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西方美学史,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都十分强调审美欣赏的非功利性。柏拉图早在《大希彼阿斯篇》中,就指出了美与有用无关。英国经验派认为美是一种生理心理上的快与不快的感情,它和一般快感的不同,就在于没有功利性。康德不仅接受了这一讲法,而且在《判断力批判》中,大讲“无利害感”。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例如一朵花,你以“纯然淡漠”的态度去欣赏它,“美”;但一旦有了功利观念,如想到它可以卖多少钱,它可以当药物治病,或者可以用来当礼物送给朋友,这时,美感就消失了。你到博物馆去,汉代的壁画、唐代的塑像、宋元的绘画、明清的瓷器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可是,如果你想出鬼点子,要把这些珍贵的文物盗出去,这时美的王国马上在你的面前崩溃,再没有什么美感了。因此,审美欣赏的心理特征,就表现在它与世俗的利害感和功利打算没有关系。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审美欣赏本身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它是适应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需要而后产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的本身就是富有功利性的。我们为了吃饱肚子,所以种庄稼;为了抵御寒冷,所以纺棉纱织布。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因而从事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审美欣赏也是为了满足我们审美的需要,而后产生出来的一种活动。最早的时候,审美活动服从于实用活动。它本身就是实用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二万多年以前西班牙的洞壁画,把一条野牛画在一个非常隐蔽而危险的洞壁中,其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观赏,而是要把野牛加以巫术性的控制。这当然是一种功利活动。后来进一步,美与善不分,审美活动成了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中世纪,都是如此。中国则从先秦诸子一直到晚清,也是如此。美不美表现在道德上的善不善。审美的功利性从原始时代物质的需要转变成为道德的需要。从文艺复兴开始,随着人性的重视与个性的解放,反对审美的功利性的呼声愈来愈高以至出现了“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和自我表现等等思潮。但是,就在这种反对功利性的当中,它本身也是一种功利性。那就是说,它从物质和道德的需要中解放出来,是为了满足自我精神的需要。满足自我精神的需要,难道不也是一种功利性吗?但自我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现代资产阶级的艺术家,离开了社会关系去追求自我的满足,结果不仅不能得到精神的安慰,而且只能落得苦闷和空虚,矛盾和绝望。到了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在探讨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的关系的道路中,我们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所要满足的审美需要,既不是某种实际的物质上的功利目的,也不是某种空洞的道德说教,更不是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而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是我们今天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欣赏最大的功利性。因此,审美欣赏的功利性,它的内容和性质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但它始终具有功利性,则是确凿无疑的。如果审美欣赏完全没有功利性的目的,不能满足人们任何的需要,它又还有什么存在的理由呢?人应当提高,应当在不断发展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不断超出物质利益,去追求精神的文明和美。这是人类的心理结构不同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点。作为高级精神活动的审美欣赏,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应当把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起来。(摘编自蒋孔阳《审美欣赏的心理特征》)材料二:审美既然无直接功利性,又说有间接功利性,如不加深入思考,似乎是自相矛盾,玄而又玄的。其实所谓“间接”并不难理解,就是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或者“中介物”起功利作用。不指出审美的间接功利性,就会把审美的功利性与政治、法律、道德等的功利性等同起来。政治可通过一定手段发布命令,制定方针政策,直接作用于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法律的条款也直接制约着人的行为,而艺术的审美就起不了这种作用。一首歌曲,一幅绘画,一部小说,既不能直接生产财富,也不能直接现范人们的行为。各级领导也不会按照艺术所揭示的生活去制定方针政策,政治部门也不会根据作品中所描写的罪犯活动开动警车去抓人。所以艺术审美对社会所起的功利作用,只能是通过影响人的情感,间接地影响于社会,这就是审美的间接功利性。审美主体在情感上受到陶染、净化、升华,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正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审美主体健康情感的形成,就对社会对人生起着一种无形的功利性,这就是我们所讲的间接功利性。