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179-2023 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_第1页
DB11-T 2179-2023 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_第2页
DB11-T 2179-2023 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_第3页
DB11-T 2179-2023 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_第4页
DB11-T 2179-2023 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1.020

CCSP01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2179—2023

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

Standardofconstructionofspongesityriverandlakesystem

2023-12-25发布2024-04-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2179—2023

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目标与指标、技术措施等主要技术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及河湖绿化控制线之间区域内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

治理,其它河湖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1892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50179河流流量测验规范

GB50201防洪标准

GB50513城市水系规划规范

GB50707河道整治设计规范

GB50773蓄滞洪区设计规范

GB/T50805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GB51174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

GB51222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

GB/T51345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

SL/T800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

DB11/685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DB11/T758中小河道综合治理规划导则

DB11/T1436海绵城市集雨型绿地工程设计规范

DB11/161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DB11/T1673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估规范

DB11/T1720城市雨水管渠流量监测基本要求

DB11/T1722水生态健康评价技术规范

DB11/T1743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标准

DB11/T1888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DB11/T1937河道水环境维护和河道绿地管护分级作业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海绵城市spongecity

1

DB11/T2179—2023

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用“渗、滞、蓄、

净、用、排”等技术措施,统筹协调水量与水质、生态与安全、分布与集中、绿色与灰色、景观与功能、

岸上与岸下、地上与地下等关系,有效控制城市降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

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

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达到修复城市

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

[来源:DB11/685-2021,2.1.1]

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thespongecityconstructionintheriversandlakes

在城乡建设中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对河湖水系进行保障防洪排涝安全、水质保护与改善、生态保护

与修复、雨水资源利用、滨水景观塑造、历史文化传承等的一系列活动。

临水控制线controllineadjacenttowater

为保障河势稳定、行洪安全和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基本要求,在河道上开口内临水一侧顺水流方向

划定的控制线。一般为低标准洪水治导线或滩槽分界线。

设计洪水淹没线inundationlineofdesignflood

河道治理标准洪水淹没范围的边界线,应根据一维或二维数学模型计算获得,有条件的可结合物模

试验结论、历史洪痕调查成果等综合分析确定。

河湖水系蓝线bluelineofriversandlakes

城市规划确定的河道、湖泊、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包括地表水体的规划用

地界线和保护与控制用地界线。河湖地表水体的规划用地界线以地表水体上开口线划定,河湖地表水体

的保护与控制用地界线以地表水体绿化控制线进行划定。

河湖管理范围managementscopeofriversandlakes

依法划定的河湖管理范围。有堤防的河湖,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含可

耕地)、行洪区,岸边堤防及护堤地;无堤防的河湖泊,其管理范围根据设计洪水位或者参照历史最高

洪水位确定。

河湖保护范围protectionscopeofriversandlakes

在河湖管理范围的周围,根据河湖重要程度、保护河湖功能的需要,确定的河湖保护范围及具体边

界。

滨水建筑控制区buildingcontrolscopeinwaterfrontarea

河湖绿化控制线外至滨水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区域。

2

DB11/T2179—2023

滨水建筑控制线buildingcontrollineinwaterfrontarea

河湖绿化控制线外滨水建筑区域界限,是保证滨水城市环境景观的共享性与异质性的控制区域。

[来源:GB50513-2016,2.0.9,有修改]

河湖生态缓冲带ecologicalbufferzoneofriversandlakes

陆地生态系统与河湖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连接带和过渡区,包括从河湖多年平均最低水位线向陆

域延伸一定距离的空间范围,其主要功能是隔离人为干扰对河湖负面影响、保护河湖生物多样性、减少

面源污染。

河道防汛特征水位riverfloodcontrolcharacteristicwaterlevel

依据防护对象和堤防状况等要素划定的河道警戒水位和保证水位的统称。警戒水位是指江河堤防

普遍临水,堤防可能发生险情,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防守的起始水位;保证水位是保证堤防工程安全

运行的上限水位。

水生态空间waterecologicalspace

河流、湖泊、水库、湿地、蓄滞洪涝区的管理和保护范围,或淹没范围内的空间区域。

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measure

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由植物层、蓄水层、

土壤层、过滤层(或排水层)构成。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

[来源:DB11/685-2021,2.1.21]

植被缓冲带grassbuffer

指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和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污染物。

[来源:DB11/T1743-2020,2.0.15]

