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某历史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三幅图片,请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亚历山大帝国对外扩张形势图《马可·波罗游记》
丝绸之路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B.西方文明的优越性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D.文明的碰撞与交流2、贵霜帝国的版图西起伊朗东境,北起锡尔河、葱岭,南至纳巴达河,曾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经济文化交往B.沟通了西欧与亚洲非洲之间商贸联系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和中转站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3、近期乌克兰与俄罗斯爆发激烈的军事冲突,战争导致很多难民涌入欧洲。欧盟对难民的安排实行的是强制摊派给成员国,这种做法遭到以奥地利为代表的一些成员国的抵制。这表明()A.欧盟的发展遭遇严重挫折B.难民问题应由当事国解决C.区域合作与民族主义冲突D.一些国家戴着"伪民主,假人道"的面县4、人口迁徙有利于世界联系加强。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欧洲移民表。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美国。
1821~1932
3420万。
亚洲俄国地区。
1800~1939
1200万。
阿根廷。
1856~1932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
520万。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
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③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
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5、19世纪的美国人认真地努力模仿欧洲的文化随着19世纪的结束,欧洲知识分子越来越注意到一群日益显赫的美国明星然而,欧洲的监护仍难以动摇。有人这样写道:“美国人开始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个英国人,以便得到认可,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据此可知A.欧洲力图对美国实行文化殖民B.美国文化全部来源于欧洲文化C.欧洲文化在移植中发生变更D.美国明星出现促使美国走向独立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汉谟拉比法典》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这部法律试图明确地、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因而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社会强不凌弱。——《汉谟拉比法典》材料三自由民侵犯他人住宅时,应在此侵犯之处被处死。如果一个自由民毁坏了一贵族的眼睛,他应将自己的眼睛弄瞎。如果一个自由民将另一个自由民的奴隶致残,那么,这位自由民要给予另一自由民折价赔偿。自由民之间争斗致残的,对方可以将他同态致残。——《汉谟拉比法典》(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比伦法典诞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汉谟拉比颁布法典的宗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典的宗旨能否实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谟拉比法典》的时代特点。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仁”“爱”“和”的优秀基因。孔子说,“泛爱众,能亲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子主张“见素抱朴”“道法自然”;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孙子反对战争,他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翟更为博爱,他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习近平多次赞誉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主张“天下一家”,“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天下之人,皆相视如一家之亲”。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仁”“爱”“和”的优秀基因。孔子说,“泛爱众,能亲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子主张“见素抱朴”“道法自然”;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孙子反对战争,他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翟更为博爱,他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习近平多次赞誉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主张“天下一家”,“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天下之人,皆相视如一家之亲”。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摘编自冯颜利、唐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有200材料二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有250060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个民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该如何应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挑战。多种语言。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和公众的城市遗产保护意识相对匮乏。改革开放后,随着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政府以国际社会为参照,分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和公众的城市遗产保护意识相对匮乏。