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岳麓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2、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发现属于东汉时期的铁犁和牛耕图有50多处,分布在豫、陕、冀、晋、鲁、皖、苏、辽、内蒙、甘、新、川、贵、粤、闽等15个省区。该材料反映了A.东汉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B.东汉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C.东汉开始出现一牛挽犁技术D.中原是当时经济中心3、“哥伦布大交换”也被称为“大交流”,是指哥伦布在航行至美洲以后,一个包括动物、植物、文化、人群、传染性疾病和思想等方面在美洲、非洲及欧亚半球之间的广泛交流。下列所示现象属于“哥伦布大交换”的是A.美洲的烟草和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B.欧洲的先进生产方式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C.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过海到中国D.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4、晚清主要城市人口变化表单位:万(余)。1860年1890年上海23100汉口2080天津1932
出现上表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经济的萎缩B.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C.近代工业的发展D.政府实施了移民政策5、1930年,上海《民国日报》刊登文章称,“早年大批的毕业学生自乡村跑进都市,不见一个返乡都会的漩涡卷去了乡村的干柱,剩下的只有老弱和稚幼乡村衰败了,没有一些生气。”“乡村衰败”的原因主要是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B.经济大危机的影响C.新教育推行的影响D.工业化浪潮的冲击6、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起,上海出现了一批船舶修造厂和造船厂。不久,面粉厂、汽水厂、酿酒厂、制药厂和印刷厂、食品加工厂等一批轻工业相继出现;60至70年代,民族资本家开始投资重工业,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昌铜铁机器厂;80年代又出现了电厂和自来水厂。这说明19世纪中后期的上海A.自然经济最先开始瓦解B.已建立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C.已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D.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7、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5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1650这种新作物(马铃薯)在欧洲与其他因素联手,让人口从1年的03.1850亿,增长为2年的74.16亿。在1世纪,就每公顷农田所生产的粮食(以重量计)而言。欧洲主食作物小麦和裸麦的产量是美洲玉米的一半,为南亚稻米的4/。因此,当玉米和马铃薯来到欧洲,便提供了方法,可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生产远较为多的粮食。——【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番薯引入各省的时间。材料二番薯引入各省的时间省份引入年份(年)引入年份(年)省份云南1576山东1742广东1589河南1743福建1593陕西1746浙江1608湖南1748江苏1608河北1748四川1733貴州1752广西1736山西1756江西1736安徽1768湖北1740
材料三210.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已逾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42050.从现在起到9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7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5%。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番薯引人中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与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变化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3题,共24分)10、(中外文明交往)
材料一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与汉朝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18世纪全球白银流通路线示意图。
材料三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根据材料,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信息有关联;主题合理、明确;阐述有史实依据,表述清晰。)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潘所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本书译者之一邵旭东说,在弗兰科潘的“世界新史”架构中,那些“路”都是些值得大书特书的,他选择了从多线程的“路”来观察世界历史,将世界史重新组合成一个与时俱进的完整体系。下表为该书的部分目录: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潘所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本书译者之一邵旭东说,在弗兰科潘的“世界新史”架构中,那些“路”都是些值得大书特书的,他选择了从多线程的“路”来观察世界历史,将世界史重新组合成一个与时俱进的完整体系。下表为该书的部分目录:。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诞生第十一章:黄金之路第二章:信仰之路第十二章:白银之路第三章:基督之路第十三章:西欧之路第四章:变革之路第十四章:帝国之路第五章:和睦之路第十五章:危机之路第六章:皮毛之路第十六章:战争之路第七章:奴隶之路第十七章:黑金之路第八章:天堂之路第十八章:妥协之路第九章:铁蹄之路第十九章:小麦之路第十章:重生之路第二十章:纳粹之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对目录中学者提出的“路”谈谈你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唐时期贵族官僚,不仅继承南北朝传统,在住宅后部或宅旁掘池造山,建造较大的园林,还在风景优美的郊外营建别墅。洛阳杨氏旧宅,宅广十七亩,房屋约占面积三分之一,水占面积五分之一,竹占面积九分之一,园中以岛、树、桥、道相间,池中有岛,岛中建亭,并引水至小院卧室阶下。这一时期欣赏奇石的风气也逐渐普遍起来,园林中往往用怪石夹廊或叠石为山,形成咫尺山岩的意境。材料二隋唐时期贵族官僚,不仅继承南北朝传统,在住宅后部或宅旁掘池造山,建造较大的园林,还在风景优美的郊外营建别墅。洛阳杨氏旧宅,宅广十七亩,房屋约占面积三分之一,水占面积五分之一,竹占面积九分之一,园中以岛、树、桥、道相间,池中有岛,岛中建亭,并引水至小院卧室阶下。这一时期欣赏奇石的风气也逐渐普遍起来,园林中往往用怪石夹廊或叠石为山,形成咫尺山岩的意境。
根据材料,围绕“民居建筑”面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合理,论述史实充分、逻辑清晰)材料三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4分)13、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4、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D【分析】【详解】
