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衔接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下图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欧洲部分地区示意图。该图提供了极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最突出的是。
A.普法战争爆发B.两大军事集团对抗C.两德统一完成D.民族自决原则确认2、某历史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三幅图片,请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亚历山大帝国对外扩张形势图《马可·波罗游记》
丝绸之路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B.西方文明的优越性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D.文明的碰撞与交流3、以往美国为了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以较低的标准收取相关费用。与此同时,还有很多费用是可以减免的,然而根据相关消息,对于那些以往可以减免的相关费用,在未来这些人可能也需要自己缴纳。这意味着美国可能()A.禁绝外来人才的流入B.取消外来人才的费用减免C.要求外来人才提高科技水平D.以高薪吸引外来人才的流入4、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曾这样描述拉美文化:“加勒比的历史充满了魔幻的色彩。这种魔幻现实色彩是黑奴从他们的非洲老家带来的,但也是瑞典的、荷兰的、英国的海盗们带来的。在加勒比地区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这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马尔克斯意在强调近现代拉美文化()A.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B.已丢失印第安文化元素C.移植了殖民者的风俗D.促进了不同种族的交融5、1788年,当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建立罪犯流放地时,据估计,当地有30万原住民,500多个部落。但到19世纪30年代初期,当地原住居民仅剩下6万余人。这说明英国的殖民活动()A.恶化了当地的社会治安B.促进了不同种族间的交融C.导致当地经济长期落后D.引起了当地人口结构变化6、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据传始建于607年,历遭焚毁,屡屡重建。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工匠多是百济人。据此可知()A.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典型代表B.法隆寺是大化改新的成果C.直接交往是中日交往的主要方式D.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7、下表是部分周边国家学习中华文化的相关史实,这反映了()。朝鲜。
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
日本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越南。
李圣宗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国内政治制度完全仿效中国体制,仿佛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帝国国内政治制度完全仿效中国体制,仿佛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帝国
A.亚洲出现民族大交融B.东亚文化圈开始形成C.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D.中华文化的强大辐射力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材料二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问题》材料三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10、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与拉丁美洲地区一样,1850年前,美国同样推行这种契约华工制度。1849年9月,加利福尼亚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一种禁止蓄奴制的州宪法。1850年,美国国会各代表经过激烈争论,终于达成了《1850年妥协案》,加利福尼亚作为自由州被接纳加入合众国。英国国会于1855年通过一项《乘客法案》,规定香港为由中国赴美国的唯一港口,而香港早在1841年已被宣布为自由港。基于以上原因,赴美国的移民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赊单工”。“赊单”系广东话,意为“赊欠船票制”。从香港到旧金山的船费最低每人约40美元,而归还时须偿还大约100美元。这笔钱规定每月在工资中加以扣除。华工必须偿清债务才能回国,否则,轮船公司就不准售给他回国的船票。由于华工在国内一般都有妻室老小,都想工作一段时间后返回故里,所以一般都尽快还清这笔债务。——摘编自陆国俊《美洲华侨史话》(1)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移民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概述其原因。
(2)材料所涉及的前后两种移民形式有何根本区别?有人认为,从华工的角度看后者显然优于前者,试分析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国古代进行过不断的海外移民(这里所谓的“海外移民”是指向我国当代版图以外地区的人口迁移)。我国的海外移民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周武王克殷后封箕子于朝鲜,箕子必当随带一批移民前往。这可能是我国较早的海外移民。我国古代进行过不断的海外移民(这里所谓的“海外移民”是指向我国当代版图以外地区的人口迁移)。我国的海外移民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周武王克殷后封箕子于朝鲜,箕子必当随带一批移民前往。这可能是我国较早的海外移民。秦祚虽短,但其海外移民却不少。据说徐福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虐统治,诈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而率领三千童男童女与百工五谷移居日本,为日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又据《三国志》记载:“辰韩在马韩之东,其者老传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我国古代的突厥人被唐王朝击溃后,其一部于公元8一11世纪经中亚进入小亚细亚,同当时的希腊人、波斯人和亚美尼亚人长期融合,形成土耳其人,并于公元14世纪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我国古代的蒙古人伴随着军事征服移居亚洲和欧洲各地,虽然移民后与当地人同化了,但他们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以来,“闽、粤之轻生往海外者,冒风涛、蹈覆溺而不顾,良由生齿日繁地狭人稠,故无地无家之人,一往海外,鲜回家者。”这种铤而走险,违禁出走海外谋生的尤以福建、广东人向东南亚移民为最多。这些海外移民主观上是为了改善个体的生存环境,但客观上却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促进迁入国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海外移民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我国古代海外移民的影响。