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预习自测:(14)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基础知识】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传入过程①两汉: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互融合;③隋唐: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④宋明: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的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影响: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①哲学观念、逻辑思维:佛教哲学本身蕴藏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启迪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②文学艺术:佛教内容及其理念体现和渗透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词、书法、绘画中,为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③建筑:中国的建塔艺术受佛教影响,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④语言学:开阔了中国音韵学的视野,佛教丰富了汉语词汇为我国语言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词语⑤生活:宽大的僧衣精美的素食以及各种各样的音乐和礼仪习俗,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2、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过程: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清朝时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②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迅速传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持洋务运动,派遣严复、詹天佑等留学生,1862年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1868年创办专门翻译、引进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康有为、梁启超等爱国知识分子意欲学习西方、改革政体,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随着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爆发,封建旧道德、旧文化遭到抨击;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2)影响:①政治上: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一系列变法和革命运动,从戊戌变法的发起开始,到晚清新政、立宪运动、辛亥革命的爆发、民国议会制度的推行、“五四运动”等等,一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等等都受到了西方思想的重大影响。②经济上:新思想的传入,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观念,使得一批知识分子投身实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③思想文化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民间信仰文化,受到西方自由、民主、科学的影响受到强烈的批判。知识分子中,崇尚实用、注重科技、追求民主的风气日益加浓。④社会生活上:新的西方科技事物如电、自来水、广播、电影等新事物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一些传统陋习被逐渐废除。(3)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特点①伴随列强的入侵而引发,具有被动性,以救亡图存为宗旨。②西学的传播渠道广泛;建立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教士和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③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④学习阶级、阶层广泛: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倡“民主共和”;先进民主主义者提倡“马克思主义”。④西学传播影响深刻:西学的引进既冲击了传统学术,也冲击了封建文化体制,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的改革运动、革命运动。(4)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①思想上:对封建礼教由维护转为批判;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②文化上:推动中国文化由一元走向多元,新文化运动通过反省激活了传统文化,如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学术殿堂等;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发展新文化,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一)中华文化在亚洲的传播1、过程:(1)公元前4—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2)3—5世纪,儒学在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大约4世纪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2、影响:(1)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日本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朝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和中国的基本一样。(2)东亚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1、传播: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经典文化也在欧洲得到传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以及科技、文学等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2、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在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中的作用(1)造纸术传入欧洲,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2)火药传入欧洲,火药武器对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城堡起了重要作用,并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的发展,使人类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4)欧洲人借鉴中国印刷术造出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5)总之,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3、中华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1)造纸术、印刷术的应用促进欧洲的思想解放。8世纪造纸术传入欧洲,15世纪欧洲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创用,促进了当时欧洲的教育事业的开展,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2)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13世纪火药传入欧洲并发展为武器,引起了军事上的革命,使依赖冷兵器的封建城堡和骑士阶层不堪一击。(3)儒家哲学思想激荡着德国的古典哲学,如自然神官、无神论、唯物论和自然主义等。(4)重农主义对法、英古典政治经济学有一定的启迪,英国古典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以此抨击欧洲的重商主义理论和政策。(5)中国的古典经籍、工艺美术、绘画和建筑艺术等西传,在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跟踪训练】1.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2.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悲苦无奈的现实;隋唐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3.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 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 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4.公元603年,日本圣德太子摄政,颁布冠位十二阶,将德、仁、礼、信、义、智各分大小,组成十二阶官衔。“冠位是根据每个人对朝廷忠诚程度授予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如果功劳倍增,还可授予更高的冠位。”该措施()A.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B.受到中国儒家思想影响C.限制了武士集团权力 D.