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周初受封的几个大诸侯国,如齐、鲁、晋、燕等,在夏商时期皆为蛮、夷、戎、狄各族所居,长期徘徊于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阶段,分封制推行后,这些封国所在地区无例外地建立起奴隶制政权。由此可见分封制A.使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B.初创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C.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建立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2、唐太宗时期,境内居住着大量外国侨民仅广州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这些外国侨民可以享受“国民待過”自由生活、商学习、参加科举考试有不少人在中央或地方的官府中任职。这反映了唐朝A.国家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B.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C.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D.经济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3、据刘大鹏著《退想斋日记》记载“20世纪初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新设学堂,凡入控读书者,均称学生,所读者,皆教科书,至十三经,全行废除,禁止不读;虽无秦始皇而较焚书坑儒尤甚。”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选官制度变革()A.切断了士人与国家的制度化联系B.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C.使知识分子的职业观更加多元化D.严重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4、两汉时期的三老制度,顺应自古以来的村社传统,切合下层民众的乡土意识,“三老”作为民众的代表,领衔上书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往往都能得到当局的重视。可见该制度()A.提高了乡民参政的意识B.扩大了统治的阶级基础C.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D.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5、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内重要人物的部分主张或改革措施。据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人物诸侯国主张或改革措施管仲齐国“以劳收禄”“收禄不过其功”“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乐毅燕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察能而授官”申不害韩国“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吴起楚国“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明法审令”“砥砺甲兵,以时争利于天下”
A.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B.法律教化阻碍社会发展C.军功爵禄与法律制度分离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6、有学者研究西方法律制度发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陪审团审判到刑事诉讼确立了诸多原则,如法官独立和中立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在于A.维护公民权利B.坚持权力制衡C.遵循法律程序D.保护私有财产7、1973年在青海省上孙家寨村汉墓群一号墓中出土一枚铜印,铜印篆文为“汉匈奴归义亲汉长(注:官职)”(如下图)。这枚印章可以解读出的历史信息有()
A.印章中的“汉”指的是西汉王朝B.汉政权对北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C.篆书是汉朝时期使用的流行字体D.中央政府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8、1879年,薛福成在谈到中国税则问题时明确提出:“凡欲广其贸易,增其年税,或致他国难以自立自主,他国同此原权者,可扼之以自护也。又曰,若于他国之内治有所妨害,则不行。”这反映出,晚清时期()A.外贸入超局面得到遏制B.近代经济观念转型艰难C.国家主权平等意识增强D.政治变革心理潜滋暗长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隋唐以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沿袭与变革情况:。朝代。
特点。
地方。
沿革情况。
秦。
传承开创。
郡县制。
秦朝建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汉。
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
(1)_________(制度名称);
东汉:州;郡、县。
汉初(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汉武帝颁布(3)“_____”,_______。
东汉时“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
隋。
承前启后。
州;县。
隋废郡;由州直辖县。
唐。
发展完善。
道;州、县。
州的行政权力萎缩;
监察区“道”(4)________________。
10、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治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其中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是共中的一个重耍组成部分。(1)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A.削弱地方权力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官制。
B.选择标准的演变与不断制度化的趋势。
C.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由官员兼任到设立专门机构的演变趋势。
E;“家国一体”政治特点的先秦政治制度。
(2)若就提纲中的“二”展开论述;可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11、(一)官员的选拔。制度时期内容世官制西周至。
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____世代垄断高官荐举功劳制春秋。
战国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____授予官职“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秦朝向官吏学习____而为官察举制汉代含义察举指先____而后____形成汉武帝时期形成汉武帝时期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九品中正制魏晋。
南北朝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12、民族交融往往通过战争;和亲、改革与管理、经济交往等方式实现。按照这种分类;与下列事件对应,填写在答题纸上(填写序号和文字)。
①征伐匈奴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
④文成公主进藏⑤建立榷场⑥设宣政院。
。民族交融的方式事件战争
和亲
改革与管理
经济交往
13、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时期田赋秦朝“收泰半之赋”;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汉景帝改为三十税一人头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隋唐时期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征收两税,但________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王安石推行________王安石推行________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________”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4、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秦朝与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A.正确B.错误1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据此,中央政府在广西设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A.正确B.错误16、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A.正确B.错误17、《战争与和平法》标志国际法诞生;()A.正确B.错误18、地理环境并非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40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建国以后;土地兼并便在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到建中元年(2780年)正月,正式以敕诏公布。