改革开放后,随着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政府以国际社会为参照,分19801990年代、21年代、21世纪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城市遗产保护,并通过提升民众意识缓解阻力。日益壮大的物质基础,使我国的城市遗产保护不乏后发优势。我国积极将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从文物保护到城市、村镇保护到历史街区保护三级保护体制。尤其是50世纪的前十年,出台城市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文件几乎是将近过去年的总和。伴随“入世”,我国密切了与国际社会的遗产保护合作,并凭借强大的行政执行力,将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统一了起来。另外,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视,为丰富国际遗产舞台做出了中国贡献。——摘编自毕玲玲《城市遗产保护:中西对比研究》19材料二2020世纪的工业化、城市化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关注城市遗产问题。以民促官,法国政府开始重视城市遗产保护。500世纪上半叶,在国际现代建筑学会通过的《雅典宣言》影响下,法国的《历史建筑保护法》在实施时重视功能性城市规划,很多历史建筑被拆除。21世纪下半叶,法国积极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受国际环境运动和相关国际法的影响,出台了《罗儿法》等一系列法律文献,形成了重点城市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列级-历史保护区-历史建筑周边米保护范围的保护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遗产保护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法在城市遗产保护上的异同。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国际视野谈谈中法城市遗产保护的启示。世纪初,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践行整体性保护以及利用城市遗产推进城市全面发展已成国际普遍共识。法国名城波尔多等城市因其丰富的城市遗产保护及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旅游者。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山东遭受黄河水害,连续数年歉收。武帝颁布诏书,允许饥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间并可以定居。两汉之际,中原兵争激烈,人民纷纷“避乱扬州”。从东汉至西晋初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汉武帝时期,山东遭受黄河水害,连续数年歉收。武帝颁布诏书,允许饥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间并可以定居。两汉之际,中原兵争激烈,人民纷纷“避乱扬州”。从东汉至西晋初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120州数十万户到洛阳,以实京都长安。自开元年间到五代宋初,全国各道、州置县计20个,其中北方100县,南方却达县之多。南宋时,“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有的“住蕃虽十年不归”。——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部分史料整理。材料二“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部分史料整理年代迁徙情况史料出处高帝九年
(公元前198年)迁楚国和齐国贵族昭、屈、景、怀、田10余万人于关中,并迁官吏2000石、巨富者和豪杰于长安周围的皇帝陵,此后成为定制。《汉书·高帝纪下》
《汉书·刘敬传》
《汉书·地理志下》景帝五年
(公元前152年)募民迁阳陵。《汉书·景帝传》武帝元朔二年
(公元前127年)迁郡国豪杰及家资在300万以上者于茂陵。《汉书·武帝纪》武帝太始元年
(公元前96年)迁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等地。
注:阳陵、茂陵位于长安周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两宋人口迁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至汉武帝时期大规模人口迁徙的历史意义。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程把“理”规定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宇宙本体之“理”,这是“形而上”者;一个是万物、万事之“理”。如程颢说:“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这个“理”,就是“形而下”者。再一个是伦理道德之“理”。“人伦者,天理也。”二程把“理”规定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宇宙本体之“理”,这是“形而上”者;一个是万物、万事之“理”。如程颢说:“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这个“理”,就是“形而下”者。再一个是伦理道德之“理”。“人伦者,天理也。”——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二程提出最著名的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从封建社会被压迫人民得不到最低的生活需要这一历史背景去解释这个命题,应该批判。但是,这只是这个命题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天理”代表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这一命题的本义,是用最高尚的封建道德原则去限制“私欲”横流,要求人们学习与实践道德原则,不能无限制地发展私欲。我们今天研究宋明理学有什么现代价值呢?第一,可以帮助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演变与融合过程。第二,“理学”吸收了道家和佛教的某些思维方式,有明显的思辨性。随着理学、心学走上末流,理学内容发生分化,一部分坚持“务实”学风的儒者,批评理学末流走向空疏、脱离实际的偏弊,重建了传统儒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对于现代社会,对于建设新的价值观、道德观都有积极意义。