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58年,苏联汉学家费什曼出版了一本专著《李白生平与创作》,认为李白的世界观和创作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接受道家思想,认为道家哲学是在当时社会的桎梏下寻求个性解放的途径;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对人民的命运有一种责任感,想用自己的才华造福于人民。”李白的诗继承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又赋予其新的内容,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疾苦,因而他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作品。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西方学者开始注意到李白的天才表现,指出李白诗歌的根本特征是“想象力”,这种卓越的想象力使他的诗才超越了所有其他唐代诗人。持此观点的,有法国学者路易·拉卢瓦、俄罗斯汉学家瓦西里·阿列克谢耶夫等人。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李白天才般的幻想源自道教思想的熏陶。谈到这一点,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机杼独见,他说:批评家和传记家经常讨论李白对道教的倾心,特别是他对神仙的崇拜。李白结交著名的道教人物,接受初级的道箓,有时在诗中显示对道教密旨的了解,这在大多数人那里是罕见的。玄宗对道教的扶植,使它成为宫廷宠臣的迷人捷径,李白走的正是这条路。李白从未参加进士考试,也从未表示在这方面有何兴趣,似乎也不可能为获得必不可少的引荐而努力。即使他参加考试也极不可能通过,因为要想成功通过这条指向恩宠的标准“文学”之路,就必须结合社会和教育的有利因素。与王维相比,李白更算不上是宗教诗人:他所深切关注的,既不是道家的宇宙法则,也不是道教炼丹术的原始科学。对于李白来说,神仙不过是驰骋幻想的对象和释放想象力的工具。他们的异常与李白个人的异常感觉相应:“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正好解释了李白想象力生发的深层次原因。宇文所安还指出,包括杜甫在内的其他唐代诗人,没有人像李白这样竭尽全力地描绘和突出自己的个性,向读者展示自己作为诗人和作为个体两方面的独一无二。(摘缩自谭夏阳《李白来到旧金山——中国古诗的异域新生》)材料二: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东坡。可是倘若以李白和苏东坡相比,还是有一个分别的,我认为这个分别在于: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什么是“仙而人者”?我们说,李白生来就属于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天才,可是他不幸落到人间,人间到处都是约束,到处都是痛苦,到处都是罪恶,就像一张大网,紧紧地把他罩在里边。他当然不甘心生活在网中,所以他的一生,包括他的诗,所表现的就是在人世网罗之中的一种腾跃的挣扎。他拼命地飞腾跳跃,可是却无法突破这个网罗。因此他一生都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而苏东坡呢?他本来是一个人,却带有几分“仙气”,因此他能够凭借他的“仙气”来解脱人生的痛苦。这和李白是完全不同的。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里曾说,唐代诗人,尤其盛唐诗人,心中都有这个“仕”与“隐”的情意结,但每个人的情况又各有不同。孟浩然仕隐两失,王维则仕隐两得。而李白呢?他是把仕和隐结合在一起去追求的。李白曾说:“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旄头”是星名,这里代表叛乱的胡人。“鲁连”是鲁仲连,战国时代的高士。当时秦国包围了赵国,魏国不肯救赵,却派人劝赵国奉秦为帝。鲁仲连正好在赵国,遂挺身而出,义不帝秦,因而鼓舞了赵国的士气,秦将为之退军五十里。适逢信陵君夺晋鄙军来救赵,打退了秦军。事后,赵相平原君以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不肯接受,说:“所贵于灭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史记·鲁仲连列传》)因此后世饮佩他的不慕荣利,视之为高士的榜样。李白诗中多次提到鲁仲连,在另一首诗中他还曾以鲁连自比,说: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摘编自叶嘉莹《叶嘉莹说初盛唐诗》)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指出李白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因其反映了时代生活以及人民的愿望和疾苦。B.西方学者均认为李白诗歌的根本特征是“想象力”,李白天才般的幻想源自道教思想的熏陶。C.宇文所安认为和其他唐代诗人相比,李白的诗歌最能突出诗人的个性,也最受读者喜欢。D.李白的一生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其根源是对于充满约束、痛苦、罪恶的人世,他无力反抗。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玄宗对道教的扶植,可能是李白在诗中显示对道教密旨了解、对道教倾心的重要原因。B.李白被称为“谪仙人”,即触犯天条被罚到人间的仙人,这与苏东坡的“仙人”气质不同。C.材料一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论述了李白在诗文作品中独一无二的个性表达。D.两则材料均提到李白在当时社会的桎梏下寻求个性解放,但材料二对此论证更充分。3.朱自清认为“王维仕隐两得”,下列诗句最不可能佐证朱自清观点的一项是()A.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王维《寄荆州张丞相》)B.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王维《酬张少府》)C.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王维《早秋山中作》)D.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其二》)4.有人评价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虽然记叙的是梦境的内容,但无疑是清醒时的作品”,请结合材料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答案】1.A2.C3.D4.①《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月夜度湖、著屐登山、熊咆龙吟、洞天仙境等壮美雄奇的景象,神仙是李白驰骋幻想的对象和释放想象力的工具。