这个间接的“中介物”就是情感,也可统称思想情感。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说法,就是把审美功能的“中介物”看作政治,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套到艺术审美中来,说什么艺术只有通过政治才能对经济、对社会生活起作用。于是把文艺看作是“阶级斗争晴雨表”,“阶级斗争的工具”,至于真正的“中介”——情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甚至处于“非法”的,不断受批判的地位。在审美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我们要抛弃“政治中介’说,把“情感”作为审美发挥社会功能的“中介”,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审美的功利性或社会功能。(摘编自蔡运桂《关于审美功利性问题的再思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美学史自古及今都极其强调审美欣赏的非功利性,诸如柏拉图、康德等人,都主张美无关有用,美的判断摒弃利害感。B.审美欣赏本身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是为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活动,起初它原本是实用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C.自文艺复兴以来,反对审美的功利性的呼声、思潮相继出现;然而这种反对审美的功利性的主张,其本身也是一种功利性。D.审美的功利性有别于政治、法律、道德等的功利性,它是一种间接功利性,必须通过中间环节或“中介物”起功利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阐述了审美欣赏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的统一这一观点,材料二侧重论析了审美的间接功利性原理。B.邓小平说文艺要“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这体现了审美欣赏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相统一的思想。C.审美欣赏的功利性的内容和性质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而审美欣赏始终具有功利性是确定无疑的。D.审美发挥社会功能的“中介物”不是政治,而是“情感”;艺术审美只能通过影响人的情感间接地影响于社会。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审美欣赏是非功利性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一个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喜的神色去看水中所见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件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自己活动的结果。”(黑格尔)B.“我们所谓审美的或艺术的活动,在它的过程中或直接结果中,有着一种情感因素——艺术中所具有的情感大半是愉快的。”(格罗塞)C.“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D.“诗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于国家和人生有效用,诗不但是愉快的,而且是有益的。”(柏拉图)4.材料一是如何运用辩证统一的原理进行分析的?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解说。5.从审美的间接功利性角度看,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具有怎样的审美价值?读书小组拟结合阅读材料二的体会,围绕上述问题写一则文学赏析,请简要列出你的赏析要点。【答案】1.A2.C3.A4.(1)第一问:①材料一先阐述审美欣赏的非功利性特点,指出审美欣赏的心理特征在于其与世俗的利害感和功利打算无关;②然后论述审美欣赏具有功利性特点,指出审美欣赏功利性的内容和性质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③最后总结,指出审美欣赏是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应把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起来;(2)第二问:如此论证,以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来深入具体阐述审美欣赏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问题,客观公允而逻辑严密。5.①好的小说能使审美主体(读者)的情感受到陶染、净化、升华,促进审美主体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形成。②《荷花淀》以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再现了白洋淀地区的风情美,引发民众热爱家乡的共情,增强民众保家卫国的意志。③《荷花淀》塑造了以水生夫妇为代表的白洋淀人民的淳朴、勤劳、善良、勇敢、乐观等美好品格,鼓舞了当时民众的抗日热情,坚定了胜利的信念。【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自古及今”扩大时间范围。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此外,“都主张美无关有用,美的判断摒弃利害感”这一表述夸大其词,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原文所述“柏拉图早在《大希彼阿斯篇》中,就指出了美与有用无关。……康德不仅接受了这一讲法,而且在《判断力批判》中,大讲‘无利害感’”,说的是柏拉图主张美无关有用,康德主张美的判断摒弃利害感。