材料二二程提出最著名的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从封建社会被压迫人民得不到最低的生活需要这一历史背景去解释这个命题,应该批判。但是,这只是这个命题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天理”代表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这一命题的本义,是用最高尚的封建道德原则去限制“私欲”横流,要求人们学习与实践道德原则,不能无限制地发展私欲。我们今天研究宋明理学有什么现代价值呢?第一,可以帮助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演变与融合过程。第二,“理学”吸收了道家和佛教的某些思维方式,有明显的思辨性。随着理学、心学走上末流,理学内容发生分化,一部分坚持“务实”学风的儒者,批评理学末流走向空疏、脱离实际的偏弊,重建了传统儒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对于现代社会,对于建设新的价值观、道德观都有积极意义。理学是以伦理为本体的哲学体系,无疑提升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生,这是一种自发的、自主的、充分自觉的,一种自我实现的行为。二是理学家所推崇的“孔颜乐处”,这是一种圣者与万物合一的真善美境界。三是张载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即天下百姓都是我的手足同胞,世间万物都是我的亲密友朋。这种放眼宇宙的博大胸怀,锻造了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四是所谓的“浩然正气”。张载声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显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伟大抱负和人格力量,这与理学倡导的人的伦理学主体性的崇高与伟大是密不可分的。——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1)指出材料一中对“天理”的认识具体是指哪三个层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形成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理学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的?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如何评价理学的价值与问题”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50—300字)材料三理学是以伦理为本体的哲学体系,无疑提升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生,这是一种自发的、自主的、充分自觉的,一种自我实现的行为。二是理学家所推崇的“孔颜乐处”,这是一种圣者与万物合一的真善美境界。三是张载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即天下百姓都是我的手足同胞,世间万物都是我的亲密友朋。这种放眼宇宙的博大胸怀,锻造了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四是所谓的“浩然正气”。张载声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显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伟大抱负和人格力量,这与理学倡导的人的伦理学主体性的崇高与伟大是密不可分的。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社会,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依据需求和形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士人的耕读生活,这一类又有三种情况:一是“耕隐”;二是耕读作为事业和生活方式,如南宋陆九渊在象山精舍率领弟子开山造田,聚粮筑室,相与讲习;三是耕读作为奋发图强的起点和形式,这是宋代最为普遍的现象:“补之尝游于齐、楚之郊,见夫带经而耕者,莫非求仕也”。第二类是农民的耕读,如福建建州有半数农民家庭已是半耕半读,江西抚州“其民乐于耕桑,其俗风流儒雅,乐读书而好文词,人物多盛”。耕读模式最具有价值的就是普通农民纷纷读书。济州士人邓御夫,“隐居不仕,尝作《农历》一百二十卷,济守王子翻尝上其书于朝”。其他如陈翥、陈男、胡融、陈景沂等在乡间躬耕自食,同时撰写农书以总结生产经验,从而“把私人农学传统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学者统计宋代农书141部,而唐以前历代(含唐)农书总计也不超过80部。宋代是农事诗发展的高峰期,达到其艺术内涵的顶峰,宋代范成大60首《四时田园杂兴》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苦与乐。宋代社会,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依据需求和形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士人的耕读生活,这一类又有三种情况:一是“耕隐”;二是耕读作为事业和生活方式,如南宋陆九渊在象山精舍率领弟子开山造田,聚粮筑室,相与讲习;三是耕读作为奋发图强的起点和形式,这是宋代最为普遍的现象:“补之尝游于齐、楚之郊,见夫带经而耕者,莫非求仕也”。第二类是农民的耕读,如福建建州有半数农民家庭已是半耕半读,江西抚州“其民乐于耕桑,其俗风流儒雅,乐读书而好文词,人物多盛”。耕读模式最具有价值的就是普通农民纷纷读书。济州士人邓御夫,“隐居不仕,尝作《农历》一百二十卷,济守王子翻尝上其书于朝”。其他如陈翥、陈男、胡融、陈景沂等在乡间躬耕自食,同时撰写农书以总结生产经验,从而“把私人农学传统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学者统计宋代农书141部,而唐以前历代(含唐)农书总计也不超过80部。宋代是农事诗发展的高峰期,达到其艺术内涵的顶峰,宋代范成大60首《四时田园杂兴》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苦与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耕读文化”在宋代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耕读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摘编自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欧洲;有人认为今天的一部分匈牙利人是西迁的匈奴族后裔。这些匈牙利人的长相与一般欧洲人明显不同;他们的民歌曲调与我国陕北;内蒙相似;他们也像陕北人一样吹唢呐和剪纸,甚至说话的尾音也有点相似。
材料二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南迁浪潮。科学家试图用“基因解码”的方法研究北方移民如何改变南方人的遗传结构;并已得到初步的研究成果。
(1)匈奴西迁开始于哪个朝代?原因是什么?
