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语文第一次练习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学号:______分数:______一、默写(16分)1.默写(1)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3)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5)《宿建德江》中写羁旅夜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江清月近人②.旧时茅店社林边③.白雨跳珠乱入船④.五岭逶迤腾细浪⑤.移舟泊烟渚⑥.日暮客愁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茅、逶、迤、腾、渚”等字词容易写错。二、(6分)2.判断题(1)“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句中的标点符号没有错误。()(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的题目,“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牌名。()(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宿建德江》中都写到了“月”,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完全不一样。()【答案】①.√②.×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1)“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和“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是两个并列的分句,“清早”和“傍晚”的后面为逗号,表示停顿,而“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为分号,表示分句停顿;本项说法恰当,故为对;(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本项说法不恰当,故为错;(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明月别枝惊鹊”的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以“月”的描写来烘托周围的静,表现作者对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喜爱之情。《宿建德江》的“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此时,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诗人发现了只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可见,“月”寄寓了诗人的愁绪。两个“月”的思想感情不一样。本项说法恰当,故为对。三、积累与填空(20分)3填空(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是______代文学家______,本诗的体裁是______,诗人描绘了一场______雨,天气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2)“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_____”,(在横线上默写诗句),该词的作者是______(人名),他闻到了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此时的心情是______的。【答案】①.宋②.苏轼③.七绝④.骤⑤.由骤雨到晴朗⑥.听取蛙声一片⑦.辛弃疾⑧.稻花香⑨.蛙声⑩.喜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句子赏析。(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本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先是“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如墨汁般翻滚,预示着大雨将至;接着“白雨跳珠乱入船”,大雨倾盆而下,雨点如跳动的珍珠般杂乱地落入船中;最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狂风席卷而来,瞬间将乌云吹散,望湖楼下的湖水又恢复了平静,如同天空一般澄澈。诗人描绘了一场骤雨,天气变化极为迅速,由骤雨到晴朗。(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词的作者是辛弃疾。在这句词中,作者通过嗅觉闻到了稻花的香气,预示着丰收的年景;通过听觉听到了一片蛙声,这是夏日夜晚特有的声音。此时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因为稻花的香气和蛙声都暗示着丰收的景象,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古代社会来说,丰收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所以作者内心充满了对丰收的期待和喜悦之情。