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4中考语文古诗词曲梳理八上第37首春望课件_第1页
福建省2024中考语文古诗词曲梳理八上第37首春望课件_第2页
福建省2024中考语文古诗词曲梳理八上第37首春望课件_第3页
福建省2024中考语文古诗词曲梳理八上第37首春望课件_第4页
福建省2024中考语文古诗词曲梳理八上第37首春望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37首

望唐·杜甫古诗词曲梳理写作背景1内容梳理2作品主旨3理解探究4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当年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被俘,遂困居长安。此诗作于次年三月,时值暮春,他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教材原文参考译文理解赏析国破山河在,城①春草木深。内容梳理内容理解:写望中所见:国都沦陷,残破不堪,虽然山河依旧,然而眼前乱草丛生。诗人记忆中昔日的长安是何等繁华,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情感:“国破”“城春”两个意象形成反差,通过写景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国都沦陷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荒草丛生。【重点注释】①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教材原文参考译文理解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时事,看到花开却泪流不止,离别家人,鸟鸣声都令我心悸。内容理解: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将对时局危殆的悲痛融于“花”“鸟”两种春日的美好景物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与思念家人的感情。教材原文参考译文理解赏析烽火②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内容理解、修辞:运用夸张,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战事使消息隔绝,诗人久盼家人音信不至时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战事延续了几个月,家人的书信珍贵得能值万两黄金。【重点注释】②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教材原文参考译文理解赏析白头搔更短,浑③欲不胜簪④。zān内容理解:眼前之景颓败,内心无比焦虑,诗人不觉搔首徘徊,白发更为稀疏,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炼字:“搔”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悲己之情。白发越挠越短了,简直插不住簪子。【重点注释】③浑:简直。④不胜簪: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都残破,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处逆境、思家情切之际,诗人不禁触景生情,抒发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作品主旨1.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望”字包含了哪几层意思。(词句赏析)理解探究“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词句赏析)示例: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花鸟能愉悦心情,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它们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意境与画面描绘、主旨与情感把握)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