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审美欣赏功利性的内容和性质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这一说法不准确,曲解原文语意,转述后信息与原文信息不等值。根据材料一中所述“审美欣赏的功利性,它的内容和性质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它只强调变化,并未说“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黑格尔这句话所举的事例不仅浅显易懂地说明了什么是艺术创造,也告诉我们什么是非功利性的审美。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审美欣赏是非功利性的”这一观点。B.格罗塞这句话阐释的是审美活动中具有情感因素这一内在特点。不能支撑“审美欣赏是非功利性的”这一观点。C.孔子这句话阐明了《诗经》的实用的功利性价值。不能支撑“审美欣赏是非功利性的”这一观点。D.柏拉图这句话说的是诗歌审美的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不能支撑“审美欣赏是非功利性的”这一观点。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梳理逻辑脉络、论证结构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开篇提到“西方美学史,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都十分强调审美欣赏的非功利性”,然后通过举例如何对待“一朵花”,如何看待博物馆中的珍贵的文物等来证明“因此,审美欣赏的心理特征,就表现在它与世俗的利害感和功利打算没有关系。”第二三段通过“审美欣赏本身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社会生活实践的本身就是富有功利性的”“审美的功利性从原始时代物质的需要转变成为道德的需要”“在这种反对功利性的当中,它本身也是一种功利性”“到了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而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是我们今天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欣赏最大的功利性”等内容论述了审美欣赏具有功利性特点;第四段对上两段内容进行总结,即“审美欣赏的功利性,它的内容和性质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作为高级精神活动的审美欣赏,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应当把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起来”。运用辩证统一的原理分析问题,可以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关系,辩证思维方法注重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事物,避免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认识。通过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过程,发现其中的矛盾和冲突,并通过辩证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问题。就本题而言,文章先提出审美欣赏的非功利性特点,但又提出了其具有功利性特点,这是两个对立的观点,这就会深入具体阐述审美欣赏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问题,引导读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可以使观点客观公允而逻辑严密。【5题详析】本题考查考生根据给定情境,从所给材料中合理筛选、调用新获知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探究题。考生须理解材料二所述的基本原理,即“审美有间接功利性”“艺术审美对社会所起的功利作用,只能是通过影响人的情感,间接地影响于社会”“审美主体在情感上受到陶染、净化、升华,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审美活动)间接的“中介物”就是情感”等观点,来赏析、评价《荷花淀》蕴含的审美价值。谈《荷花淀》的审美价值,可以从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主题开掘、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重点论析这些内容如何作用于审美主体的情感,从而使读者在情感上受到陶染、净化、升华,进而产生了对社会的怎样的思考与认识。材料二第二段提到“审美主体健康情感的形成,就对社会对人生起着一种无形的功利性,这就是我们所讲的间接功利性。”结合《荷花淀》来看,在《荷花淀》里,孙犁以浓郁隽永的诗意笔触,通过细腻白描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几个青年妇女的人物形象,并有机融入小说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水生嫂等青年妇女的身上,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妇女的勤劳、质朴,以小家为生命重心的朴素的品质。日寇蹂躏着她的家乡,她必须让小家的利益服从于民族、国家的利益,她能够克制自己的情感,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支持丈夫参军,让家庭的重担落在她柔弱的肩上。战争不能让女人走开,残酷的现实让她们不甘示弱。回家后,她们商量着成立队伍,参加战斗。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妇女的积极向上的雄心,那种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地被表现出来。这一人物形象所具备的美好品格,鼓舞了当时民众的抗日热情,坚定了胜利的信念。