平原建设区河湖riversandlakesinplainconstructionarea

位于北京市100米等高线以下(含延庆小平原)、城市开发边界以内的河湖。

平原非建设区河湖riversandlakesinplainnonconstructionarea

位于北京市100米等高线以下(含延庆小平原)、城市开发边界以外的河湖。

山区河湖riversandlakesinmountainarea

3

DB11/T2179—2023

位于北京市100米等高线以上区域的河湖。

4基本要求

本文件所述河湖水系包括河流、湖泊和与其连接的湿地等自然或人工水体,不包括以供水为主要

功能的河渠和湖、池、库。

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河湖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应符合有关河湖治

理及保护管理规划、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城市水系规划、流域治理及保护管理规划和市、区两级海绵

城市专项规划的要求。

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应优先保障防洪排涝,并统筹采取水域空间管控、水质保护与改善、生态

保护与修复、雨水资源利用、滨水景观塑造、历史文化传承等措施,注重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尊重自

然本底。

河湖治理及保护管理规划应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确定河湖水系的防洪排涝要求,水功能区划及

水质保护目标,河湖治理及保护管理任务、措施和实施方案等内容。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明确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安全生态、水陆统筹、系统治理的原则,在划定的河道

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开展,并对上游汇水区来水的量和质提出明确的要求。

排入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的雨水排口汇水区,应采取有效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将排水的流量和

水质控制在有关要求限定的范围内。

有水文化遗产的河湖水系,应进行水文化遗产保护,根据需要适度修复和展示水文化遗产。

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应与周边的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开放空间系统等有机融合,促进城市空间

结构的优化。

地表污染严重区域的雨水未经净化处理不应直接排入河湖。

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不应堆放垃圾。

5目标与指标

防洪排涝

5.1.1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应保障河道的防洪和排涝能力达到现行防洪标准和排涝标准,并符合

GB50201、GB/T50805、GB51222、DB11/T1743的要求和国土空间规划,缺乏资料时可参考附录A确

定。

5.1.2河道海绵城市建设应使河道纵向畅通,横断面的行洪过流能力达到规划设计要求,不出现阻水

段。

水质保护与改善

5.2.1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应保障水体水质达到现行有关规划等文件确定的水质目标,并满足国、

市控两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要求。

4

DB11/T2179—2023

5.2.2排入河湖水系的排水口,水质应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排入雨水的水质控制指标应根据受纳水

体的水功能区划标准和汇水区径流特点确定。

5.2.3再生水厂的补水水质不应低于河湖水系功能区水质要求。

生态保护与修复

5.3.1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应以水生态健康程度达到DB11/T1722的健康等级为目标。

5.3.2城市规划区内除生产性岸线及必要的防洪岸线外,新建、改建及扩建城市河湖水系的生态性岸

线率不宜小于70%。

滨水景观塑造

5.4.1应根据河段所在区位、两侧滨河空间功能、河道资源特色等,因地制宜塑造历史风貌型、公共

活力型、自然生态型等形式的滨水景观。

5.4.2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河湖水系,宜充分利用滨水历史遗存塑造历史风貌型滨水景观。

5.4.3位于平原建设区,周边以商业金融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旅游设施用地为主的河道,

宜与滨水建筑控制区相结合,宜塑造益于全民共享的公共活力型滨水景观。

5.4.4位于山区或平原非建设区,周边以生态景观绿地、非建设用地为主的河道,宜塑造自然生态型

滨水景观。

雨水资源利用

5.5.1河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除主流区和巡河路以外,可绿化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小于90%,

年径流污染削减率不应小于70%。

5.5.2依据DB11/T1673,入河湖雨水排口雨水,悬浮物(SS)浓度小于30mg/L的部分,可计入资源

化利用的雨水量,纳入排水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核算,可作为景观生态河道补水、用于绿地灌溉等。

6技术措施

空间管控

6.1.1应依据划定的河湖的临水控制线、设计洪水淹没线、蓝线、滨水建筑控制线等控制性管理线,

及确定的河湖管理范围、河湖保护范围和滨水建筑控制区和河湖水系的水生态空间范围,分析梳理空间

用地、建设设施等基础信息及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管控要求。

6.1.2临水控制线以内的河道主流区,不应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应种植阻碍行洪的林

木、高秆作物;不应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

6.1.3临水控制线与设计洪水淹没线之间的滩地洪水淹没区,可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和穿(跨、临)

河基础设施和不影响行洪的平台、步道等休憩设施,不应建设影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等,不应种植

