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南剧的形成与分类探究》4400字_第1页
《恩施南剧的形成与分类探究》4400字_第2页
《恩施南剧的形成与分类探究》4400字_第3页
《恩施南剧的形成与分类探究》4400字_第4页
《恩施南剧的形成与分类探究》44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恩施南剧的形成与分类研究目录TOC\o"1-2"\h\u21139恩施南剧的形成与分类研究 18367第一节恩施南剧的发展脉络 16320第二节影响南剧形成的主要因素 28229一、内部因素 214351二、外部因素 412131第三节恩施南剧的分类 5“南剧”又名“施南调”,唱腔源于楚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四川梆子戏、昆曲、高腔等元素,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杂腔。“南剧”之“南”通常被认为是取自清雍正“改土归流”后设立的“施南府”之“南”。清嘉庆年间,南剧班在咸丰地区开始兴起。1956年,咸丰县南剧演员夏福千赴省城参加戏剧汇演,一曲《八义图》赢得满堂喝彩。当时,全国戏剧协会主席田汉评价南剧“文戏武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可则称其“唱腔高亢强烈,有如深山峡谷之音”。2008年南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节恩施南剧的发展脉络南剧大约形成于清康熙年间,它产生于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伴随着土家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宗教祭祀、风俗习惯,不断向其他地方戏曲的学习、吸收,经过融合创造最终逐渐成形,成为最能代表恩施土家族文化的一个戏曲种类。清康熙年间,顾彩的《容美纪游》里记载“女优皆十七八好女郎,声色皆佳,初学吴腔,终带楚词。男优皆秦腔,反可听。”高润身,《容美纪游》整理小组.容美纪游注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45.“客司中者,江、浙、秦、鲁人俱有,或以贸易至,或以技艺来。”说明早在容美土司时期,当地就已经有系统的戏曲训练活动了,甚至开设了专门的训练机构,在当地选取有意向的土民,不论男女,集中训练。当时学习训练的虽然不是明确地定义为南剧,但吴腔、楚腔、秦腔的学习对南剧最终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书中还具体描绘了土司府邸中的戏厅、戏楼、教戏房,记述了土司戏班的表演不仅是在宴席间演出,更会于关公生日之时在庙楼上公演。由此看来高润身,《容美纪游》整理小组.容美纪游注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45.卢海晏.南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8.现有文献中关于“南剧”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国民政府迁往恩施,“在国民党主办的《新湖北日报》上刊登了关于南剧的演出广告和相关消息,最早的一则是在民国三十年‘恩施分团(三青团)部十月一日起,青年剧场南剧公演。’之后在民国三十二年,来凤县国民政府《克字第665号》文件,批复来凤县民众教育馆有关组织‘南剧社’的报告。”卢海晏.南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但是在卢海晏整理的《南剧资料汇编》中就已经明确记载,在众多老一辈南剧艺人的记忆里卢海晏.南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究竟何时这种具有鄂西土家族特色声腔和表演艺术的地方剧被称为“南剧”,依照现有的资料很难定论,但是早在容美第十七世土司田舜年时期就已经相对成熟。南剧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恩施当地的民间文学样式如音乐、舞蹈、民俗等,逐步发展成了具有风格独特、人民喜爱的大剧种。第二节影响南剧形成的主要因素南剧的形成既受其内部因素影响,即自身对外来剧种演唱和表演形式地吸收,同时也是经济、社会、政治等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是影响南剧形成的根本因素,外部因素是影响南剧形成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二者共同作用,影响了南剧地形成和发展。一、内部因素“南剧是直接在早期容美戏曲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卢海晏.南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8.容美土司辖现鹤峰、五峰、巴东、建始、恩施等地,是当时恩施地区最大的土司。容美第十一世土司田楚产非常喜欢声律,在忠峒避乱时,采集民间戏歌,邀请人一起观赏,并将其搬到庙台上演出,忠峒的百姓们也来庙台围观,田楚产被认为时容美戏曲的鼻祖。田楚产对戏歌的喜爱影响到后来几世土司,其子田玄“质疑询难,角韵唱和以为常”中共鹤峰县委统战部.容美土司史料汇编[Z].1984:93.,其孙也在父亲影响下常一起和韵写诗,且从当时父子之间的和诗中已经可以看出当时的容美戏曲已经兴盛,完全习得戏腔规矩和规矩之外的板腔戏曲。直至田舜年时期容美戏曲已经成熟,有了完备的戏曲体系。“楚地之容美,在万山中,阻绝入境。即古桃源也,其洞主田舜年,颇嗜诗书。予友顾天石有刘子骥之愿,竟入洞访之,盘桓数月,甚被崇礼。每宴命家姬奏《桃花扇》,亦复旖旎可赏。”(清)孔尚任,(清)洪升.桃花扇[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长春.2010:4.顾天石从枝江出发游历容美,五月后返回枝江,著《容美纪游》一书,书中记载了容美土司戏曲活动,“逾一寨,抵南府,寓余于张桓侯庙。庙有楼,极弘敞,八窗洞达,清流襟其前,高峰峙其后,楼前桃树七八十株。”高润身,《容美纪游》整理小组.容美纪游注释[M].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1991:26.记述了供奉张飞的庙楼;“初六日,晴。……殇数行,女乐前奏丝竹,君之命也。……楼之中为戏厅,四面窗皆轩敞,一览尽八峰之胜。”高润身,《容美纪游》整理小组.容美纪游注释[M].