(2)中国古代中原地区有过哪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3)上述两则材料用了民俗调查、基因分析等研究方法,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用哪些方法研究人口迁徙问题?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1题,共8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韩毓海曾提到过“光明史观”和“阴暗史观”的问题,他认为“在关于中国历史的叙述中,无疑存在着强烈的‘自我卑劣化’的倾向,这种‘阴暗史观’影响深远,如‘奴性史学’、‘礼教吃人说’、国民劣根性批判、全盘西化、废除汉字说总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种族统统不行历史和传统中有光明,也有黑暗,关键是你不能眼里只是盯着黑暗,尼采的《历史的利弊》是极透彻的文章,他说一切伟大的民族都必须懂得‘积极健忘’的道理,因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但要懂得‘保存生活’,更要有能力‘创造生活’,而为了创造新生活,就必须丢掉历史的负担,特别是忘掉那些黑暗,告别阴暗心理。”——摘自韩毓海《沦为公务员的现代从政者需思考王阳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光明史观与阴暗史观”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27分)16、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7、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18、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对外扩张,将希腊文明带到东方;马可·波罗丰富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的经贸和文化往来,由此可见,三者共同反映了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故选D;亚历山大帝国并未扩张到中国,其扩张也不是受到中华文明的吸引所致,故排除A;《马可·波罗游记》和丝绸之路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越,无法体现西方文明的优越性,故排除B;丝绸之路无法体现帝国的扩张与崛起,故排除C。2、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霜帝国曾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贵霜帝国的钱币等,表明贵霜帝国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经济文化交往,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贵霜帝国沟通了西欧与亚洲非洲之间商贸联系,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贵霜帝国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和中转站,排除C项;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3、C【分析】【详解】
题中反映的是难民的安置方案引起欧盟某些成员国的反对,这些国家担心由于难民的涌入会影响自身经济发展及社会管理,体现了民族主义的一面,C项正确;内部存在意见分歧不能说明欧盟发展遭遇严重择折,排除A项;难民是由当事国引起的,他们是这一现象的制造者,自身是解决不了的,排除B项;一些成员国考虑的是国内的发展,和他们的民主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4、B【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是美国,故①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交通方式的进步为欧洲向外移民提供了条件,故②③正确;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的,故④错误,排除;因此答案为B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洲的移民潮5、C【分析】【详解】
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移植,不是文化殖民,故A错误;B中“全部”太绝对,排除;从材料19世纪的美国人认真地努力模仿欧洲的文化“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中可以看出,欧洲文明的大规模移植已经发生,不过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适应在移植过程中,正在逐渐发生变化,C正确;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美国的发展,从而使美国走向独立,故D错误。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7、略
【分析】【详解】
因素:根据材“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可归纳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价值;根据材料“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可归纳出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根据材料“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可归纳出孔子等思想家及儒家经典的推动;根据材料“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可归纳出中国古代是世俗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观念的影响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也是重要因素。【解析】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价值;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孔子等思想家及儒家经典的推动;宗教观念与儒家伦理相悖;中国古代是世俗社会;小农经济占主导。8、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调整一切社会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而分析法典诞生的原因,即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出现;国家诞生,古巴比伦王国的强盛;楔形文字的产生。
(2)宗旨:根据材料二“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社会强不凌弱”可知,汉谟拉比颁布法典的宗旨是发扬正义;严惩不法之人;反对以强凌弱,维护社会安定。
能否实现:根据材料三中对“自由民”“贵族”“奴隶”的规定可知;法典有严格的等级制内容,法典明确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和人身权益,奴隶不在法典保护之内,而且可以任意将他们致残致死,因此不能完全实现法典的宗旨。
(3)根据材料三中对“自由民”“贵族”“奴隶”的规定可知,法典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有明显的等级制表现;根据材料三中“自由民之间争斗致残的,对方可以将他同态致残”可知,法典还保留了原始社会时的同态复仇等残余。【解析】(1)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出现;国家诞生,古巴比伦王国的强盛;楔形文字的产生。
(2)法典的宗旨是发扬正义;严惩不法之人;反对以强凌弱;维护社会安定。不能完全实现法典的宗旨。法典明确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和人身权益;法典有严格的等级制内容;奴隶的权益得不到保护,而且可以任意将他们致残致死。(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法典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有明显的等级制表现;法典还保留了原始社会时的同态复仇等残余。(答出其中两点即可)9、略
【分析】【详解】
详解
