimateServicesinEuropeandCentralAsia:ARegionalReview.WorldBankWorkingPaper,No.151.[2]Bernardi,M.2007.Understandinguserneedsforclimateservicesinagriculture.Bulletin-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60(2):67-72.6ref.[3]Amadi,S.O.2014.Theneedforaccurateandtimelyweatherandclimateservicesinadevelopingeconomy:Nigeriainperspective.JournalofCurrentResearchinScience,2(6):680-686.20ref.[4]陶健红、王强、王宁、范飞勇、奚立宗等.专业气象服务领域集约化问题探讨[J].管理观察,2016.(09):19-22.[5]黄宗捷,蔡久忠.气象经济学[M].第一版.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73-75.[6]马鹤年.遵循气象服务基本原理发展高效气象服务业[J].山东气象,2000.(2):1-5.[7]许小峰.现代气象服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28.[8]谢静芳、李云峰.发展精细化行业气象服务的初步思考[J].气象科技进展.2019.06.021[9]胡鹏、桑瑞星、苗长明.新时代气象服务分类发展的困境与实现路径[J].浙江气象.2019.01.001[10]Brink,Cvanden.1978.Computerizedinformationaldeliverysystemsfordisseminationofagriculturalweatherproductstoagriculturalusers.BulletinoftheAmericanMeteorologicalSociety,59(11):1502.[11]Rajesh.2016.Thesourcesofinformationoffarmersaboutweatherforecastingadvisoryservices.Asian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11(2):152-155.20ref.[12]Stigter,K.2014.Meetingfarmers'needsforagrometeorologicalservices:areviewwithcasestudies:PartI:introductionandhistory.ItalianJournalofAgrometeorology,19(1):59-65.28ref.[13]Rathore,L.S.2016.WeatherandclimateservicesforfarmersinIndia.Bulletin-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65(2):40-43.[14]徐丽萍等.浅析气象服务需进一步融入农业生产必要性[J].农业与技术,2016.36(15):124+155.[15]李筱竹,张晓美,吕明辉,高晓玲.基于社会调查的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J],农学学报,2019,9(9):82-90[16]李晶.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家参谋,2018(14):149.[17]杨卫东.以需求为牵引发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J].中国气象报,2009.08-31(004).[18]杨红雁、张雪梅.气象大喇叭在现代农业综合信息全覆盖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19]李芬.中国农村气象服务的现状需求及其发展策略[J].农学学报,2013.3(04):62-67.[20]陈海成.新旧媒体融合环境下气象信息传播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245-246[21]马丽、吕明芯.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3):246+248.[22]赵蓓、徐东升.浅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气象服务需求及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2):175-176+206.[23]胡丽莉等.农业气象服务满意度测评方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1):177-183.[24]HarlanD.Shannon.2015.ManagingweatherandclimateriskstoagricultureinNorthAmerica,CentralAmericaandtheCaribbean.WeatherandClimateExtremes,(10):50-56.[25]李瑞英.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