四、选择题(6分)4.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云涯幽雅马蹄羞涩 B.愁怨仇恨飘拂酒脱C.迷蒙单薄混浊会心 D.豆腐隐蔽照耀伪装【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形。B.酒脱——洒脱;故选B。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句“翻”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片乌云快速翻滚蔓延的动态。B.第二句“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片急雨打入船中的状态。C.第三句“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度之大,将大雨吹得无影无踪。D.全诗写雨不在雨,全为一个“醉”字,人因酒而醉,诗因醉而作。【答案】D【解析】【详解】D.作者因酒而醉,更因西湖雨景之美而醉,进而激情澎湃,才写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选项“诗因醉而作”赏析片面。故选D。五、课外文言文(15分)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6.加点字解释吾一瓶一钵足矣()贫者自南海还()7.句子翻译吾欲之南海,何如?8.文中富和尚说了两次“子何恃而往”,但语气完全不同,前一句是______,后一句是______。9.本文引用___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答案】6.①.足够②.回来7.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8.①.疑问,②.嘲讽9.①.蜀鄙二僧②.有志者事竟成【解析】【导语】这段文字出自《古文观止》中的《蜀鄙二僧》,通过两个和尚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贫者与富者在面对梦想和行动时的不同态度。贫者勇于追求,虽然条件有限,但依然付诸实践最终实现目标;而富者尽管拥有优越的条件,却因顾虑重重而止步不前。文章反映了“行动比条件更为重要”的道理,强调追求理想时,不应被条件限制,而应勇于尝试与实践。选材简洁形象,讽刺意味深刻,发人深省。【6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句意: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足:足够。句意: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还:回来。【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之:动词,去、往、到;何如:怎么样。【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空:在文中,富和尚第一次说“子何恃而往”时,是在贫和尚提出要去南海时,此时富和尚并不清楚贫和尚的具体情况,只是单纯地询问,语气是疑问的。第二空:当贫和尚说明自己凭借一瓶一钵就准备前往南海后,富和尚第二次说“子何恃而往”,此时他心中可能觉得贫和尚的条件太过简陋,不可能实现去南海的目标,所以语气带有嘲讽之意。【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空:本文引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即蜀地边境有两个和尚,一穷一富,穷和尚凭借一瓶一钵去了南海,富和尚却因顾虑重重未能成行。故填写:蜀鄙二僧。第二空:贫和尚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有坚定的志向并付诸行动,最终实现了去南海的目标;富和尚虽物质条件优越,却因缺乏行动的决心和勇气而未能实现目标。通过对比,强调了只要有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就能够成功的道理。意在阐述“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故填写:有志者事竟成。【点睛】参考译文:蜀国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顺江而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能凭借什么去南海?“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六、说明文(15分)植物的报复行为①美丽的玫瑰花用尖尖的刺警告折者得以保护自己,利刺刺中侵略者的肌肤其实就是玫瑰花一种简单的报复行为。植物界还有许许多多报复行为鲜为人知,相信您看罢本文会有这样的感觉:植物报复真是有趣而又刺激。②我国云南省有一种属于山茶的树,叫黑德木,别看它平时悄没声音,它的脾气可真不小。如果有人劈它一斧或砍它一刀,黑德木即刻“勃然大怒”,伤口处发出像自行车内胎漏气般的“突、突”,声音可持续四、五分钟。当地人说这是黑德木对侵略者发出的强烈的“抗议”!③而一种名叫“布尔塞拉”的树,会借助“射击”来保护自己。这种树生长在中美洲。如果有个喜好攀折花木的人,不经意间从它的树枝上摘下一朵花或一片叶子,那么这就有好瞧的了,树叶的断口处,即刻会喷射出一种令人讨厌的黏性液体,溅得你一身都是。这种喷射可以持续3~4秒,射距达15厘米。经过化验得知,这种黏性液体是此树在长期生长中合成的一种名叫萜(tiē)烯的化合物,它遍布于枝、叶的树枝管道中,形成一个高压网道,随时准备“捍卫”自己。