②诗人借神仙梦境,表达了寻求个性解放、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表现出“在人世网罗中的腾跃的挣扎”。【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西方学者均认为”范围扩大,原文“越来越多西方学者开始注意到李白的天才表现,指出李白诗歌的根本特征是‘想象力’”。C.“也最受读者喜欢”无中生有,原文是说“宇文所安还指出,包括杜甫在内的其他唐代诗人,没有人像李白这样竭尽全力地描绘和突出自己的个性,向读者展示自己作为诗人和作为个体两方面的独一无二”。D.“他无力反抗”曲解文意,原文为“无法突破”。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材料一有对比论证“与王维相比,李白更算不上是宗教诗人”,没有运用比喻论证。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朱自清的观点:唐代诗人,尤其盛唐诗人,心中都有这个“仕”与“隐”的情意结。D.流露出诗人欣羡建功立业的热情,无归隐之意。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月夜度湖、著屐登山、熊咆龙吟、洞天仙境等壮美雄奇的景象,神仙是李白驰骋幻想的对象和释放想象力的工具,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李白从离开长安后,因政治上遭受挫折,精神上的苦闷愤怨郁结于怀。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去寻求解脱。这种遁世思想看似消沉,却不能一笔抹杀,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李白在精神上摆脱了尘俗的桎梏。根据“李白生来就属于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天才,可是他不幸落到人间,人间到处都是约束,到处都是痛苦,到处都是罪恶,就像一张大网,紧紧地把他罩在里边。他当然不甘心生活在网中,所以他的一生,包括他的诗,所表现的就是在人世网罗之中的一种腾跃的挣扎。他拼命地飞腾跳跃,可是却无法突破这个网罗。因此他一生都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可知,诗人借神仙梦境,表达了寻求个性解放、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表现出“在人世网罗中的腾跃的挣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塘荷韵季羡林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这样一米,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葱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得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橄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们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僻,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的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的“季荷”祝福。(有删节)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莲子在水中静卧三年,直到第四年,才出现“真正的奇迹”。这一静一动的反差,显示了难以抗拒的求生力量。B.“凌驾”“弄姿”“睥睨”等词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高洁做岸、充满自信的状态。C.每到塘荷盛开,我“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这里的“清香”和环境的清静、心境的淡然相吻合。D.“一片莲瓣堕人水中”“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作者在写到荷花的凋零时,对即将逝去的生命感到惋惜,充满凄凉。6.本文写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成长动态,作者对荷花的情感也随之变化。请结合原文加以梳理概括。7.《清塘荷韵》一文,盲似浅白而“韵”实隽永,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荷韵”的理解。【答案】5.D6.①投入莲子,殷切地期待。②第二年,仍然没有露出荷叶,“完全灰了心”,感到十分失望。③第三年,长出了细弱单薄的绿叶,作者虽微有希望,但仍感到灰心。④第四年,出现了奇迹,荷塘不小一部分全被绿叶覆盖,荷叶跃出水面,作者心中狂喜。7.①荷花形美:花红、叶茂、花瓣多、香清、亭亭玉立,带给人恬淡宁静的感受。②荷花神美:经过四年的蓄力、等待,经历漫长的过程,终于绽放,荷花拥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荷花坦然面对生命的消逝,即使凋零,也在做着“春天的梦”,这是一种豁达洒脱、永远充满希望的生命态度。【解析】【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原文“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可见作者在写到荷花的凋零时,并没有惋惜和凄凉之感。故选D。【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情节和情感变化的能力。本文写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成长动态,作者对荷花的情感也随之变化。①写种荷,“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见投入莲子,充满殷切的期待。②写盼荷,“可是,事与愿违……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第二年,仍然没有露出荷叶,“完全灰了心”,感到十分失望。③写出荷,“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第三年,长出了细弱单薄的绿叶,作者虽微有希望,但仍感到灰心。④写奇迹出现,“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可见,第四年,出现了奇迹,荷塘不小一部分全被绿叶覆盖,荷叶跃出水面,作者心中狂喜。【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形象意蕴的能力。①荷花形美:由“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可知,这里描写荷叶、荷花的颜色、形态、香气,花红、叶茂、花瓣多、香清、亭亭玉立,带给人恬淡宁静的感受。②荷花神美:由“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可知,第一年投入莲子,第二年,仍然没有露出荷叶,第三年,长出了细弱单薄的绿叶,第四年,出现了奇迹。