阻碍行洪的稠密林木、高秆农作物。

6.1.4设计洪水淹没线与河道上开口线之间的滩地保护区不应进行生产生活等建设活动。

6.1.5河道上开口线与河道管理范围线之间的岸线管理区,不应开展影响堤防安全的生产、生活等建

5

DB11/T2179—2023

设活动,宜结合园林绿化等需求,共同营造滨水岸线景观。

防洪排涝

6.2.1河湖水系防洪工程建设应符合GB/T50805中的相关规定。位于蓄滞洪区的河湖水系海绵城市

建设,应符合GB50773中的相关规定。

6.2.2应依据流域或河道的防洪排涝规划和GB50201、GB50707的有关规定,建设和完善河道防洪排

涝工程设施。

6.2.3对于需要通过调整河道平面形态实现防洪排涝目标的河道,平面形态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a)平原建设区河道平面形态应协调好与城市建设用地、城市道路、滨河绿地的关系,适度调整河

道岸线形态,营造自然蜿蜒的河流走向,与沿线景观生态空间相得益彰;

b)平原非建设区河道断面应保持或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宽窄结合,宜采用复式或梯形断面形式。

滩地较宽阔的河段,结合两岸区位功能和需求特征,可适度布置不影响行洪的多样化活动设施。

具备空间条件的平原建设区河道也可参照执行;

c)山区河道应维持天然河道形态,河道断面应利用原有地形,以自然生态形式为主,减少人为干

扰,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穿越村庄、基本农田等需重要保护的设施处,河道断面可适当调整进

行避让或采取其他安全防护措施。

水质保护与改善

6.3.1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应根据河湖水系的功能定位和水质目标评估水体水质达标情况,进行必

要的水质保护与维护。

6.3.2河湖水系的水质保护应统筹开展入河点、面源控制、岸坡水土保持、水体内源治理和水体水质

维护。

6.3.3控制入河点源污染应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采取有效措施将污水全部截流到污水处理厂,污

水不应直排入河,并控制混流雨水排放口、合流制溢流排放口的污染负荷。

6.3.4控制入河面源污染应对入河雨水排放口,按照DB11/685、DB11/T1888在汇水区加强海绵城市

源头减排设施建设,在汇流过程中建设调节减污设施,因地制宜在滨河绿化带建设末端净化设施,调节

径流峰值流量,提高水质。

6.3.5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减控应选择采用调整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药化肥使用效率、农村生活污水

收集处理、畜禽养殖专项治理等措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应符合DB11/1612的相关规定。

6.3.6对于城镇建设区应根据屋面、庭院、道路、绿地等不同下垫面特点以及排水管网和排水泵站的

类型,采取绿化屋面、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调蓄排放等措施,减控排放雨水的流量和污

染负荷。

6.3.7应根据径流面源污染物向附近河湖水体的输移规律.选用生态沟渠、土壤渗滤、前置塘、滨水

缓冲带、小微水体修复等雨水净化技术进行污染物削减,雨水净化技术要求应符合GB50400的相关规

定。

6.3.8雨水排放口可设置拦污栅、拦污索等拦污设施,拦污设施的设置不应影响河道行洪排水能力,

并应通过自动或人工方式定期进行污染物清理。

6

DB11/T2179—2023

6.3.9合流制溢流排口应采取溢流污染控制措施,通过控制溢流频次和水质,降低溢流对河道的影响。

具备改造条件的合流制溢流口,应首先考虑进行彻底分流改造;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应在末端通过合理

设置截流坎、截流堰等截流设施,且在排口入河前设置调蓄设施进行调蓄,保证旱季合流制溢流口无污

水排河,雨天降低合流制排口溢流次数,从而减少雨天入河溢流污染。

6.3.10合流制溢流排口应设置气味拦截帘或其它气味拦截装置。规模较大的排口应设置气味检测装

置,必要时加装臭气处理装置。

6.3.11河道边坡应按照有关标准做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避免岸坡泥土被雨水和灌溉用水冲入

河道。

6.3.12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河湖岸坡径流入河水量和污染负荷。在河湖岸坡应预留通过生态缓冲等