同时,小说的语言极具特色,简明而不失含蓄。小说选取独特的角度,把战斗的场面描画得极为浪漫、可人;再现了白洋淀地区的风情美,孙犁之所以能够写出如此经典的作品,不仅仅是因为他具备作家透视生活的眼光、作家扎实的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他对家乡白洋淀和对祖国的热爱,这同样能引发民众热爱家乡的共情,增强民众保家卫国的意志。(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鱼王[俄罗斯]阿斯塔菲耶夫“摸鱼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全靠冒险侥幸:偷渔的时候要全神贯注,又要十分警觉,因为渔场稽查员随时可能出现。现在伊格纳齐依奇在拖鱼,排钩上一条分量很重的大鱼在挪动,它间或用身子磕打几下绳索,一副动必有方的样子,不作无谓的挣扎,不惊慌失措地左冲右突。“这条蝗鱼至少能挖两桶鱼籽,绝不能白白放掉,鱼王一辈子只能碰上一次,而且还不是每个人都碰得到的……”伊格纳齐依奇虽然很想抓到它——但他听到过许许多多有关鱼王的传说,又有点胆战心惊。爷爷常说:这可是伤天害理,最最犯忌的。最好把它放掉,然后画个十字,照常过你的日子,并且常常想着它,求它保佑。可是他想到两桶鱼籽!别去管什么禁忌,横下一条心来干——老辈里的人,那些各式各样的巫师,胡说八道的还少吗,爷爷也是一个样:住在森林里,见了车轮也要磕头求拜……“嗨!豁出去了!”伊格纳齐依奇蛮悍地竭尽全力用斧背猛击鱼王的脑门,根据击下去那种清脆而不是重浊的声响,以及击后毫无反应的情况来看,他猜到是打偏了。可是再击第二下已经来不及了,现在一切都在一瞬间决定了。他用钩子把鲣鱼钩个正着,差不多已经要把它拖进小船了。这时,他再次吸足一口气,加一把劲儿,把脚在船帮上抵得更着实些,靠得更稳些。但是原先愣着不动的鱼却猛一转身,一下子甩着了船身,轰隆一声,像是一次爆炸把他向上抛去,摔进沉寂的虚空,一股寒气透进因搏斗而还在激动的心底。水!他喝了一大口水!他正往下沉!好像有什么人抓住他的脚往下拽。“挂在钩子上了!钩住了!完了!”他感到小腿上轻轻的刺痛——鱼还在挣扎,搅得排钩既扎进它自己的身体,也扎进了捕鱼人的身体。伊格纳齐依奇头脑里忧伤而顺从地,而且是完全顺从地冒出了一种无能为力的听天由命的念头,一种一闪而过的念头:“有什么办法呢,完了……”——但捕鱼人毕竟是身强力壮的男子汉,鱼却已精疲力竭,奄奄一息。他要制服的不是这条鱼。而首先是这种盘踞在心底的听天由命、甘心死亡的念头。有了这种念头就等于死亡。就等于转动了通往地狱之门的钥匙,在那里。谁都知道,一切有罪的人的牢狱是安排在另一边的:“再敲天堂的大门也是徒然……”“上帝啊!你就分开我们吧!放这个畜生自由吧!我可消受不起!”捕鱼人微弱地、无望地祷告起来。他试着让开一点,双手攀着倾侧的船帮移动,但大鱼尾随不舍,执拗地探找着,触摸着,冰冷的鼻子软骨一旦戳到他暖和的腰部,就不再动弹,并紧挨着他的胸口吱吱嘶叫,这简直像是一把钝锯子在锯他的肋骨,他的内脏好像被吸进了那湿漉漉的、张得大大的鱼嘴,就像落入了绞肉机的进料口一样。鱼和人都筋疲力尽,鲜血流淌。河流之王和整个自然界之王一起陷身绝境。“怎么办?断气吗?挺尸吗?不!没那么容易,没……那么……容易!”捕鱼人更使劲地按住结实的船帮,猛地从水里往上一冲。他想耍个花招骗过这条鱼,突如其来地用足狠劲引体向上,想翻过这近在咫尺的、不高的船舷!鱼被惊动了,激怒地把嘴一咂,弓起身子,尾巴一扫,渔夫立刻感到腿上一阵刺灼的疼痛,但几乎完全没有声音,像蚊子咬人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伊格纳齐依奇抽搐了一下,身体耷拉下来。鱼也立刻安静了下来,挨近他,似醒非醒的样子。伊格纳齐依奇不再动弹,默默地等待着,感到连自己也昏昏欲睡。他动了一下,感觉到蝗鱼就在身旁,感觉到它的身体在半睡半醒地、懒洋洋地移动——大鱼把胖鼓鼓的、柔软的肚子紧紧地、小心翼翼地贴着他。这种小心翼翼,这种想暖和一下并保护身上孕育着的生命的愿望含有某种女性的意味。“难道这是会变形的精怪?!”爷爷当了一辈子渔夫,他常说:“孩子们,如果你们灵魂上有什么沉重的罪孽,你们就跟鱼王没有缘分,要是碰上了——就赶快放掉它。放掉,放掉……这可是伤天害理,最最犯忌的。”爷爷的音容笑貌,哪怕是最小的特征,他都记不得了。上面这些话突然在今天记起来了,真叫人毛骨悚然!他想起了他曾侮辱和伤害过的姑娘——格拉哈·库克林娜。这件往事清晰地、原原本本地浮现在他眼前,他几乎一生都回避这件事,刚才他被排钩挂住时就立刻想起来了,但他驱走了这魔影,故意把往事置之脑后,可是现在他却无力抗拒最终的判决了。赎罪的时刻来临了,忏悔的钟声已经敲响!尽管他口齿也不清了,但仍希望有人能听到他的声音,他断断续续、嘶哑地喊道:“永……别……了,格拉……哈,别……了……”鱼儿一撞,一挣,翻了个身,腹部朝下,它用竖直的脊鳍试探水流,用尾巴掀起浪头,迎着水冲撞,差一点把人从船舷上硬扯下来,差一点连指甲和皮全扯掉,好几个钩子一下子就折断了。鱼儿接二连三地用尾巴翻打,终于挣脱了排钩,身上的肉被钩子一块块撕了下来,身体里还扎着几十个致命的钩子游走了。“去吧,鱼儿,去吧!我不向任何人说起你的行踪,尽情地活下去吧!”捕鱼人说道,感到如释重负。身体感到轻松是因为鱼不再把他往下拖,不再像铅块那样吊在他身上了,内心感到轻松则是由于一种非理智所能透悟的解脱的感觉。(夏仲翼等译,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斧背猛击鱼王的脑门”“用钩子把鲤鱼钩个正着”“把脚在船帮上抵得更着实些”等细节体现了捕鱼人丰富的捕猎经验。B.文本中的“河流之王”指大鲤鱼及其象征的自然,“整个自然界之王”指的是伊格纳齐依奇和其所代表的贪婪人类。C.蝗鱼把肚子紧紧地小心翼翼地贴着偷渔者,是想用身上孕育着的生命,唤醒偷渔者的良知,使其放弃对自己的猎杀。D.捕鱼人最后的“如释重负”,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解放,这种救赎有托尔斯泰笔下“人的精神的‘复活’”的意味。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标题暗示作品的象征内涵:人要敬畏自然,人与鱼王的争斗,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注定是一场悲剧。B.爷爷的告诫在小说情节转折的关键处两次出现,强调了作者对老一辈人虔诚的宗教思想和迷信思想的批判。C.大蝗鱼在刚开始时“不作无谓的挣扎”,并不是放弃,而是在积累力量,这和后文中的大蝗鱼“一下子甩着了船身”相照应。D.《老人与海》和本文都是讲人和鱼的故事,都呈现了外部冲突,叙写的重点都放在人物的内心,但是二者的主旨侧重不同。8.