两税法改变了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租税徭役多落到贫苦的劳动群众头上的做法,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简了税目和手续。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它奠定了宋代以后两税法的基础,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一件大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税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两税法反映的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趋势。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解析)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及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可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为防止人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二一个重要的进步是1912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建立。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试验。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搬运西方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新的探索。
——徐宗勉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材料三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中华民国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试验”。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朴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对该制度简要评价。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1题,共5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节选)(1950年3月3日政务院第二十二次政务会议通过,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第一条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第二条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第八条夫妻有互爱互敬、互相帮助、互相扶养、和睦团结、劳动生产、抚育子女,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的义务。第九条夫妻双方均有选择职业、参加工作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自由。第十八条女方怀孕期间,男方不得提出离婚;男方要求离婚,须于女方分娩一年后,始得提出。但女方提出离婚的,不在此限。第十九条现役革命军人与家庭有通讯关系的,其配偶提出离婚,须得革命军人的同意。第二十七条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大行政区人民政府(或军政委员会)或省人民政府得依据当地少数民族婚姻问题的具体情况,对本法制定某些变通的或补充的规定,提请政务院批准施行。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初期的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3题,共15分)24、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请回答:
(1)面对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形势;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方针是什么?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政策不断走向成熟,其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哪次会议表明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国际重要会议?
(3)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打开建国以来的外交僵局,说出70年代前期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三项重大外交成就。
(4)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什么政策?25、P56左下角的“思考点”,思考: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作用和影响?26、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D【分析】【详解】
在齐、鲁、晋、燕等诸侯国统治下的蛮、夷、戎、狄各族,逐渐结束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阶段,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反映出分封制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分封制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化,A项错误;分封制并非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B项错误;材料与官僚政治的建立无关,C项错误。2、B【分析】【详解】
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很多,而且很多外国人在中国任职做官,这体现了唐朝在对外政策上的开放与包容,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统治者对外国人的政策,未涉及到国家治理制度,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对外政策,而不是国内各民族情况,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统治者对外国人的政策,没有涉及到经济发展情况,故排除D。3、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20世纪初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新设学堂,几入校读书者,均称学生,所读者,皆教科书,至十三经,全行废除。”可知,反映了科举制被废除引发了当时士大夫的深切担忧,主要是因为废除科举制切断了传统士人与国家政权之间的联系,A项正确;联系所学可知,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知识分子忧虑科举被废,没有涉及职业观更加多元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传统士人忧虑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思考,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4、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三老制度,顺应自古以来的村社传统领衔上书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往往都能得到当局的重视”可知,三老制度作为基层治理的代表,联系民众和政府,有利于加强对村社的管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D项正确;两汉时期,专制制度已建立,三老只是代表村民反映意见,不是参与政权,无法提高村民参政意识,排除A项;封建社会统治基础是地主阶级,巩固阶级基础,扩大不了阶级基础,排除B项;权力中心不断上移集中到君主手中,并非权力下移,排除C项。故选D项。5、D【分析】【详解】
由材料“以劳收禄”“察能而授官”“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使贵族政治特权受到打击,世卿世禄制被逐渐废弃,代之而起的是“尊贤尚功”的官僚制度,因此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些诸侯国卿士的改革主张,无法反映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排除A项;材料“循法令”“明法审令”等体现依法治国思想,但据此不能说法律教化阻碍社会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论述军功爵禄与法律制度的关系,“分离”的结论无法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6、A【分析】【详解】
法官中立是指在诉讼中,法官应当不偏不倚地对待双方当事人,给予各方主体以同等的对待,最终保证各方主体诉讼权利的平等,而无罪推定原则指的是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不告不理原则指的是对未经起诉的事情法院不予受理的诉讼原则。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A项正确;近代西方国家在权力结构层面,坚持权力制衡,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法律程序是维护公民权利的手段,不是核心目标,排除C项;刑事诉讼案例不一定都涉及私有财产,而且财产权只是公民权之一,排除D项。7、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是东汉政府发给南匈奴首领的一枚印章,体现了中央政府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D项正确;东汉时期,内迁的南匈奴归附了汉政权,印章中的“汉”指的是东汉王朝并非西汉政府,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汉政权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排除B项;汉朝流行字体是隶书而非篆书,排除C项。故选D项。8、C【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薛福成认为关税对保护民族经济,提升国家竞争力意义重大,强调税率太低对中国经济不利,反映出晚清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国家主权平等意识有所增强,C项正确;据所学,晚清时期,中国的外贸入超局面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观念转型遇到的阻力大,不能得出近代经济观念转型艰难的结论,排除B项;薛福成有关关税税则的观点,不能说明当时反对封建专制、主张政治变革心理在潜滋暗长,排除D项。故选C项。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9、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了中央集权;唐朝时期州的行政权力萎缩,监察区“道”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解析】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10、略