措施净化雨水的排水路径。坡顶宜设置植草沟、下凹式绿地、岸肩挡墙、草石隔离带等措施,拦截削减

外来地表径流和污染负荷。坡面宜分段设置排水管、水簸箕等排水设施并与坡顶截流设施连通。坡脚宜

配套设置集水、沉沙和消力设施。

6.3.13内源治理包括底泥清淤处置、原位处理等。底泥清淤处置应满足下列规定:

a)应在河湖底泥调查基础上明确污染底泥清淤范围和深度,进行无害化处理后采用合理的方式

进行生态清淤和淤泥处置;

b)可在合理分析基础上采用覆盖、固化、微生物等技术进行底泥原位处理。

6.3.14常年流水河道宜3~5年对淤泥进行一次勘测,内容应包括淤积厚度、泥质等,根据勘测结果

进行淤泥评价。

6.3.15应对河湖水系中的水草种类、密度、高度等进行控制,构建益于水体自净的水生植物生境。

6.3.16河湖水体水质维护宜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有关要求,因地制宜选择人工曝气增氧、生物浮床、

河道生物接触氧化、水系连通、活水循环、自然生物处理、除藻技术、生态沉床、湖泊生态系统构建等

水环境治理修复技术,并应做好汛期使用管理,防止影响河道行洪。

6.3.17应根据河道所在的区域,按照DB/T1937中的分类分级作业要求,进行河道水环境维护和河道

绿地管护。

生态保护与修复

6.4.1应在河湖水系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划分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区域,识别河湖岸带退

化驱动因子和修复限制条件,确定生态修复目标,筛选修复措施,进行系统化的保护与修复。

6.4.2对于生态环境现状较好、无人为干扰或仅有轻度干扰的河段及岸带,宜采取封育与自然恢复措

施,避免和减少人为干扰。对于已受人为干扰,存在不同程度生态退化,需要采取生态修复措施的河段

及岸带,应采取适宜的生态修复措施。

6.4.3河湖水系生态修复应依据生态环境现状和修复限制条件,选择生态流量保障、形态修复、基底

调整、植物群落修复、生境营造、生态岸线、物种配置等措施,使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的生态要素完

整性、生物多样性、系统稳定性得以提升。

6.4.4对于规划有水的河道或河段,应按照SL/T800计算生态流量,以目标不满足的控制断面为重

点,采取生态水量优化配置,生态流量泄放及监控、生态流量调度与管理等措施保障生态流量。

7

DB11/T2179—2023

6.4.5新开发建设区域的河湖水系应保持原有的自然形态和自然岸坡,宜宽则宽、宜弯则弯,不宜裁

弯取直。河流形态应纵向坡度有缓急,横断面宜保留或恢复形式的多样性和不规则性。宜维持自然河床,

保持河道垂向连通性。可利用既有砂石坑等设置深潭,在岸边营造浅滩、浅水湾,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丰

富多样的生存空间。

6.4.6基地调整对河道主流区和滩地淹没区,可选用生态疏浚、底泥掩蔽、底泥磷固定、垃圾清理及

土壤换填等措施,其它区域可采用地形调整等措施。

6.4.7对于河道主流区和滩地淹没区,可通过种植适宜的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进行植物群

落修复。有防洪排涝需求的河段,不宜种植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大型木本植物。水位变动区植物应考

虑河道及漫滩行洪要求,避免野生的乔灌木影响行洪效果,每年定期开展乔灌木清除。

6.4.8受人为活动影响大、河流地貌单元空间异质性差、水力条件单一、栖息地的退化或存在目标物

种保护需求时,可采用生态堰、卵石群、固床技术等重建生态化的河道内地貌单元,具体方法参照SL/T

800。

6.4.9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象应为濒危、珍稀、特有水生生物及维持其生存繁

衍所需的水文、水质、底质、植被等生境条件,主要措施应包括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保护与修复、

洄游通道保护与恢复、增殖放流、替代生境、水温影响减缓、下泄饱和气体影响减缓等,具体方法参照

SL/T800。

6.4.10对于具有硬质护岸的河床和河道,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宜依据场地条件、防冲要求、泥

沙冲淤分析开展生态护岸修复改造,恢复河流自净能力与生态功能。常采用的生态护岸型式及材料类型

示意见附录B。护岸带主要是通过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的合理构建来实现。有堤防的按堤防有关要求执