请依照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合伊格纳齐依奇的内心独白,分析其性格的复杂性。9.小说在“现在时”的叙事中,穿插回顾过去,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6.C7.B8.①用排钩拖鱼时,他的贪婪与对自然的(谦卑)恐惧进行着搏斗,贪婪最后占据了上风;②落水后,他曾一度听天由命,表现出性格的软弱,但他又鼓起勇气竭力制服这种绝望感,努力战胜软弱摆脱困境;③在与鱼王斗争后,身强力壮的他内心竟然接受了死亡的结局,发出忏悔,这种真诚与以往莽悍、贪婪、邪恶形成反差;④鱼王挣脱了排钩而去,他对鱼王祝福,内心获得解脱,变得平和,这与之前捕杀鱼王的贪婪欲望,形成了巨大反差。9.①“现在时”的叙事展现了人与鱼的搏斗与和解,构成故事的主轴,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与融合;②“回顾过去”是回忆爷爷的告诫和曾伤害过的姑娘,这是人物内心所潜藏的拯救和赎罪的需求;③二者的交织展现了人鱼斗争中伊格纳齐依奇内心的冲突、变化和解脱,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唤醒偷渔者的良知”错,鳇鱼把肚子紧紧地、小心翼翼地贴着偷渔者,是出于母性本能,要保护身上孕育着的生命,也是积蓄体能为挣脱排钩做准备。“唤醒偷渔者的良知,使其放弃对自己的猎杀”是过度解读。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强调了作者对老一辈人虔诚的宗教思想和迷信思想的批判”错,爷爷的告诫,在小说中两次出现,的确起到强调的作用,但爷爷的告诫在小说中不是迷信,也不是作者批判的对象,而是以宗教般的虔诚敬畏自然的神性,将自然置于神的地位去赞颂生命的永恒价值和万物不朽的灵魂。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发展和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题干有明显的导向性,要求能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分阶段概括,同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是依据心理描写分析,注重情节概括和形象赏析的不同能力点融合。根据“现在伊格纳齐依奇在拖鱼,排钩上一条分量很重的大鱼在挪动”“水!他喝了一大口水!他正往下沉!”“他要制服的不是这条鱼”“鱼儿接二连三地用尾巴翻打,终于挣脱了排钩”,可以理顺出本文的故事情节:用排钩拖鱼——落水——与鱼王斗争——鱼王挣脱了排钩而去,他也逃脱。根据“伊格纳齐依奇虽然很想抓到它——但他听到过许许多多有关鱼王的传说,又有点胆战心惊”“可是他想到两桶鱼籽!别去管什么禁忌,横下一条心来干”“完全顺从地冒出了一种无能为力的听天由命的念头”“有了这种念头就等于死亡”“放这个畜生自由吧!我可消受不起”“去吧,鱼儿,去吧!我不向任何人说起你的行踪,尽情地活下去吧”,可以发现人物心理的变化:贪婪战胜谦卑——陷入绝望努力摆脱绝望——接受死亡发出忏悔——祝福鱼王内心解脱。主人公的心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的,在这变化中可以看出主人公性格的复杂多变。【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构思技巧的能力。本题聚焦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题干部分已经对这种叙述方式做了提示。学生只要能够表述“现实”和“过去”在小说中具体的内容,并说明穿插使用的效果,从这三个点着手,结合文本分析成理都是可以的。在“现在时”的叙事中,人与鱼的搏斗与和解成为故事的主轴,生动地描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每一次搏斗,都是伊格纳齐依奇与命运的较量,也是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抗争。鱼儿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既是挑战也是救赎。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领悟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从而实现了内心的蜕变。而在“回顾过去”的叙述中,爷爷的告诫和曾伤害过的姑娘成为伊格纳齐依奇内心深处的隐痛。这些回忆不仅揭示了他内心的拯救和赎罪的需求,也反映出他对于过去的愧疚和对于未来的迷茫。这些回忆如同暗流涌动,不断冲击着他的心灵,促使他去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救赎。当“现在时”与“回顾过去”交织在一起,伊格纳齐依奇的内心冲突、变化和解脱得以全面展现。这种交织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使他更加立体饱满;同时也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救赎。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具深度和层次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与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节选自《孔子家语·颜回》)材料二: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子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序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的括号里。孔子贤者①所刺讥②皆中③诸侯之疾④今者久留⑤陈、蔡之间⑥诸大夫所设行皆非⑦仲尼之意。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即寡德之人,与“孤家”意思相近,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B.“舜不穷其民力”中的“穷”与“欲齐其国者,先齐其家”中的“齐”都属于使动用法。C.“君子固穷”与“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两句中的“固”含义相同。