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1991:37-38.记述了在土司宴请宾客时唱戏以助兴的场景,同时也表明在土司署衙里就已经有专门的戏厅了;“司署前大街巨石铺砌,可行十马,西尽水砂坪,东至小昆仑,长六里,居民落落,多树桃柳。诸郎君读书处,在谨树园。下坡为戏房,乃优人教歌处。”高润身,《容美纪游》整理小组.容美纪游注释[M].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1991:64.表明当时已经有专人教授戏曲演唱;“十三日以关公诞,演戏于细柳城之庙楼,大会将吏宾客卢海晏.南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8.中共鹤峰县委统战部.容美土司史料汇编[Z].1984:93.(清)孔尚任,(清)洪升.桃花扇[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长春.2010:4.高润身,《容美纪游》整理小组.容美纪游注释[M].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1991:26.高润身,《容美纪游》整理小组.容美纪游注释[M].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1991:37-38.高润身,《容美纪游》整理小组.容美纪游注释[M].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1991:64.高润身,《容美纪游》整理小组.容美纪游注释[M].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1991:78.高润身,《容美纪游》整理小组.容美纪游注释[M].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1991:46.卢海晏.南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0.二、外部因素恩施地处鄂西南,武陵山腹地,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历来被称为“南蛮”,由于山大人稀、交通闭塞,自夏、商起逐渐成为了边境的灾患,历朝历代的中央统治者多次派兵征讨,但都只是维护了短暂的和平,直至秦惠王吞并巴中。惠王以巴氏作为蛮夷首领,世代娶秦国的女子为妻,而且爵位不变,这种“以夷制夷”的少数民族政策一直到明朝达到鼎盛,后期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削弱土司的势力,雍正年间鄂西境内完成“改土归流”,施行四百多年的土司制度宣告结束,中央王朝设“施南府”,管理鄂西地区。明朝时期,中央王朝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在各地设立儒学,并规定承袭土官的子弟们必须入儒学学习汉文化,这一举动大大推进了额鄂西土家族地区的汉化进程。“改土归流”以后,彻底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局面,恩施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其他各民族人民不断迁入到土家族地区,尤其是农民和商人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土家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吸引了更多汉人源源不断流入,形成民族融合的高峰期。汉人的流入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汉学的兴起、学堂的出现,为南剧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土家族文化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局面,产生了大量反映人民生活及价值观的民间文学,文人诗歌创作也空前繁荣。土汉文化进一步充分交流,并相互影响、彼此促进,进而产生了新的本地民族文化发展格局。中央王朝完成恩施地区的“改土归流”,容美土司被放逐,戏班解散后,原来的艺人或到军营继续教授唱戏,或流入民间继续从事戏曲活动。职业南剧戏班出现的时间没有文献作详细记载,但据老艺人们回忆早在乾隆年间就有了。道光之后恩施的南剧科班遍地开花,“天元”“连升”“双庆”等科班教授处大量专业的南剧艺人,后又组成了“天福”“同庆”等专业的戏班。容美时期南剧其实就已经完成了从府衙到民间的转变,发展至此时,恩施南剧已经完全成为民间的娱乐文化之一。除了职业戏班外,还出现了由“玩友”组成的业余戏班,和职业戏班比起来他们不需四处行走,表演大多都在本地,如果遇上职业艺人他们也配合演出。此外,由于南剧同其他地方小戏,如木偶戏、灯戏等经常搭班演出,所以剧目通常是互通的,在演出中艺人们也会受小戏的影响,将小戏的表演风格和特色融入到南剧表演中。戏班的兴起也带动了其他戏曲活动的出现,如拥有衣箱的“本家”出现,支持南剧;大兴汉学后,出现一些有文化的秀才帮助艺人记录整理剧本,甚至专门到科班学艺。此时的南剧虽然已经发展成熟,但民间的戏曲活动对丰富南剧的唱腔、剧目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更进一步扩大了恩施南剧的影响,更深入地走向民间。第三节恩施南剧的分类南剧的部分剧目大体和老汉戏、梆子戏相同,但有的剧本演出经过了恩施当地秀才和表演者共同合作改编的,有的则是表演者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变化发展来的。现存的南剧剧目有近千个,多是传奇戏和历史故事剧,大众熟知的历史演义、三国、水浒、杨家将等内容无所不包,如《搬金牌》(又名《岳飞传》)属于历史故事剧,是南剧常演的连台大戏之一,共48本;《秦香莲》《杀狗惊妻》等取材于民间故事,也是常演的南剧剧目。按照演唱声腔的不同,可以将南剧分为南路、北路、上路和兼有四类。南剧的声腔,汇集了其他各路剧种的特色,在恩施本地音乐土壤之上结出了丰富又极具特色的艺术之果。南剧的声腔主要由南路、北路、上路三大声腔所组成。南、北路声腔源于楚调,属皮黄腔系统。南路声腔曲调比较徐缓,常表现凝重、悲伤的情感,常演的《双槐胡》属南路声腔。北路声腔曲调较明快,通常表示喜悦、跳跃、刚健、开朗的情感,《三国》是常演的连台戏本多为北路声腔。上路声腔秦腔影响较大,主要是由梆子腔演变来的,曲调上有表现喜悦和欢快的甜皮,也有表现悲哀凄楚的苦皮,《八件衣》属上路声腔。在三路声腔中也还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