“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说明通信网络得到发展,这一发展改变了春节拜年的形式,意味着通信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电信缩短了人们时间和空间距离,排除B;题干内容与城市化无关,排除C。2、A【分析】【详解】
东汉时期的铁犁和牛耕图分布在全国15个省区,说明铁犁牛耕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A正确;生产力的提高并不能说明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排除B项;C错在“开始”,题干中并未提及当时的牛耕图显示的是一牛挽犁技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排除D项。3、B【分析】【详解】
从材料可知,“哥伦布大交换”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加强了美洲与非洲和欧亚大陆的往来交流。在这一交流过程中,既有美洲的物产流入非洲和欧亚大陆的现象,也有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人口流入美洲的现象,B项正确;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就已经与欧洲国家进行了贸易往来,故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不是“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排除A项;古代欧亚的丝绸之路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语言、宗教、文化,故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过海到中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都是欧洲的城市,它们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反映的是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不是“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4、C【分析】【详解】
1860年至1890年,上海、汉口和天津的人口激增,其主要原因是洋务运动的开展,创办了近代工业,推动城市化进程,导致人口增加,C项正确;农村经济的萎缩会助推人口向城市迁移,但不是城市人口增多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会促进人口的迁移,但也不是主要的原因,排除B项;此阶段清王朝并未实施移民至大城市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5、D【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早年大批的毕业学生自乡村跑进都市;不见一个返乡都会的漩涡卷去了乡村的干柱,剩下的只有老弱和稚幼”,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乡村逐渐衰败,故选D;新文化运动;新教育推行不是“乡村衰败”的原因,排除A、C;材料现象无法体现经济危机的影响,排除B。
【点睛】6、D【分析】【详解】
材料信息是19世纪中后期的上海近代工业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不仅涉及轻工业而且涉及重工业,这说明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自然经济最先开始瓦解,故A项错误;B项错在“相对完备”,故排除B;没有比较数据,不能说明上海已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故C项错误。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7、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8、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5分)9、略
【分析】(1)
根据“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得出缓解饥荒,稳定社会;根据“欧洲主食作物小麦和裸麦的产量是美洲玉米的一半,为南亚稻米的1/4。因此,当玉米和马铃薯来到欧洲,便提供了方法,可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生产远较为多的粮食。”得出粮食产量提高,提升农业生能力;根据“让人口从1650年的1.03亿,增长为1850年的2.74亿”得出调整饮食结构,促进人口增长;根据所学可得出社会阶级关系变化;文化的发展及交融,人类命运共同体;
(2)
特点:从地区可得出番薯自闽广地区首先引入;之后向周围省份传播;从传播的过程可得出番薯传播自16世纪中后期开始传播,其后得到持续的传播,尤其是18世纪传播最为广泛。关系:根据材料中人口增长的数据可得出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推动了人口的增长(是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18世纪以后,人口呈现出持续的增长态势。但番薯等高产作物的传播,粮食产量增长不是人口增长的唯一因素,18世纪人口的持续增长还得益于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经济﹑赋税政策的调整等因素。
(3)
原因:根据“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得出对农业的投资不足、经济危机;根据“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得出人口增长;根据“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得出国际政治经济问题;根据“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得出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等。措施:综合所学可得出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增强人们的粮食安全意识;从开源与节流两个方面应对粮食安全问题。【解析】(1)缓解饥荒;稳定社会;粮食产量提高,提升农业生能力;调整饮食结构,促进人口增长;社会阶级关系变化;文化的发展及交融,人类命运共同体;(任意两点)
(2)特点:番薯自闽广地区首先引入;之后向周围省份传播;番薯传播自16世纪中后期开始传播,其后得到持续的传播,尤其是18世纪传播最为广泛。
关系: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推动了人口的增长(是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18世纪以后,人口呈现出持续的增长态势。但番薯等高产作物的传播,粮食产量增长不是人口增长的唯一因素,18世纪人口的持续增长还得益于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经济﹑赋税政策的调整等因素。
(3)原因:对农业的投资不足;经济危机、人口增长、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等。
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增强人们的粮食安全意识;从开源与节流两个方面应对粮食安全问题。(任意两点)五、论述题(共3题,共24分)10、略
【分析】【详解】
信息一: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信息;2世纪,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信息二: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18世纪,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主题:根据以上两则信息可以得出主题;古代中国手工业品享誉世界。
