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新起点七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七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七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七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七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新起点七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题文】近年来;中国海监船加大了在南海维权的力度。早在五;六百年前,中国政府就曾多次派出船队到达南海等地区,史称。

A.戚继光抗倭B.鉴真东渡C.郑成功收复台湾D.郑和下西洋2、老师在介绍某处原始文化遗址时出示了下面几幅图片;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3、隋末农民大起义首先爆发在()A.山东地区B.山西地区C.关中地区D.江南地区4、他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人做他的继承人,他是()A.黄帝B.尧C.禹D.舜5、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A.汉武帝时B.隋文帝时C.隋炀帝时D.唐太宗时6、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唐朝著名的诗人中,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被誉为“诗圣”的诗人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维7、杜甫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反映了唐朝的()A.经济繁荣B.政治清明C.对外开放D.文化昌盛8、我国最早学会保存火种使用天然火的是()A.山顶洞人B.元谋人C.北京人D.半坡人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9、下列内容能体现出西晋的历史状况有()A.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B.短期的统一C.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D.被农民起义推翻10、中外交流源远流长。下列人物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生活在唐朝的是A.张骞B.玄奘C.鉴真D.郑和11、隋朝短暂而繁盛。隋朝“光芒四射”的成就包括()A.南北重归统一B.三次远征高丽C.开凿大运河D.修筑长城12、下列国王中,导致国家灭亡的有()A.夏桀B.商纣C.周厉王D.周幽王13、华佗有哪些特长()A.针灸B.按摩C.外科手术D.发明“麻沸散”编“五禽戏”14、下列属于战国七雄的是()A.秦国B.赵国C.楚国D.吴国15、春秋末期长江下游北上争霸的国家是()A.齐国B.楚国C.越过D.吴国16、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有()A.铁农具的使用与普及B.牛耕的使用与推广C.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的产生D.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7、古语说“成由勤俭败由奢”。隋朝时,倡导节俭的和穷奢极欲的两代皇帝的统治,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18、以下是某同学所作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读书笔记,请指出其中的四处错误并加以改正。(共8分)卫青出使西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洛阳往西经河西走廊,出阳关西行,经西藏,越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这就是横贯亚洲和非洲的“丝绸之路”。(1)错误:订正:(2)错误:订正:(3)错误:订正:(4)错误:订正:19、曹丕死后,大臣____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____最先被魏国灭亡。20、玄奘西行日本取经。

错误:______改正:______21、我国文学艺术成就突出,请写出下列相关史实。(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者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后人故称其作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东京的繁华景象,其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的是抗元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2题,共4分)22、元朝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A.正确B.错误23、成语“纸上谈兵”出自于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21分)2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据此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材料二: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材料三:下图明朝科举考生看榜材料四: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官制变化?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官制变化。(5分)(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5分)(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6分)(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怎样的?(2分)25、如图,识读以下古代历史人物的图片,回答相关问题:(8分)18.(1)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有着怎样的地位?(3分)(2)老子又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2分)(3)韩非子的学说深受哪国国君的赏识,成为该国变法的理论基础?(1分)(4)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了怎样的学术繁荣局面?(2分)26、“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思想能够在两千多年历史中成为传统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自然有着深刻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政治需求,但同时也说明它在治国理政方面有强大的智慧。比如,仁者爱人的仁政思想,提倡“以民为本”,为今天的“以人为本”提供了思想母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这和搞好市场经济要求有产权基础是一个道理。至于对官员的要求,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些话足以成为每一名官员的座右铭。孔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摘自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重要讲话。(1)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开始哪一个皇帝?

(2)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你的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D【分析】【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题文中的“五;六百年前”指的是15世纪初;当时,明朝政府七次派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各国,到达南海等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对外的交往与冲突【解析】【答案】D2、D【分析】【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半坡氏族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半坡氏族生活在黄河流域,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话,应该叫半坡村。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半坡氏族种植粟,不仅养育了六千年前的先民,至今仍是中国北方种植的主要作物。故此,我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栽培粟的国家了。制作了大批彩陶。虽然耕作于远古时期,却显现着的艺术感染的魅人。其中,人面鱼纹彩陶是其代表。A.B是我国最早的人类,C在长江流域,本题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和对历史问题的识记和比较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具备两点能力,一是要对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生活状况非常熟悉,二是要对历史问题有一定的分析比较能力,同学们以后要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要逐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3、A【分析】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淫逸的皇帝。611年,隋炀帝为了发动攻打高丽的战争,大批征兵;调粮、造战船。山东、河北一带,历来是隋统治者搜刮财赋的中心,又是进攻高丽的战争中征调最多、受害最深的地方,再加上这年夏天发大水,山东地区灾情特别严重。故隋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隋末农民起义的地区。隋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地区。【解析】A4、B【分析】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故选B.