(1)精神内涵: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仁’‘爱’‘和’的优秀基因”得出是“仁”;“爱”、“和”;历史作用:根据“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可得出中华传统文化维护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有利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培育以“德”为中心的个体价值取向;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面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应该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解析】(1)精神内涵:“仁”;“爱”、“和”;历史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维护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有利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培育以“德”为中心的个体价值取向;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
(2)我们的应对:面对世界文化多样性,我们应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10、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后;随着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政府以国际社会为参照,分1980年代;1990年代、21世纪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城市遗产保护,并通过提升民众意识缓解阻力”可知,有国际经验教训可供参考。根据材料“我国密切了与国际社会的遗产保护合作,并凭借强大的行政执行力,将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统一了起来”可知,政府的高度重视执行力强。根据材料“日益壮大的物质基础,使我国的城市遗产保护不乏后发优势”可知,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强大的基建实力,客观上有助于城市遗产保护。
(2)同:根据材料“我国积极将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从文物保护到城市、村镇保护到历史街区保护三级保护体制”“20世纪下半叶,法国积极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受国际环境运动和相关国际法的影响,出台了《罗儿法》等一系列法律文献,形成了重点城市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列级-历史保护区-历史建筑周边500米保护范围的保护模式”可知,立法保障;根据材料“我国政府以国际社会为参照,分1980年代、1990年代、21世纪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城市遗产保护”“19世纪的工业化、城市化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关注城市遗产问题。以民促官,法国政府开始重视城市遗产保护。20世纪上半叶,在国际现代建筑学会通过的《雅典宣言》影响下,法国的《历史建筑保护法》在实施时重视功能性城市规划,很多历史建筑被拆除。20世纪下半叶,法国积极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可知,分阶段推进;根据材料“我国密切了与国际社会的遗产保护合作,并凭借强大的行政执行力,将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统一了起来”“21世纪初,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践行整体性保护以及利用城市遗产推进城市全面发展已成国际普遍共识”可知,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根据材料“20世纪下半叶,法国积极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受国际环境运动和相关国际法的影响,出台了《罗儿法》等一系列法律文献”“我国密切了与国际社会的遗产保护合作”可知,注重国际合作。异:从起步时间看,法国起步早,中国则晚得多;根据材料保护的主体看,法国以民促官,中国以官促民;根据材料“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视,为丰富国际遗产舞台做出了中国贡献。”可知,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为重视;根据材料“尤其是21世纪的前十年,出台城市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文件几乎是将近过去50年的总和”可知,中国在本世纪城市遗产保护的密度更大。
(3)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审题时要注意“国际视野”的限定,要注意依托材料又要联系现实,从不同角度分析,涉及学习国际社会,立足本国国情,做出国际贡献三个层面层层推进。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自信。如要善于吸收国际经验教训,加强国际合作;要符合本国国情;要有本国声音,做出国际贡献等等。【解析】(1)①有国际经验教训可供参考。
②政府的高度重视执行力强。
③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
④中国强大的基建实力;客观上有助于城市遗产保护。
(2)同:立法保障;分阶段推进;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注重国际合作。(任答对三点即可)
异:①法国起步早;中国则晚得多;
②法国以民促官;中国以官促民;
③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为重视;
④中国在本世纪城市遗产保护的密度更大。
(3)①要善于吸收国际经验教训;加强国际合作;
②要符合本国国情;
③要有本国声音,做出国际贡献。(任答对两点即可)11、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相关信息可知;关于特点可从原因;方式、方向及区域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原因角度是与躲避自然灾害和战乱有关;方式角度是政府组织与民间自发相结合;方向角度是由北向南迁移;区域变化是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中国到海外。
(2)历史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改变长安地区的人口结构、有利于促进长安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文化交流等角度进行分析。【解析】(1)特点:与躲避自然灾害和战乱有关;政府组织与民间自发相结合;由北向南迁移;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中国到海外。
(2)历史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有利于充实长安地区的人口数量,改变了长安地区的人口结构:有利于促进长安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文化交流。12、略
【分析】【详解】
(1)天理:依据材料“一个是宇宙本体之‘理’”;得出层次一是世界的本体,依据材料“万物;万事之‘理’”,得出层次二是万事之事理和万物之文理,依据材料“再一个是伦理道德”,得出层次三是人伦之伦理,这是二程理学的核心和出发点。
背景:从政治角度分析;得出两宋时期吸取唐朝后期以及五代时期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从民族融合角度分析,得出两宋政权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并立对峙,促进了民族交融;从两宋的经济繁荣分析,得出两宋的经济发展、繁荣,对外贸易发达;从国家对社会的管理角度分析,得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从强化伦理秩序的角度分析,得出佛教、道教冲击儒学,儒学复兴运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2)认识:依据材料“要求人们学习与实践道德原则;不能无限制地发展私欲”,得出一方面,它反映了一种对人高标准;严要求的修养理念,要求人摒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准宗教的道德自律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依据材料“从封建社会被压迫人民得不到最低的生活需要这一历史背景去解释这个命题,应该批判”,得出另一方面,它具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因此历来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