——摘编自丁鼎、王明华《中国古代移民述论》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罗马教会曾一度极力反对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并对译者进行人身迫害;教会使用拉丁文,教士和社会上层垄断教育,“任何针对普通人的有关初等教育的证据都非常罕见”;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因此,即便王室想在语言政策上有所动作,其推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英语、法语的使用范围及功能随之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法语曾一直被认为是英格兰议会撰写重要文书的最佳语言,直至15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的请愿书还使用法语。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罗马教会曾一度极力反对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并对译者进行人身迫害;教会使用拉丁文,教士和社会上层垄断教育,“任何针对普通人的有关初等教育的证据都非常罕见”;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因此,即便王室想在语言政策上有所动作,其推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英语、法语的使用范围及功能随之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法语曾一直被认为是英格兰议会撰写重要文书的最佳语言,直至15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的请愿书还使用法语。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材料二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英格兰官方语言变迁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的理由。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
325.万;1974年为。
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4、人口迁移与文化融合。近代以来国际移民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期,见下表∶。时期基本情况1500-1800年这时期国际移民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国际移民的明显后果是欧洲人在非洲、亚洲尤其是美洲占据了许多地方。1800-1914年据某社会学家统计,1846-1924年间,欧洲移民85%前往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其中英国是向外移民最多的国家。19世纪中叶黑人奴隶制取消后,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和印度的契约劳工制。高二历史试卷第8页(共10页)时期基本情况1914-196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欧洲向外移民的高潮。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各个大国对外来移民的排挤和歧视减少了国际移民的数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正常的经济移民基本停止,但政治性移民则空前增加。例如,二战后,因战争期间被德、意、日强行迁移的苦役劳工返回祖国,参战士兵和平民被遣返回国;殖民体系瓦解后,许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国等等。1960-2004年人口的跨境移动是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全球移民的供应地从欧洲转移到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欧洲的向外移民在世界移民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小,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在向外移民中的份额显著增加。从70年代开始.劳工合同迁移的规模逐渐扩大,大批劳工移民到海湾国家,很多移民从亚洲、南美洲迁移到美国和加拿大。到了80年代,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以来国际移民的特点。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32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文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包容多样并存的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发展着的文化共同体。这种文化包容性的基础是不同文化成分不断地融入;对于生存的共同需求、世俗国家组织的强大和古典人文精神历史久远的传承。中国文化包容的内容从空间上表现为各民族文化和地区性文化体系的并存,从时间上表现为在融合和变异中保持了持续性特征的文化传统的继承性,从社会角度上看则表现为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差异与共生。这种包容的文化精神使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与其他文化体系是可融通的。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史实,围绕着"文化包容性"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现代意义的“文明”一词最早在现代意义的“文明”一词最早在175619年出版的米拉波所著《人类之友》中提及,之后“文明”一词得到广泛使用。米拉波表明他创造“文明”这个概念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殖民相遇以及带来的社会秩序和人口改变问题。19世纪中叶以前“文明”概念解释了资本主义领导者如何需要被视为世界每个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合法领导人,一种意识形态的“文明”概念被热情地采用,在国外按照种族和族裔对各民族划分等级。世纪中叶至二战结束,这一时期“文明”概念继续强调自由与进步,更是作为欧洲意识形态的代名词。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越来越多的人对“文明”进行反思,“文明”概念的不足日益凸显。需要将倡导社会平等、重视平民和地方的作用、反思种族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批评文明等级观等因素考虑进当今“文明”概念的解释之中。1756——摘编自【美】帕特里克·曼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8世纪以来世界‘文明’概念”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年以来的“文明”概念:世界历史框架下的反思》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摘编自季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8、材料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是一个把“民族国家”和“文明国家”的长处结合起来的国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巨大整合能力。文明型国家有以下理念:实事求是、民本主义、整体思维、政府是善、民心向背、选贤任能、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和而不同、良政善治。摘编自张维为《文明型国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自选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27分)19、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0、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1、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D【分析】【详解】