旨在巩固中央集权体制5.788年,朝鲜设立了“读书三品科”制度,即“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者,超擢用之”、该制度的设立()A.使儒学开始在朝鲜传播 B.反映出唐文化对朝鲜的影响C.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D.提升了朝鲜官僚的执政能力6.历史上只有极少数民族的文字是“自源”(独立创造)文字,汉字即是其中之一。而日文、朝鲜文和越南文都属于受汉字影响的“借源”(借用参照)文字,它们都成为“汉字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材料旨在说明()A.文明互鉴推动了发展 B.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C.中华文化的广泛影响 D.变革中坚守传统文化7.浩如烟海的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材料,成为中国学者辑佚唐诗作品、研究唐诗的重要史料。这表明()A.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B.唐朝抛弃传统夷夏观念C.日本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D.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8.1593年,利玛窦率先将包括《论语》在内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寄回欧洲。他特别注意到了儒家思想的非宗教性特征,采取了“以耶合儒”的会通策略,在尊重中国儒家文化的同时,着力寻找儒家学说与基督教神学的互通之处。利玛窦的这些做法()A.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B.推动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普及C.旨在弥合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D.彰显了基督教的普世性和优越性9.康熙时期,中国官员樊守义随传教士出使罗马,著有《身见录》,记载了欧洲政治、建筑、风俗等;乾隆年间,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的《海录》,介绍了西方的风土人情。由此推知康乾时期()A.闭关锁国政策并未推行 B.中西交往利于开阔视野C.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D.商业往来促进文化进步10.1607年《本草纲目》传入日本,日本儒学家林罗山于长崎得到此书,将其献给了幕府。其后日本的本草学多受《本草纲目》影响。如贝原益轩以《本草纲目》为蓝本,踏遍全国各地考察草药,于1709年著成《大和本草》,开拓出合乎日本国情的草药学新时代。这可用以说明()A.中医学理论发展受政府影响 B.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学习与创新C.日本幕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D.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11.17—18世纪,欧洲掀起一股“中国热”。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中国文化影响了启蒙思想。由此可知()A.中西方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B.饮茶成为欧洲民众休闲方式C.东学西渐丰富欧洲文化内涵 D.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传遍欧洲12.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引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康有为提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把《易经》中变易思想和进化论结合起来宣传变法;孙中山坚持“天下为公”的价值导向,创立并维护中华民国。这主要反映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A.探索的过程艰难曲折 B.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C.不断尝试新的斗争方式 D.逐渐抛弃“中体西用”思想13.一战后,以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在欧洲大量涌现,如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东方智慧学院”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欧洲出现此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A.一战引起人们对自身文明反思 B.中国在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C.一战压制了欧洲民族民主意识 D.中国劳工赴欧加速战争结束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唐时期,新罗与中国交往频繁,它的典章制度、文字和风俗习惯受到中国的影响。日本全面接受唐文化,国内迅速形成学习唐朝的热潮,政治上建设“律令制国家”,文化上以唐朝为荣,史称“唐风文化”时代。日本自主加入东亚文化圈,形成唐朝、新罗、日本为主要成员的东亚世界文化格局。以唐朝为中心,中国、日本、朝鲜、越南乃至从蒙古草原到西藏高原中间地带的西北走廊地区,构成一个完整、独立、自律的“东亚世界”。在东亚世界中,各国的历史是在同中国的紧密联系中展开的,此文化圈内的各种文化皆源于中国,或者受中国的影响而成长。唐朝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强调制度文化的传播和对周邻国家的开放,通过人员、物质、文化的广泛流动,充分吸收各国之长,维持自身的先进性和活力,形成对周邻的优势和吸引力,确保自身的中心地位。——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从历史发展中可知,民族的复兴不单单是硬实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同样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摘编自张志元《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路径选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东亚文化格局的特点及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前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机遇。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尽管18世纪读过有关中国的书和报道的欧洲文化名人和启蒙大师对中国的看法各有不同,但对中国是一个更古老、更伟大的文明的看法,他们却是完全一致的。有不少人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都提到过中国的考试制度,他们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官吏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伏尔泰对比欧洲宗教仇视异端的残酷性,认为中国是伦理道德最好的民族,他欣赏中国对各种宗教的宽容。莱布尼茨由于对德意志分裂割据、战乱不止极端厌恶,因而对于中国的“大一统”秩序十分向往。——摘编自马克思《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就外国人所编译的书籍而言,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宗教传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类。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凡是思想比较开明、领导和参加过社会变革活动的官员、绅士和知识分子,几乎都受到过西学的影响。林则徐、魏源等通过阅读传教士译著的西方史地书籍成为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奕䜣、曾国藩、张之洞等都不同程度地阅读过中译西书。李鸿章甚至在1889年用培根、达尔文学说考试学生。戊戌变法后,出现了中国人自主译著西学书籍的高潮,译书的重点转向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和革命史。——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推崇中华文化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国翻译西方著作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可知,汉字“塔”应运而生以及中国式佛塔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结果,故选A;此时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佛教并未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材料主旨为佛塔,并非墓葬形制,排除C;中国的佛塔和汉字“塔”的出现,是佛教传入对建筑及文化的影响,与“民众生活”无关,排除D。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佛教文化传入与发展。选择D:材料涉及三个历史时期佛教壁画内容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经历了长期战乱和社会动荡,因此此时佛教壁画大多反映的是悲惨牺牲的善行和悲苦无奈的现实;隋唐时期社会较为安定,经济繁荣,佛教壁画反映出幸福祥和的氛围;宋朝时期市民阶层兴起,因此世俗场景在佛教壁画中大量体现。综上可推知艺术内容变化具有时代性。排除A、B、C:不同内容的壁画是不同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A、B、C三项不符合材料。