经过四年的蓄力、等待,经历漫长的过程,终于绽放,荷花拥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由“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可知,荷花坦然面对生命的消逝,即使凋零,也在做着“春天的梦”,这是一种豁达洒脱、永远充满希望的生命态度。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念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国成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疏奏A宪宗B怒C甚D间E一日F出疏G以示宰臣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本义指少年时失去父亲,后泛指父母双亡,又引申为单独,在这里指丧父。B.寻,不久的意思,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的“寻”意思不同。C.博士,官职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为教授生徒的官职。D.“罪愈太重”中的“罪”是惩罚之意,与“明烛天南”(《登泰山记》)中的“烛”用法不同。1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从小刻苦学习儒家经典,无需别人奖励督促。考中进士之后,先后受到董晋和张建封的赏识和任用。B.韩愈曾上奏呈递数千言的奏章,皇上不采纳,并大为生气,把他贬为阳山县令,后酌情让他到江陵任职。C.韩愈自认为有才华,公事烦累还遭受贬官,就作《进学解》开导自己,执政者看到此文,十分同情他。D.韩愈看到皇帝迎佛骨于宫中供奉,王公百姓也争相奉佛,于是上疏劝谏,遭到皇帝忌恨,最终被贬潮州。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2)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12.全文围绕韩愈的哪种精神展开记叙?请加以概括。【答案】8.ADF9.D10.C11.(1)前任宰相郑余庆很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时知名。(2)韩愈忤逆陛下,确实应当问罪,然而若不是心怀忠诚,不惧罢官责罚,怎能到这样地步?12.全文围绕韩愈真率正直、直言敢谏的精神展开记叙。【解析】【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疏文奏上,皇上十分生气,隔了一天,拿出奏疏给宰相大臣看。“宪宗”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A处断句;“宪宗怒甚”是主谓结构,所以D处断句;“一日”作“间”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F处断句。故选ADF【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B.正确。不久;/寻找。句意:不久韩愈考中进士科。/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C.正确。D.错误。用法相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惩罚;/照亮。句意: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故选D。【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公事烦累还遭受贬官”错误。由原文“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可知,原文说的是“多次遭受排挤贬官”。故选C。【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延”,宣扬;“是”,这,此;“知名于时”,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时知名”。(2)“诚”,确实;“黜责”,罢官责罚;“岂”,怎能。【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据“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怨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可知,全文围绕韩愈真率正直、直言敢谏的精神展开记叙。【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时知名。不久韩愈考中进士科。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畏惧回避,操行正直,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开导自己。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凤翔法门寺有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的一节手指骨,可以书写经文传布佛法,三十年开启一次,塔开时便年丰人泰。元和十四年正月,圣上命中使杜英奇带领宫女三十人,手持香料鲜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从光顺门进入皇宫,留在宫中三日,然后把它送回寺庙。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手臂以求供养佛骨。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便上疏劝谏。疏文奏上,皇上十分生气,隔了一天,拿出奏疏给宰相大臣看,将要对韩愈处以极刑。裴度、崔群上奏说:“韩愈忤逆陛下,确实应当问罪,然而若不是心怀忠诚,不惧罢官责罚,怎能到这样地步?乞求圣上稍赐宽容,以使别人敢于劝谏。”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便就事情本身为韩愈说情,于是将他贬为潮州刺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怀古①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鼔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备注〗①写作此诗时,宋神宗决定进攻西夏,动用了自王安石变法以来积攒的所有财富,试图一击荡平西夏。两年后战事惨败。②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比喻写曹军虽新得水军,实则如云般军心离散,不堪一击。B.颔联以反问转折,曹军意外惨败的结局同前文百胜之威形成反差。C.颈联写曹操醉心于自己的强大,却不知眼前形势已非他所能左右。D.前两联以记叙为主,后两联用议论总结出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14.