(3)从理学的益处和缺点分析;得出理学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同时也存在封建糟粕。
理学的价值: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分析;得出理学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演变与融合过程;依据材料“吸收了道家和佛教的某些思维方式,有明显的思辨性”,得出其具有明显的思辨性;依据材料“这种放眼宇宙的博大胸怀,锻造了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出它提升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促进人们自觉修为,达到高度的道德水平,锻造了知识分子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体现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当时乃至后世的民族精神;依据材料“经世致用”,得出理学发展的后期,一部分理学家分化出来,提倡“经世致用”。
问题:依据材料“批评理学末流走向空疏;脱离实际的偏弊”;得出理学发展的后期空谈义理,脱离实际;从理学的目的分析,得出理学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需要恪守礼制的顺民,因此,在近代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理学乃至儒学遭到彻底批判,这是近代中国反封建的时代需求。
最后总结,得出我们既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去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析】(1)天理:层次一是世界的本体;层次二是万事之事理和万物之文理,层次三是人伦之伦理,这是二程理学的核心和出发点。
背景:两宋时期吸取唐朝后期以及五代时期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两宋政权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并立对峙,促进了民族交融;两宋的经济发展、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佛教、道教冲击儒学,儒学复兴运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2)认识:一方面;它反映了一种对人高标准;严要求的修养理念,要求人摒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准宗教的道德自律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它具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因此历来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
(3)理学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同时也存在封建糟粕。
理学的价值:理学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演变与融合过程;其具有明显的思辨性;它提升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促进人们自觉修为,达到高度的道德水平,锻造了知识分子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体现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当时乃至后世的民族精神;理学发展的后期,一部分理学家分化出来,提倡“经世致用”。
问题:理学发展的后期空谈义理;脱离实际;理学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需要恪守礼制的顺民,因此,在近代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理学乃至儒学遭到彻底批判,这是近代中国反封建的时代需求。
我们既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去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3、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宋代社会;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如南宋陆九渊在象山精舍率领弟子开山造田,聚粮筑”“耕读模式最具有价值的就是普通农民纷纷读书”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农耕经济的发展;崇文抑武方针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理学的影响、中国古代士人的隐逸风气及识字农民把耕读视为人生快乐事等角度进行分析。
(2)价值:根据材料“其他如陈翥、陈男、胡融、陈景沂等在乡间躬耕自食,同时撰写农书以总结生产经验”可知,孕育了众多的农学家,产生了大量的农书;根据材料“宋代范成大60首《四时田园杂兴》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苦与乐”可知,为文学艺术(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根据材料“耕读模式最具有价值的就是普通农民纷纷读书”可知,促进了民间教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启蒙昧、教化民众。【解析】(1)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崇文抑武方针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理学的影响;中国古代士人的隐逸风气;识字农民把耕读视为人生快乐事。
(2)价值:孕育了众多的农学家,产生了大量的农书;为文学艺术(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促进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开启蒙昧、教化民众。14、略
【分析】【详解】
(1)依据匈奴在历史上活动的主要时期及与中原政权的关系简要说明即可。据所学知识;汉和帝时,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至此,北匈奴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故答案为:匈奴西迁开始于汉朝(或东汉),原因是窦宪打败北匈奴或汉军打败匈奴。
(2)古代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北方战乱和政局不稳;以此为切入点联系所学知识,寻找具有类似特征的历史时期即可。如:东汉末年,北方战乱频发,黄巾起义,诸侯之间不断征战,使得中原地区哀鸿遍野,再加上灾荒使得北方人南迁;西晋时爆发“八王之乱”,统治阶级受到严重削弱。西部和北部各游牧民族恰逢严寒气候,水草难继,生活困难。所以游牧民族大规模迁向中原,这又导致中原地区原住民大规模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借款协议财产抵押
- 城市亮化与景观设计方案
- 智能语音设备销售及服务合同
- 影视制作服务中版权纠纷与免责条款的协议
- 惠州学院教师进修协议书
- 意向租赁合同年
- 网络科技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规划方案设计
- 丧葬礼仪服务契约合同书
- 农业技术创新与研发方案
- 生物制药研发项目投资合同
- QCT1177-2022汽车空调用冷凝器
- 六年级下健康教案设计
- 人美版新课标小学三年级美术(下册)
- 医院院外会诊申请单、医师外出会诊审核表、医师外出会诊回执
- 核酸的分离与纯化技术
- 中国传统节日课件:拗九节
- 体验店FM述职报告
-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定稿;共7课时)
- 学校教育中的品牌塑造与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课件
- 济南广播电视台面向社会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公司会计信息化建设研究文献综述20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