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能简述明清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表现。2.通过讲解小故事,能总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说出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明清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难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知识链接】资本主义萌芽:指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这一现象。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的标志是机户、机工的出现。【学法指导】知识建构:结合课本和教辅资料,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在书上进行圈画,将不理解的标注出来,上课着重听。(自主学习部分课下时间提前完成,上课前检查)。【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2分钟)图文《盛世滋生图》二、自主学习(15分钟,认真阅读课本,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后用笔标注,并完成填空)经济农业:引进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江南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使用雇佣劳动,称之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商业:白银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形成区域商人群体如晋商、徽商,工商业市镇兴起。局限:①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占压倒优势;②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压制和阻碍着社会进步和转型。思想陆王心学:在南宋陆九渊思想基础上,明朝王守仁提出“致良知”,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民奋发立志,隐含平等和叛逆色彩。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批判专制集权,顾炎武思想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艺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讽刺小说——清吴敬梓《儒林外史》戏曲:传奇——明朝汤显祖《牡丹亭》、清朝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

京剧——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汉调二调和昆曲形成科技传统科技:医学李时珍**《本草纲目》;农学徐光启《农政全书》;手工业宋应星《天工开物》;地理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大型典籍:明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清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西学东渐:意大利利玛窦与中国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绘制全国地图,在中国绘制刊印世界地图【自主小测】1.明清时期我国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D)A.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市”里B.有专门的娱乐场所C.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D.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2.明朝后期,黄宗羲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这反映其政治主张是(C)A.维护旧礼教B.提倡经世致用C.反对君主专制D.主张君主立宪3.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下列作品中生动再现了清朝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被称为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高峰的是(D)A.《水浒传》B.《三国志通俗演义》C.《西游记》D.《红楼梦》三、合作学习(15分钟,要求:先独立完成,再以小组的方式合作交流,完善答案。)明清小说得以繁荣发展的原因。(从经济、文学、社会、科技、政治等方面思考)经济因素城市经济繁荣:明清时期,城市商业发达,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商业城市和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杭州、扬州等。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小说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消费市场,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增加,小说作为一种通俗的文学形式,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印刷业发展:印刷技术在明清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木活字、套版印刷等技术广泛应用,使得书籍的印刷成本降低,印刷效率提高,为小说的大量刊印和传播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小说的繁荣。文学因素文学传统积累: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在叙事技巧、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明清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基础。文学形式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形式逐渐从高雅走向通俗,从诗词歌赋等传统形式向更具故事性和情节性的小说形式转变。明清小说在吸收前代文学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长篇和短篇的叙事形式,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社会因素市民阶层壮大:明清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有所不同,对通俗文化有着强烈的需求。小说以其通俗易懂、情节曲折、贴近生活等特点,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社会生活丰富:明清时期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社会现象、人际关系、矛盾冲突等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家们可以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和人物形象融入到小说创作中,使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生活气息。科技因素造纸术进步:造纸技术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纸张的质量提高,产量增加,为书籍的制作提供了更好的材料,使得小说能够更方便地被记录和传播。地理知识拓展: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视野得到了拓宽,对世界的认识更加丰富。一些小说作品中开始出现关于海外奇闻、异国风情等内容,丰富了小说的题材和内容。政治因素思想控制松弛:虽然明清时期实行了一些思想控制措施,但在某些时期和某些地区,思想控制相对松弛,文人有一定的创作空间。一些作家能够在小说中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观点,对封建礼教、社会黑暗等进行批判和揭露。政治腐败与社会矛盾:明清时期政治腐败现象较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这些问题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家们通过小说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不满,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四、课堂小结(3分钟)1.根据学习目标,简述本节所学。2.尝试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五、当堂检测(5分钟)1.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B)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1671年,清政府规定,“准贡监生员民人垦地二十顷以上,试其文义通顺者以县丞用”,“一百顷以上,文义通顺者以知县用”。其规定主要是为了(A)A.鼓励垦荒以恢复发展社会经济B.扩大官吏来源以缓和社会矛盾C.改革科举制度以扩大政权基础D.笼络汉族人民以巩固统治3.明代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道:“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触网不敢归,又连结外夷,向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B)A.抑商的必要性B.“海禁”政策的恶果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明朝社会矛盾激化六、课后作业1.熟读自主学习部分并背诵重点内容。2.完成相应练习。(1)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都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上述现象反映当时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A.形成区域性经济分工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手工业生产分布不均匀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2)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由此可知王阳明(B)A.注重道德实践B.提倡心性修养C.强调重义轻利D.批判虚假说教(3)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宣扬“耶儒合流论”,以致传教士“出入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等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C)A.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B.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