从欧洲部分地区示意图可以看出,一战后欧洲出现许多民族国家,说明民族自决原则得到确认。故答案为D项。普法战争的爆发是在1870年,排除A项;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两德统一完成是在1990年,排除C项。2、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对外扩张,将希腊文明带到东方;马可·波罗丰富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的经贸和文化往来,由此可见,三者共同反映了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故选D;亚历山大帝国并未扩张到中国,其扩张也不是受到中华文明的吸引所致,故排除A;《马可·波罗游记》和丝绸之路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越,无法体现西方文明的优越性,故排除B;丝绸之路无法体现帝国的扩张与崛起,故排除C。3、B【分析】【详解】
据材料“以往可以减免的相关费用可能也需要自己缴纳”可知,美国可能会取消对外来人才的费用减免,B项正确;A错在“禁绝”,排除;科技水平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D与材料内容相反,排除。4、A【分析】【详解】
拉美文化来源包括黑奴从非洲带来的魔幻现实主义,瑞典等欧洲人带来的海盗文化,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等,反映出拉美文化具有多元性,拉美文化“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说明拉美文化具有独特性,A项正确;已丢失印第安文化元素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移植了殖民者的风俗只强调了材料的一个侧面,偏离了材料整体,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拉美文化促进了不同种族交融等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5、D【分析】【详解】
据材料可知,1788年,当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建立罪犯流放地时,据估计,当地有30万原住民,500多个部落。但到19世纪30年代初期,当地原住居民仅剩下6万余人。这说明英国的殖民活动引起了当地人口结构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引起原住居民的减少,未涉及社会治安的恶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引起原住居民的减少,未涉及种族间的交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当地经济发展状况,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法隆寺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表明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D项正确;法隆寺是佛教寺庙,而非日本神道教建筑,排除A项;大化改新发生于645年,法隆寺在大化改新之前建成,排除B项;根据材料,日本使用掌握中国建筑技术的百济工匠,建造了法隆寺,表明中国文化经由百济传入和影响日本,也即体现中日的间接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7、D【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亚洲)。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华文化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生命力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即其辐射力非常强大,D项正确;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并没有涉及民族大交融,排除A项;表格内容仅是述及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非常大,但不能据此理解为东亚文化圈开始形成,排除B项;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无法体现中外文化双向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第(2)题依据材料二中“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等方面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第(3)题依据材料一中“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及材料二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等方面分析说明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三中“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社会就业、国家安全等方面分析说明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消极影响。【解析】(1)原因: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
(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
(3)积极影响: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消极影响:冲击了欧洲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造成了移民地国家的人才流失;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10、略
【分析】【详解】
(1)“变化”,据材料中“1850年前,美国同样推行这种契约华工制度”“赴美国的移民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赊单工’”归纳即可;“原因”应从材料所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和香港三者进行思考。
(2)“区别”,从“契约”的含义和材料中“赊欠船票制”和“华工必须偿清债务才能回国”等关键信息上归纳思考。原因主要是因为按规定华工到美国后不用服一定期限的劳务,而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偿还船费及其利息。【解析】(1)变化:由契约华工制到“赊单工”。
