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试卷: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期中试卷: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期中试卷: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期中试卷: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期中试卷: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结束了南北朝时期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国家统一的皇帝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隋炀帝 D.隋文帝【答案】D【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朝时期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D项正确;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唐朝的皇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国家统一”的信息与他们不符,排除A项、B项;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任皇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国家统一”的是隋文帝,排除C项。故选D项。2.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中写道:“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诗句描写的是隋炀帝由洛阳直达江都(今扬州)的行程,这段行程经过A.永济渠、通济渠 B.通济渠、邗沟 C.邗沟、江南河 D.江南河、永济渠【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通济渠是京杭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了黄河与淮河,邗沟即淮扬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洛阳直达江都(今扬州)的行程,经过通济渠、邗沟,B符合题意;永济渠是隋朝调运河北地区(指当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河北道)粮食的主要渠道,也是对北方用兵时,输送人员与战备物资的运输线,由洛阳直达江都(今扬州)的行程,不能通过这一段,A不符合题意;江南河即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南段,由洛阳直达江都(今扬州)的行程,不能通过这一段,CD不符合题意;故选B。3.科举制度下选官范围相较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这说明科举制度()A.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B.提高了底层人民的素养C.导致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D.打破了选官的门第限制【答案】D【解析】根据“科举制度下选官范围相较于……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可得出举制度之下所有的学子都能参加考试,打破了选官的门第限制。D项正确;ABC项都是科举制的影响之一,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BC项。故选D项。4.唐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这可以推测出唐太宗()A.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D.注重戒奢从简,轻徭薄赋【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分析可知,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人民群众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注重戒奢从简,轻徭薄赋”,排除D项。故选C项。5.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千秋功过由后人评说。下列是四位同学关于武则天说法,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A.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B.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C.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D.首创科举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B项正确;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排除A项;唐玄宗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排除C项;隋炀帝首创科举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6.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源。下列关于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由分封制逐步发展而来 B.首创者是武则天C.贞观时期这一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D.使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在唐太宗的贞观时期进一步完善。唐朝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故选项C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唐朝正式确立的一种政治制度,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的首创者是隋文帝,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7.如图为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出土于陕西西安。图中四个人俑分坐两侧,其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这件乐舞俑折射出唐朝A.边疆巩固 B.国力强盛 C.兼容并包 D.商业繁荣【答案】C【解析】题目的给出的关于这个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的介绍中涉及西域人说明当时民族融合,具有兼容并包的社会局面,而乐舞俑说明艺术繁荣,这个精美的唐三彩也能反映当时手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边疆巩固、国力强盛、商业繁荣不符合材料,排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盛唐的社会气象。要掌握盛唐的社会气象的背景和表现的相关知识点。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盛唐的社会气象,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8.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①日本遣唐使来华②鉴真东渡③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④玄奘西行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东渡是指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新罗派使节和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新罗商人来华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同时新罗仿唐政治制度,用科举制选拔官吏;①②③符合题意。玄奘是在贞观初年,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其到达的地区的印度,不属于东亚地区,与题意不符合。故④错误。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9.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且开放的朝代,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A.藩镇割据B.宦官专权C.黄巢起义D.安史之乱【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D符合题意。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10.“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与哪一次农民起义有关A.大泽乡起义B.楚汉之争C.黄巢起义D.黄巾起义【答案】C【解析】依据诗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出自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诗作。结合课本所学,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C项符合题意;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A项不合题意;推翻秦朝的统治,刘邦和项羽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B项不合题意;东汉末年张角领导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11.唐朝灭亡后,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均出现在()A.长江流域 B.淮水流域 C.海河流域 D.黄河流域【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因此唐朝灭亡后,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均出现在黄河流域,D项正确;AB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12.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A.五代指北方黄河流域并存的五个政权 B.十国中的十个政权全部都在南方C.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D.