④到过印尼布敦岛西部森林区的游客,如果恰好赶上弹树花开的早春季节,那么会看到有关弹树的奇观。每天,当地姑娘们头顶着漂亮的竹篮去森林捡拾可以食用的各种飞鸟。这些飞鸟,刚刚遇到一场浩劫,被打得头破血流、肢残翼断,而造成这些鸟类严重伤亡的杀手即是弹树。⑤原来,在弹树枝干交叉的树苞上,会生出一种钩形的枝杈,钩尖倒钩在枝干交叉处一枝苞上。在刚长出时,钩尖依附着枝头的力量向外扩展,但是由于钩尖被花苞上的茎枝所牵拉,无法脱身,故而形成了一种拉力,而且随花苞渐大日益增强,使枝杈形成“弓上弦、弦满月”的紧张状态。四月里,树上的花苞开始吐蕊放香,钩尖也处于一触即发状态。⑥林中的花香会引诱来无数飞鸟,只要飞鸟稍稍碰上花朵,被绷紧的钩尖即产生急剧而猛烈的弹力。贪嘴的小鸟还没弄清怎么回事便一命呜呼了。由于弹树花开有前有后,因此这种残酷的杀鸟表演会持续一个月,并且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个景观。⑦以上这些植物的报复行为是不是很直观而且轰轰烈烈呢?10.第②至第⑥段中,作者举了三个例子介绍植物的报复行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布尔赛拉”树喷射令人讨厌的黏性液体报复喜好攀折花枝的人。(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阅读第③段,回答下列问题(1)“那么这就有好瞧的了。”中加点字“这”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划线句通过列数字准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④-⑥段,选出从文中筛选的信息正确的一项是()A.到过印尼布敦岛西部森林区的游客,都会看到有关弹树的奇观。B.在弹树花开的季节,布敦岛西部森林区的姑娘们会去森林捡拾各种飞鸟。C.弹树被绷紧的钩尖会因飞鸟稍稍碰上花朵而产生急剧而猛烈的弹力。D.一年四季,弹树的钩尖始终处于一触即发状态。【答案】10.①.黑德木被砍后会发出“突、突”声以示抗议②.弹树通过钩形枝杈的弹力杀死贪嘴的小鸟11.①.喷射黏性液体②.“布尔赛拉”树喷射黏性液体持续时间与射距12.C【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例举多种植物,展示了植物界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报复行为”。文章以幽默风趣的语调讲述了玫瑰、黑德木、布尔塞拉树和弹树这些植物通过各自独特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每个案例都呈现了植物在面临外界侵害时机智和独特的反应机制,反映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全篇不仅提供了丰富有趣的科普知识,还引发读者对植物生命巧妙适应能力的思考。【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空:第②段“我国云南省有一种属于山茶的树,叫黑德木,别看它平时悄没声音,它的脾气可真不小。如果有人劈它一斧或砍它一刀,黑德木即刻‘勃然大怒’,伤口处发出像自行车内胎漏气般的‘突、突’,声音可持续四、五分钟。当地人说这是黑德木对侵略者发出的强烈的‘抗议’”,这段内容中,作者先介绍了黑德木平时悄无声息,接着通过“如果有人劈它一斧或砍它一刀”这一假设情况,引出黑德木的报复行为,即伤口处发出“突、突”声,持续四、五分钟,并且明确指出这是黑德木对侵略者的强烈“抗议”。据此可概括为:黑德木被砍后会发出“突、突”声以示抗议。第二空:第④段“到过印尼布敦岛西部森林区的游客,如果恰好赶上弹树花开的早春季节,那么会看到有关弹树的奇观。每天,当地姑娘们头顶着漂亮的竹篮去森林捡拾可以食用的各种飞鸟。这些飞鸟,刚刚遇到一场浩劫,被打得头破血流、肢残翼断,而造成这些鸟类严重伤亡的杀手即是弹树”,这部分内容通过描述游客看到的奇观以及飞鸟的惨状,引出造成这种情况的“杀手”是弹树,引起读者的好奇。第⑤段“原来,在弹树枝干交叉的树苞上,会生出一种钩形的枝杈,钩尖倒钩在枝干交叉处一枝苞上。在刚长出时,钩尖依附着枝头的力量向外扩展,但是由于钩尖被花苞上的茎枝所牵拉,无法脱身,故而形成了一种拉力,而且随花苞渐大日益增强,使枝杈形成‘弓上弦、弦满月’的紧张状态。四月里,树上的花苞开始吐蕊放香,钩尖也处于一触即发状态”,详细介绍了弹树报复行为的原理,即弹树枝干交叉处有钩形枝杈,钩尖被花苞牵拉形成拉力,随着花苞长大拉力增强,使枝杈处于紧张状态。第⑥段“林中的花香会引诱来无数飞鸟,只要飞鸟稍稍碰上花朵,被绷紧的钩尖即产生急剧而猛烈的弹力。贪嘴的小鸟还没弄清怎么回事便一命呜呼了。由于弹树花开有前有后,因此这种残酷的杀鸟表演会持续一个月,并且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个景观”,说明了弹树报复行为的具体过程,花香引诱飞鸟,飞鸟碰到花朵后,钩尖的弹力使飞鸟一命呜呼,并且这种杀鸟表演会持续一个月,成为当地的景观。据此可概括为:弹树通过钩形枝杈的弹力杀死贪嘴的小鸟。【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说明方法。(1)在第③段中,先介绍了“一种名叫‘布尔塞拉’的树,会借助‘射击’来保护自己。这种树生长在中美洲。如果有个喜好攀折花木的人,不经意间从它的树枝上摘下一朵花或一片叶子”,接着就说“那么这就有好瞧的了”,后面紧跟着解释“树叶的断口处,即刻会喷射出一种令人讨厌的黏性液体,溅得你一身都是”。所以,“这”在文中具体指如果有人从“布尔塞拉”树上摘下一朵花或一片叶子,树会喷射令人讨厌的黏性液体这件事。故填写:喷射黏性液体。(2)第③段“这种喷射可以持续3~4秒,射距达15厘米”,这句话中,“持续3~4秒”明确地用数字说明了“布尔塞拉”树喷射黏性液体的持续时间;“射距达15厘米”用数字准确地表明了喷射的距离范围。