阐述: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的消费情况。如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根据不同时期,列举当时中国手工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畅销。如西汉时期,中国丝绸畅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丝绸、瓷器和茶叶大量外销。由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通过欧洲探险家开辟的海上商路源源不断输入中国。一方面,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繁荣,促进长途、大额贸易的发展,以及商业资本的集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延展,甚至间接推动美洲、日本白银矿产的开发。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成为中外文明交往的载体和象征。【解析】示例:信息一:2世纪;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信息二:18世纪;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主题:古代中国手工业品享誉世界.
阐述: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西汉时期,中国丝绸畅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丝绸、瓷器和茶叶大量外销。由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通过欧洲探险家开辟的海上商路源源不断输入中国。一方面,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繁荣,促进长途、大额贸易的发展,以及商业资本的集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延展,甚至间接推动美洲、日本白银矿产的开发。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成为中外文明交往的载体和象征。
其他可参考的主题。
(1)古代中国在东西方文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2)18世纪至19世纪后期;英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3)伴随生产力的进步世界文明交往日益加强。
(4)远距离商贸活动促进物种交流与传播。
(5)丝绸之路密切了沿途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6)海上商路的重要性逐渐凸显11、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目录共涉及二十章线程的“路”,结合目录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架起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丝绸之路的概念、发展历程、影响等方面展开阐述,即见解:丝绸之路架起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从古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四大发明等传到亚、非、欧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中国也通过陆海两条丝路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沿着丝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物种和文化等剧烈的交流和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后总结,丝绸之路架起了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带领我们用全球的视角看到了一个浓缩的世界。【解析】见解:丝绸之路架起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从古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四大发明等传到亚、非、欧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中国也通过陆上和海上两条丝路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沿着丝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物种和文化等剧烈的交流和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综上,丝绸之路架起了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带领我们用全球的视角看到了一个浓缩的世界。12、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陕西半坡遗址住房复原图、干栏式陶屋(广州汉墓出土)、明清时期北京四合院复原图”及所学可得出论题: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影响着民居建筑的风格等。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半坡遗址的住房样式是半地穴式房屋。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为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或方形小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半地穴式建筑是中国北方的建筑风格,北方地区寒冷干燥,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明清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具有良好的冬暖夏凉环境特点,能够形成私密性居住环境,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无误,最后明确结论,代的民居建筑深受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体现出了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解析】主题: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影响着民居建筑的风格等。
阐述:半坡遗址的住房样式是半地穴式房屋。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为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或方形小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半地穴式建筑是中国北方的建筑风格,北方地区寒冷干燥,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殖设备出售转让合同标准文本
- 个人水泥购销合同标准文本
- 个人房东装修合同标准文本
- oa办公软件合同样本
- 入围拆除合同标准文本
- 公路画线合同范例
- 主场合同标准文本
- 乐高乐园合同标准文本
- oem订单合同样本
- 倒算房屋租金合同样本
- 2025养殖场租赁合同(合同版本)
- 多彩三月三,民族文化韵 走进传统节日,感受民族风情 2024-2025学年班会课件
- 2025年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参考答案
- 2025年山西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其应用案例知识培训
- 人教版(2025新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保安反恐防暴培训
- 小学六年级数学计算题100道(含答案)
-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自动给水系统外文文献
- 口服固体制剂车间工艺简介及验证要点
- PCB专业术语名词解释A5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