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李素家族原为波斯人,其祖奉命出使中国后获赐李姓,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在唐朝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并担任官职。这一经历体现了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认同,A项正确;材料中李素家族的经历未体现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李素家族在唐朝的融入和发展,而非使节往来,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李素家族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不能体现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B解析:考查古代东亚国家。根据材料“将德、仁、礼、信、义、智各分大小,组成十二阶官衔”可知,该措施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效仿了中国的官吏印制,故B项正确。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是大化改新的主要目的,故排除A项;此时尚未出现武士集团,故排除C项;日本大化改新确立了日本中央集权体制,故排除D项。5.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后期,朝鲜推行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选官制度,反映出唐朝文化对朝鲜的影响,B项正确;以掌握儒家经典作为选官主要标准,扩大了儒学在朝鲜传播,并非儒学在朝鲜传播的开始,A项错误;当时朝鲜半岛已处于统一的新罗统治之下,C项错误;以儒家经典为主选拔官员,不能直接提升朝鲜官僚的执政能力,D项错误。6.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日文、朝鲜文和越南文都属于受汉字影响的“借源”(借用参照)文字。因此,可以说明汉字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即中华文化的广泛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文明互鉴”,排除A项;这几个国家的文字都是借鉴中国的,不是创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传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材料,体现了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D项正确;交流是中日双向互动,而材料更多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未体现日本文化传入中国,排除A项;唐朝时期抛弃传统华夷观念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日本保存有大量的中国唐诗并不能说明日本对外政策开明开放,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在尊重中国儒家文化的同时,着力寻找儒家学说与基督教神学的互通之处。”可知,利玛窦在传播基督教时通过寻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来达到传教目的,弥合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排除A项;“普及”一词过于绝对,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基督教传播方式,并未涉及基督教的普世性和优越性,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熙、乾隆时期,中国官员和商人出使或游历欧洲,并在所著书籍中介绍了欧洲政治、建筑和风土人情等,由此推知康乾时期,中西交往利于开阔视野,故B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禁绝中外一切往来,所以材料与“闭关锁国政策并未推行”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两人的见闻,对天朝上国观念构不成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樊守义是出使罗马的官员,不是商人,故D项错误。10.答案:B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日本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本草纲目》传到日本后,受到上层和学界的重视,在学习研究基础上日本学者进行实地考察,开创了合乎日本国情的草药学,促进了日本传统医学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学者对中医学的贡献,排除A分日本幕府推行的是闭关政策,排除C项,本题材料表述的是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借鉴,并形成自己的草药学,而非将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7—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并且对启蒙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这说明东学西渐有助于丰富欧洲文化的内涵,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法得出中西交流进一步加强的结论,排除A项;“饮茶成为欧洲民众休闲方式”属于材料反映的部分现象,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传遍欧洲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B解析:据材料近代林则徐、魏源、梁启超、孙中山的救亡图存活动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法家变革思想和天下为公的价值导向的影响,体现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深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近代前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变化,无法体现出其过程的艰难,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康有为主张改良,孙中山主张革命,材料并未涉及,无法说明不断尝试新的斗争方式,排除C项;“中体西用”属于洋务派的主张,材料中并未涉及洋务派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3.答案:A解析:14.答案:(1)特点:以唐朝为中心;唐朝、新罗、日本为主要成员:成员国文化皆源于中国,或者受中国的影响而成长;唐朝政府的推动。成囚:唐朝国力强盛、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政策开明开放;对落后的东亚国家具有吸引力。(2)机遇: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理念的提出:小华文化热的持续升温;民族复兴对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信息技术支撑:中国政府支持和文化体制改革。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以唐朝为中心,中国、日本、朝鲜、越南乃至从蒙古草原到西藏高原中间地带的西北走廊地区,构成一个完整、独立、自律的东亚世界”得出以唐朝为中心:根据材料一“日本自主加入东亚文化圈,形成唐朝、新罗、几本为主要成员的东亚世界文化格局”得出唐朝、新罗、几木为)主要成员;根据材料一“在东亚世界中,各国的历史是在同中国的紧密联系中展开的,此文化圈内的各种文化皆源于中国,或者受中国的影响而成长”得出成员国文化皆源于中国,或者受中国的影响而成长;根据材料“唐朝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强调制度文化的传播和对周邻国家的开放”得出唐朝政府的推动。成囚:根据材料一“唐朝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强调制度文化的传播和对周邻国家的开放”得出对外政策开明开放;根据材料一“充分吸收各国之长,维持自身的先进性和活力,形成对周邻的优势和吸引力,确保自身的中心地位”得出对相对落后的东业国家具有吸引力。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力、制度等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暖气片维修协议
- 政府采购会议合同
- 人员课程培训规划
- 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药理学实验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幼儿园安全预防培训
-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诊断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水文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省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2025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同步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 (完整版)《互联网金融概论》第五章-众筹融资
- T-SCBDIF 001-2024 AI 大模型应用能力成熟度评价标准
- 2025山东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广告印刷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 2025-2030年中国松茸市场运行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产品销售双方保密协议范本
- 2025版新冠肺炎护理:全方位护理要点解读
- 超高龄患者ERCP的麻醉管理
- 《光电对抗原理与应用》课件第6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