D.“一以贯之”与“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中的“一以贯之”意义相同,都指用一种思想或理论贯穿于各类事物之中,这两处都指将忠恕之道贯穿始终。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回直言自己对东野毕驭马驾车技能的评价,鲁定公听了不高兴,认为颜回诬蔑人,三天后的结果却证明颜回的预料是正确的。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后果严重。这在治国理政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因而他高兴起来。C.孔子被围困后粮食断绝,随从饿得都站不起来,而他照样讲习诵读,演奏歌唱,毫不间断,相反,子路就感到生气,颇有怨言。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采纳,而自己仍然坚持,能显示君子修养。孔子听了感到很欣慰,说这样可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类以知之?(2)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14.颜回对孔子的“吾道”有怎样的看法?他们的对话,表现了颜回怎样的优秀品质?【答案】10.①④⑥11.C12.D13.(1)而您说:“擅长倒是擅长,但他的马将会走失。”不知您是凭什么知道这件事的?(2)您的话,含义很深刻(意义很大)呀,希望再稍微深入谈谈吧。14.(1)颜回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答学说宏大或博大等亦可)。(2)对话表现了颜回信念坚定(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智慧通达、善于审时度势、注重修身、善解人意、善于言说等优秀品质。【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是个贤能的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他的心意。“孔子贤者”是判断句,可在①处断开。“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可在④处断开。“陈、蔡之间”是“留”的后置状语,“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可在⑥处断开。故选①④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正确。B.正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句意:舜帝不用尽民力(使百姓之力穷尽)。/如果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自己的家庭整齐有序),首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C.错误。安守、坚守/确实、实在。句意:君子安于困厄(在困境中能坚守)/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D.正确。句意:我是用一种基本原则贯穿于全部学说之中的。/曾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读离我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说这样可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错误,原文的“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意为“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颜回拥有许多财产”只是孔子的假设,与颜回是否有君子修养无关。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擅长、善于;“佚”,走失、逃逸、失散;“奚以”,宾语前置,“以奚”。(2)“吾子”,您;“少”,稍微;“进”,深入、进一步。【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颜回对“吾道”的看法,表现在他回答孔子的话“夫子之道至大……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是回答“吾道非邪?”的,颜回认为孔子之道是“大”,也就是博大、宏大,是天地间的大道。“不容然后见君子”两次出现,既回答了孔子的提问“吾何为于此?”,安抚了孔门弟子,也强调突出了颜回信念的坚定,他坚信孔子的学生之正确、博大,所以要“推而行之”。孔子没有错误,错误的是弟子不够修明,错误的是当权者,他们认识不到孔子学说的伟大,故而不采纳。在孔门弟子一再质疑的情况下,颜回坚定地站在孔子一边,强调了自己修明的重要性,令弟子们反思自己,他既体会到孔子和孔门弟子们的心情,也能够巧妙地引导人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强调君子操行的重要性,是孔门弟子中最通达之人。参考翻译:材料一:鲁定公问颜回说:“你也听说过东野毕善于驾车的事吗?”颜回回答说:“擅长倒是擅长,尽管如此,他的马必定会散失。”鲁定公听了很不高兴,对身边的人说:“君子怎么也有诬蔑人的行为。”颜回退下。过了三天,养马的人来告诉说:“东野毕的马逃散了,外边的两匹马拉着中间的两匹马就进了马棚。”鲁定公听了,离开坐席站了起来,立刻让人驾车去接颜回。颜回来了,鲁定公说:“前天我问您东野毕驾车的事,而您说:‘擅长倒是擅长,但他的马将会走失。’我不知道您是凭什么知道这件事的?”颜回说:“我是根据政治情况知道的。从前舜帝善于役使百姓,造父善于驾御马。舜帝不用尽民力,造父不用尽马力,因此舜帝时代没有流民,造父没有走失的马。现在东野毕驾车,让马驾上车拉紧缰绳,上好马嚼子;时而慢跑时而快跑,步法已经调理完成;经历险峻之地和长途奔跑,马的力气已经耗尽,然而还让马不停地奔跑。我因此知道马会走失。”鲁定公说:“说得好,的确如您说得那样。您的话,意义很大呀,希望再稍微深入谈谈吧。”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会啄人,兽急了会抓人,人走投无路则会诈骗,马筋疲力尽则会逃走。