行。

6.4.11设计洪水淹没线至河道绿化控制线的区域,宜分三个区进行植物配置:邻水区应选择根系发达、

生长量大、固土力强、耐水湿水淹的乔灌树种;中间过渡区应选择根量多、根系分布广、改良土壤作用

强,生长量大、生长稳定、抗逆性强的乔灌树种和草本植物;近陆区选择根系发达、生长旺盛、固土力

强、氮磷营养物质吸收能力强的草本植物。

6.4.12山区河湖水系应尽量保持其自然生态本底,减少人工干预,确有必要时可通过恢复浅滩、河湾

和深潭,鸟类及其他生物栖息地等措施提升生态功能,并应与清洁小流域建设相结合。

6.4.13对于平原建设区和非建设区河湖水系,应依据两岸空间、水面宽度、水体流速、水深、底泥等

因素选择采用适宜的等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

滨水景观塑造

6.5.1城区河道在不妨碍行洪的前提下宜根据河道岸坡条件,设置亲水平台、水上栈道、沿水台阶等

亲水设施。河道两侧空间局促且高差大时,可考虑在道路标高层设置二层观水平台,增加水体可视性;

河道两侧空间充足、景观条件好的岸线,可采用亲水平台、栈道等设施提高亲水性,设计高程应高于警

戒水位50cm以上。

6.5.2有条件的滨水岸边,可利用竖向高差形成循环水流,构建瀑布、跌水等,营造亲水景观。

6.5.3河道上开口线与滨水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区域内,符合透水条件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广场等

应设置为透水铺装地面。道路、广场及建筑物周边的绿地应设置下凹式绿地,充分发挥绿地对雨水的滞

蓄、消纳和净化作用。

8

DB11/T2179—2023

6.5.4宜结合滨水绿地优化滨水道路断面,打通空间断点,建立连续贯通的滨河慢行系统,提升垂直

于河道的慢行通道密度,提升滨水空间慢行交通可达性,打造舒适宜人的滨水交通环境。

雨水资源利用

6.6.1河湖水系管理保护范围内的道路、绿地等下垫面所产生的雨水,应按照DB11/685、DB11/T1436、

DB11/T1743的有关要求,选择采用湿地、生态沟、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生态塘、生物滞留带等设

施进行净化,并达到相关标准后排入河湖水体,作为资源化利用的水量。

6.6.2有条件的河湖宜通过拦蓄调度实现资源化利用。利用河湖进行雨水调蓄时,应按照GB51174确

定调蓄规模、调蓄水位和调蓄方式。

7监测与标识

接入河湖水系的排水口应按照DB11/T1720设置或预留便于进行流量监测和水质采样的条件。

排水口流量与水质监测设施宜设置或预留接入智慧水务等管理平台的条件。

应在河道边坡设置标记,标明河道防汛特征水位线等。

在洪涝风险区域及河段、内涝风险区域及河段应设置警示牌等标识,标明不同重现期的洪涝水位

等信息。

9

DB11/T2179—2023

附录A

(资料性)

北京市主要河道(段)防洪排涝标准

A.1北京市主要河道(段)的防洪排涝标准应以最新相关规划为准,本附录所列仅供参考。

A.2北京市五大干流河道规划防洪标准见表A.1。

表A.1北京市五大干流河道规划防洪标准

堤防标准

河长河道治理

干流名称河段

(km)标准

左堤右堤

可能最大洪水

三家店~卢沟桥17.4100年

(200年)

永定河卢沟桥~北天堂6.7100年200年100年

北天堂~梁各庄53.9100年100年

沙河闸~北关闸48.150~100年50~100年50~100年

北运河北关闸~榆林庄闸19.5100年100年100年

榆林庄闸~市界15.950年50年50年

汇合口~牛栏山橡胶坝19.150年50年

牛栏山~苏庄橡胶坝21.550年50年

潮白河50年

50年

苏庄~兴各庄橡胶坝27.950年

(100年)

兴各庄橡胶坝~市界20.850年50年

海子水库~下纸寨15.320年20年20年

泃河下纸寨~洳河口(新城段)11.150年50年50年

洳河汇入口~市界9.720年20年20年

拒马河0.610年10年10年

拒马河北拒马河7.210年10年10年

北支、中支8.610年10年10年

10

DB11/T2179—2023

A.3平原重要中小防洪河道规划防洪标准见表A.2。

表A.2平原重要中小防洪河道规划防洪标准

流域面积平原河长

序号河流水系河道名称规划河段保护城镇防洪标准

(km2)(km)