是宋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选项C符合题意;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A排除;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B排除;是唐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D排除。故选C。1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的是()A.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B.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C.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D.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权【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学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故A正确;B、C选项属于军事,描述正确,与题意不符,故B、C排除;D通判分割地方官权力,描述正确,不属于经济方面,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A。14.“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材料说明宋朝()A.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B.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C.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D.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都市生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15.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宋朝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是()A.减少宰相人数 B.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C.分化事权 D.集中宰相的政权、军权、财权【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宋朝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是分化事权,宋代宰相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C项正确;宋朝宰相不止一人,说明减少宰相说法错误,排除A项;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属于重文轻武的措施,且与中央的削弱相权无关,排除B项;宋朝设置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权,排除D项。故选C项。16.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C. D.【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北宋主要占据北方中原和江南地区,辽崛起于东北地区,西夏位于西北地区,因此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图A,A项正确,B项示意图中金的地理位置标注不正确,排除B项;C项示意图中北宋的地理位置标注不正确,排除C项;辽崛起与东北地区,D项示意图中的地理位置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A项。17.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推进变法。其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割据军阀,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富国强兵,克服统治危机C.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经济 D.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意思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表达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结合课本所学,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B项正确;宋太祖时期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与王安石变法无关。排除A项;西汉初期,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经济,排除C项;方田均税法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但不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8.“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话说明岳飞领导的抗金队伍作战勇敢,纪律严明。下列哪一事件与岳家军有关?()A.澶州之战 B.汴京保卫战 C.靖康之变 D.郾城大捷【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郾城之战是宋金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史载此役宋朝岳飞所率岳家军以少胜多,予以金军沉重打击,D正确;澶州之战是是中国历史上北宋和辽国之间发生的一场战役,A排除;汴京保卫战是北宋军民为保卫都城东京与金兵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与岳飞无关,B排除;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C排除。故选D。19.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的“大散关”至淮水是哪两个政权的分界线()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辽 D.南宋与金【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经过宋金战争,南宋与金议和,双方以大散关至淮水分界线,南宋偏安江南,故D符合题意;北宋与西夏议和中,西夏向宋称臣,宋送给西夏岁币,故A不符合题意;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故B不符合题意;南宋与辽不并存,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20.“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材料中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A.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C.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答案】B【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后来,交子的发行权收归政府,两宋均设有专门发行纸币的机构。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表现了宋代商业的发达。B项符合题意;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太湖地区成为粮仓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AC两项不合题意;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是在唐朝。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点睛:题干“宋代经济”“商业革命”是解题的关键。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隋唐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并逐渐与铜钱并行于世。所以宋代的商业发展成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主要是基于四川地区出现了全国最早的纸币。21.《东京梦华录卷二御街》记载:“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曾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表明()A.诸子百家争鸣 B.中外交流频繁C.都市生活繁华 D.闭关锁国推行【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说明“市”已打破了空间限制,说明北宋时“市”的时间、空间限制已被打破,体现了北宋都市生活繁华,C项正确;诸子百家争鸣是在思想方面,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交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闭关锁国,排除D项。故选C项。22.宋朝时期,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列节日和习俗对应准确的是()A.春节——挂彩灯、划旱船 B.元宵节——燃放鞭炮、互相拜年C.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D.中秋节——贴春联,吃月饼【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C项正确;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排除A项;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排除B项;中秋节,吃月饼,排除D项。故选C。23.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有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反抗蒙古族入侵,兵败后被俘不受利诱,威武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是()A.岳飞 B.文天祥 C.陆秀夫 D.寇准【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的这首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故B符合题意;《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创作的一首词。