从古至今,没有使手下人陷入困穷而他自己没有危险的。”鲁哀公听了很高兴,于是把此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回答他说:“他所以是颜回,就因为常有这一类的表现。不足以过分地称赞啊!”(节选自《孔子家语·颜回》)材料二: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打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交界的地方,楚昭王就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能的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他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被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人手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都站不起来了。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于困厄,但小人困窘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的脸色变了。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对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种基本原则贯穿于全部学说之中的。”颜回进来相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虽然这样,老师还推广并实行它,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值得担心呢?正是不被容纳,才显出君子本色!(如果)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很修明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才显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韩堡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女子斜靠在朱红色的桥栏上,与诗人一道歌咏柳絮,这里运用了谢道韫咏雪的典故。B.“同在”与“独来”构成对比,追怀往年约会的温馨美好,反衬今日独自游园的惆怅感伤。C.“三千里”“四五年”分别极言距离之远和离别之久,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作者的相思之深。D.全诗浑成天然而又顿挫跌宕,由实而虚,景中有情,语言平易亲切,明白晓畅,尽显本色。16.本诗尾联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所运用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两处都运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②韩诗调转笔锋,写自己思念的女子此时也因思念自己而满怀凄凉,暗自伤心。这样写使思念之情在曲折变化中显得更为强烈、深沉和委婉。③苏词想象(悬想)妻子亡灵在这凄冷幽独的明月照孤坟的夜晚,因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伤心欲绝)。这样通过设想死者的痛苦,更加衬托出自己悼念妻子的执着不舍的深情,表现绵绵不尽的哀伤。【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全诗由实而虚”有误。应是由虚到实再到虚。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异曲同工”是说写法虽有不同,但抒发的感情和抒情的效果有相同之处。①两处都运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对面落笔”指古代诗歌在写人、叙事、状物抒情的过程中直接转主为客、因实入虚,或者先从写己方的状况起笔再逆转为写对方的状况,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生动。②韩诗以怅惘感伤心情,借寒食游园,追忆了几年前与一位女子相会时的温馨缠绵,对于早已天各一方的情人表示了深切的追念。其中最后两句“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出人意外,结得不同一般。如果按颔联、颈联的思路顺势而下,则尾联仍应写作者自己游园如何凄苦,现在却笔锋一转,将重心放在了那位倚栏咏柳絮的人身上了。诗人料定,那位远在他乡的多情的女子,在这寒食佳节之时,也在思念自己而满怀凄凉。调转笔锋,写自己思念的女子此时也因思念自己而满怀凄凉,暗自伤心。这样写使思念之情在曲折变化中显得更为强烈、深沉和委婉。③苏词“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想象(悬想)妻子亡灵在这凄冷幽独的明月照孤坟的夜晚,因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伤心欲绝)。这样通过设想死者的痛苦,更加衬托出自己悼念妻子的执着不舍的深情,表现绵绵不尽的哀伤。(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读书人应该担当起在天下实现“仁”的重任,坚毅地去实践,死而后已。这就是《<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拿破仑曾讲:“一个人如果能征服自己,他就能征服整个世界。”这与《《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有相似之处,一个人面临的最大“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3)《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王维《山居秋暝》中的“_________,_______”这一联是对上述两句的反向引用,表达了诗人的喜爱留恋之情。(4)鹧鸪是唐诗宋词中的常见鸟类意象,多用于寄寓贬谪失意、闺怨哀思、友朋离别、伤时忧国等情感内涵。