原因:美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加利福尼亚禁止蓄奴制的州宪法的通过;香港被宣布为自由港;等。
(2)区别:“赊单工”与“契约华工”的根本区别在于将“劳务”契约改为“债务”契约。
原因:按规定华工到美国后不用服一定期限的劳务,而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偿还船费及其利息。11、略
【分析】【详解】
(1)特征:根据“我国的海外移民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秦祚虽短;但其海外移民却不少”明清以来,‘闽;粤之轻生往海外者’”可知,我国古代海外移民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根据材料“据说徐福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虐统治,诈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而率领三千童男童女与百工五谷移居日本,为日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良由生齿日繁地狭人稠,故无地无家之人,一往海外,鲜回家者”可知,移民的动因复杂多样,苛政、灾荒、军事征服等;从移民的组织看,根据材料“周武王克殷后封箕子于朝鲜,箕子必当随带一批移民前往。这可能是我国较早的海外移民”“这种铤而走险,违禁出走海外谋生的尤以福建、广东人向东南亚移民为最多”可知,移民组织形式有政府主导和民间自发;从移民去往地区看,移民方向主要是临近国家和地区。
(2)影响:根据材料“良由生齿日繁、地狭人稠”可知,移民缓解人地矛盾;根据材料“同当时的希腊人、波斯人和亚美尼亚人长期融合,形成土耳其人”可知,移民形成族群融合;根据材料“但客观上却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促进迁入国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知,移民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海外开发。【解析】(1)特征: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移民的动因复杂多样,苛政;灾荒、军事征服等;移民组织形式有政府主导和民间自发;移民方向主要是临近国家和地区。(任意三点)
(2)影响: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海外开发;形成族群融合;缓解国内人地矛盾。12、略
【分析】【详解】
(1)(1)历史因素:根据材料一“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得出基督教的传播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得出英法战争的影响;根据材料一“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得出印刷术的引进;根据材料一“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得出国家政治事务的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材料一“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得出庄园经济的独立性。
(2)(2)理由:根据材料二“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得出提高了英国人的表达能力,丰富了英语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得出奠定了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根据材料一“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和材料二“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得出有利于英格兰民族意识和国家的逐渐形成;而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又极大地影响了英语地位的沉浮;结合所学得出为世界文化多元增加了亮色。【解析】(1)历史因素∶基督教的传播;民族国家的形成;英法战争的影响;印刷术的引进;国家政治事务的推动;庄园经济的独立性。(任答四点即可)
(2)理由∶提高了英国人的表达能力,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奠定了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有利于英格兰民族意识和国家的逐渐形成;而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又极大地影响了英语地位的沉浮;为世界文化多元增加了亮色。(言之有理即可)13、略
【分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可以依据材料来概括;主要从规模;迁移方向及迁移类型等角度思考。
(2)第二问有三小问;分别来回答。特点需要依据材料来概括,可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回答。贡献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移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移民问题。
【名师点睛】移民问题一直都是历史和现实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中国在古代其实就已经开始有移民出现,东南亚、日本都是我们移民的主要地区。到了近代移民开始增多,东南亚、美洲以及欧洲都是移民的主要地区。各个地区对待中国的移民态度也不尽一致,诸如美国曾经颁布过排华法案,抵制华人的移民。在欧洲大量的中国移民成为欧洲重要的生产劳动力,一战和二战期间都为战争做出贡献和牺牲。到了现代,改革开放后的移民也逐渐增多,也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解析】(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14、略
【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得出具有阶段性特征;“这时期国际移民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国际移民的明显后果是欧洲人在非洲、亚洲尤其是美洲占据了许多地方”,得出伴随着殖民扩张;“1846-1924年间,欧洲移民85%前往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其中英国是向外移民最多的国家”,得出工业革命的推动,加快移民;“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欧洲向外移民的高潮”,得出战争加速移民进程;“正常的经济移民基本停止,但政治性移民则空前增加”,得出伴随着政治移民;“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得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解析】具有阶段性特征;伴随着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推动,加快移民;战争加速移民进程;伴随着政治移民;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四、论述题(共4题,共32分)15、略
【分析】【详解】