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布尔塞拉”树喷射黏性液体的持续时间与射距,使读者对这种树的报复行为有更加具体、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了说明的科学性和准确性。【1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文中第④段说“到过印尼布敦岛西部森林区的游客,如果恰好赶上弹树花开的早春季节,那么会看到有关弹树的奇观”,并非“都会看到”;B.文中第④段说“每天,当地姑娘们头顶着漂亮的竹篮去森林捡拾可以食用的各种飞鸟。这些飞鸟,刚刚遇到一场浩劫,被打得头破血流、肢残翼断,而造成这些鸟类严重伤亡的杀手即是弹树”,但并不是姑娘们去森林捡拾各种飞鸟是在弹树花开的季节;D.文中第⑤段说“四月里,树上的花苞开始吐蕊放香,钩尖也处于一触即发状态”,并非“一年四季”;故选C。七、记叙文(22分)迷路①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②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pán跚着走去。③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④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⑤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⑥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⑦我迷路了。⑧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yòu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⑨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⑩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13.根据拼音写汉字pán()跚yòu()导14.第②段“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A.表示说话中断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意思的转折15.第③段“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时候的“我”为什么会笑呢?16.读罢全文,说说文中“我”迷路的原因。外婆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这篇文章的题目“迷路”一语双关,请你试着说出它的两层意思。【答案】13.①.蹒②.诱14.B15.因为“我”骗了老人,以为老人会迷路,所以觉得好笑。16.①.外婆认为:“我”不认识路,所以会迷路。②.其实是因为:“我”虽然认识路,但骗了老人后,自己也走错了路,导致迷路。17.一是指“我”因为指错路而真的迷了路,二是指“我”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欺骗和误导而迷失了方向。【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小孩因恶作剧而迷路的故事揭示了成长中的自我反思和责任感。小孩在指错路后遭遇困境,反映了因戏弄他人而自食其果的教训。故事中,“我”的混乱和外婆的智慧分别指向心中和现实中迷失的双重层面。题目“迷路”不仅仅是指路途上的迷拐,更象征心灵上的迷茫和成长中的思维误区。通过此经历,读者领悟到诚实和正确引导的重要性。【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蹒跚(pánshān):形容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诱导(yòudǎo):劝诱教导;引导。【1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这句话中,破折号后的内容“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是对“我忽然想骗骗老人”的原因进行解释说明,即因为小时候调皮所以此时想骗老人。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第②段中,“我”故意给老人指错路,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而“我”知道正确的路是过了一座桥后往左拐,所以“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成功地骗了老人,想象着老人按照错误的方向走下去会迷路,这种恶作剧得逞的心理让“我”觉得好笑。此时的“我”还是个调皮的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给老人带来的麻烦和不良后果。【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⑨段“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外婆认为“我”迷路是因为“我”不认识路,她觉得“我”给她指错了路就说明“我”本身对道路不熟悉。据此可概括为:外婆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