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故A不符合题意;后人为纪念陆秀夫这位与国共存亡的抗元英雄,将其遗著汇编成《陆忠烈集》,故C不符合题意;北宋的寇准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4.元灭南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遗到无数次挫折和失败,甚至其大汗也命丧南宋的石炮之下。最终南宋被灭,如果说元灭南宋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主要是因为A.当时南宋统治者腐朽无能,政治腐败B.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C.是民族交融发展的需要D.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答案】B【解析】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时战时和,不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元灭南宋,结束了我们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因此,元灭南宋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5.“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材料中“天下为一”的局面出现在()A.1206年 B.1227年 C.1271年 D.1279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事件与蒙古建立有关;它建于1271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最终完成统一,D项正确;ABC项的时间与题意“天下为一”的局面出现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26.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有一谜语谜面是“民族关系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社会变化。”其谜底是A.秦汉时期特征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征C.隋唐时期特征 D.辽宋夏金元时期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两宋时期,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并实现了大一统。元朝的大一统使元朝时民族融合得到大发展。西汉时期经济重心还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将先进技术也带到了江南,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南方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正确;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排除C。故选D。27.著名史学家钱穆说:“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这主要说明A.行省制度是错误的政治制度 B.行省制度不利于对地方的管理C.行省制度更利于把权力集中到中央 D.行省制度促进了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制度的建立,更利于权力集中到中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AC项的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行省制度是中央管辖全国的政策,不是民族政策和措施,起不到促进民族交融的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的信息,分析这是元朝时期实行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利用排除法解答本题,行省制度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政策,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历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此可以排除其他三项,得出正确答案。28.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位于下图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解析】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主管全国的佛教事宜和西藏的军政要务,图中④区域西藏地区,是宣政院管辖的区域,D项正确;①是辽阳行省管辖地区,排除A项;②是中书省管辖区域,排除B项;③是台湾地区,属于福建省,排除C项。故选D项。29.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生活需求而对诗进行的改良。元曲则是在宋词的基础上,融入了胡人特色的词,是随着元朝统治者人主中原而强制性推行的表现形式,所以元曲也叫胡曲。宋词、元曲兴盛的根本原因是A.统治者的提倡 B.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和壮大C.科举制的推动 D.宋元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并不断壮大,为了适应市民的社会生活,宋词、元曲兴盛。故宋词、元曲兴盛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和壮大。故B符合题意;统治者的提倡、科举制的推动、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不是宋词、元曲兴盛的根本原因,排除ACD。故选B。30.《资治通鉴》内容偏重政治史,多次着墨政治贤明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作者还根据才能,把历代君主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该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A.增强北宋经济实力 B.传承中国科技文化C.缓和国内民族矛盾 D.提供国家治理参考【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目的非常明确:“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即是总结历史经验,面对社会现实,使当朝执政者能够借鉴历史,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使北宋封建统治能够长期巩固下去,提供国家治理参考,故D正确;ABC三项不是《资治通鉴》的主要目的,故错误。综上故选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31.经济重心南移是古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巨大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材料二: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杜瑜《中国经济重心南移》(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材料三: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根据国编课标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答案】(1)现象: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原因:南方相对稳定(2)阶段: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三个阶段。(3)影响:促进南方经济发展;促进南方人口的增长;促进南方的文化发展;影响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现象:据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及所学知识可知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小问2详解】阶段:根据材料二“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可知,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大体经历了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三个阶段。【小问3详解】影响:依据材料三“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由材料“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及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的文化发展,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交通运输的发展。32.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历史上各族人民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材料一:隋朝是继长期分裂之后出现的大一统王朝,它结束了400余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隋唐盛世的基本格局。——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材料一中的“400余年的分裂局面”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分裂时期?请举出隋唐时期出现了哪些盛世局面?材料二:(2)材料二中的图1、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两件史实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材料三:从元王朝统治全国的历史来看,它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割据的局面,并显示出大一统的建国规模,在经济、文化、制度上都有所成就……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统一政权,为巩固统治,元朝统治者“采用汉法”,吸收中原先进封建统治经验,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重视农业生产,禁止圈占农田变成牧场,兴修水利,开凿运河,促进经济发展。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认同中原文化。——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3)根据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