例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的写照。【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三、积累与运用(本题共6小题,18分)(一)语文基础知识(本题共4小题,8分)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熙熙攘攘(lǎng)陨身不恤(yǔn)桀骜(jié)辜负(gū)B.嗜血成性(sì)谆谆告诫(zhūn)怪辟(pì)邋遢(tā)C.有的放矢(dì)咄咄怪事(duō)狡黠(jié)涅磐(pán)D.篡党夺权(cuàn)幡然觉醒(fān)恫吓(dòng)褴褛(l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熙熙攘攘”的“攘”应读“rǎng”,“陨身不恤”的“陨”应写作“殒”。B.“嗜血成性”的“嗜”应读“shì”,“怪辟”的“辟”应写作“癖”,正确读音为“pǐ”。C.“狡黠”的“黠”应读“xiá”,“涅磐”的“磐”应写作“槃”。故选D。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朝闻道,夕死可(充当状语,在早晨)③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于是)

②当察乱何自起(同“尝”,尝试)④自贼者也(伤害)B.①在明明德(动词,彰明)②不龟手之药(同“皲”,皮肤冻裂)

③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助词,的)④未成一篑(盛土的竹筐)C.①若火之始然(……的样子)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卖)

③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即使)④故亏父而自利(使……受亏损)D.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动词,种植)②大夫各爱其家(卿大夫的封地)

③是以圣人欲不欲(因此)④内交于孺子之父母(在家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③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句意:普通的人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时而失败。C.①然:同“燃”,燃烧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③虽:虽然。句意:我颜回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D.④内:同“纳”,结交。句意: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故选A。20.下列对课文有关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音乐呢?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译: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堆积泥土开始的。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译: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太大无处可容呢?D.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译: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累”通“蔂”,土筐。句意: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故选B。2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都是革命家撰写的回忆录,都是亲身经历,带有纪实性质,既书写心志,也有教育激励后人的意图。B.《改造我们的学习》是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的报告,标题中的“我们”是指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干部,“学习”是指全党的学习,特别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C.《修辞立其诚》阐明了“立其诚”的三种含义——学说真诚、言论真诚、文章真诚,由为人到修辞,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D.《小二黑结婚》展现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农村新生活的面貌,《党费》突出表现斗争的残酷,这两篇小说在表现革命斗争和生活画面时各有侧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C.“《修辞立其诚》阐明了‘立其诚’的三种含义——学说真诚、言论真诚、文章真诚,由为人到修辞”分析理解有误,《修辞立其诚》阐明的“立其诚”的三种含义指的是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课文是从修辞谈到为人。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仅躯体运动需要神经系统指挥,①。A调控内脏活动的神经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B意识不能支配它们,可以“自作主张”,也称为自主神经系统。C以心脏为例,我们不能凭借意识发出指令让心跳变快或变慢,D因此当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的时候,心跳就变快了。这是因为②,交感神经释放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心率加快,收缩力加强。各种内脏活动通常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