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专项复习:全部实验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高考物理专项复习:全部实验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高考物理专项复习:全部实验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高考物理专项复习:全部实验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高考物理专项复习:全部实验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理高考专题复习-全部实验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题型一、处理纸袋、验证牛二定律、求摩擦因素综合类

L(2019全国1)某小组利用打点计时器对物块沿倾斜的长木板加速下滑时的运动进行研究。物块拖动纸带

下滑,打出的纸带一部分如图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纸带上标出的每两个相邻

点之间还有4个打出的点未画出。在五个点中,打点计时器最先打出的是点,在打出C点时

物块的速度大小为m/s(保留3位有效数字);物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m/s2(保留2位有效数

字)。

012345678910

ABCDE

【考向】刻度尺的读数、平均速度的求法、逐差法求加速度

【答案】(D.A⑵.0.233⑶.0.75

【解析】从图像观察可知从点A到点E纸袋的上各点的间距逐渐增大,根据题意物体的运动为匀加速运动,

所以A点是最先打下的点;

根据运动学相关知识可知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物体的平均速度,C点是BD段的中间时刻,所以只需

求得BD段的平均速度即为C点的瞬时速度得;v=y=氏"=385-1.2°)*10-=机/§

「BD2T2x0.1

设AB为S]、BC为S2、CD为S3、DE为根据逐差法可知物块下滑的加速度:

a=$2)J2.70-1.20)+(3.45-1.97)X10,2=075M2

4T24x0.01

2.(2019全国2)如图(a),某同学设计了测量铁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所用器材有:铁架台、

长木板、铁块、米尺、电磁打点计时器、频率50Hz的交流电源,纸带等。回答下列问题:

(1)铁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用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重力加速度g和铁块下滑的加速度。

表示)

(2)某次实验时,调整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使叙30。。接通电源。开启打点计时器,释放铁块,铁块从静

止开始沿木板滑下。多次重复后选择点迹清晰的一条纸带,如图(b)所示。图中的点为计数点(每两个相

邻的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重力加速度为9.8m/s2。可以计算出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结果保留2位小数)。

【考向】公式法求加速度、牛二定律、滑动摩擦力

ssm0-a

【答案】⑴.-----—⑵.0.35

geos,

【解析】对铁块受力分析结合牛二定律得:mgsin0-jumgCOS0=ma.....Q)

可求得解得:..…(2),所以只需求得铁块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即可求得摩擦因素;

分别假设第一个计数点与第二个计数点的间距为S1第二个计数点与第三个计数点的间距为S2依次类推第

六个计数点与第7个计数点之间的间距S7,结合公式法可求得物体的加速度:

9.8x--1.97

〃邑(16.82-5.00)

a-----------=--------——=1.97/〃/§2代入2式得:〃=--------广一=0.35

(m-n)6T26x0.019.8x电

2

3.(2015全国2)某学生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

源的频率为50Hz,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图中标出了5个连续点之间的距

离。

纸帝打点计时器

EDCBA

?•••・•(

I•I••

1.78+3.65-4-3.52-f-3.39*;cm

•••••

图(a)

(1)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a=-------------m/s2,打C点时物块的速度v=--------------m/S;

(2)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g,为求出动摩擦因数,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填正确答案标号)

A物块的质量B斜面的高度C斜面的倾角

【考向】逐差法求加速度、摩擦因素的求解、牛二定律

【答案】(1)3.25;1.79;(2)C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纸带数据可知:加速度。=(*0+二匹)—/二十3=325mls;

4T2

打点C点时物块的速度“若=1-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a=gsin。-/cos。,所以求出动摩擦因数,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斜面

的倾角。

4.(2017全国2)某同学研究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使用的器

材有:斜面、滑块、长度不同的矩形挡光片、光电计时器。

挡光片

图(a)图(b)

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a),将光电门固定在斜面下端附近;将一挡光片安装在滑块上,记下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

置,令滑块从斜面上方由静止开始下滑;

②当滑块上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用光电计时器测得光线被挡光片遮住的时间加;

③用As表示挡光片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如图(b)所示),;表示滑块在挡光片遮住光线的加时间内的平均

速度大小,求出了;

④将另一挡光片换到滑块上,使滑块上的挡光片前端与①中的位置相同,令滑块由静止开始下滑,重复步

骤②、③;

⑤多次重复步骤④;

⑥利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作出「。图,如图(c)所示。

完成下列填空:

(1)用a表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用K4表示挡光片前端到达光电门时滑块的瞬时速度大小,则:与V4、

a和加的关系式为3=。

(2)由图(c)可求得,VA=cm/s,a=cm/s2o(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考向】利用光电门求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法的应用

【答案】(1)VA+-^aAt,16.6cm/s2

【解析】

(1)设挡光片末端到达光电门的速度为v,则由速度时间关系可知:v=

由于滑块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有:1=里把

2

-1

联立解得:v=吟—abt

A2

-11

(2)根据v=j+5a加由图(c)知,图象得纵轴的截距为VA,可求得VA=52.1cm/s,图象得斜率为耳。,

,…153.6-52.12o/21

有不a=~—rcm/s®8.3cm/5,B|J«=16.6cm/5

2180x103

5.(2011全国)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可测量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一斜面上安装有两个光电门,其

中光电门乙固定在斜面上靠近底端处,光电门甲的位置可移动,当一带有遮光片的滑块自斜面上滑下时,

与两个光电门都相连的计时器可以显示出遮光片从光电门甲至乙所用的时间t。改变光电门甲的位置进行多

次测量,每次都使滑块从同一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用米尺测量甲、乙之间的距离s,记下相应的t值;所

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s(m)0.5000.6000.7000.8000.9000.950

t(ms)292.9371.5452.3552.8673.8776.4

s/t(m/s)1.711.621.551.451.341.22

完成下列填空和作图:

(1)若滑块所受摩擦力为一常量,滑块加速度的大小a、滑块经过光电门乙时的瞬时速度vi测量值s和t

四个物理量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式是;

(2)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在图2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1图线;

t

4f

0.50.60.70.80.9|0

由所画出的图线--得出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a=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

t

【考向】运动学基本公式的理解、图像处理

V11

【答案】(1)—=—ut+V]或s=—cit~+v.t(2)如图所示(3)2.0(或在1.8~2.2范围内)

t22

【解析】沿斜面向下是匀加速运动,反过来也可以看成是初速度为v,的沿斜面向上的匀减速运动,由位移

QQ

公式有S=M——I。凡由于要画v上—/图像,所以可将上式变形得士V=—2/+V1,可知图像的斜率”=—2,

2tt22

a=—2k求出a值.

6.(2018北京)用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a.安装好实验器材。接通电源后,让拖着纸带的小车沿长木板运动,重复几次。

b.选出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找一个合适的点当作计时起点。(右0),然后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T选取一

个计数点,如图2中A、B、C、D、E、F……所示。

c

L)O•A••B••D•E•FS>

图2

C.通过测量、计算可以得到在打A、B、C、D、E...点时小车的速度,分别记作也、V2>V3>V4>V5

d.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r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纸上描点,如图3所示。

结合上述实验步骤,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下列仪器和器材中,还需要使用的有和(填选项前的字母)。

A.电压合适的50Hz交流电源

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

C.刻度尺

D.秒表

E.天平(含祛码)

(2)在图3中已标出计数点A、B、。、E对应的坐标点,请在该图中标审计数点C对应的坐标点,并画出

v-t图像。

(3)观察v-t图像,可以判断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依据是ov-t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是

(4)描绘3图像前,还不知道小车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一表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从

Ar

理论上讲,对的要求是(选填“越小越好”或“与大小无关”);从实验的角度看,选取的AX大小与

速度测量的误差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5)早在16世纪末,伽利略就猜想落体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当时只能靠滴水计时,为此他设

计了如图4所示的“斜面实验”,反复做了上百次,验证了他的猜想。请你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分析

说明如何利用伽利略“斜面实验”检验小球的速度是随时间均匀变化的。

图4

【考向】验证牛二定律、处理图像的能力

【答案】

(1)AC(2)如图所示(3)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加速度

(4)越小越好有关

(5)如果小球的初速度为0,其速度正比于时间,那么它通过的位移x正瓦•干儿因此,只要测量小球通

过不同位移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检验小球的速度是否随时间均匀变化。

【解析】

(1)打点计时器工作时需要电源、电磁式打点计时器需要4V-6V的直流电源、电火花打点计时器需要

220V的交流电源;处理纸袋时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计数点的间距;

(3)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加速度

(4)小越小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越接近,Ax增大At就会增大,此时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相差变大;

(5)见答案;

7.(2018全国2)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装置测量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因数。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细线两