18.5永宁镇~京新高速重点镇20年

1妫水河

68212.7京新高速以下延庆新城50年

2西二道河5012莲花滩~入妫水河延庆新城10~20年

永定河

3古城河12924后河~入妫水河村庄20年

4门头沟2210.3拉拉湖~入永定河门头沟新城50年

5冯村沟3711龙口灰库以下门头沟新城50年

6辛店一道河926.3南口~入河口昌平新城20年

7东沙河26513.2水库坝下~河口昌平新城50年

8北沙河59730.2王家园水库~沙河闸昌平新城20年

北运河

9高崖口沟16332温南路~河口昌平新城20年

10幸福河7328邓庄~河口昌平新城20年

11蔺沟3774京通铁路~河口一般镇20年

12肖村河716.5铁路~河口一般镇20年

13牤牛河(界)7625京引~入蔺沟河口顺义重点镇20年

14北运河南沙河26529稻香湖闸以下昌平新城50年

15葫芦河84.67.5孟祖河分流口~入蔺沟昌平重点镇20年

16孟祖河3421南邵官高村以下昌平新城20年

17怀河99410.9怀柔水库~入潮白河怀柔新城20~50年

18雁栖河32811.3北台上水库~入怀河怀柔新城20年

19沙河18612京引~入雁栖河怀柔新城20年

潮白河

20小泉河369.4红螺寺水库~入怀河怀柔新城20年

21潮河35631密云水库~汇河口密云新城50年

22白河11827密云水库~汇河口密云新城50年

23洳河49619.2新城界~入泃河平谷新城50年

泃河

24小辛寨石河496.2工业区北侧路~河口平谷新城50年

泄洪闸~六环路房山新城20~50年

25小清河40630

六环路~市界20年

20年

26刺猬河17317崇青水库~入小清河

房山新城50年

27哑叭河674京石高速~河口房山新城20年

大石河八十亩地~大件路房山新城20~50年

28大清河124335

(琉璃河)大件路~市界已治理20年

29丁家洼河2511圣地塑料厂~大石河房山新城20年

30马刨泉河278.5牛口峪水库~入周口店河房山新城20年

31夹括河15033房易路~河口重点镇10~20年

32南泉水河7416南泉水河源头~出境段一般镇10~20年

33周口店河8020周口店~河口一般镇20年

11

DB11/T2179—2023

A.4重要河道排涝标准见表A.3。

表A.3重要河道排涝标准

流域面积河道长度排涝标准

序号所属涝区河道名称所属涝片排涝城镇

(km2)(km)(年)

1永兴河28128.1原天堂河大兴新城20

永定河

2大龙河14223.2大兴新城20

龙河

平原区

3小龙河9129.2大兴重点镇20

4凤河14235.4凤河大兴重点镇20

5凤港减河20537.7凤港减河大兴新城、重点镇20

6港沟河1188.3港沟河通州一般镇20

7新凤河90.130.4凤河大兴新城20

8通惠排干6512.7通惠排干以西朝阳区、通州新城20

北运河

9萧太后河74.610.2萧太后河通州新城20

涝区

10小中河18445.8小中河新城、首都机场20

11清河174.828.750

中心城

12坝河1542250

中心城

13通惠河29756中心城、通州100~50

14凉水河696.367中心城、亦庄50

15潮白河蔡家河34.620顺义重点镇20

箭杆河

16平原区箭杆河下段16415.7顺义重点镇20

17蓟运河金鸡河14631.3顺义、平谷一般镇20

泃洳河以西

18平原区龙河10210顺义、平谷一般镇20

12

DB11/T2179—2023

附录B

(资料性)

河流生态护岸类型表

B.1河流生态护岸类型见表B.1。

表B.1河流生态护岸类型表

分类生态护岸类型适用条件典型示意图

适用于边坡土质条件较好、坡度

植物护岸平缓(坡比<1:2.5)、流速

<1.0m/s的河道。

适用于公园绿地、城镇段等景观

叠石护岸

要求较高区域的河道。

天然材料

适用于水流流速较大、景观要

石笼护岸求一般的河道,根据岸后用地

条件,岸坡可陡可缓。

适用于岸坡稳定性尚可但需短

期坡脚防护、开挖受限需短期

(一般考虑3年~5年)支护的

木(竹)桩护岸小型河道。为延长木桩护岸的使

用期,桩顶宜尽量处于常水位

以下或对水位变动范围内桩体

进行环保防腐处理。

13

DB11/T2179—2023

表B.1河流生态护岸类型表(续)

分类生态护岸类型适用条件典型示意图

适用于水力冲刷作用较小的中小河

仿木桩护岸

道。

适用于水流流速一般、岸后用地条

预制混凝土块护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