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4中考语文古诗词曲梳理九上第65首咸阳城东楼课件_第1页
福建省2024中考语文古诗词曲梳理九上第65首咸阳城东楼课件_第2页
福建省2024中考语文古诗词曲梳理九上第65首咸阳城东楼课件_第3页
福建省2024中考语文古诗词曲梳理九上第65首咸阳城东楼课件_第4页
福建省2024中考语文古诗词曲梳理九上第65首咸阳城东楼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65首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古诗词曲梳理文学常识1写作背景2内容梳理3作品主旨4理解探究5文学常识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唐代诗人。写作背景诗人在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此时大唐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城楼观赏风景,写下此诗。教材原文参考译文理解赏析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tīng洲①。内容梳理炼字:“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的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之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苍凉伤感的基调,以“愁”开篇,后面交代“愁”的缘由,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内容理解:首联扣题,写景抒情。诗人宦游长安,远离家乡,登临咸阳城楼,思乡之情便涌上心头。登上咸阳城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水中的小洲。【重点注释】①汀洲:水中的小洲。教材原文参考译文理解赏析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内容理解: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这两句既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描绘了山雨来临前的征兆,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形象化的勾画,传达出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哲理:“山雨欲来风满楼”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夕阳已经沉落到楼阁后面,山雨欲来,满楼风声飒飒。教材原文参考译文理解赏析鸟下绿芜②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内容理解:写晚眺近景,描绘了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视听结合。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秦苑汉宫,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丛生的杂草,秋蝉在黄叶间鸣叫。【重点注释】②芜:丛生的杂草。教材原文参考译文理解赏析行人③莫问当年事④,故国东来渭水流。写作手法:融情于景,渭水依旧东流的景象,饱含着诗人感古伤今的悲凉。炼字:“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思考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诗人对国家衰败、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饱含感古伤今的悲凉。我不问秦、汉灭亡的往事,这次来到咸阳,只见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重点注释】③行人:这里指作者自己。④当年事:指秦、汉灭亡的往事。本诗写诗人登上咸阳城楼,见眼前之景,回忆起发生在此地的历史故事,抒发了历史变迁、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情感。作品主旨1.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作手法)理解探究颈联写近景,虚实结合,强调过去的秦苑汉宫,如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2.“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词句赏析)这句诗运用了双关手法,寓意深远,对骤雨欲来、狂风四起的自然景象作了形象的摹写,动感分明;也是对唐王朝危机四伏,暗含紧张气氛的形象化勾画。后人常用此句诗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3.本诗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76)都围绕着“愁”字来写,请分析两首诗词表达的“愁”有何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