端分别与木块和弹簧秤相连,滑轮和木块之间的细线保持水平,在木块上放置祛码。缓慢向左拉动水平放

置的木板,当木块和祛码相对桌面静止且木板仍在继续滑动时,弹簧秤的示数即为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的大小。某次实验所得数据在下表中给出,其中力的值从图(b)中弹簧秤的示数读出。

祛码的质量m/kg0.050.100.150.200.25

滑动摩擦力加2.152.362.55A2.93

回答下列问题

(1)f,=N

(2)在图(c)的坐标纸上补齐未画出的数据点并绘出手机图线;

(3)/与根、木块质量M、木板和木块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及重力加速度大小g之间的关系式

户,户机图线(直线)的斜率的表达式1<=;

(4)取g=9.80m/s2,由绘出的户机图线求得〃=(保留2位有效数字)

单位:N

【考向】受力分析、处理图像

【答案】(1)2.75(2)如图所示(3)〃(M+m)g〃g(4)0.40

【解析】从图b读出f4=2.75N,木块受到木板给的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M)g,从图表中可以观

察当m每增加0.05kg,摩擦力f增加0.2N,故可见f与祛码的质量成正比,故本题中木块的质量为近似0;

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可表达为/=〃O+M)g="?g+〃Wg,所以图像的斜率表示为所,图像与纵轴的截

距为40g,图像近似过原点,M近似为0,代入相关参数可得:〃=0.4

8.(2012江苏)(10分)为测定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小亮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

当木块A位于水平桌面上的O点时,重物B刚好接触地面.将A拉到P点,待B稳定后静止释放,A最终滑

到Q点.分别测量OP、OQ的长度h和s.改变h,重复上述实验,分别记录几组实验数据.

(1)实验开始时,发现A释放后会撞到滑轮.请提出两个解决方法.

(2)请根据下表的实验数据作出s-h关系的图象.

(3)实验测得A、B的质量分别为m=0.40kg、M=0.50kg.根据s-h图象可计算出A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

因数〃=.(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4)实验中,滑轮轴的摩擦会导致滋的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冶或“偏小冶).

mI—A—$*1

万°0—

/i(cm)20.030.040.050.060.0

s(cm)19.528.539.048.056.5

h/cm

【考向】动能定理、滑动摩擦力

【答案】(1)减0小;(B见的右质图量);增加细线的长度(或增大A的质量;降低B的起始高度)

(2)(见右图)(3)0.4(4)偏大

【解析】(1)B减少的重力势能转化成系统的内能和AB的动能,A释放后会撞到滑轮,说明B减少的势能

太多,转化成系统的内能太少,可以通过减小B的质量;增加细线的长度(或增大A的质量;降低B的起始

高度)解决.故解决方法有:可以通过减小B的质量;增加细线的长度(或增大A的质量;降低B的起始高

度)

(2)描点,连线,如图所示:

一1,

(3)B下落至临落地时根据动能定理有:Mgh-/jmgh=—(M+m)v...(I),

一1,

在B落地后,A运动到Q,有万mv=jumgs...(2)

联立1、2两式可得:...........---------...(3)

(m+M)s+mh

又A、B的质量分别为m=0.40kg、M=0.50kg,在s-h图象上任取一组数据代入可以求得:|i=0.4.

(4)由于滑轮轴的摩擦,会导致绳子的拉力相对偏小,A运动的加速度也就偏小,s也就偏小,

Mh

根据〃=(m+M)s+成’所以.偏大.

9.(2012山东)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

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

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单位:cm

①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和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m/s,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m/So(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a

③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斫"次2,若用一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为重力

g

加速度),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填“偏大”或“偏小”)。

【考向】平均速度的应用,逐差法求加速度、误差分析

【答案】(1)6;7(2)1.00;1.20(3)2.00;偏大

【解析】

(1)根据某段的平均速度等于中时刻的速度,则有:v9=。+=LOOM

IT0.2

(2)由纸带可知,计数点7往后做减速运动,结合逐差法得:

(0.0660-0.0460)-(0.1060+0.0861)。m,2

a=------------------------------------=2.00m/s~

4x0.01

在减速阶段产生的加速度的力是滑动摩擦力和纸带受的阻力,所以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素的真实值偏大.