【分析】【详解】
(1)一;贵族政治指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夏商周的制度都具有“家国一体”特点,所以1)应填E;二、根据材料中的皇权加强、地方管理由中央垂直管理等可知,这里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所以二出应填C;且2)处应填A;三、标题是选官制度的演变,而中国的选官制度的标准经历了从血缘到德才、门第和才学的演变,且不断制度化,所以1)处应填B;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往往由官员兼任,随着历史发展,后来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监察,所以1)处应填D。
(2)根据材料可知,“秦代行政图“,反映的是秦代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B项正确;“清掣签金瓶”反映的是清朝利用民族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C项正确;都护府是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为监护边境各族而设置的军事机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E项正确;“清民间匾额”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发展,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著作反映的是西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当时还未产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错误。【解析】(1)一;1):E;二、C;2):A;三、1):B;四、1):D
(2)B、C、E11、略
【分析】【详解】
①结合所学可知;西周至春秋实行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为荐举功劳制,即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③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官员选拔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④⑤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
⑥⑦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分常科(岁举)和特科(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⑧⑨结合所学可知;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⑩⑪⑫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郡设置资品、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中正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⑬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解析】贵族军功大小律令考察推举常科特科功劳征辟资品大中正中正中央集权12、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征伐匈奴属于战争方式;文成公主进藏属于和亲方式;设河西四郡、孝文帝改革和设宣政院属于改革与管理的方式;建立榷场属于经济交往的方式。【解析】战争:①征伐匈奴;和亲:④文成公主进藏;改革与管理: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⑥设宣政院;经济交往:⑤建立榷场。13、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解析】财产租庸调两税法附加税募役法金花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4、B【分析】【详解】
郡县制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并非秦朝开创,故该说法错误。15、A【分析】【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据此,中央政府设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故正确。16、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下规定输庸代役,保障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故题干表述正确。17、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战争与和平法》国际法”可知,《战争与和平法》是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创作的政治类著作,而国家法诞生的标志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故题目错误。18、A【分析】【详解】
自然环境对文明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所以该说法正确。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40分)19、略
【分析】【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土地兼并便在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可归纳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大量逃出;根据材料“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可归纳出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财政收入减少;社会危机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2)作用:根据材料“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可归纳出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根据材料“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可归纳出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缓和社会矛盾;根据材料“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可归纳出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根据材料“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可归纳出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趋势: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趋势是征收标准从以人头税为主逐渐向以土地、财产税为主转变。【解析】(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大量逃出;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社会危机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2)积极作用: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缓和社会矛盾;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趋势:征收标准从以人头税为主逐渐向以土地、财产税为主转变。20、略
【分析】【详解】