本题以“征求部落首领意见;推举他人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为切入点,考查禅让制的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禅让制的产生和实质.【解析】B5、C【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创立。为了改变过去选官制度的弊端;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解析】C6、B【分析】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被誉为“诗圣”。

故选:B。

本题以被誉为“诗圣”的诗人为切入点;考查唐诗。

本题以唐诗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析】B7、A【分析】“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意思是粮食丰收了,不论官府还是大户人家的粮仓都堆满了粮食,所以说诗句反应的经济繁荣。

故选:A。

本题考查唐朝的经济繁荣;诗句反应了开元年间的盛世景象。

唐朝的经济发展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解析】A8、C【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四个选项的原始居民都会用火,谁出现的时间最早就是谁最早会使用天然火,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约三万年,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由此可见,北京人出现的时间最早。

故选:C。

本题考查北京人.

掌握我国不同原始人类的生活时代及掌握的技能.【解析】C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9、ABC【分析】略【解析】ABC10、B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决心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鉴真到达时,受到日本朝野热烈欢迎。鉴真在日本除传授佛经外,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是唐朝高僧,又称三藏法师。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张骞是西汉时期;郑和是明朝时期。综合分析,BC符合题意。故选BC。【解析】BC11、AC【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史实。根据所学知识,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正是这两项措施使得隋朝“光芒四射”。故选AC。

【解析】AC12、ABD【分析】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夏桀;商纣、周厉王、周幽王都是历史上的暴君,但周厉王的残暴没有导致亡国.

故选ABD.

本题考查夏朝;商朝和西周的灭亡.

本题考查夏朝、商朝和西周的灭亡,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知道夏桀、商纣、周幽王导致国家灭亡.【解析】【答案】ABD13、ACD【分析】略【解析】ACD14、ABC【分析】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稍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了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故ABC符合题意,故选ABC。【解析】ABC15、CD【分析】略【解析】CD16、AB【分析】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由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铁农具和牛耕到战国时期的进一步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故选AB.

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注意准确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解析】AB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7、略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的史实。隋文帝倡导节俭,隋炀帝穷奢极欲。【解析】【答案】隋文帝隋炀帝18、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知识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开通,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出阳关西行,经今新疆地区,越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这就是横贯亚洲和欧洲的“丝绸之路”。所以,(1)应把“卫青”改为“张骞”;(2)应把“洛阳”改为“长安”;(3)应把“西藏”改为“新疆”;(4)应把“非洲”改为“欧洲”。考点: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解析】【答案】(1)错误:卫青,订正:张骞;(2)错误:洛阳,订正:长安;(3)错误:西藏,订正:新疆;(4)错误:非洲,订正:欧洲。19、司马懿蜀汉【分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时期魏灭蜀的史实;学生应掌握好基础知识。

【点评】考查学生记忆能力。20、略

【分析】依据所学;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印度),而不是日本。

故答案为:

错误:日本;改正:天竺(印度)。

本题考查玄奘西行。玄奘西行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

本题以玄奘西行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析】日本;天竺(印度),21、略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唐朝诗人杜甫。杜甫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复杂、动荡的历史,被称为“诗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的作品。(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认识。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3)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文天祥的相关知识内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作者是文天祥,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抗元英雄,最后兵败被俘,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解析】(1)诗史(2)张择端(3)文天祥四、判断题(共2题,共4分)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对台湾的管辖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题正确。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南地区,元朝政府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国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机构。因而题干正确,故选A。【解析】A23、√【分析】【分析】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战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战争──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出自长平之战。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了长平之战。五、综合题(共3题,共21分)24、略

【分析】【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1)阅读材料一,得到的信息是设三司,权分六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明太祖为加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上述措施。出现的变化有废丞相,设三司,权分六部,设立厂卫特务统治,设立锦衣卫,废行省(任答两条即可)。(2)根据材料二中的“偏房“”“雍正帝”结合所学知识,雍正年间,为了西北用兵,雍正设立了军机房,后称为军机处,因此偏房是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但也提高了办事效率,(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根据材料三四,材料三说的是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材料四说的明清的文字狱,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加强了思想控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等。(4)综上所述,我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是中央的权利越来越大,地方的权利越来越小,君主的权利越来越大,丞相的权利越来越小直至消失。考点: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解析】【答案】(1)皇帝:明太祖(或朱元璋)。(2分)变化: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设锦衣卫。(任答两条即可,照抄材料者不得分,3分)(2)机构:军机处。(2分)评价: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答加强了君主专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官员没有政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可适当给分,3分)(3)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4分)加强思想控制;禁锢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2分)(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或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2分)25、略

【分析】【解析】试题分析:(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西汉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家学说称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的庄子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3)韩非子的思想受到秦国的赏识,法家思想有法术势,非常符合当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4)春秋战国各个学派纷纷发表自己的学说,形成了古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中国传统思想。【解析】【答案】(1)儒家学派、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2)道家庄子(3)秦国(4)百家争鸣26、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