10.(2017全国1)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实验前,

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a)所示。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在小车运动过程

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b)记录了桌面上连续的6个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计时

器每30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

左83T100H7~133右

150mm

图(4)

(1)由图(b)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运动的。

(2)该小组同学根据图(b)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小车运动到图(b)中A点位置时的速度大

小为m/s,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m/s2o(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考向】平均速度法的应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答案】(1)从右向左(2)0.19,0.037

302

【解析】滴水计时器每30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减速运动,可知T=—s=-s

453

二(117+133)x10-3二

匀变速运动的物体某段位移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一c2-

2x—

a=K133+15。)-侬+100)”1厂=0.0373

去掉中间一段利用逐差法可求得物体的加速度为:6x(—)2

3

11.(2011年山东)(1)某探究小组设计了“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将一个小

球和一个滑块用细绳连接,跨在斜面上端。开始时小球和滑块均静止,剪断细绳后,小球自由下落,滑块

沿斜面下滑,可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利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保持小球和滑块释放的位置不变,调整挡板位

置,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能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用刻度尺测出小球下落的高度H、

滑块释放点与挡板处的高度差h和沿斜面运动的位移工。(空气阻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

①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o

②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o

③以下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o

a.滑块的质量

b.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c.长度测量时的读数误差

d.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

【考向】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误差定律、误差分析

Y尤21

【答案】①77②(〃一二),,,③Cd

HHv—h2

1,

【解析】①滑动沿斜面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x=—

2

1ax

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有H=—9所以一=吉。

2gH

②对滑块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gsin6-〃gcos夕

即土ghG_/?2解得(h--)---—

H=g一X

③由①②分析知,c、d能引起实验误差。

题型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与弹簧劲度系数的测量

12.(2018天津)某研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所用器材有:方木板一块,白纸,量程为

5N的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带两个较长的细绳套),刻度尺,图钉(若干个)。

①具体操作前,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关于实验操作的建议,其中正确的有o

A.橡皮条应和两绳套夹角的角平分线在一条直线上

B.重复实验再次进行验证时,结点。的位置可以与前一次不同

C.使用测力计时,施力方向应沿测力计轴线;读数时视线应正对测力计刻度

D.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时的拉力必须都小于只用一个测力计时的拉力

②该小组的同学用同一套器材做了四次实验,白纸上留下的标注信息有结点位置。,力的标度、分力和合

力的大小及表示力的作用线的点,如下图所示。其中对于提高实验精度最有利的是O

【考向】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答案】(2)①BC②B

【解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时用一个测力计拉橡皮筋与用两个测力计拉橡皮筋时必须保证拉到同一

个结点O,如果想再进行验证时就不一定非得保证结点拉至原来的O点了;

AD选项中结点单位标距太大,影响实验精度;C选项拉力值太小;误差较大;

13.(2017全国3)某探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将画有坐标轴(横轴为x轴,纵轴为y

轴,最小刻度表示1mm)的纸贴在桌面上,如图(a)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Q固定在y轴上的B点(位

于图示部分除外),另一端P位于y轴上的A点时,橡皮筋处于原长。

(1)用一只测力计将橡皮筋的P端沿y轴从A点拉至坐标原点。,此时拉力厂的大小可由测力计读出。测

力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尸的大小为No

(2)撤去(1)中的拉力,橡皮筋P端回到A点;现使用两个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再次将P端拉至。点。

此时观察到两个拉力分别沿图(a)中两条虚线所示的方向,由测力计的示数读出两个拉力的大小分别为

尸i=4.2N和尸2=5.6No

(i)用5mm长度的线段表示1N的力,以。点为作用点,在图(a)中画出力6、B的图示,然后按平

形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的合力

(ii)/合的大小为N,尸合与拉力厂的夹角的正切值为o

若歹合与拉力厂的大小及方向的偏差均在实验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则该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考向】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称的读数;

【答案】(1)4。(2)(I)B、B和尸合如图所示(II)4.0、0.05

【解析】按照(2)(i)的要求做出力的图示,通过平移的手段将两个分力和一个合力放在一个封闭的矢量

三角形中,结合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即可求得;

14.(2015四川)某同学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安装好实验装置,让刻度尺零刻度与弹簧上端