(1)唐朝:根据材料一“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可知,唐朝时期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影响:根据材料一“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可知,节度使权力过大,最终形成尾大不掉,削弱中央集权。宋朝:根据材料一“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初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根据材料一“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监督地方行政,设转运使,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影响:根据材料一“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吸取前朝教训,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但过分削弱的结果也出现了积贫积弱的问题。元朝:根据材料一“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可知,元朝时在地方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影响:根据材料一“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可知,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开创了中国省制的开始,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规律:根据材料一“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如秦朝时期全面推行郡县制,汉初群国并行逐渐转变为州郡县,唐朝时期道州县到宋朝的路州县再到元朝的行省、路、府、州、县等,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并且中央和地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一“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解析】(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影响: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影响: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影响: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1、略
【分析】【详解】
(1)原则: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的是主权在民;材料“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体现的是三权分立。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里程碑,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说明: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及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3)前提:根据材料“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可归纳出是新中国的成立。成就:结合建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进行作答即可。【解析】(1)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意义: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说明:制定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总统执掌行政大权;模仿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
(3)前提:新中国的成立。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2、略
【分析】【详解】
特点:根据“每110户为一里,摊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十甲,每甲又以一户任甲首”得出既是户籍制度也是基层行政管理制度;根据“登载该里110户的丁、口数以及年龄、财产状况”得出田宅、资产和丁口相结合;根据“以便官府能够合理征发赋役”得出户籍管理与赋役管理基本合而为一;根据“一州县中划分为若干粮区,详列其面积、地形、四至、土质优劣、田主姓名等”得出地域分割,户籍不能随意变更;严格控制人口流动;根据“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得出继承前代基础上有发展。评价:总结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户籍制度一方面加强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有利于明朝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朝廷的赋役管理;有利于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建设运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对地方的管理。但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农业,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明中后期土地兼并出现赋役不均,阶级矛盾激化。【解析】特点:既是户籍制度也是基层行政管理制度;田宅、资产和丁口相结合;户籍管理与赋役管理基本合而为一;地域分割,户籍不能随意变更;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继承前代基础上有发展。评价:有利于明朝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朝廷的赋役管理;有利于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建设运动(如明朝的水利建设超过以前所有朝代);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后世;但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明中后期土地兼并出现赋役不均,阶级矛盾激化。五、论述题(共1题,共5分)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法律条文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思想的集中反映。195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份重要文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体制、经济观念和法律意识,既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型的缩影,也是研究新中国初期社会史的一手史料。作答时,要细读材料,不应囿于法律史的框架,而是打开思路,从政治、经济、民族等角度分析这部法律。例如,可以先从整体上评析这部婚姻法的史料价值,然后结合主要条文,从横向的政治史、法律史、妇女史等视角诠释这些条文的史料价值。
【点睛】【解析】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材料节选自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作为新中国历史上一份重要的法律文件,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体制;经济观念和法律意识,其条文是研究新中国初期社会史的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男女权利平等(第一条);保护怀孕妇女的切身利益(第十八条)等内容;反映了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可用于研究新中国初期的妇女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从妇女地位、政治制度、法律性质等方面如实地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社会实况,破除了旧社会的包办婚姻和性别歧视,是新中国初期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市六校联考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 供应商有效管理方案
- 上海市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第三次测评化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届辽宁省瓦房店市高三压轴卷化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届广东珠海二中高考化学倒计时模拟卷含解析
- 2025届湖南省岳阳市岳阳一中高考临考冲刺化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年江西省中考化学模拟预测卷(3)(含答案)
- 2025届北京市牛栏山一中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资阳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
-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中学2025年高考化学五模试卷含解析
-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资金保障制度11142
- 安徽省C20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数学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
- 2025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阿克苏管理分公司第一季度招聘(7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高级育婴师的试题及答案
- 中药性状鉴定技术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2024年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5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GB/T 45120-2024道路车辆48 V供电电压电气要求及试验
- 2025年广东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选聘事业单位常设岗位3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儿童哮喘预防
- 无人机法律法规与安全飞行 第2版民用航空人员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