苏辙的《赤壁怀古》与苏轼的《赤壁赋》都写到了曹操,他们的写作目的一样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3.A14.示例:不一样。①苏辙借古讽今,针对当下神宗讨伐西夏提出委婉批评,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②苏轼用典抒情,借客的口吻,从曹操联想到英雄人物尚且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感慨人生短促,生发苦闷之意。【解析】【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实则如云般军心离散”错误。“鼔行夏口气如云”的意思是“士兵们奋勇前行,气势如云”。故选A。【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评价诗歌主旨的能力。苏辙的《赤壁怀古》首联颔联写曹操整治水军,进军吴国,结果被火烧赤壁,大败而归;颈联写此战之后,天下三分。尾联“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意思是:自古以来,要想讨伐他国,必须窥伺敌人的间隙,找准时机,哪里有突然成功的呢?结合注释①“写作此诗时,宋神宗决定进攻西夏,动用了自王安石变法以来积攒的所有财富,试图一击荡平西夏。两年后战事惨败”可知,苏辙借古讽今,针对当下神宗讨伐西夏提出委婉批评。苏轼的《赤壁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已不知去处,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苏轼用典抒情,借客的口吻,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表达了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水喻愁,把抽象的愁绪具体化,引发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感叹。(2)荀子在《劝学》一文中认为木材需要用墨线的衡量来取直,金属制的刀具则“_________________”;人要改造成为智慧明达的君子,也需要“_________________”。(3)《故都的秋》里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诗人常常因秋天的风产生创作灵感,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这在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祖母家的院子里有一棵香椿树,我每年春天谷雨前都要回乡摘一些香椿芽,尝一尝这种味道别致的春鲜。香椿芽口感略涩,且味道有些古怪,并不是谁都能适应,我却对香椿芽的味道①,每年时节到了,若不吃上一次香椿芽,我就会觉得整个春天都被辜负了。我小时候,母亲在春天最常做香椿芽炒鸡蛋。这道菜简单易做——把鸡蛋打入碗中,里面撒入切碎的香椿芽,放少许盐,拌匀后倒入有热油的锅中炒熟即可。香椿芽鸡蛋被热油一激,浓香味儿就出来了。两种食材的新鲜本味交织着,形成了一曲和谐的二重奏,让人②。母亲做的凉拌香椿芽,也一直是我舌尖上的惦念。凉拌香椿芽的精髓在于调料的搭配,油盐酱醋都要放得恰到好处。母亲将香椿芽洗净、焯水、择好放到盆中,然后用她“秘制”的调料拌匀,可达到咸甜相济、五味调和。最后再拿一根筷子在香油瓶里蘸一下,把香油滴到香椿芽上。香油起到了③的作用,香椿芽的香味被升华、扩大,溢得满屋子都是。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如今美食的种类和吃法越来越丰富,可我仍然愿意回到故乡,于谷雨前采摘一些老香椿树上的嫩芽,尝一尝春天的味道,数一数历经的岁月……16.请在文中空白处填写恰当的成语。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6.①情有独钟②回味无穷(垂涎欲滴)③画龙『点石成金』(锦上添花)17.①画线句运用通感(比喻)手法,将听觉和味觉打通,生动形象。②二重奏音色不同,调和之后更加悦耳动听,与两种食材的味道不同,协调交织而美味倍增有相通之处,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与享受。18.母亲将香椿芽择好、洗净、焯水放到盆中,然后用她“秘制”的调料拌匀,可达到咸甜相济、五味调和的效果。【解析】【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指我对香椿芽的味道特别有感情,非常喜爱,应用“情有独钟”。情有独钟: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第二空,语境是指两种食材的新鲜本味交织着让人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应用“回味无穷”,或者“垂涎欲滴”。回味无穷:比喻事后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垂涎欲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非常馋想吃的样子,也比喻看到好的东西,十分羡慕,极想得到。第三空,语境是指香油起到了更好的点缀作用,使之更加完美,应用“画龙『点石成金』”,或者“锦上添花”。画龙『点石成金』:比喻写文章或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的话,使内容更加深刻而生动。锦上添花:在美丽的锦织物上再添加鲜花,比喻在美好的事物上再加以修饰或点缀,使其更加美好。它常用来形容对已经很好的事物进行更好的点缀,使之更加完美,也用来表达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蔬菜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年晴纶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度智能家居系统授权及售后服务合同
- 瓦楞纸箱项目建议书写作参考范文
- (技术规范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技术标
- 乌鲁木齐外贸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智慧社区建设合同终止书
- 企业股权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广告素材制作采购合同
- 2025年度汽车销售区域代理合同
- 商业综合体市场调研报告
- 少儿素描课件
-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含解析
- 《对私外汇业务从业资格》开放式测试答案
- 《保险法解读》课件
- 非煤矿山复工复产安全培训
- 变压器投标书-技术部分
-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 2024九省联考适应性考试【甘肃省】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材解读+教学设计)
- 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