平齐,在弹簧下端挂1个钩码,静止时弹簧长度为/1,如图1所示,图2是此时固定在弹簧挂钩上的指针在

刻度尺(最小分度是1毫米)上位置的放大图,示数6=cm.。在弹簧下端分别挂2个、3个、4个、

5个相同钩码,静止时弹簧长度分别是/2、b、k、&已知每个钩码质量是50g,挂2个钩码时,弹簧弹力

F2=N(当地重力加速度g=9.8m/s2)。要得到弹簧伸长量x,还需要测量的是。作出?x

曲线,得到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a1s2

【考向】刻度尺的读数、弹簧劲度系数的求解

【答案】25,850.98弹簧的原长/o

【解析】弹簧的进度系数左=——,刻度尺的指示为弹簧的总长,所以需要求得弹簧的原长才可计算Ax;

Ax

图2显示挂一个钩码时弹簧的总长为h为25.85cm,挂2个钩码时弹簧的弹力等于2个够吗的总重力,大小

为歹=2mg=2x50x107x9.8=0.98N

15.(2015山东)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步骤:

①将弹簧秤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

②如图甲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秤的秤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秤示数

为某一设定值时,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记为5、。2,记录弹簧秤的示数E测量并记录。1、。2间的距离(即

橡皮筋的长度/)。每次将弹簧秤示数改变0.50N,测出所对应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F(N)00.501.001.052.002.50

I(cm)/o10.9712.0213.0013.9815.05

③找出②中F=2.50N时橡皮筋两端的位置,重新记为。、。',橡皮筋的拉力记为弊。,。

④在秤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秤钩上,如图乙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皮筋

的两端,使秤钩的下端达到。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OA段的拉力记为RM,OB段的

拉力记为FOB。

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

(1)利用表中数据在给出的坐标纸上(见答题卡)画出产一/图线,根据图线求得/o=cm。

(2)测得。4=6.00cm,OB=7.60cm,则RM的大小为N„

(3)根据给出的标度,在答题卡上作出尸OA和FOB的合力尸'的图示。

(4)通过比较尸与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

【考向】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劲度系数的求解,活结的特点

【答案】(1)10.00;(2)1.80;(3)如图;(4)Foo

【解析】(1)做出图像,求得直线的截距即为/0,可得/o=10.00cm;

(2)可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为左=£=,N/M=50N/M;若。4=6.00cm,OB=7.60cm,则弹簧的弹

Ax0.02

tlF=kM=50(6.00+7.60-10.0)x10-2=1.8A^;则此时%=5=L8N

(3)如图;

(4)通过比较广和R)o'的大小和方向,可得出实验结论.

16.(2014全国1)某同学利用图(a)所示实验装置及数字化信息系统获得了小车加速度a与钩码的质量m

的对应关系图,如图(b)所示.实验中小车(含发射器)的质量为200g,实验时选择了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和

轻定滑轮,小车的加速度由位移传感器及与之相连的计算机得到,回答下列问题:

A<z/(m-82)

5

4

3

位移传感器(发射器'),位移传感器(接收器)

图(b)图(a)

(1)根据该同学的结果,小车的加速度与钩码的质量成(选填“线性”或“非线性”)关系.

(2)由图(b)可知,小机图线不经过原点,可能的原因是

(3)若利用本实验装置来验证“在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的结论,并直接以

钩码所受重力根g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则实验中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钩码的质量应满足的条

件是.

【考向】验证牛二定律

【答案】(1)非线性(2)存在摩擦力(3)调节轨道的倾斜度以平衡摩擦力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解析】本题考查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1)根据图中描出的各点作出的图像不是一条直线,故小车

的加速度和钩码的质量成非线性关系.(2)图像不过原点,小车受到拉力但没有加速度,原因是有摩擦力的

影响.(3)平衡摩擦力之后,在满足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条件下,可以得出在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

拉力与加速度成正比的结论.

17.(2018全国1)如图(a),一弹簧上端固定在支架顶端,下端悬挂一托盘;一标尺由游标和主尺构成,

主尺竖直固定在弹簧左边;托盘上方固定有一能与游标刻度线准确对齐的装置,简化为图中的指针。

现要测量图(a)中弹簧的劲度系数。当托盘内没有祛码时,移动游标,使其零刻度线对准指针,此时标

尺读数为1.950cm;当托盘内放有质量为0.100kg的祛码时,移动游标,再次使其零刻度线对准指针,标尺示

数如图(b)所示,其读数为cm。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9.80m/s2,此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m

(保留3位有效数字)。

3

4

5

图(a)图(b)

【考向】游标卡尺的读数、弹簧进度系数的测量

【答案】3.77553.7

【解析】弹簧的劲度系数左=竺=°100*9.8=53.7N/W

Ax3.775-1.950

18.(2014・浙江)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某同学把两根弹簧如图1连接起来进行探究.

