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17小题,1-10题每题1分,11-17题每题2分,共24分。1.下图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示内容是河姆渡人所居住的房屋,B项正确;元谋人和北京人还没有开始建造房屋,排除AC项;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排除D项。故选B项。2.《礼记·礼运》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该材料反映的制度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部落或部落联盟以贤能为标准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A项正确;世袭制以血缘关系为标准传承权力、财产等的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是秦朝推广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CD项。故选A项。3.史书记载,春秋初年的17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十几个。这一趋势反映了()A.社会局面日趋安定 B.人民苦难更加深重C国家统一大势所趋 D.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因此题干材料描述“,春秋初年的17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十几个。”这一趋势是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造成社会局面不安定,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使得人民苦难更加深重,但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封建制度初步确立是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办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4.历史谱写着歌曲,歌曲承载着历史。“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歌曲中提到的“国家”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尧舜禹时期 B.夏朝 C.商朝 D.周朝【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B项正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夏朝,尧舜禹时期还没有产生国家,排除A项;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夏朝,不是商朝,排除C项;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夏朝,不是周朝,排除D项。故选B项。5.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差异,在全国推行通用的文字是()A.草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在全国推行通用的文字是小篆,这有利于政令的推行,C项正确;汉代以后才产生草书、楷书、行书,排除ABD项。故选C项。6.“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对联中的“太守”是指()A.郑国 B.李冰 C.张仲景 D.李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一座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因此题干对联中太守是指李冰,B项正确;郑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排除A项;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被后世成为“医圣”,排除C项;李斯是秦朝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排除D项。故选B项。7.明代杨慎在《二十一史弹词》中写道: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伯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其中“五伯闹春秋”是指()A.武王伐纣 B.国人暴动 C.诸侯争霸 D.三家分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先后有5位诸侯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号令诸侯,C项正确;“五伯闹春秋”体现的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是在商末周初和西周时期,排除AB项;三家分晋是战国开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8.在中国象棋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对阵双方是()A.商封和周武王 B.夏桀和商汤C.秦二世和陈胜 D.项羽和刘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楚河”“汉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河”“汉界”即源于楚汉之争。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D项正确;商纣王和周武王、夏桀和商汤之间的战争均是灭亡残暴统治王朝的战争,排除AB项;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二世的统治,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排除C项。故选D项。9.《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是: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B项正确;“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都是春秋五霸之一,但不是首霸,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10.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下图教材目录横线处应填()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_____第4课夏商周的更普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因此图片目录横线处应填“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项正确;夏朝建立之前处于中国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时期,排除A项;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排除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11.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主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五六千年的半坡人是原始农耕的代表,他们会使用石铲,石刀进行农业生产,会种植粟,能够使用石磨盘给谷物加工,这些表明,半坡人已经从事农业生产,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2.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说明的是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A项排除;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C项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排除。故选B。13.2018年新设立的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秦朝时,在中央也设置了类似职责的官员,负责掌管监察事务。此官员的名称是()A.御史大夫 B.丞相 C.皇帝 D.太尉【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负责掌管监察事务,A项正确;丞相掌管行政,排除B项;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排除C项;太尉掌管军事,排除D项。故选A项。14.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C.兼并战争不断 D.注重兴修水利【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干“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描述的是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的局面,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周王室的信息,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和兴修水利的信息,排除ABD。故选C。15.《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以下最能反映秦朝之“苦”的是()A.法律严苛,徭役、兵役沉重 B.恣意挥霍、穷奢极欲C.凶残屠杀文武大臣 D.统一文字【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骊山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A项正确;秦二世,恣意挥霍,穷奢极欲,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与“天下苦秦久矣。”不符,排除B项;凶残屠杀文武大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统一文字,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16.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不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变法()A.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C.符合社会各阶层利益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商君虽死,秦法不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但是由于变法顺应了封建发展的历史趋势,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商鞅死后,变法措施继续实行,D项正确;ABC都不是题干“商君虽死,秦法不败”的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17.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不同类型的资料。资料中研究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有力证明是()A.视频:《人类起源——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上下五千年》B.书籍:《中国通史》《易中天中华史》C.地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D.化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头盖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因此,D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头盖骨是研究原始人类最有力的证明,D项正确;ABC三项也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但并不是最有力的证明,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8题11分,19题12分,20题13分共计36分)18.改革、创新、有效的政策都能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说出材料一中西周实行的制度的名称和目的。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君治秦”的意义。材料三: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3)说出材料三中创立于秦朝“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秦朝时,该制度在地方上的具体表现。材料四:主父偃:“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之。——摘自《资冶通鉴·汉记·世宗孝武皇帝》(4)材料四中的“上”指哪位皇帝?主父偃的建议是为解决什么问题的?该问题是怎么解决的?(5)依据以上材料,归纳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规律。【答案】(1)名称:分封制。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意义: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3)名称: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郡县制。(4)皇帝:汉武帝。

问题:王国问题。

措施:推恩令。

(5)规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名称: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可知,地方分权,是说诸侯国的建立,这体现的是分封制。目的:根据所学可知,这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小问2详解】意义: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赏不私亲近”可知,商鞅变法适应了形势,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小问3详解】名称:根据所学和材料三“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以后中国几千年原始社会中国保持统一的制度因素之一。地方:根据所学可知,这一制度,在地方上表现为郡县制,皇帝任命官吏,巩固了统一。【小问4详解】皇帝:根据所学和材料四“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可知,这是主父偃在对汉武帝提建议。问题:根据所学和材料四“实分其国……”可知,针对的是王国问题。措施:根据所学和材料四“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可知,让诸侯国越分越小,威胁就消失了,这就是推恩令。【小问5详解】规律: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实行郡县制,解决王国问题,这样,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根据所学可知,中央集权加强,这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19.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1)写出图中文字的名称及出现的朝代。材料二:春秋战国间学派繁茁……其实卓然自树壁垒者,儒墨道法四家而已。——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2)列举材料二中所说的“墨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材料三: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概念,它是指学术上不同的流派开展自由讨论的局面……这些彼此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学派……自由争鸣,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术,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宪东《战国百家争鸣考》(3)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归纳百家争鸣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文)。材料四: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宏;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4)材料四反映的是汉武帝的什么举措?产生什么影响?材料五: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5)据材料五概括指出习总书记建议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答案】(1)名称、朝代:甲骨文、商朝。(2)人物、观点:墨子,兼爱、非攻;法家,韩非,法制、中央集权。(3)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为以后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4)举措:独尊儒术、开办太学。

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历代统治者所推崇。(5)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解析】【小问1详解】名称、朝代: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这是甲骨文,它最早出现在商朝。【小问2详解】人物、观点: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其实卓然自树壁垒者,儒墨道法四家而已”可知,墨家代表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代表是韩非,主张法制、中央集权。【小问3详解】影响: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自由争鸣,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术,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它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为以后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小问4详解】举措:根据所学和材料四“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开办太学”可知,这体现的是独尊儒术、开办太学。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它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小问5详解】对待:根据所学和材料五“……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知,这是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文化自信。20.经济发展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请写出种植上图中农作物的原始居民。材料二:(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时期出现的哪两种生产工具?这两种生产工具的使用有什么标志性意义?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织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3)说出材料三体现的历史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