论述:按照题目要求,阅读材料,根据“中国文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封闭的”“是不同文化成分不断地融入”“各民族文化和地区性文化体系的并存”“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与其他文化体系是可融通的”等信息,围绕“文化包容性”这一主题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中国文化包容性的产生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密不可分的;确定论题后,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历史的相关知识,从中国的地理环境、政治格局、民族关系、政治体制、主流思想等方面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升华,指出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使得多种文化能够和谐共生,彼此借鉴,从而形成了文化包容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也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地位得到巩固等;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解析】示例一∶论述中国文化包容性产生的原因中国文化包容性是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密不可分的。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中国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中国东面;南面环海,北面为草原和戈壁,西面为高原和沙漠,内部平原广阔、河流众多。这种特殊的环境使中国既能抵御外敌入侵从而保持本民族文化又能与其他文明保持接触从而吸收营养来丰富自己。第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第三,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保留了各地区各民族的特色。第四,自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后,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思想丰富和发展自己。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使得多种文化能够和谐共生,彼此借鉴,从而形成了文化包容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也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地位得到巩固。
示例二∶论述中国文化包容性的表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
具体表现如下∶从政治上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各民族之间以友好往来相互交流为主,形成持续不断的民族融合潮流。从经济上说,以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商业、畜牧业共存。各族各地人民通过朝贡贸易、商业往来、人口迁徙等方式进行产品和技术交流,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从文化上说,儒家思想吸收借鉴其他学派思想形成了汉代儒学,继而又借鉴和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学艺术上形成了高雅的贵族士大夫文化和世俗的市民文化并存的局面,适应了不同人群的需要。
综上所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正是在包容的特性下不断发展壮大的。16、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史实,以“18世纪以来世界‘文明’概念”为主题,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殖民相遇以及带来的社会秩序和人口改变问题”可得出近代世界“文明”概念的演变折射出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历程;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解析】示例。
论题:近代世界“文明”概念的演变折射出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历程。
阐述:现代意义的“文明”一词是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进程中产生的;受到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西方中心论”和种族色彩。在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为了凸显殖民行为的“正义性”与“正当性”,殖民者往往以“文明”的概念来证明其优越性和统治其他民族的合法性,而被殖民者变成了“落后”与“野蛮”的代名词。如殖民者以传播代表“先进文明”的基督教文化为借口,进行殖民掠夺,因此这一时期的“文明”概念具有浓厚的种族歧视色彩。随着资本主义逐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竞争和战争加剧,“文明”一词被广泛运用,成为宣扬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合法性的工具。
总之,近代世界“文明”内涵的演变,折射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场手工业和工业革命时期对外扩张的发展历程,其本质是殖民扩张及统治的工具。17、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一个结合材料“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得出论题,如爱国作为公民的基本准则,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后,根据所选论题,举出几个相关的所选的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的例子,展开论述即可,如选择中国古代典型的爱国言论和爱国行为,说明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内核提供了文化滋养。最后,对上述观点加以总结升华即可。【解析】示例:爱国作为公民的基本准则;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对国家对民族的社会责任。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爱国爱民、注重社会责任的体现。
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护理工作总结
-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商务英语笔译实践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教师工作总结动态版
- 教育类书籍制作
- 安全教育支教
- 手术室护理文件书写标准
- 思维导图集训6小时找到适合你的高效学习法第8讲 如何打破思维框架:发散思维运用
- 危险废物仓库贮存管理
- 大学生安全培训资料
- 中期人工流产个案护理
- 衢州市市属事业单位选调考试真题及答案2022
- (完整版)供货进度及保证方案
- 《乙醛与溴水反应机理的实验探究》说课
- 服务机器人装配与维护专业
- DB63T 2106-2023 流量测验 雷达波测流系统流量系数率定规程
- GB/T 37157-2018机械安全串联的无电势触点联锁装置故障掩蔽的评价
- GB/T 18749-2008耐化学腐蚀陶瓷塔填料技术条件
- 鲁滨逊漂流记故事梗概500字六年级2篇
- GB 19079.7-2005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第7部分:滑冰场所
- FZ/T 62033-2016超细纤维毛巾
- 体育摄影各类运动摄影技巧优秀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