I

题图1

钩码数1234

LA/CHI15.7119.7123.6627.76

Lfi/cm29.9635.7641.5147.36

表1

(1)某次测量如图2所示,指针示数为cm.

⑵在弹性限度内,将50g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下端,得到指针A、2的示数^和LB如表1.用表1数据计算

弹簧I的劲度系数为N/m(重力加速度g取10m/s2).由表I数据(选填“能”或“不能”)计算出弹

簧H的劲度系数.

题图2

【考向】刻度尺的读数、弹簧劲度系数的测量

【答案】(1)(15.95〜16.05)cm,有效数字位数正确(2)(12.2-12.8)N/m能

【解析】

⑴由图2可知刻度尺能精确到0.1cm,读数时需要往后估读一位.故指针示数为16.00+0.05cm.

(2)由表1中数据可知每挂一个钩码,弹簧I的平均伸长量Axi=4cm,弹簧II的总平均伸长量AX2=5.80cm,

根据胡克定律可求得弹簧I的劲度系数为12.5N/m,同理也能求出弹簧H的劲度系数.

19.(2014・新课标2)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上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一均

匀长弹簧竖直悬挂,7个指针Po、Pi、巳、尸3、尸4、尸5、尸6分别固定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

50、60圈处;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o指向0刻度.设弹簧下端未挂重物时,

各指针的位置记为抽;挂有质量为0.100kg的祛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

表所示("为弹簧的圈数,重力加速度取9.80m/s,已知实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60,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

11.88cm.

(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①;②

破■码

图(a)

Pi尸2ft尸4尸5P6

xo(cm)2.044.066.068.0510.0312.01

x(cm)2.645.267.8110.3012.9315.41

n102030405060

网N/m)163①56.043.633.828.8

1

工(m/N)0.0061②0.01790.02290.02960.0347

11

(2)以〃为横坐标,工为纵坐标,在图(b)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工-〃图像.

0.03

0.02

0.01

图(b)

(3)图(b)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w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

度系数k与其圈数n的关系的表达式为左=③N/m;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自由长度/o(单位为m)

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N/m.

【考向】弹簧劲度系数的求解

【答案】

⑴①81.7②0.0122(2)略

1.75义1。31.67x1031.83x1033.473.313.62

⑶③"(在"〜"之间均同样给分)④10(在Zo~lo之间均同样给分)

【解析】

mg0.100x9.80

(1)①左=Ax=(5.26-4,06)xl0-2==81.7N/m;

1_J_

②左=81.7m/N=0.0122m/N.

11.7X1O3

(3)由作出的图像可知直线的斜率为5.8x10-4,故直线方程满足1=5.8x10-4〃向此即k=一~N/m(在

1.67x103L83X1CP

w~w之间均正确)

n603.473.31

④由于60圈弹簧的原长为11.88cm,则n圈弹簧的原长满足打=1i.88xl(F2,代入数值,得k=1(在lo〜

3.62

1之间均正确).

20.某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

①图甲是不挂钩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其示数为7.73cm,图乙是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后指针

所指的标尺刻度,此时弹簧的伸长量为cm;

②本实验通过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的方法来改变弹簧的弹力,关于此■操作,下列选项中规范的做法

是;(填选项前的字母)

逐一增挂钩码,记下每增加一只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和对应的钩码总重

随意增减钩码,记下增减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和对应的钩码总重

③图丙是该同学描绘的弹簧的伸长量力/与弹力厂的关系图线,图线的段明显•偏离直线。4,造成这种现

象的主要原因是o

【考向】弹簧进度系数的测量、刻度尺的读数

【答案】6.93cm-;A;钩码重力超过弹簧弹力范围

【解析】随意增减祛码的个数,可能会造成超出弹簧弹性限度的可能,所以要逐一增减祛码;AB段弹簧的

伸长量与弹力不成线性关系可能正是弹簧超出弹性限度了;

21.(2015安徽)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某同学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将

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一点,两个细绳套系在橡皮条的另一端,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拉住两个细绳

套,互成角度地施加拉力,使得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纸面上某一位置,如图所示,请将以下的实验操作

和处理补充完整:

①用铅笔描下结点位置,记为。;

②记录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i和F2,沿每条细绳的方向用铅■笔分别描出几个点,用刻度尺把相应的点连

成线;

•③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仍拉到位置。,记录测力计的示数八,;

④按照力的图示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