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上海公共租界街市之繁盛,以南京路至江西路转角处为最,自晨七时至晚七时,各车往来,不绝于道,约计其数,则电车450次,汽车900次,马车1000次,黄包车18000次,独轮车1000次”。材料表明,近代上海城市交通()A.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B.变更了人们的思想观念C.领先引进了近代交通工具D.呈现新旧并存的显著特征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有新式的交通工具,也有以前传统的交通工具,体现了新旧交替的特征。故选D项。答案D2.下图是吴淞道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变更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解析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是在鸦片斗争后,故A项错误;人们纷纷乘坐火车,表明国人的观念发生变更,但不是彻底变更,故B项错误;人们纷纷乘坐火车,表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所变更,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故C项正确;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C3.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提出“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A.人们已相识到发展近代海军的重要性B.海运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C.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的增加D.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起先向近代转变解析从材料可知,即使在丧权辱国的晚清时期,我国的海洋事业也在艰难推动,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逐步加强,开发利用海洋也在发展。答案C4.2024年5月5日,中国首款具有自主学问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首飞胜利,中国“大飞机梦”最终得以实现。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发展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其中标记着我国航空事业起先的是()A.冯如制成中国首架飞机B.“东方红一号”的胜利放射C.北京至天津航线的开通D.“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解析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记着中国航空事业的起先,故A项正确。答案A5.盛宣怀曾上疏介绍某种独创:“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他所介绍的独创是()A.火车 B.电话 C.电报 D.轮船解析“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说明他所介绍的是通讯方面的独创。电报须要“译录”,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B6.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郑观应在《论电报》中指出:“夫世之至神至速,倏去倏来者,盖莫如电。藉电以传信,则其捷也可知。……今泰西各邦……无论隔山阻海,顷刻通音,诚启古今未有之奇,泄造化莫名之秘。”这反映出他已相识到()A.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源B.发展电讯事业的重要性C.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D.抵制外来侵略的迫切性解析郑观应在其论断中,较为客观地阐述了电报的作用和价值,这反映出他已经相识到近代电讯事业的重要价值。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B实力提升1.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实,风气固判然两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解析从材料“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实”可以得出城乡思想观念的不同,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大,造成这一现象的缘由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答案B2.中国的火车经验了由图1到图2、图3到图4的变更。出现这变更的根本缘由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没有出现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是生产力的进步,故B项错误;图3和图4是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但不是根本缘由,故C项错误;图3和图4出现的根本缘由是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3.视察下图,本照片摄制于1905年,照片中人骑在木制的自行车上,但该车没有链条,估计无法运动。该照片反映出晚清()A.一般民众对洋货的抵制B.一般民众对新式交通工具的崇尚C.自行车已渐渐走向普及D.代步工具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更解析木制自行车的出现,说明人们对自行车这种新式的代步工具特别崇尚。答案B4.依据下图数据推断,该图统计的是1864~1895年中国()A.国库白银储备 B.领水外轮吨位C.铁路里程数 D.茶叶出口额解析其次次鸦片斗争和1895年《马关条约》的巨额斗争赔款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因此国库白银储备日益削减,解除A项;中国最早的铁路出现在19世纪70年头,所以解除C项;19世纪末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茶叶出口额变更与史实不符,解除D项;由于鸦片斗争后列强渐渐垄断了中国的水运,致使领水外轮吨位逐年增长,故选B项。答案B5.晚清出版的《格致汇编》记载:“(上海)租界之内,中外大行家,以及办公事处,皆有此器以通消息,更于各公路间设立此器,以便通报火灾及报捕等要事。”该记载反映出近代上海()A.最早架设有线电报线路B.有线电报得到普遍应用C.已经建成近代电讯网络D.利用电话进行信息传输解析有线电报与材料中“更于各公路间设立此器”不符,故A、B两项错误;晚清时期还没有建成电讯网络,故C项错误;材料中“皆有此器以通消息,更于各公路间设立此器”表明这一物品是电话,“以便通报火灾及报捕等要事”反映了电话可以传递信息,故D项正确。答案D6.表:1958~1965年全国邮路总里程(单位:千米)年份邮路总长度机动运输工具邮路非机动车运输工具邮路195830128904938152519075195942061095364853669624196040850795304683554611196131879984989042689094196226654884871382178310196328654535110782354375196430647325359922528740196534927665756632917103由上表可知该时期()A.受当时政策影响,邮路发展缓慢B.邮路建设贯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我国逐步建成了现代化邮政系统D.现代邮路在调整中呈快速发展趋势解析依据表格内容可知,机动运输工具邮路与非机动车运输工具邮路相比,前者不断上升,后者也有所增加,这表明现代邮路总体发展快速,故D项正确。答案D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鸦片斗争后,依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依据……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光绪初,英人无视中国主权,擅筑上海铁路达吴淞;光绪末年,外人又攘夺中国铁路利权。日本一弹丸之国,恃有铁路,遇事与我犯难;中法斗争,因运输不便,军事几败。有识之士痛利权之外溢,恨国力之积弱,呼吁创办轮船公司,修筑铁路、公路,开办邮政电信。——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材料二19世纪以来,直到20世纪中期,我国传统的独轮车、骡车、轿子等交通工具,始终在广泛运用。19世纪末引进西式马车,并于1895年起先铺设“公路”;19世纪末引进人力车(1874年)、自行车(1886年);20世纪初引进各种汽车(1901年小轿车、1920年出租汽车、1922年公共汽车与长途汽车)和电车(1906年有轨电车、1914年无轨电车)……——摘编自陈明远《1840~1949百年生活巨变》(1)材料一中“外轮得行驶长江”是通过什么条约获得的权益?依据材料一,概括外国轮船和铁路给中国带来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城市交通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学问,分析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交通工具变更的缘由。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外轮得行驶长江”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得的;“影响”是外国的轮船和铁路进入内地,也使得帝国主义的势力深化到内地,使中国丢失了更多的主权;对中国近代化交通的兴起起了重要的作用。第(2)问,通过材料二的数据可以回答“特点”;“缘由”主要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面临的民族危机等方面分析,此外,国际上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也要考虑。参考答案(1)《天津条约》。影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速中国在对外斗争中的失败;客观上便捷了国人的交通出行;同时也刺激国人救亡图存、创办近代交通。(2)特点: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行。缘由:中国此前交通落后,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意识强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发展;洋务运动的促进;其次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独创(内燃机、电)的影响。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长期以来,分居不同地区的中国人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古老的驿站和民信局,不但速度慢,而且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给人们的联系带来了很大不便。近代邮政系统的建立,大大变更了这种状况。1896年,中国正式开办邮政,起初主要是在沿海城市,后来逐步向内地扩展。到20世纪初,国家邮政系统已在全国推广,并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民信局和古老的驿站。1906年8月,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其后邮政事业又有所发展。依据1911年底数据统计,各地邮政局所已达6201处,收寄函件42.1万件,收寄包袱432.7万件。另外,作为快捷便利的通讯联络手段,电报线路的建设已有相当规模,到1908年清政府邮传部将电报收归国有时,全国商办电报线计有41417华里,地方官办电报线计有49480华里,总计90897华里;电报通讯机构遍及全国各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